基本介紹
全村國土面積17.12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5.37℃,年降水量755.2 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豆類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555 畝,人均耕地0.7畝,林地10206.45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33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4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555畝,其中:田1,364 畝,地1,191 畝,人均耕地0.66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豆類等作物;擁有林地10206.4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52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畝,主要種植板栗、水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0畝,其中養殖面積15畝;其他面積12879.08畝,有鐵礦、石灰石。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通路,全村有1349戶通自來水,
有29戶飲用井水,有137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1378戶通電,有137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37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4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07戶,分別占總數的76%和58.6%。
該村到祥城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9輛,機車18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64畝,有效灌溉率為95.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6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5畝。
截止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8戶;建有小水窖75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0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2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8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9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8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31.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26.9萬元,占總收入的57%;畜牧業收入6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62頭,肉牛502頭,肉羊500頭);漁業
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0.47%;林業收入21萬元,占總收入的0.9%;第二、三產業收入315.8萬元,占總收入的13.54%;工資性收入250.41萬元。農民人均淨收入3546元,農民收入以農業、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50.1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35人(占勞動力的13.35 %),在省內務工302人,到省外務工33人 。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農業、二三產業(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3.3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1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板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78 戶,共鄉村人口4331人,其中男性2165人,女性2165人。其中農業人口3930人,勞動力250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白族4人,彝族4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0.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00人,參合率80.8%;享受低保16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4,050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在校學生436人,距離鎮中學10公里。如今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42人,其中小學生728人,中學生214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13人,其中男黨員85人、女黨員28人。村委會由支書兼主任、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王家山、總府莊等14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3人。
人文地理
該村以漢族為主,有李、程、俞等姓。民風純樸,村民熱情好客。
該村屬於祥城鎮的山區村,有一個文峰塔和一眼小龍井,水資源豐富,水質較好。
該村所轄區域較廣,主要以發展農作物種植業和經濟林果業為主,養殖業為輔。
該村道路交通設施和村民生活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村組無集體經濟,發展較為困難;
2、道路建設需改造,雨水季節進村難;
3、各自然村道路連線進一步改造。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調結構促發展,大力發展林果經濟,特別是核桃產業及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