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常設仲裁法院座落於荷蘭的國際法之都海牙。該院根據第一屆海牙和平會議的建議於1899年建立,這使其成為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國際爭端解決機構。設仲裁法院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常設法院,它只有一份由成員國提出的仲裁員名單。如果成員國將其爭端訴諸仲裁,便可在名單中選定仲裁員,再由選定的仲裁員推選首席仲裁員組成仲裁庭。在國際常設法院和國際法院建立後,常設仲裁法院長期缺乏案源,其作用和影響力日益減小。但該法院成員國提名的仲裁員組成的國家團體(NationalGroup)一直負責推選國際常設法院和國際法院法官候選人。常設仲裁法院位於海牙的和平宮,該建築是1913年依靠卡內基基金會的捐贈建立起來的。起初只由常設仲裁法院使用,現在由該院和國際法院共同使用。與國際法院不同,常設仲裁法院並不是一個國家之間的法庭。爭議雙方可以請求該院對其進行仲裁、調解或者僅僅是調查事實。該院不僅接受來自國家間的申請,同時也接受國家與私人團體或者個人之間的衝突解決申請。
常設仲裁法院的年會每年在美國紐約州的莫胡克山莊舉行。
常設仲裁法院不為公眾所熟知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1946年到1990年期間,該院受理的案子比較少。二是庭審很少對公眾公開,而且判決書也應仲裁雙方的要求而保密。不過近來,常設仲裁法院又因為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之間的邊界爭端案重新走入人們的視線。
20世紀80年代以後,法院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先後組織制定了一系列任擇仲裁議定書,增加了程式的靈活性,並允許非國家實體和個人在該法院進行仲裁。
2000年法院通過了環境爭端任擇議定書在國際上首創環境糾紛的專門仲裁規則。
2011年法院又通過了有關外空爭端的仲裁規則。
到2012年11月止,已經有115個國家加入了該院的建院公約。該院基於國家之間或者國家與私人之間的合意,處理他們之間的爭端。
締約國
截至2012年11月,共有115個國家成為常設仲裁法院的兩個建院公約中的一個或兩個的締約國。
締約國 | 1899年公約 | 1907年公約 |
---|---|---|
阿爾巴尼亞 | 27-12-2011 | |
阿根廷 | 15-06-1907 | |
澳大利亞 | 01-04-1960 | 21-02-1997 |
奧地利 | 04-09-1900 | 26-01-1910 |
巴林 | 30-06-2008 | |
孟加拉國 | 26-02-2012 | |
白俄羅斯 | 04-06-1962 | 04-04-1962 |
比利時 | 04-09-1900 | 07-10-1910 |
貝里斯 | 21-01-2003 | |
貝寧 | 16-09-2005 | |
玻利維亞 | 15-06-1907 | 26-10-1910 |
巴西 | 15-06-1907 | 06-03-1914 |
保加利亞 | 04-09-1900 | 10-06-2000 |
布吉納法索 | 30-08-1961 | 30-08-1961 |
高棉 | 04-01-1956 | 04-01-1956 |
喀麥隆 | 01-08-1961 | 01-08-1961 |
加拿大 | 19-08-1960 | 09-07-1994 |
智利 | 15-06-1907 | 18-01-1998 |
中國 | 21-11-1904 | 26-01-1910 |
哥倫比亞 | 15-06-1907 | 17-03-1997 |
剛果(金) | 25-03-1961 | 25-03-1961 |
哥斯大黎加 | 20-07-1999 | |
克羅埃西亞 | 08-10-1991 | |
古巴 | 15-06-1907 | 22-04-1912 |
賽普勒斯 | 12-11-1993 | |
捷克 | 01-01-1993 | |
丹麥 | 04-09-1900 | 26-01-1910 |
多米尼加 | 15-06-1907 | 07-09-1958 |
厄瓜多 | 03-07-1907 | |
埃及 | 04-11-1968 | |
薩爾瓦多 | 20-06-1907 | 26-01-1910 |
厄利垂亞 | 04-10-1997 | |
愛沙尼亞 | 01-09-2003 | |
衣索比亞 | 28-09-2003 | |
斐濟 | 02-04-1973 | |
芬蘭 | 09-06-1922 | |
法國 | 04-09-1900 | 06-12-1910 |
德國 | 04-09-1900 | 26-01-1910 |
希臘 | 04-04-1901 | |
瓜地馬拉 | 15-06-1907 | 14-05-1911 |
蓋亞那 | 25-01-1998 | |
海地 | 15-06-1907 | 03-04-1910 |
宏都拉斯 | 01-12-1961 | 30-01-1962 |
匈牙利 | 04-09-1900 | 26-01-1910 |
冰島 | 08-12-1955 | 08-12-1955 |
印度 | 29-07-1950 | |
伊朗 | 04-09-1900 | |
伊拉克 | 31-08-1970 | 30-10-1970 |
愛爾蘭 | 06-07-2002 | |
以色列 | 17-06-1962 | |
義大利 | 04-09-1900 | |
日本 | 06-10-1900 | 11-02-1912 |
約旦 | 27-01-1992 | |
肯亞 | 11-06-2006 | |
韓國 | 21-02-2000 | |
科威特 | 14-09-2003 | |
吉爾吉斯斯坦 | 04-06-1992 | 04-06-1992 |
寮國 | 18-07-1955 | 18-07-1955 |
拉脫維亞 | 12-08-2001 | |
黎巴嫩 | 14-02-1968 | 14-04-1968 |
利比亞 | 02-09-1996 | |
列支敦斯登 | 23-09-1994 | |
立陶宛 | 09-01-2005 | |
盧森堡 | 12-07-1901 | 04-11-1912 |
馬其頓 | 17-11-1991 | 17-02-2001 |
馬達加斯加 | 07-10-2009 | |
馬來西亞 | 06-05-2002 | |
馬爾他 | 07-09-1968 | |
模里西斯 | 03-08-1970 | |
墨西哥 | 17-04-1901 | 26-01-1910 |
黑山 | 03-06-2006 | |
摩洛哥 | 04-06-2001 | |
荷蘭 | 04-09-1900 | 26-01-1910 |
紐西蘭 | 10-02-1959 | 13-04-2010 |
尼加拉瓜 | 15-06-1907 | 14-02-1910 |
奈及利亞 | 16-02-1987 | |
挪威 | 04-09-1900 | 18-11-1910 |
巴基斯坦 | 05-08-1950 | |
巴拿馬 | 15-06-1907 | 10-11-1911 |
巴拉圭 | 15-06-1907 | 24-06-1933 |
秘魯 | 15-06-1907 | |
波蘭 | 26-05-1922 | |
菲律賓 | 14-07-2010 | |
葡萄牙 | 04-09-1900 | 12-06-1911 |
卡達 | 02-12-2005 | |
羅馬尼亞 | 04-09-1900 | 30-04-1912 |
俄羅斯聯邦 | 07-03-1955 | 07-03-1955 |
盧安達 | 19-04-2011 | |
沙烏地阿拉伯 | 20-01-2002 | |
塞內加爾 | 01-08-1977 | 30-09-1977 |
塞爾維亞 | 05-06-2006 | 05-06-2006 |
新加坡 | 11-09-1993 | |
斯洛伐克 | 01-01-1993 | |
斯洛維尼亞 | 01-10-1996 | 29-03-2004 |
南非 | 21-12-1998 | |
西班牙 | 04-09-1900 | 17-05-1913 |
斯里蘭卡 | 09-02-1955 | |
蘇丹 | 02-12-1966 | |
蘇利南 | 27-12-1992 | |
史瓦濟蘭 | 25-12-1970 | |
瑞典 | 04-09-1900 | 26-01-1910 |
瑞士 | 29-12-1900 | 11-07-1910 |
泰國 | 04-09-1900 | 11-05-1910 |
多哥 | 17-12-2004 | |
土耳其 | 12-06-1907 | |
烏干達 | 30-04-1966 | |
烏克蘭 | 04-04-1962 | 04-04-1962 |
阿聯 | 06-11-2008 | |
美利堅合眾國 | 04-09-1900 | 26-01-1910 |
英國 | 04-09-1900 | 12-10-1970 |
烏拉圭 | 17-06-1907 | |
委內瑞拉 | 15-06-1907 | |
越南 | 29-12-2011 | 27-02-2012 |
尚比亞 | 31-12-1999 | |
辛巴威 | 19-09-1984 |
履行職能
除處理仲裁案件外,法院還可從事和解與調查。1976年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第6條還賦予法院秘書長為該機構的爭端當事方指定委派仲裁員機關(AppointingAuthority)的職能。
中國參與
中國清朝政府先後派楊儒和陸宗祥等人參加了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並於1904年和1910年先後批准了1899年和1907年《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是常設仲裁法院的原始締約國。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接受了海牙公約,成為締約國,並繼續指派仲裁員。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台灣當局仍竊據中國席位,直到1972年法院行政理事會通過決議驅逐了蔣幫。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決定“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1972年4月6日常設仲裁法院行政理事會第121次會議決定:授權海牙公約保存國荷蘭政府同締約各國進行磋商,並徵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態度,在磋商取得結果以前,在年度報告中刪去“中華民國”字樣和它指派的仲裁員名單。1993年7月15日由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致函常設仲裁法院秘書長,通知中國政府恢復在常設仲裁法院活動。同年10月24日,錢副總理兼外長又致函荷蘭外交大臣,通知中國政府承認兩海牙公約。中國恢復活動後的首任四位仲裁員應邀出席了1993年9月在海牙召開的常設仲裁法院首次全體仲裁員大會。
1993年11月22日,錢其琛外長致函法院秘書長,通知中國恢復在該法院的活動,並指派李浩培(去逝)、邵天任、王鐵崖(去逝)和端木正(去逝)為仲裁員。
2009年5月4日,楊潔篪外長致函法院秘書長,通知中國政府指派邵天任、許光建、薛捍勤和劉楠來為仲裁員。
聯合國大會觀察員
觀察員國 | 聖座 | 巴勒斯坦 | ||
觀察員實體 |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 各國議會聯盟 | 馬爾他騎士團 |
觀察員組織 | 有常駐辦事處 | 非洲聯盟 | 亞非法律協商組織 | 加勒比共同體 |
中美洲統合體 | 大英國協秘書處 | 歐洲聯盟 | ||
國際民主和選舉援助學會 | 國際刑事法院 | 國際移徙組織 | ||
國際刑事警察組織 | 法語圈國際組織 | 國際海洋法法庭 | ||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 國際海底管理局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
伊斯蘭會議組織 | 人口與發展夥伴 | 加勒比國家聯盟 | ||
無常駐辦事處 |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 | 非洲開發銀行 | 東南亞國家聯盟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禁止核武器組織 | 安第斯共同體 | 黑海經濟合作組織 | ||
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 | 亞洲開發銀行 |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 ||
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 | 商品共同基金 | 獨立國家國協 | ||
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 歐洲委員會 | 海關合作理事會 | ||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 東非共同體 | 經濟合作組織 | ||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 | 古阿姆集團 | 歐亞經濟共同體 | ||
伊比利亞—美洲會議 | 印度洋委員會 | 美洲開發銀行 | ||
國際移徙政策發展中心 | 國際發展法組織 | 拉丁美洲經濟體 | ||
國際水道測量組織 | 拉丁美洲議會 | 東加勒比國家組織 | ||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 美洲國家組織 | 太平洋島國論壇 | ||
歐佩克國際發展基金 | 常設仲裁法院 | 上海合作組織 | ||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 ||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