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灝

崔灝

崔灝以才名著稱,好飲酒和賭博,與女性的艷情故事常為時論所薄。早年為詩,情志浮艷。後來遊覽山川,經歷邊塞,精神視野大開,風格一變而為雄渾自然。《黃鶴樓》一詩,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的讚嘆。《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基本信息

詩人簡介

崔灝(?~754)唐代詩人。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年間登進士第,開元後期出使河東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卿、司勛員外郎等職。崔灝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現存作品,有幾篇色澤浮艷,內容輕佻者,可能是年輕時所作,後來從軍邊塞,詩風發生變化,表現出"出身事邊"和"報國赴難"的昂揚感情。如《贈王威古》《遊俠呈軍中諸將》,著力於人物意氣風度的描繪。詩中春草射獵、野中割鮮的場面,尤其寫得富有生氣。《雁門胡人歌》,寫秋日出獵、山頭野燒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時期從容醉酒的風習,極新穎別致。最有名的是七律《黃鶴樓》,李白讀後大為佩服,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宋代詩評家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灝《黃鶴樓》為第一。"《崔灝詩》1卷,收錄詩40多首。

《黃鶴樓》成就了崔灝
崔灝黃鶴樓

武昌黃鶴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灝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灝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灝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灝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託,並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台》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於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灝《黃鶴樓》為第一。”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灝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賞析
崔灝崔灝的《黃鶴樓》

崔灝早期詩歌多寫閨情,反映婦女生活;後赴邊塞,所寫邊塞詩慷慨豪邁,詩風變為雄渾奔放。但崔灝詩最負盛名的則是《黃鶴樓》。相傳這首詩為大詩人李白所傾服。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台》詩以較勝負。”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也記載了李白登黃鶴樓,因見崔灝此詩,即“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當然,這個傳說未必實有其事,計有功在注文的後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懷疑。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詩,在寫法上與崔作確有相似之處。至於其《鸚鵡洲》詩:“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不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詩,而且全詩格調逼肖。宋元間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詩乃是效崔灝體,皆於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嘆,是時律詩猶未甚拘偶也。”因而這首詩歷來受到極高的稱譽。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灝《黃鶴樓》為第一。”直至清人孫誅編選的頗有影響的《唐詩三日首》,還把崔灝的《黃鶴樓》放在“七言律詩”的首篇。

當然,《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

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年間,歷代屢毀屢修。昔日樓台,枕山臨江,軒昂宏偉,輝煌瑰麗,崢嶸縹緲,幾疑“仙宮”。傳說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齊諧志》),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太平寰宇記》)。詩人登樓眺遠,浮想聯翩,詩篇前四句遂從傳說著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鶴,杳然已去,永不復返,仙去樓空,唯留天際白雲,千載悠悠。這裡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入雲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遠。

崔灝黃鶴樓

黃鶴樓因其所在的黃鶴山而得名,所謂“仙人乘鶴”之事,當由其名附會而出,本屬子虛烏有。詩人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傳說,從虛處生髮開去,從而使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接著就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漢陽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後來漸被江水沖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著勃勃生氣,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竟至於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崔灝南下漫遊。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複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卷十三中對此詩所作的評論:“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繚繞的壯觀。頸聯遊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三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的音樂美

崔灝《黃鶴樓》照壁

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實《黃鶴樓》並不是規範的七律。其一、二兩句第五、第六字竟都為“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煞尾。也不用對仗,幾乎都是古體詩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其所以被認為是“七言律詩”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繪畫美之外,就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此詩前四句脫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氣呵成,順勢直下,以至於無暇顧及七律的格律對仗。“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可貴。”(清人方東樹評語,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五。)由於全詩一氣轉折,所以讀來自然流轉。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於音樂美。

賞析二:這是一首弔古懷鄉的佳作。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昔人駕鶴登仙,如今已杳無蹤跡,眼前只剩下了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於是詩人登臨古蹟,睹物思人,即景生情,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寫下了這首千古不朽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傳說中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悠悠地飛走了,鶴去樓空,這地方只留下一座空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回來了,唯有那渺渺白雲,千年依舊。“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晴天裡遙望,陽光照耀下的漢陽平原,樹木枝繁葉茂,歷歷在目;鸚鵡洲上的那一片碧的芳草,長得密密匝匝,鬱鬱蔥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時至黃昏,眺望遠方,不知何處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浩淼的大江,迷霧茫茫,歸程正遠,不由得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鄉愁!

崔灝崔灝《黃鶴樓》

全詩感情充沛,氣象蒼茫闊大,音律諧美,文采飛揚,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灝《黃鶴樓》為第一。”據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當年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就離開了黃鶴樓。傳說總歸是傳說,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的《鸚鵡洲》“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前四句與崔詩如出一轍。又如《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也有明顯地摹學此詩的痕跡。清人沈德潛以為此詩“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清人孫洙(別號蘅塘退士)編選的頗有影響的《唐詩三百首》,將崔灝的《黃鶴樓》放在了“七言律詩”的首篇。注釋:①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歷代屢毀屢修。傳說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齊諧志》),又說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太平寰宇記》)。②昔人,傳說中的仙人。③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後來漸被江水沖沒,今鸚鵡洲已非當年故地。

人物點評

有文無行

崔灝崔灝《長干行》

《黃鶴樓》名揚天下。憑藉這一首詩,崔灝本可以知名度很高,但為什麼會出現本文開頭所說的那樣,歷代對他的記述不多呢?有些材料甚至連他的生年都存有疑問,而寫成(?—754年)。我查了一下舊版《辭源》,關於崔灝的注釋,除了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外,僅有“唐詩人,有文無行。終司勛員外郎……”句。怎么個無行?並無記載。崔灝跌宕一生,一輩子只混了個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一個不起眼的官,越發使人想探問個究竟。

後來我終於從一些典籍中找到了一些說法:一曰崔灝早期作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艷”,再曰“娶妻唯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作詩流於浮艷,固然都不好,甚至很惡劣。但我們不能只看他的早期作品,還應該看發展、看後期、看他有沒有轉變。至於娶妻唯擇美者,不應視作惡跡。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又不愛美呢?“俄又棄之”呢?可稱為其惡跡昭彰之體現,雖有多人為其辯解,可結合前後文,非美不娶,娶而棄之,樂此不疲,實乃始亂終棄之衣冠禽獸也!但崔灝的惡行和它的文章、詩歌,是兩碼事,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一切。

依我看,造成對他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倒很可能是崔灝“少年狂傲,縱情迷,歧視女人”害了他,相傳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時)聞崔灝詩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兒無禮,不予接而去。”我們還是來看看崔灝這首獻詩是怎樣寫的吧!《王家少婦》(有人題作《古意》)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閒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就是這樣一首寫閨房樂的詩,惹惱了方正君子的李邕,不予接而去。真正讓人為崔灝的缺乏忠貞人性而感到惋惜。正是因為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灝在得中進士以後,也只好遠離京城長安而浪跡江湖。

20年中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東,最後還到了東北。估計他這20年是放了外官,或者跟隨外官作幕僚,最後才回到長安,做了京官,結束了風塵之苦。可是崔灝這20年的漫遊,特別是他的東北邊塞之行,雖然品行未改,依然風流成性,狎侮女人,薄情寡義,但也可以說是件大好事,從此他的詩風大為轉變,變得雄渾奔放。其邊塞詩,歌頌戍邊將士的勇猛,抒發他們報國赴難的豪情壯志,熱情洋溢,風骨凜然,讓人刮目相看。試舉一例《古遊俠呈軍中諸將》:“少年負膽氣,好勇復知機。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錯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還家且行獵,弓矢速如飛。地回鷹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間帶兩綬,轉眄生光輝。顧謂今日戰,何如隨建威。”

再如《遼西作》:“燕郊芳歲晚,殘雪凍邊城。四月青草合,遼陽春水生。胡人正牧馬,漢將日徵兵。露重寶刀濕,沙虛金鼓鳴。寒衣著已盡,春服與誰成。寄語洛陽使,為傳邊塞情。”。《河嶽英靈集》的編者殷幡說崔灝“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可是有些人還是只看他的早期作品,並結合他一生的惡行,對其文筆一錘定音,再無改變,這實在是很不恰當的。

閨房詩未必浮艷

崔灝崔灝

崔灝的詩,按流傳下來的42首詩的內容分類,大致可分為三類,描寫婦女的詩為一類、邊塞詩和山水詩為一類、贈言記事等詩為一類。描寫婦女的詩流傳下來的有15首,這大概就是他“有文無行、名陷輕薄”的原因之一吧。但是他的這些詩未必都“浮艷”,就拿前面提到的崔灝給李邕的那首獻詩《王家少婦》來說,最後一句“度日不成妝”就恰好說明這些婦女雖然錦衣玉食、鬥草戲樂,卻也飽含怨憂和無奈,連妝都懶得化了。特別是他的《相逢行》中“女弟新承寵,諸兄近拜侯”句,明眼人一看便知崔灝影射的是楊貴妃及其從兄楊國忠。在貴妃得寵、楊氏竊柄弄權、位極人臣、大多數人敢怒而不敢言的時候,崔灝敢於指出來,並寫出“人生今日得驕貴,誰道盧姬身細微”(見《盧姬篇》)“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見《長安道》)等針砭時弊、諷刺楊氏的詩篇,無疑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如果我們不囿於古人的說教,全面地看待崔灝,應該說崔灝寫婦女的詩篇,大多數內容還是健康的、藝術上也是成功的。他寫反映下層婦女生活的詩雖然不多,但他的《川上女》描寫船家女的生活:“川上女,晚妝鮮,日落青渚試輕楫,汀長花滿正回船,暮來浪起風轉緊,自言此去橫塘近,綠江無伴夜獨行,獨行心緒愁無盡。”還是寫出了船女的思想感情,風格清新,活潑自然,令人感到非常親切。

終未歸隱汴州
崔灝,少年時代居住在開封。關於他離開家鄉,赴長安科考,得中進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內注,“唐司勛員外郎崔灝開元十年進士”。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說他“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灝詩集》則注“開元十二年姚重晟下進士”。不論哪個說法正確,崔灝中進士時也不過是18歲~20歲。(據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的說法,他認為20歲左右中進士已很年輕,18歲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聞先生說崔灝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這就是本文開頭將崔灝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這也就是說崔灝最遲是20歲離開故鄉汴州去長安趕考的,然後他在外地漫遊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而在故鄉開封,除青少年時期外,時間是很短的。在他所遺的詩篇中,只有一篇是寫他回鄉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幾日?鄉路漸無多。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詩中第一句楚,指楚州。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即今江蘇淮安縣。故由淮安回開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說。)從詩意看,崔灝還是思念故鄉,並有回鄉歸隱、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終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長安,死於唐天寶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這可能正是崔灝的故事在開封流傳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為開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產業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對崔灝有一個全面、正確、恰當的認識,並給以適當評價的。

詩歌全集

《贈王威古》

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

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

插羽兩相顧,鳴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飲馬投荒泉。

上共傾酒,野中聊割鮮。

相看未及飲,雜胡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塵高際天。

長驅救東北,戰解城亦全。

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

新上弦:一作親上弦。戰解城亦全:戰解城亦全。

古遊俠呈軍中諸將

少年負膽氣,好勇復知機。

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

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

錯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

還家且行獵,弓矢速如飛。

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間帶兩綬,轉眄生光輝。

顧謂今日戰,何如隨建威?

且行獵:一作行且獵。

《贈輕車》

悠悠遠行歸,經春涉長道。

幽冀桑始青,洛陽蠶欲老。

憶昨戎馬地,別時心草草。

烽火從北來,邊城閉常早。

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懷抱。

今日杯酒間,見君交情好。

從北來:一作從此來。

遼西作

燕郊芳歲晚,殘雪凍邊城。

四月青草合,遼陽春水生。

胡人正牧馬,漢將日徵兵。

露重寶刀濕,沙虛金鼓鳴。

寒衣著已盡,春服與誰成?

寄語洛陽使,為傳邊塞情。

《贈懷一上人》

法師東南秀,世實豪家子。

削髮十二年,誦經峨眉里。

自此照群蒙,卓然為道雄。

觀生盡入妄,悟有皆成空。

淨體無眾染,苦心歸妙宗。

一朝敕書至,召入承明宮。

說法金殿里,焚香青禁中。

傳燈遍都邑,杖錫游王公。

天子揖妙道,群僚趨下風。

我法本無著,時來出林壑。

因心得化城,隨病皆與藥。

上啟黃屋心,下除蒼生縛。

一從入君門,說法無朝昏。

帝作轉輪王,師為持戒尊。

軒風灑甘露,佛雨生慈根。

但有滅度理,而生開濟恩。

復聞江海曲,好殺成風俗。

帝曰我上人,為除膻腥欲。

是日發西秦,東南至蘄春

風將衡桂接,地與吳楚鄰。

舊少清信士,實多漁獵人。

一聞吾師至,舍網江湖濱。

作禮懺前惡,潔誠期後因。

因成日既久,事濟身不守。

更出淮楚間,復來荊河口。

荊河馬卿岑,茲地近道林。

入講鳥常狎,坐禪獸不侵。

都非緣未盡,曾是教所任。

故我一來事,永承微妙音。

竹房見衣缽,松宇清身心。

早悔業至淺,晚成計可尋。

善哉遠公義,清淨如黃金。

淨體:一作洗意。而生:一作而無。

《結定襄郡獄效陶體》

我在河東時,使往定襄里。

定襄諸小兒,爭訟紛城市。

長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

謗書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牽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

我來折此獄,五聽辨疑似。

小大必以情,未嘗施鞭棰

是時三月暮,遍野農耕起。

里巷鳴春鳩,田園引流水。

此鄉多雜俗,戎夏殊音旨。

顧問邊塞人,勞情曷雲已。

肆中翁:一作市井翁。農耕:一作農桑。

《雜詩》

可憐青銅鏡,掛在白玉堂。

玉堂有美女,嬌弄明月光。

羅袖拂金鵲,彩屏點紅妝。

妝罷含情坐,春風桃李香。

《游天竺寺》

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陽曉。

澗泉爭噴薄,江岫相縈繞。

直上孤頂高,平看眾峰小。

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

青翠滿寒山,藤蘿覆冬沼。

花龕瀑布側,青壁石林杪。

鳴鐘集人天,施飯聚猿鳥。

洗意歸清淨,澄心悟空了。

始知世上人,萬物一何擾。

澗泉:一作崖泉。

《入若耶溪》

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

起坐鳥間,動搖山水影。

岩中響自答,溪里言彌靜。

事事令人幽,停橈向余景。

《川上女》

川上女,晚妝鮮。

日落青渚試輕楫,汀長花滿正回船。

暮來浪起風轉緊,自言此去橫塘近。

綠江無伴夜獨行,獨行心緒愁無盡。

《代閨人答輕薄少年》

妾家近隔鳳凰池,粉壁紗窗楊柳垂。

本期漢代金吾婿,誤嫁長安遊俠兒。

兒家夫婿多輕薄,借客探丸重然諾。

平明挾彈入新豐,日晚揮鞭出長樂。

青絲白馬冶遊園,能使行人駐馬看。

自矜陌上繁華盛,不念閨中花鳥闌。

花間陌上春將晚,走馬鬥雞猶未返。

三時出望無訊息,一去那知行近遠?

桃李花開覆井欄,朱樓落日捲簾看。

愁來欲奏相思曲,抱得秦箏不忍彈。

《長安道》(一作宋之問詩)

長安甲第高入雲,誰家居住霍將軍。

日晚朝回擁賓從,路傍揖拜何紛紛。

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

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一朝天子賜眼色,世事悠悠應始知。

世事悠悠應始知:一作世上悠悠君自知,一作世上悠悠應自知。

《渭城少年行》

洛陽三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

揚鞭走馬城南陌,朝逢驛使秦川客。

驛使前日發章台,傳道長安春早來。

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裡花正開。

念此使人歸更早,三月便達長安道。

長安道上春可憐,搖風盪日曲江邊。

萬戶樓台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

秦川寒食盛繁華,遊子春來不見家。

鬥雞下杜塵初合,走馬章台日半斜。

章台帝城稱貴里,青樓日晚歌鐘起。

貴里豪家白馬驕,五陵年少不相饒。

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

渭城橋頭酒新熟,金鞍白馬誰家宿。

可憐錦瑟箏琵琶,玉台清酒就倡家。

下婦春來不解羞,嬌歌一曲楊柳花。

渭城橋頭:一作渭城壚頭。清酒:一作新酒。

《行路難》

君不見建章宮中金明枝,萬萬長條拂地垂。

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見。

艷彩朝含四寶宮,香風吹入朝雲殿

漢家宮女春未闌,愛此芳香朝暮看。

看去看來心不忘,攀折將安鏡台上。

雙雙素手剪不成,兩兩紅妝笑相向。

建章昨夜起春風,一花飛落長信宮。

長信麗人見花泣,憶此珍樹何嗟及。

我昔初在昭陽時,朝攀暮折登玉墀。

只言歲歲長相對,不悟今朝遙相思。

雁門胡人歌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

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

聞道遼西無鬥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雨:一作霧。

《七夕宴懸圃二首》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時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江畔老人愁》

江南年少十八九,乘舟欲渡青溪口。

青溪口邊一老翁,鬢眉皓白已衰朽。

自言家代仕梁陳,垂朱拖紫三十人。

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疊鼓乘朱輪。

父兄三葉皆尚主,子女四代為妃嬪

南山賜田接御苑,北宮甲第連紫宸。

直言榮華未休歇,不覺山崩海將竭。

兵戈亂入建康城,煙火連燒未央闕。

衣冠士子陷鋒刃,良將名臣盡埋沒。

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縱橫填白骨。

老人此時尚少年,脫身走得投海邊。

罷兵歲余未敢出,去鄉三載方來鏇。

蓬蒿忘卻五城宅,草木不識青溪田。

雖然得歸到鄉土,零丁貧賤長辛苦。

采樵屢入歷陽山,刈稻常過新林浦。

少年欲知老人歲,豈知今年一百五。

君今少壯我已衰,我昔年少君不睹。

人生貴賤各有時,莫見羸老相輕欺

感君相問為君說,說罷不覺令人悲。

青溪口:一作忽逢江。

盧姬篇

盧姬少小魏王家,綠鬢紅桃李花。

魏王綺樓十二重,水晶簾箔繡芙蓉。

白玉欄桿金作柱,樓上朝朝學歌舞。

前堂後堂羅袖人,南窗北窗花發春。

翠幌珠簾斗絲管,一彈一奏雲欲斷。

君王日晚下朝歸,鳴環佩生光輝。

人生今日得驕貴,誰道盧姬身細微。

《孟門行》

黃雀銜黃花,翩翩傍檐隙。

本擬報君恩,如何反彈射。

金(上三田下缶)美酒滿座春,平原愛才多眾賓。

滿堂儘是忠義士,何意得有讒諛人。

諛言反覆那可道,能令君心不自保。

北園新栽桃李枝,根株未固何轉移?

成陰結子君自取,若問旁人那得知?

結子:一作結實。

《邯鄲宮人怨》

邯鄲陌上三月春,暮行逢見一婦人。

自言鄉里本趙,少小隨家西入秦。

母兄憐愛無儔侶,五歲名為阿嬌女。

七歲丰茸好顏色,八歲黠惠能言語。

十三兄弟教詩書,十五青樓學歌舞。

我家青樓臨道旁,紗窗綺幔暗聞香。

日暮笙歌駐君馬,春日妝梳妾斷腸。

不用城南使君婿,本求三十侍中郎。

何知漢帝好容色,玉輦攜歸登建章。

建章宮殿不知數,萬戶千門深且長。

百堵塗椒接青瑣,九華閣道連洞房。

水晶簾箔雲母扇,琉利窗牖玳瑁床。

歲歲年年奉歡宴,嬌貴榮華誰不羨。

恩情莫比陳皇后,寵愛全勝趙飛燕。

瑤房侍寢世莫知,金屋更衣人不見。

誰言一朝復一日,君王棄世市朝變。

宮車出葬茂陵田,賤妾獨留長信殿。

一朝太子升至尊,宮中人事如掌翻。

同時侍女見讒毀,後來新人莫敢言。

兄弟印綬皆被奪,昔年賞賜不復存。

一旦放歸舊鄉里,乘車垂淚還入門。

父母愍我曾富貴,嫁與西舍金王孫。

念此翻覆復何道,百年盛衰誰能保?

憶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秋時草。

少年去去莫停鞭,人生萬事由上天。

非我今日獨如此,古今歇薄皆共然。

《晚入汴水》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幾日?鄉路漸無多。

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

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

《發錦沙村》

北上途未半,南行歲已闌。

孤舟下建德,江水入新安。

海近山常雨,溪深地早寒。

行行泊不可,須及子陵灘。

《題潼關樓》

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

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

題沈隱侯八詠樓

梁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靜聞山(犭穴),川長數塞鴻。

登臨白雲晚,留恨此遺風。

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

征馬去翩翩,秋城月正圓。

單于莫近塞,都護欲回邊。

漢驛通煙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須獻捷,未必去經年。

回邊:一作臨邊。井泉:一作水泉。

《贈梁州張都督》

聞君為漢將,虜騎罷南侵。

出塞清沙漠,還家拜羽林。

風霜臣節苦,歲月主恩深。

為語西河使,知余(一作君)報國心。

罷南侵:一作不南侵。知余:一作知君。

《古意》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閒來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岐王席觀妓》

二月春來半,宮中日漸長。

柳垂金屋暖,花發玉樓香。

拂匣先臨鏡,調笙更炙簧

還將歌舞態,只擬奉君王。

宮中日漸長:一作王家日正長。

歌舞態:一作盧女曲。

只擬:一作夜夜。

《長門怨》

君王寵初歇,棄妾長門宮。

紫殿青苔滿,高樓明月空。

夜愁生枕席,春意罷簾櫳。

泣盡無人問,容華落鏡中。

《上巳》

巳日帝城春,傾都祓禊晨。

停車須傍水,奏樂要驚塵。

弱柳障行騎,浮橋擁看人。

猶言日尚早,更向九龍津。

晨:一作辰。

《贈盧八象》

客從巴水渡,傳爾溯行舟。

是日風波霽,高堂雨半收。

青山滿蜀道,綠水向荊州。

不作書相問,誰能慰別愁?

《舟行入剡》

鳴棹下東陽,回舟入剡鄉。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

地氣秋仍濕,江風晚漸涼。

山梅猶作雨,溪橘未知霜。

謝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慚越中好,流恨閱時芳。

《奉和許給事夜直簡諸公》

西掖黃樞近,東曹紫禁連。

地因才子拜,人用省郎遷。

夜直千門靜,河明萬象懸。

建章宵漏急,閶闔曉鍾傳。

寵列貂蟬位,恩深侍從年。

九重初起草,五夜即成篇。

顧己無官次,循涯但自憐。

遠陪蘭署作,空此仰神仙。

《相逢行》

年初二八,家住洛橋頭。

玉戶臨馳道,朱門近御溝。

使君何假問,夫婿大長秋。

女弟新承寵,諸兄近拜侯。

春生百子殿,花發五城樓。

出入千門裡,年年樂未休。

《澄水如鑒》

聖賢將立喻,上善貯情深。

潔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澆浮知不撓,濫濁固難侵。

方寸懸高鑒,生涯詎陸沉。

對泉能自誡,如鏡靜相臨。

廉慎傳家政,流芳合古今。

《行經華陰》

(上山下召)(山堯)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田寺)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長乾曲四首》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乾人,自小不相識。

下渚多風浪,蓮舟漸覺稀。

那能不相待?獨自逆潮歸。

下渚:一作北渚。

逆潮歸:一作送潮歸。

三江潮水急,五湖風浪涌。

由來花性輕,莫畏蓮舟重。

《維揚送友還蘇州》

長安南下幾程途,得到邗溝吊綠蕪

渚畔鱸魚舟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

中國古代名人

中國古代名人例如:詩人、學者、官員等,他們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