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清徐,古稱梗陽,始建於春秋,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於縣之東境置徐溝縣。1952年7月,清源、徐溝兩縣合併,取兩縣縣名首字,稱為清徐縣,縣城在東湖街道。
據馬峪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在清源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有灰陶和紅陶器的沿、底、帶耳、雞冠耳及角、蓋、足等,還發現有石環、紡輪、石斧等,是典型的新石器仰韶文化。
在堯舜時期,唐堯初都在太原,並建唐城,清源就屬唐。實際上的堯都就在今堯城村,並在此立四時八節。
夏分九州,清源屬冀州。
周代,冀州又分為幽、並二州,清源屬并州。
公元前629年秋,晉國在清源檢閱軍隊,建立五軍去抵禦狄人,趙衰為卿。《永樂大典》記載,清原即清源。
公元前555年秋,中行獻子見梗陽之巫皋。後來,梗陽又成為祁氏之食邑。
公元前514年秋,晉國魏獻子為政,將祁氏之田分為七縣,梗陽就是其中之一,這是梗陽成為縣城的開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春秋結束,戰國開始,梗陽屬趙。
公元前288年(趙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陽,地入於秦。
公元前247年,秦滅趙國,設太原郡,梗陽屬太原郡。西漢郡國並行,梗陽屬韓國。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設代國,都晉陽,封其子劉桓為代王。此時,梗陽屬代國。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首創十三州刺史部,梗陽降為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縣的鄉。自此時起,西漢、東漢、三國、晉,梗陽一直為榆次縣的西境。
公元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撤銷榆次縣,梗陽隨之併入晉陽縣。公元500年,北魏景明元年,恢復榆次縣,梗陽又隨之歸屬榆次縣。公元582年,隋初,梗陽又歸屬并州晉陽縣。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析晉陽和榆次的部分地區新建立清源縣,在梗陽城北新建縣城,因城西北有清源水而得名,此為清源稱縣之始。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又廢清源縣而併入晉陽縣。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又恢復清源縣。從此開始,唐、五代、金均為清源縣。
公元1220年(金興定四年),清源置晉州,轄徐溝、太谷、祁縣三縣。
元代廢州,仍為清源縣。元、明、清均為清源縣。
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源降為鄉,隸屬徐溝縣管轄。
公元1912年(民國二年),恢復清源縣建制。公元1915年(民國四年)又降為鎮,屬徐溝縣。公元1917年(民國六年)又恢復清源縣。
公元1952年7月,清源、徐溝合併為清徐縣。
行政區劃
1998年底,清徐縣轄13個鄉、鎮,9個居委會、195個村委會,211個自然村。
2000年,清徐縣轄4個鎮、9個鄉:清源鎮、東於鎮、孟封鎮、徐溝鎮、馬峪鄉、西谷鄉、集義鄉、吳村鄉、王答鄉、高花鄉、楊房鄉、柳杜鄉、碾底鄉。
2001年,碾底鄉併入馬峪鄉,吳村鄉併入清源鎮,楊房鄉併入孟封鎮,高花鄉併入徐溝鎮。調整後,清徐縣轄5鄉4鎮。
截至2014年3月,清徐縣轄1個街道、4個鎮、5個鄉:東湖街道、清源鎮、徐溝鎮、東於鎮、盂封鎮、馬峪鄉、柳杜鄉、西谷鄉、王答鄉、集義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清徐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西北部。總面積60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清徐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陡向東緩展布,依次分為中低山區、山前洪積扇、傾斜平原和衝擊平原,山區和平川分別約占總面積的1/3和2/3;沒有明顯的丘陵區;土壤分為山地褐土、草甸土兩個類型。境內海拔差異較大,山區800米以上,北部最高點廟前山高達1841米,平原780米以下,南部最低點汾河出境口常豐一帶僅753米,相對高差1088米。
氣候特徵
清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為2577.5小時,日照率達58%;無霜期183天;年平均氣溫隨地勢而有差異,平川為9.6℃~10.2℃,邊山為10.4℃~10.6℃,山區為3.8℃~9.1℃;年均降水量為462毫米。
人口
據2017年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54676人,其中:城鎮121603人,鄉村233073人,男性181123人,女性173553人,性別比為104.36。城鎮化率為34.29%,比上年提高0.73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625人,人口出生率10.24‰,死亡率6.03‰,自然增長率為4.21‰。
經濟
綜述
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4.4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億元,同比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81億元,同比增長3.9%;第三產業增加值49.5億元,同比增長7.5%。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1.1億元,同比增長4.2%;批發零售業增加值16.7億元,同比增長17.5%;住宿餐飲業增加值3.6億元,同比增長1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2.5億元,同比增長1.1%;房地產業增加值7億元,同比增長3.5%;其他服務業增加值8.6億元,同比下降2.8%。
三次產業比例由2016年的11.1:52.3:36.6調整為9.6:56.1:34.3。第一產業比重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同比增加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786元,同比增長6.4%。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6041美元。(2017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6.7518)。
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7億元,同比增長25.9%。分部門看:國稅部門完成3.95億元,同比增長88.5%;地稅部門完成2.59億元,同比下降4.9%;財政部門完成1.53億元,同比下降3.7%。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75億元,同比增長9.7%。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2.87億元,同比下降6.9%;教育支出4.12億元,同比下降5.5%;科學技術支出0.015億元,同比增長24.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12億元,同比增長21%;醫療衛生支出1.76億元,同比下降32.4%;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0.24億元,同比下降0.7%;節能環保支出1.6億元,同比增長199%;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6億元,同比增長22.6%。
全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59元,同比增長6.2%;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9元,同比增長6.3%。
第一產業
農業產值:全縣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完成26.5439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農業現價產值完成17.7074億元,同比增長2.83%;林業現價產值完成0.4728億元,同比增長18.82%;牧業現價產值完成7.2240億元,同比下降2.67%;漁業現價產值完成0.2146億元,同比增長3.46%;農林牧漁服務業現價產值完成0.9250億元,同比增長0.54%。
種植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650.9公頃,同比下降3.95%。其中:玉米播種面積18674.5公頃,同比下降4.84%;蔬菜播種面積9907公頃,同比增長2.55%;油料面積24.7公頃,同比下降21.5%。年末果園面積2658.9公頃,同比減少1.94%。其中,蘋果園面積119.6公頃、葡萄園面積1250.1公頃、桃園面積300.9公頃、梨園面積650.9公頃。
主要農產品產量:全年糧食總產量10.3561萬噸,同比下降0.52%。其中:夏糧產量0.0135萬噸,同比下降0.7%;秋糧產量10.3426萬噸,同比下降0.52%。全年水果總產量5.6615萬噸,同比增長7.95%;蔬菜產量68.6577萬噸,同比增長3.55%;油料產量50.3噸,同比下降18.21%;棉花產量5.6噸,同比下降30%;果用瓜產量1848.2噸,同比增長116.7%。
主要畜禽產品產量:當年出欄大牲畜6410頭;當年出欄肉豬190691頭;當年出欄羊157765隻;當年出欄家禽1937650隻。畜禽主要產品產量:當年肉類總產量22285噸;奶類總產量8400噸;禽蛋產量7112噸。年末大牲畜存欄5231頭;豬年末數107136頭;羊年末數103424隻;家禽年末數782778隻。
林業生產:全年造林面積700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500公頃,省級通道及兩側荒山綠化工程200公頃,四旁植樹16900百株。本年育苗面積827公頃,木材採用1387立方米。
漁業生產:年水產品養殖面積284公頃,水產品產量1402噸。
農機及化肥施用: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4.4657萬千瓦,同比減少3.4354萬千瓦,同比下降19.19%。全年農用柴油使用量6645.89噸,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量)13135噸,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1498.45噸,農藥使用量475.73噸,農村用電量20016萬千瓦時。
第二產業
規模以上工業: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97.55億元,同比增長25.08%。分行業看:煉焦行業98.06億元,同比增長46.59%;煤炭開採和洗選業9.01億元,同比下降0.17%;橡膠和塑膠製品業8.63億元,同比下降65.91%;食品製造業14.16億元,同比增長1.0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8.05億元,同比增長6.1%。分行業看:煉焦行業9.26億元,同比下降1.81%;煤炭開採和洗選業11.34億元,同比下降16.14%;橡膠和塑膠製品業0.83億元,同比下降65.23%;食品製造業3.66億元,同比增長1.45%。
新興接替產業:新興接替產業增加值9.98億元,同比下降13.22%,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6.23%。其中:食品製造業增加值36578.5萬元,同比增長1.45%,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6%。
傳統產業:傳統行業增加值28.07億元,同比增長41.89%,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3.77%。其中:煉焦業增加值92552.2萬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4.32%,同比下降1.81%。
經濟效益:工業產品銷售產值200億元,工業產品銷售率為36.87%;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230億元,同比增長43%;利稅總額35.58億元,同比增長447.95%;利潤總額27.69億元,同比增長761.1%;虧損企業虧損額3.54億元,同比下降40.2%。
用電:全社會用電量21270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21.76%,全縣全社會工業用電總量181086.2萬千瓦時,同比增長22.28%;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用電總量117223.7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7.81%。
建築業:全縣建築業增加值7.4億元,同比下降12.8%。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施工企業單位21個。建築業總產值4.1億元,同比下降2.4%,竣工產值2億元,同比增長100%。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全年郵政完成業務總量2383萬元,其中郵件類完成2517件,包裹類完成135852件,特快專遞類完成4839件,匯兌業務完成337筆,報刊業務完成270836份,郵政儲蓄業務完成10.6億元。全縣固定電話用戶2.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1.2萬戶,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2.0189萬戶。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0.69億元,同比增長8.8%。從劃分標準看: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完成7.41億元,同比下降6.7%;限額以下單位零售額完成53.27億元,同比增長11.4%。從地域看:全縣城鎮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29.67億元,同比增長7.34%;鄉村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1.01億元,同比增長10.27%。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8.59億元,其中:住戶存款157.12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46.25億元;廣義政府存款9.22億元;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66.91億元,其中:住戶貸款21.76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45.15億元。
全年財產保險承保11600筆,保費收入7455.19萬元,支付賠款總額6191.88萬元,賠付率83.92%,人壽保險保費收入6499.75萬元,賠付支出157.49萬元,綜合賠付率57.22%。
2017年共接待遊客721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綜合收入78.17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
截止2017年底,全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7件,2017年發明專利申請量為31件,小微企業專利擁有量為64件。截至年底,全縣經國家科技部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家。積極幫助企業開展市級、省級眾創空間的認定工作,促進眾創空間的建設和運營更加規範。2017年,新建省級眾創空間1件,全縣已建成省級眾創空間4家。水塔醋業已建成了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老陳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認定了兩批太原市科技型小微企業,共有17家企業通過了認定,其中2017年新認定了12家。
教育
2017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19所(含有民辦普通高中2所,民辦國中1所),其中,公辦國小73所,教學點23個,國中1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普通高中2所,職教中心1所,教師進修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小學生21598名,國小專任教師1597名,國小五年鞏固率99.5%;國中生10647名,國中專任教師1079名,國中三年保留率100.47%,同比增長0.06%;高中生6668名,專任教師648名;職教中心在校生1739人,專任教師91人;特教學校學生47人,專任教師11人;幼稚園127所,幼兒教師1239名,幼兒11266名,學前幼兒入園率92.5%。
文化
我縣建有集文化館、體育館、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檔案館八館合一的文體中心一座,是全省最大的縣級文體活動中心,占地面積69.8畝,總建築面積35000平方米。其中圖書館總藏書量12萬冊。民辦劇團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9個,社區文化活動室24個。全縣188個行政村完成了農村體育健身工程、農家書屋和農村文化場所100%全覆蓋。電視台1座,自辦節目2組(新聞1組,專題1組),聯辦節目3組(林業、水務、計生),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和轉播台1座。截止2017年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項、省級保護項目11項、市級保護項目3項、縣級保護項目10項。
體育
全縣登記註冊的體育協會5個,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達1.5平方米/人。
衛生
全縣共有醫療機構260所,其中縣級醫院4所,衛生機構3個,鄉鎮衛生院13所(含撤鄉並鎮的4所),民營醫院3個(儂民醫院、五洲醫院、振祥骨科醫院),村衛生所192所,個體診所及門診部46所。共有編制床位865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997人,註冊醫生685人,註冊護士585人。新建和改擴建標準化村衛生室74所。
社會保障
全縣參加失業保險15060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3710人,其中:企業21553人,機關事業單位12157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68943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15723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23002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61335人,參加工傷保險19079人。
城鎮新增就業3915人,其中創業帶動就業1718人。448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2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46%。轉移農村勞動力3705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00人,戶數781戶,發放城市低保金691.8023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低保對象3938人,戶數2517戶,發放農村低保金1964.8536萬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有效實施,發放標準不斷提高,城鎮低保由上年的525元/月調整為555元/月,農村低保由上年的400元/月調整為430元/月。
環境保護
全年縣區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189天,空氣品質綜合指數8.51。縣區區域環境噪聲年均值52.8分貝,交通噪聲年均值64.2分貝。
城市公共供水280萬噸,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100%。縣城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日均處理生活污水1.22萬立方米。全社會用水量1.581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0.109億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0.885億立方米,工業生產用水0.427億立方米,生態用水0.114億立方米,其他用水0.046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平均耗水量58.02方/萬元,同比下降4.73%。
安全生產
全年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數比上年下降9.77%,死亡人數比上年上升33.33%,受傷人數比上年下降5.51%。
城市建設
基礎建設:2017年共更新改造道路面積3.39萬平方米,縣城煤氣新鋪設管道4.5公里,煤改氣鋪設管道110公里,新增煤氣用戶1010戶,煤改氣用戶7500戶。液化氣供氣總量180噸,儲氣能力達50噸。
縣城集中供熱面積329.83萬平方米,供熱管網183公里,新增供熱管網7.6公里,縣城集中供熱能力達234兆瓦,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86%。全年共安裝改造各類燈飾255盞,控制箱7台,鋪設電纜2698米,各種路燈燈飾正常率達到98%以上。
城市綠化:全年公園綠地88.81公頃,人均公園綠地12.5平方米/人;綠地面積295.91公頃,綠地率36.17%;綠化覆蓋面積336.92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19%。
榮譽
住建部公布了新一輪3675個“全國重點鎮”名單,清徐縣徐溝鎮、東於鎮名列其中。
全國重點鎮是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點和龍頭,國家有關部委將研究制定加強“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和支持“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此次確定的“全國重點鎮”,是對2004年公布名單的增補調整,原先公布的“全國重點鎮”名單同時廢止。
有關部門將把“全國重點鎮”作為扶持小城鎮發展的優先支持對象,努力將其打造為既能承接城市產業轉移壓力,又能增強農村活力的小城鎮建設典範。
交通
清徐縣境內有208、307兩條國道、青銀高速公路和太中銀鐵路穿境而過。2012年清徐縣公路密度為215公里/百平方公里,2012年末公路貨物營運車輛擁有量8589輛,公路旅客營運車輛擁有量5輛。2013年清徐縣升級改造公路16條共28.8公里,總里程達到1315.6公里,新開通3條縣鄉公交線路。
文化遺產
2006年,山西省清徐縣申報的“清徐老陳醋釀製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手工技藝項目類別,序號411。
2008年,山西省清徐縣參與申報的“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項目類別,序號994。
2008年,山西省清徐縣參與申報的“磚雕(山西民居磚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337。
2010年,山西省清徐縣申報的“清徐彩門樓”,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6。
民俗風情
醋文化節
中國清徐醋文化節由清徐縣委、縣政府舉辦。2009年被“中國節慶會展高峰論壇組委會”評為全國節慶百強。中國清徐醋文化節包括新聞發布會、開幕式、醋業博覽會、醋業高峰論壇、文化活動、閉幕式暨簽約儀式六大項內容。
架火節
清徐架火始於初唐,2006年,清徐架火被列為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山西省傳統節目保護示範地,2009年,清徐縣委、縣政府決定每年的正月十六,舉辦中國清徐架火節。架火節期間活動主要有特色民間文藝節目表演,醋都廟會民間工藝展示、民間文藝街頭巡演、架火焰火晚會、清徐文化圖片展示、特色小吃展示、清徐特色農產品展銷等。
葡萄採摘月
中共清徐縣委、縣政府決定於每年葡萄成熟的時候,在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清徐縣葡峰山莊舉辦中國·清徐葡萄採摘月活動。每年採摘月主題活動分為葡萄詩詞、名人書畫聯展、“葡萄文化與價值”論壇,記者、攝影師攝影、採風活動、“清徐的葡萄甜盈盈”市民採摘遊園活動、葡萄酒類產品、葡鄉特產展銷會暨葡萄開榨儀式和品酒活動、葡萄樹認養活動、舉辦中國·清徐小吃周活動。
清徐廟會
清徐每年農曆四月十八和十月初八是清徐縣城最大的廟會。
名優特產
清徐老陳醋
清徐縣是山西老陳醋的發源地,是中國的醋都,已形成以山西水塔老陳醋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企業群體,清徐縣共有70多家食醋企業,擁有六大系列60多個品種、年產醋10萬噸的規模優勢,占全國醋產量的六分之一。水塔老陳醋在2002年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清徐“福源昌”生產的“山西老陳醋”曾獲192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優質商品一等獎。
孟封餅
孟封餅是清徐縣孟封村獨特的傳統名食,具有香、酥、軟、甜、涼的特點。
徐溝豆腐乾
徐溝豆腐乾硬中帶韌,鹹香耐嚼。1994年榮獲山西省農業精品博覽會金獎,1995年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銀獎。
清徐罐渣
徐溝罐渣是清徐縣徐溝鎮特有的地方小吃。罐渣以蕎面製成,色灰如瓷,呈半透明狀,不粘不連,軟而堅韌,富有彈性。佐以醋、蒜汁食之,既可冷食,也可熱炒。徐溝罐渣分紅、白兩種。紅罐渣用鮮豬血與面製成;白罐渣不用豬血,故呈灰白色。清徐罐渣中以徐溝灌腸最為著名。
風景名勝
清源文廟
清源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文廟大成殿是珍貴的早期建築遺構,在金代建築遺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狐突廟
狐突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狐突而建。廟始建於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補擴建。廟址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現存獻殿、正殿與碑廊等建築,占地面積1875平方米。
羅貫中紀念館
羅貫中紀念館是由清徐羅氏第二十一代傳人羅二棟先生融資,於2000年建成的。紀念館坐落在中隱山麓,清泉湖畔,與清徐三國城在一條中軸線上。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磚碧瓦,雕樑畫棟,為仿明清時代的園林式建築風格。主要建築有山門、羅貫中石雕站像、主殿、廂房、曲廊、方亭、碧池、花園、玉帶橋、九龍壁、麒麟吐玉書影壁等。
寶梵寺
寶梵寺位於清徐縣城西南10公里的東於村北隅。是太原地區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築。寶梵寺宋代名“寶林禪院”,遼、金時期稱“寶安寺”,明、清兩代為“寶梵寺”。據寺院現存“寶林禪院新公塔銘”記載,寶梵寺在宋宣和元年以前就已經香火鼎盛了。之後,明成化十一年重修,清光緒十八年重建。寺內有壁畫、塑像、磚雕。現存寶梵寺占地1000餘平方米,坐北朝南,青磚砌牆,布瓦蓋頂。
清泉寺
清泉寺位於清徐縣城西北七華里的中隱山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因寺前清泉汩汩,晝夜長流,故又名“清泉寺”,是山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泉寺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後經明清多次修葺。
馬鳴山
馬鳴山森林公園(俗馬鬣寺)地處白石溝中游馬峪鄉碾底村東北面,系中隱山支脈,距榆古幹線公路2.4公里,距太祁高速公路4公里,距縣城12公里,距葡峰山莊、貫中祖塋6公里。馬鬣寺始建於唐朝,位於素稱清源古景之一的白石雲松——馬鳴山上,唐代建築“文殊石塔”屹立山頂,還有漢唐佛教聖地——馬鬣寺遺址石拱窯洞。
天祿堂
天祿堂位於清徐徐溝西南坊,天祿堂府第,是一組建築群體。整個建築群可分為兩大區:即位於城內西南坊的住宅生活區,占地約6700平方米;二是位於城南的遊覽園陵區,包括一座肅穆的陵園,兩座各占地30畝的秀麗花園。兩區總面積約計55000平方米。
香岩寺
香岩寺俗名無梁殿,創建於金明昌元年(1190年),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依山而建,主體建築為石結構無梁殿三 座,由東到西依次排列,分別為地藏殿、釋迦殿和觀音殿。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據碑文記載,寺院創建於金代明昌元年(1190年)。
清徐堯廟
清徐堯廟古稱陶唐城,始建無考。廟坐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70米,總面積42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帝堯殿、九連洞、娘娘殿、狐仙樓、藏經樓、樂台等。其中帝堯殿為明代建築,余皆清代所建。帝堯殿面闊、進深各五間,平面為正方形,重檐歇山頂。
清徐東湖
東湖水面面積525畝,南北長710米,東西寬520米。水深平均3米,最深處4.5米,湖底為鍋狀形。
千佛洞
都溝石窟(又名千佛洞),在縣城西7公里處的都溝村北山上,與岩香寺渾然一體。該石窟開鑿於唐末會昌年間(841-846年)。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開鑿在山腰上半部,現共存五窟。
嚴香寺
嚴香寺又名都溝石窟。據清源縣誌載,宋元祐三年(1088年)十月十五日鑿出石洞。北宋紹聖年間(1094-1098年)在洞外建慈雲禪寺,形成禮拜窟與附近建禪院的石窟寺院組合。清末更名為嚴香寺,此後屢有增修,建玉泉閣、羅漢堂、龍王廟、觀音閣等建築。現寺院已廢,僅存小型洞窟五處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慈雲禪寺重修碑一通。
著名人物
羅貫中(1331—1400),名本、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中書省河東山西清源縣(今太原市清徐縣)人,中國古代著名小說家、戲曲家,《三國演義》、《水滸傳》(與施耐庵合作)的作者。
賈廷詔(1713~1765),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高白村人。清乾隆壬戌科(1742年)武狀元。著有《三韜六略之解》《孫子兵法淺釋》。
喬松年(1815—1875),字健侯,號鶴儕,清徐縣郝村人。著有《論語淺解》四卷、《蘿摩亭札記》八卷,又輯《緯捃》十四卷、《喬氏載記》二卷,均刊行。其中《緯捃》十四卷、《蘿摩亭札記》八卷,被選入1934年由山西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的匯集自唐訖清二十八位晉人學術著作大型古籍叢書《山右叢書初編》。
王灝儒(?—1647—?),字心孩,明末清源城南(今春光)人,明崇禎壬午(1642)舉人,清順治丁亥(1647)進士。任山東曹州知州,著有《四書音辯》。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主編的《清源縣誌》印行,這是現存清源最早的志書。
李寶森(1911—1989),曾用名李寶生,清徐縣北程村人,後定居於鵝池村。193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河北省委任交通局長兼組織部幹事,中共北方局交通科長,山西省水利局副局長,河北省峰峰礦任二礦礦長,平頂山礦務局任第一副局長,廣西省煤炭工業局副局長等職。
李延年(1913—1942),又名李石清,清徐縣高花鄉南尹村人。1933年12月,經李寶森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山西省“社聯”執委、黨團書記及武裝自衛隊黨團書記。1935年後長期患病,先後在北京、延安等地治療。抗日戰爭爆發後,赴太行區工作,1942年春,於左權縣下口村病故。
李祥(1921—1945),原名王鍾靈,清徐縣南營留村人。1937年年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5年12月30日晨,李祥同志為掩護同志們突圍,中彈負傷,被閻軍殘殺,年僅24歲。
常忠(1915—1980),清徐縣吳村鄉孔村人。於1938年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常忠先後擔任工程兵司令部軍運訓處處長、洛陽工程兵學校訓練部長、南京第一工程兵學校副校長等職。1955年授少將軍銜。
王國英(1921—1942),原名王安福,清徐縣東穆莊人。於1938年投筆從戎,參加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八旅獨立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農曆正月初六,王國英在南邵村開展敵後工作時,不慎被晉祠掃共隊逮捕,不久英勇就義,年僅21歲。
高銘生(1920—1945),清徐縣徐溝鎮西北坊人。1937年隨成成中學游擊隊參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晉綏二分區三十六團任連長、參謀等職。1945年2月,高銘生與五寨縣的日偽軍在風子關展開血戰,掩護機關、部隊、學校和民眾安全轉移,高銘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而犧牲,年僅25歲。
王立崗(1921—),清徐縣王答鄉龍家營村人。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任太行二分區同蒲支隊副隊長兼榆(次)太(谷)祁(縣)路西武工隊長。解放戰爭中,王立崗同志歷任營長、團參謀長、軍偵察科長、師參謀長、昆明軍區情報部長、十四軍參謀長、副軍長等職。
馬泉(1937—),字清源,別名博熙;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詩人,一九三七年生,山西清徐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其業績曾收入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出版的《世界名人錄》《名人傳》《藝術家傳》《文藝家傳》等二十多部辭書、辭典中。
李元茂(1944—),字文厚,號奎霖,現任海南省博物館名譽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貼專家。
馬建法,山西省著名畫家,畢業於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於北京畫院。現為中國人文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畫院畫家 ,山西省山水畫藝委會會員。
楊宗新,民間剪紙藝術家、山西清徐磚雕技藝傳承人。楊宗新被太原市文聯命名為“傑出貢獻藝術家”,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名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胡嫦娥,女,1961年生於山西省清徐縣,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太原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
太原市 | 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
大同市 | 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
陽泉市 | 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
長治市 | 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
晉城市 | 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
朔州市 | 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
晉中市 | 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
運城市 | 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
忻州市 | 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
臨汾市 | 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
呂梁市 | 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