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原稱嵩山歷史建築群,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周圍,包括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等8處11項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 該建築群時間持續長、類型多,展現了佛、道、儒等不同文化價值的古代建築藝術作品,連同其中豐富的古代碑刻、壁畫等類型的文物遺存,構成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景觀,代表著中國古老的文明傳統和突出科技、藝術成就,反映了其作為東方文明發祥地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的核心角色,也是當今文化延續和發展的巨大財富。其突出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應當受到全人類的珍惜和保護。

基本信息

建築特色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登封這塊神密而奇特熱土上的八組11項最具代表性,最有科學、技術、藝術、歷史價值的古代建築: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嵩陽書院、會善寺和觀星台等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名稱,載入《世界遺產名錄》。創建於東漢時期的少室闕、啟母闕,是中國最古老的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典範;中嶽廟和太室闕,是中國古代禮制建築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陽書院作為中國最早的傳播儒家理學、祭祀儒家聖賢和舉行考試的書院,是已經消失了的書院文化的載體;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和會善寺,是不同時期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紀念碑,千餘年來,它們影響了廣大範圍內的宗教建築形制。

在中國古老的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天地中心則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則在鄭州登封,因而這裡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幾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這裡建立了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這裡也成為人們測天量地的中心,這一歷史背景使得這裡匯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紀念建築,其精華,即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它們都與中國“天地之中”傳統宇宙觀發生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繫。
這組建築類型之多、規格之高、歷時之久、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為世所罕見。它們是中國古代禮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築類型的傑出代表,是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漫長發展的濫觴,更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最真實、最深刻的反映。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為已消失的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是一座東方古代建築藝術殿堂。她以古老與博大、凝練與舒展、滄桑與輝煌,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文化、哲學和建築藝術的瑰麗。

景點簡介

啟母闕

啟母闕 啟母闕

啟母闕,位於登封市城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萬歲峰下,為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
啟母闕北190米有一處開裂巨石,即“啟母石”。據《淮南子》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塗山氏化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啟,故後世流傳有“聞鼓餉夫”的故事。漢武帝游嵩山時,為此石建廟,今廟已不存。東漢延光三年(124年)潁川太守朱寵於啟母廟前建神道闕,漢代因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名開母廟、開母闕。
啟母闕結構與太室闕同。西闕現存高3.17米,東闕現存高3.18米,闕門間距6.8米。西闕闕基為兩層長方石板,下層石板較大而薄。闕身用長方石塊垂直壘砌在闕基上,共7層,總高2.75米,每層用石2~3塊。最上層的石塊雕作斗形,上承托闕頂,下呈斜角與闕身壟相連。闕頂殘毀過甚,殘存部分在闕身上部東側,雕作四阿頂。頂的上部雕瓦壟、垂脊,四周雕柿蒂紋瓦當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闕頂正脊已毀。
闕上有兩方闕銘,皆在西闕北面。一方為啟母闕銘,一方為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啟母廟闕銘,篆書,內容分兩部分,前12行為題名,滿行7字;後24行為四言頌辭和仿楚辭體裁的賦,滿行12字。闕銘的前一部分,回顧中國古代一次觸目驚心的特大洪水,鯀因用堵的方法進行治理失敗而喪生;禹吸取教訓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泄水的方法,終於成功。讚頌因為征服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可貴精神,以及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統一,禹和他的事跡逐漸埋沒無聞的經過。後一部分著重敘述漢王朝的聖德廣布天下,在這裡興祠廟祭祀神明,上天的靈應顯示了種種瑞兆,風調雨順護佑了百姓,為此立闕刻銘,使光輝業績傳之乾秋萬代。
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在啟母闕銘下,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刻。隸書,計18行,行5字。前6行已泐毀,“其言惟何”後也不存,現存11行,共55字。
銘文間隙處及其他石塊上浮雕人物畫像、幻術、騎馬出行、鬥雞、馴象、吐火、進謁、倒立、飲宴、日御羲和、啟母化石、夏禹化熊、郭巨埋兒、月宮、蛟龍穿環、犬逐兔、果下馬、蹴鞠、鶴叨魚、虎撲鹿、孔甲畜龍等畫像70餘幅。

觀星台

觀星台:見證嵩山“天下之中”
觀星台 觀星台

觀星台,位於登封市東南13公里告成鎮北周公廟內。現存建築自南向北有照壁、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周公測景台石表、周公廟卷棚、大殿(各三間)、觀星台、卷棚、帝堯殿(各三間)等。觀星台建於元至元年間(1271~1294年),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保護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屬最早的天文建築之一。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命郭守敬、王恂等人進行曆法改革,於是在全國北緯15°~16°之間建立了27個天文台和觀測站。此台即是其中之一。
周公測景台,是一座紀念性的石表,高8尺(唐尺),俗稱無影台,為我國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測日影的遺制。相傳周文王次子周公(姬旦),為建設洛陽曾來此測驗日影。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太史監南宮說仿周公土圭之制,刻立八尺石表。周公測景台用青石製作,分台座和石柱兩部分。台座上小下大,呈梯形錐體,四邊稍有偏斜,各邊寬窄不等。台底最寬面長1.88米,最窄面長1.68米,台座上沿四邊各長0.96米。石柱置於中間,高1.96米(合唐開元尺八尺),寬o.48米,厚0.22米,連同台座通高3.91米。石柱為表,台座為圭,表的頂端為屋宇式蓋頂,南面刻有“周公測景台”等字。歷史上不少天文學家、曆法家如僧一行(張遂)、南宮說等都在這裡進行過天文觀測活動。

觀星台為磚石結構的建築,由覆斗狀的台體和石圭兩部分組成。台高9.46米,連同台頂上增建的小室,通高12.62米。台體的平面近正方形,台基每邊長16米餘,向上逐漸收分,至台頂每邊長8米餘。台體北壁下設有東西對稱的踏道口,可以由兩口盤鏇登至台頂。踏道由紅岩石條組成,梯欄及台頂四沿女兒牆均以磚砌成,其上部用紅石雕頂封護。台上是觀星和測景的工作場地。台頂北部的小室,據明代侯泰的《刻石記》記載,始建於嘉靖七年(1528年),距元初建築觀星台時已有200餘年,這個小室,據說是為安放各種儀器和進行操作而建。台體北壁正中有一凹槽,凹槽南壁上下垂直,東西兩壁有明顯收分,為此台的重要部位。凹槽直壁之上的高表與台下的石圭是一組測量日影長度的元代圭表裝置,因為它比以往的八尺之表高出5倍,故稱為“高表”。石圭在台體以北下部,南端伸入北壁的凹槽,與直壁相距0.36米。自南至北由36方青石接連鋪設的石圭長31.196米,寬0.53米,南高0.53米,北高o.62米,圭面水平誤差甚微。上刻兩條平行雙股流水渠,深2厘米,寬2.5厘米,兩槽相距15厘米。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長條狀泄水池,池兩頭有泄水孔。這種水渠,是用以測水平的天文儀表。郭守敬等利用簡便而實用的天文觀測儀器,測驗各地的夏至日影、北極星出地高度及晝夜時刻等。經觀測與推算,制訂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於至元十八年(1218年)由元世祖頒布實行。此歷求得的回歸年周期為365.2425日,合365日5時49分12秒,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曆(格里高里歷)一秒不差卻早300年,與現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周期(365日5時48分46秒)相比,僅差26秒。登封觀星台的主要作用在於測量太陽的影長,以掌握與農業有關的四時節氣變化。但是陳宣的《周公祠堂記》和孫承基的《重修周公祠記》把這座台叫做“觀星台”。《考古記》又載:“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可見這座台具有“測景”與“觀星”的雙重作用。在古代,觀星和測影常常是相互配合的。古老的觀星台,從建造至今已有700多年,歷經滄桑,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會善寺

會善寺,位於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積翠峰下。該寺原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閒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後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並置鎮國金鋼佛像於寺內。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淨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於該寺。五代時於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後梁時廢。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

嵩岳寺塔

會善寺山門 會善寺山門

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嵩岳寺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後改建為佛教寺院;孝明帝

正光元年(520年),改名“閒居寺”,並廣為增建,殿宇達千餘間,僧眾700餘人。隋文帝仁壽二年(601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作為行宮。當時樓閣相連,亭殿交輝,盛極一時。據李邕《嵩岳寺碑記》載:“廣大佛剎,殫極國才,濟濟僧徒,彌七百眾。落落堂宇一千間。”現塔院內大雄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清時所建,惟此塔為北魏時物,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我國現存最古的磚塔。、

少林寺

少林寺 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該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昣《說嵩》:“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發祥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魏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又稱佛陀),在登封嵩山首創少林寺,傳播小乘佛教。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住持少林寺,傳播大乘佛教,後人稱之為“禪宗初祖”,稱少林寺為“禪宗祖庭”。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宇文邕禁滅佛道,少林寺被毀。周靜帝宇文衍於大象年間(579~580)重興佛教,少林寺得以復興,更名“陟岵寺”。隋開皇年間(581~600年),復稱少林寺,並賜田百頃,從而奠定了寺院莊園的基礎。隋末農民軍襲擊少林寺,火焚少林寺塔院和附近的殿堂屋宇。唐初,因寺僧助戰李唐政權有功,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賞,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垂拱年間(685~688年)、開元年間(713~741年)幾次修整,至玄宗年間,少林寺建築規模已相當宏偉。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滅法,寺中許多殿宇、佛像大多被毀,至此以後,少林寺發展緩慢。直到元、明之際,才有較大發展。元代裕公在主持少林寺期間,興建了藏經閣和許多殿宇。元末兵火之後,明代又重修了藏經閣、千佛殿、立雪亭等,奠定了今日少林寺之規模。至1928年軍閥混戰中,少林寺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鐘樓、鼓樓等主要建築與重要文物被軍閥石友三燒毀。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撥款維修,修復了全部圍牆,翻修了山門、立雪亭、千佛殿、地藏殿、東西寮房和大部分古塔。1982年以後根據有關資料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鐘樓、鼓樓、藏經閣、緊那羅王殿、六祖殿、禪堂、僧院等,使這些殿堂又恢復了昔日面貌。
少林寺建築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們通稱的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少林寺主體為常住院,中軸線建築共7進,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第一進:山門,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門額懸康熙皇帝書題“少林寺”橫匾。山門內塑有彌勒佛和韋馱像,山門左右各建單間硬山掖門。進山門中為甬道,兩側有馬道,甬道邊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碑30餘通。第二進:天王殿,面闊5間、進深4間,重檐歇山綠色琉璃瓦頂,1986年重建。大雄寶殿左右兩廂自南而北為鐘樓(左)、鼓樓(右),還重建了緊那羅王殿(左)、六祖殿(右)、東西禪堂和僧院。六祖殿和西禪堂後為塔院,院內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年建磚塔兩座。第四進為法堂(藏經閣)。閣後地勢突起,形成高台院落,為第五進方丈院,主室面闊5間,硬山式建築,匾題“方丈”2字。院東、西兩側各建硬山寮房5間。第六進為立雪亭,此亭亦名達摩亭,相傳是禪宗二祖慧可向初祖達摩求法的地方。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廡殿頂,石柱上有明代題字,殿內懸乾隆題“雪印心珠”橫匾,佛龕內供達摩銅像。東間有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銅鐘1口。第七進為千佛殿,又名毗盧殿,面闊7間,硬山式建築,創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檐下懸掛“西方聖人”匾,殿內明間佛龕中有銅鑄毗盧像,東牆下供有明周王贈漢白玉“南無阿彌陀佛”1尊,東、西、北三壁繪“五百羅漢朝毗盧”大型壁畫。此殿原來嚴重傾斜,1980年進行落架大修,東壁壁畫全部揭取,後又重新復位。殿內地面上有48個武僧練功的站樁腳窩。大殿東廂為白衣殿,西廂為地藏殿。白衣殿(又名錘譜殿)面闊5間,硬山,出前廊,殿內佛龕中供銅鑄白衣菩薩像。北牆繪16組拳術對打觀武圖,南牆繪持械格鬥圖,東牆被神龕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半部繪“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畫,南半部繪“緊那羅王御紅巾”壁畫。大殿東北和東南壁角繪文殊、普賢二菩薩像等壁畫,神龕兩側分別繪製降龍伏虎羅漢。地藏殿,建築形式同白衣殿,殿內塑地藏王,北壁和南壁繪十地閻君畫像,西壁繪二十四孝圖。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大門 嵩陽書院大門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於嵩山之陽,故名。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唐弘道元年(683年)春、冬,高宗兩訪潘師正,以嵩陽觀為行宮。五代後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年)進士龐式曾在嵩陽觀聚徒講學,後周時改名太乙書院,宋至道年間(995~997年)賜名“太室書院”,並賜九經子史,置校官,生徒數百人。宋景祐二年(1035年)賜名嵩陽書院,並設院長掌理院務,撥學田百畝以供開支。名儒司馬光、范仲淹、程頤、程顥等相繼在此講學,一時聲名大振。金大定年間(1161~1189年)書院更名承天宮,明重修後復改為嵩陽書院,並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縣葉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介又復興書院並增建修補。耿介親自執教,傳旨授業,成績顯著。嵩陽書院經金、元、明、清多次增補修建,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特別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先後修建了先賢祠、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藏書樓、道統祠、博約齋、三益齋,並增設場垣。

少室闕

少室闕馴象圖 少室闕馴象圖

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城西5公里嵩山南麓十里舖村西,為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約建於東漢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
少室山廟,又稱少室祠、少姨廟,明代初期坍毀。少室山廟和太室山廟始建於秦,漢安帝時在廟前建闕。闕後有一東西長60餘米、南北寬40餘米的平台,地面散布許多繩紋磚、筒瓦、板瓦等漢代建築構件,當為少室山廟舊址。據楊炯撰《唐少姨廟碑記》可知,少室廟唐代改稱少姨廟,其神為婦人像。相傳少姨為塗山氏之妹。元代時又把“少姨”作為蠶神嫘祖來奉祀。元代楊奐游中嶽時曾在少姨廟即興賦詩曰:“路旁雙闕老,蔓草入荒祠;時見山家女,燒香乞蠶絲。”

太室闕

太室闕東闕 太室闕東闕

太室闕,是中嶽廟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區東太室山黃蓋峰下中嶽廟天中閣前600餘米處的中軸線上,後來便成為歷代中嶽廟前導空間的重要建築。太室闕中心點坐標為北緯34°27′06.81″,東經113°04′04.09″。太室闕始建於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塊石砌築,分為東西兩闕,間距6.75米,相對如門,是太室祠的象徵性大門。闕身平面呈長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頂,為石質仿木結構,東西兩闕分別由母闕和子闕組成,各通高3.96米,長2.13米,厚0.7米,子闕比母闕低1.31米。闕身四周雕飾有反映漢代社會風俗和信仰的畫像,保存較好的有50餘幅。闕的題額刻在西闕南面上部,陽刻,僅存“中嶽太室陽城”六字。銘記刻在西闕北面,陰刻,計27行,每行7字,內容主要是讚頌中嶽神君的靈應和陽城縣長呂常等建闕的緣由。太室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廟闕,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中嶽漢三闕”。太室闕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陽城縣長呂常所建。分東西兩闕,中間相隔6.75米。東闕通高3.92米,西闕通高3.96米。兩闕結構完全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3部分組成。太室闕身以減地平雕手法,刻百戲、狩獵、神話故事、奇禽怪獸以及貴族生活等畫面。畫像久露荒野,風雨剝蝕,有的已漫漶不清,倖存下來的尚有60餘幅。題額刻在西闕南面上部,陽刻篆書“中嶽泰室陽城口口口”9字,今僅存6字。題額下刻篆隸參半的銘記,在西闕北面也刻有銘記,為陰刻隸書,計27行,除3、4兩行為10字,其餘每行9字,每段之前均以圓圈作標識,為漢代石刻文字所罕見。主要是讚頌中嶽神君的靈應和呂常等人建闕的緣由。太室闕對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情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漢三闕

嵩陽書院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建於東漢年間(公元118-123年),是中國僅存的時代最早的廟闕,代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雕刻於漢三闕上的圖畫、篆書、銘文十分精美,是研 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

 

價值意義

登封作為世界建築史上經典的登封歷史建築群,是所屬建築類型的最高代表,在建築史、宗教史、文化史、美術史等占據多項“唯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底蘊,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教育等價值。

 登封歷史建築群集中體現了人類傑出的創造力,具有世界性的普遍價值。
嵩山古建築群以其高超的建築學成就,代表了我國古代建築制度的初創和形制典範。許多優秀的建築作品,以其精美絕倫的藝術造型和高超的建築技術成為後世效仿和參照的範例。漢代三闕為我國唯一的現存例證,為探索研究早期禮制建築提供最重要的依據。
登封歷史建築群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登封歷史建築多屬建築類型的最高代表,在建築史、宗教史、文化史、美術史等多方面占據多項“唯一”,其建築形式在我國建築史和世界建築史上均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登封歷史建築群突出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登封由於其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古代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以“天地之中”為基本理念的登封歷史建築群中的廟、闕、寺、塔、台和書院等集中體現了中國漢、魏、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禮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築學成就,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2000多年的精華。
登封古建築群禮制、宗教、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建築精美絕倫豐富多彩。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其建築類型、建築技術和工藝對我國各地以及亞洲周邊國家後代建築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嵩陽寺塔作為佛教鼎盛時期的北魏遺存,在佛塔類型上有極大的開創性,達到極高的藝術水平。作為科技建築的觀星台,在科技史、建築史上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對我國創造與發明和科技活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登封歷史建築群是多元文化的載體
嵩山不僅是佛、道、儒三教的源頭,也是三教集大成之地。中國佛教的特質在於禪宗,而少林寺則是禪宗祖庭,大乘勝地。嵩山至今尚存佛寺30餘座,充滿著佛教文化氛圍。中嶽嵩山號稱道教的重要傳播基地,中嶽廟、崇唐觀、崇福宮、無極洞等建築正是道教發展的重要見證。儒家在嵩山最好的體現首當嵩陽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首。曾薈萃程顥、范仲淹、司馬光、朱熹……等大儒在此執教。
登封歷史建築群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寶庫,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見證。嵩山古建築群為人類留下石頭的史書,古代建築雕刻藝術、書畫、飾物是解讀古代社會及文化的課本。
登封地區歷來是中外交流的中心地區之一,它發端於宗教文化的傳播,歸結於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登封古建築遂成為這種交流融合的實物見證。
登封歷史建築群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登封古建築群自秦漢至今,前後歷時2000多年,其真實性和完整性保存基本完好,其價值顯得尤為重要。2000多年來,每個建築群落的基址均未改變,各建築的位置仍坐落在自身歷史上某一重大階段的原始基位。

申遺事件

西班牙塞維利亞召開的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已決定暫緩中國申報的嵩山歷史建築群項目,嵩山需補充材料,留待2010年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大會上再行審議。繼中國申報的五台山項目被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遺名錄後,當地時間2009年6月26日下午,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對中國的第二個申報項目嵩山進行了審議。

在經過委員會激烈辯論後,大會決定,在中國對嵩山的申報文本進行材料補充後,2010年作為候選景觀地繼續進行審議。國家文物局相關人員介紹,世界遺產的申報結果分為四種,即直接入選世遺名錄、補充材料再審、或退回重審及不予入選。由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部分西方學者認為,嵩山所具的文化價值應該是“聖山崇拜”,而不是中方所闡述的“天地之中”,因此,由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提供的審查報告中,對嵩山作出了退回重審的建議。此外,本次會議審議的五台山項目由於自然遺產部分未能獲得通過,從原申報的自然和文化混合遺產調整為文化景觀,使中國面臨著同時申報兩個類型相近的文化遺產項目的困難處境,在時機上也相當不利。

中國申遺代表團團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包括國家文物局在內的所有相關部門應該一如既往,使嵩山歷史建築群的申報文本更加完善。嵩山歷史建築群還將繼續努力。

申遺成功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成功紀念郵票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成功紀念郵票

台北時間2010年8 月1 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大會上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9處世界遺產。

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包括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之一,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

在進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的歷史建築群中,創建於東漢時期的少室闕、啟母闕,是中國最古老的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典範;中嶽廟和太室闕,是中國古代禮制建築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陽書院作為中國最早的傳播儒家理學、祭祀儒家聖賢和舉行考試的書院,是已經消失了的書院文化的載體;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和會善寺,是不同時期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紀念碑,千餘年來,它們影響了廣大範圍內的宗教建築形制。

在中國人的早期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天地之中心在中國中原的鄭州登封一帶,因而這裡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中國文明起源的中心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古代禮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紛紛來此朝拜聖山、祭祀山神,傳經、講道並在此建立核心基地。

“不同的文化信仰受‘天地之中’理念的召喚匯聚在一起,留下了富貴財富,歷代禮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築類型的代表作品在此匯聚並得到了真實保留,構成了一部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著名古建築專家楊煥成說。受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委託,澳大利亞文化遺產專家茱麗葉·拉姆齊評估驗收“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3天考察,我認識了‘中’字”,她說,“少林寺、觀星台、中嶽廟、嵩陽書院的碑刻上總是出現這個字,這充分說明了一個民族在人文方面對‘天地中’的崇拜和認可”。

申遺成功了,河南將按照世界遺產組織的要求認真做好遺產保護工作,使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保持原貌基礎上,延年益壽,呵護好屬於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同時,力爭在2010年底完成8處11項遺產地的分塊陳列展示工作,使其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歷史文化

嵩陽書院詮釋儒家教育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而被專家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

宋理學發源地

嵩陽書院是我國創建最早、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始建於北魏,經歷代重修,目前書院保持了清代建築布局,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院,中軸線兩側有配房和西院敬義齋等,共有古建築25座108間。 由於名儒司馬光、范仲淹、程頤、程顥等相繼在此講學,嵩陽書院聲名大振,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也是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北方書院建築代表

 

嵩陽書院建築是中國北方書院建築的代表和樣板,通過建築反映了儒家之道。它以講堂為中心,前祠後樓,體現了儒家講學、藏書、供祭“三大事業”的主體地位。建築群布局嚴謹,反映了“禮樂相成”的儒家思想,從總體建築格局到每座單體建築,都遵循綱常禮教的秩序。 書院保存下來的文物很多,最著名的是兩株漢封將軍柏和9米多高的大唐碑,人稱“稀世寶”。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目前仍然存活的“大將軍柏”“二將軍柏”,其樹齡都在4500年以上,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樹木之一。

觀星台見證嵩山“天地之中”

在“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觀星台以其獨特價值在世界科技史、建築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也是登封嵩山作為“天地之中”的重要歷史見證。

 最古老天文台

著名古建築專家張家泰說,基於農牧業發展的需要,我國的天文學很早便發生和發展起來,歷史上湧現出一些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們為了得到精確的天文數據,不斷地改進測量日景的儀器。元朝至元年間在河南嵩山古陽城修建的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建築之一,是具有世界性價值的科技建築。

天地之中學說

張家泰說,據文獻記載,最早在西周初年(約公元前1037年)的時候,周公意欲遷都洛陽,但遇到了各種勢力的強烈反對,於是決定測日影定“地中”,為遷都洛陽尋找天象根據。 周公認為,8尺的圭表,夏至日正午時分在太陽下的影子為1尺5寸,便是“地中”。歷經測量,他在登封告成鎮找到了“地中”,創立了“天地之中”學說,此後千年,無人質疑。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太史監南宮說仿周公土圭舊制,建成了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石圭、石表式的周公測景台。

中華文明的核心

距測景台不遠的觀星台,建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郭守敬通過在觀星台的實地觀測,於至元十七年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其精確度與現行公曆僅相差26秒,創製時間卻早了300年。中國古代禮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熱衷於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逐漸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 張家泰說,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充分驗證了“天地之中”的信仰,代表著世界天文史上最傑出的成就之一,多位國外專家考察後為之驚嘆,認為這是世界上少有的保存完整的科技實物。

中國的世界遺產

 截止到2013年6月,中國的45項“世界遺產” 

31處文化遺產 

哈尼梯田 | 元上都遺址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 廬山 | 長城 | 故宮 | 天壇 | 頤和園 | 周口店 | 安陽殷墟 | 秦始皇陵 | 莫高窟 | 平遙古城 | 武當山 | 承德避暑山莊 | 孔府孔廟孔林 | 西藏布達拉宮 | 麗江古城 | 蘇州古典園林 | 明清皇陵 | 龍門石窟 | 大足石刻 | 都江堰青城山 | 雲崗石窟 | 澳門歷史城區 | 安徽西遞宏村 | 福建土樓 |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 | 山西五台山 |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墓葬

 10處自然遺產新疆天山 | 雲南澄江化石地| 中國丹霞地貌 | 中國三清山 | 中國喀斯特 |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 三江併流 | 黃龍 | 九寨溝 |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4處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 | 黃山武夷山 | 峨眉山-樂山大佛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地域名稱批准時間遺產種類
北京故宮1987年12月文化遺產
長城1987年12月文化遺產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1987年12月文化遺產
甘肅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文化遺產
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1987年12月文化遺產
山東泰山1987年12月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安徽黃山1990年12月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西藏布達拉宮1994年12月文化遺產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1994年12月文化遺產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1994年12月文化遺產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1994年12月文化遺產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1996年12月文化景觀
四川峨眉山樂山大佛1996年12月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雲南麗江古城1997年12月文化遺產
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文化遺產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1997年12月文化遺產
北京頤和園1998年11月文化遺產
北京天壇1998年11月文化遺產
重慶大足石刻1999年12月文化遺產
福建武夷山1999年12月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四川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11月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2000年11月文化遺產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
市)、清西陵(河北易縣)、盛京三陵
2000年11月文化遺產
皖南古村落2000年11月文化遺產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2001年12月文化遺產
北京十三陵長陵、南京明孝陵2003年7月文化遺產
高句麗壁畫墓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2004年7月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2005年7月文化遺產
河南安陽殷墟2006年7月歷史文化遺產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2007年6月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2008年7月文化遺產
山西五台山2009年6月文化景觀遺產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2010年8月文化遺產
元上都遺址2012年6月文化遺產
哈尼梯田 2013年6月文化遺產

登封天地之中建築群申遺相關知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大會台北時間2010年8月1日將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之成為中國的第39處世界遺產。
周公測景台 | 觀星台 | 塔林 | 初祖庵 | 常住院 | 會善寺 | 嵩陽書院 | 中嶽廟 | 東漢三闕 | 太室闕 | 少室闕 | 啟母闕 | 嵩岳寺塔 | 天地之中建築群 |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 王福松 | 世界遺產大會 | 伊琳娜·博科娃 | 世界文化遺產 | 峻極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