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時稱“山東省無棣中學”,其前身是“無棣速師”與舊文廟(現無棣鎮中心國小)隔道相對,1954年新校建成後遷入現址(無棣縣城西首)。
發展歷程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無棣縣建的第一所中學,當時設有4個國中班,有教職工31名,學生218名。1958年“大躍進”時期,全縣新建了多處中學,“無棣中學”正式命名為“山東省無棣第一中學”,並於同年增設2個高中班,發展成為一所完全中學;1966年,該校有6個高中班,12個國中班,教職工54人。“文化大革命”中,學校的教學秩序遭到嚴重破壞,1967年和1968年沒有招生,至1969年,學校才恢復招收初、高中新生,根據全國統一規定,學制由“三三制”改為“二二制”,至1981年又恢復為“三三制”。1971年國中部停辦,學校稱為高級中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有了較大發展。1978年確定為地區重點學校。大規模的校舍改造自1989年開始,1992年全面竣工並通過省政府的驗收,實現了四達標。此次校舍改造總投資550萬元,興建了實驗樓、辦公樓、階梯教室、學生餐廳、標準體育場、學生宿舍樓和教工宿舍樓等一系列教學、生活設施,為今後學校的全面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1997年,被評定為濱州市規範化學校。在2002年普及實驗教學工作中,學校總計投資近180萬元,購置了實驗教學設施、設備。實驗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科技活動室以及體育、音樂、美術器材室的各類儀器、器械等都按國家級一類標準配齊配全,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條件。
2002年經縣委、縣府批准,學校再次投資3000多萬元進行大規模的學校改建、擴建。目前,現代化綜合教學大樓、大型學生餐廳、學生公寓、服務中心樓等工程業已完工並投入使用,校舍建築面積已達到75000平方米,辦學規模將擴大到80個教學班。今天的無棣一中已不但能滿足本縣學生學習的需求,而且還吸引了外市、縣優秀高中生慕名來校就讀。
校容校貌
學校擁有可容納3600多名學生同時就餐的大型學生餐廳、別致漂亮的學生公寓(配備儲物櫥、衛生間、陽台等)、功能齊全的學生服務中心(內含超市、衛生室、理髮室、文印室、洗衣房、澡塘等),它們皆由有專業資質的物業公司經營和管理,加以學校膳食科、舍務科的監管督查,保證了全校師生食宿生活的高質量。學校還新建成18000平方米的現代化綜合教學樓,設施齊備(按國家一類標準建有標準教室、美術室、書法室、心理諮詢室、鋼琴房、閱覽室以及多媒體教室、語音實驗室、電化教學室、計算機室、視聽閱覽室、電子軟體資料室等十幾類專用教室),全省一流。2004年,學校為全校一線教師每人配備了一台電腦(投資55萬元),建成了先進的互動式閉路雙控系統和現代教育信息共享網路,將計算機終端引入每口教室和辦公室,實現資源共享。目前,學校已建設成省內一流的四大現代化教學系統:閉路電視教學系統,衛星地面接收系統,校園網路系統,電視監控系統。先進、配套的教學設施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按校園整體規劃,塑膠跑道、大型風雨操場、舞蹈房、練功房等工程將於2006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同時,一中的“花園學校”工程可謂錦上添花,這裡冬青夏綠,鳥語花香,環境宜人,與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珠聯璧合,是莘莘學子學習、成才的理想之地。現代化的辦學設施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必備條件。
所獲榮譽
校先後被市教育局命名為"市級規範化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連年被市教育局授予“教學質量優秀獎”“完成高考任務獎”;被縣委、縣政府榮記“三等功”,榮獲“山東省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地級文明單位”“普及實驗教學先進單位”“先進黨組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省規範化學校”等榮譽稱號60餘項。
所獲成績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做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已為國家培養優秀高中畢業生22000人,為高等院校輸送人才7263人。北大教授王啟文、陝西日報總編邢建堂、香港祥龍集團公司董事長王殿傑等都是我校培養出的優秀人才。近幾年,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有張彬、馬磊、杜金妹等多名學生先後考入清華、北大、人大等全國名校。無棣第一中學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著名教師
劉憲龍(1935-1995),生於山東省寧津縣。畢業於山東大學物理系(函授)。任山東省無棣縣第一中學物理教研組長,1989年被評為高級教師。曾獲縣優秀教師光榮稱號。多年來致力於物理教研工作,與他人合作研製成3AD系列低頻大功率電晶體700餘只,並在省內展出。(以上內容摘自《中等教育名師大典》牛寶彤主編,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三)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