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經歷
2013年以來,打著“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名頭的身影頻繁出現在中國多個城市和社交場合。此人號稱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第九代繼承人,頭頂金融投資家、企業戰略家、國際慈善家等顯赫桂冠,並打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英國紅十字會等諸多基金和慈善組織的旗號亮相政商活動。邀請他的既有清華、浙大等名牌大學,也有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因為頂著“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神秘光環,每到一地他都受到眾星捧月般的尊崇。從訪問香山書院,參觀金絲楠,考察山東淄博古城,到出席深圳慈展會論壇發表演講……在這些公開報導的10多場活動中,他的身份從未引起過接待方的懷疑。頭頂國際金融投資家、企業戰略家和國際慈善家三大“高帽”,屢屢成為“座上賓”,出盡風頭也賺盡名利。據稱,他的演講煥發著“特有的熱情與激昂”,其實,這已無關緊要,許多人為的就是一睹“羅氏後裔”的風采。
清華大學的新聞稿提到,羅斯柴爾德曾於2013年、2014年多次到訪中國,出席由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亞洲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主辦的國際金融與產業科技創新合作座談會等活動,就新技術轉移、網際網路、新能源等議題與中方人員深入交談。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新聞稿說,2014年9月20日上午,“國際著名的羅斯柴爾德金融集團管理人及家族核心成員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先生訪問了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出席了由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亞洲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主辦的國際金融與產業科技創新合作座談會,本次座談目的在於強化技術轉移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北京技術交易促進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對羅斯柴爾德表示了熱烈歡迎,並詳細介紹了他們單位的設立背景、服務內容和運營情況等。羅斯柴爾德在答謝致辭中表示,他感謝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亞創聯安排這樣的交流活動,他本人一直關注和支持新技術的轉移,並親自擔任英國技術轉移中心和相關顧問公司的主席,今後雙方可以結成戰略夥伴關係,共同推動國際技術轉移活動。
距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在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訪問的整整一年之後,奧利弗·羅斯柴爾德迎來了他最繁忙的時刻:
2015年9月12日,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先生參觀訪問了盤古智庫·香山書院。盤古智庫自稱是由中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
2015年9月13日,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一行在北京和數位國內企業家,交流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同飲下午茶並共進晚餐。
2015年9月16日上午,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一行在淄博市、區領導陪同下考察調研。此外,這個月召開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上,在寧夏銀川國際會堂貴賓廳展出了國木金絲楠,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也進入會展參觀並試坐了仿故宮龍椅寶座。這個月,他還訪問了京商集團——著名商人嚴介和創始的公司。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對嚴介和院長的傳奇歷程表示讚嘆,他認為,嚴先生很多理念和行動均與羅斯柴爾德家族不謀而合。
同樣是在這個月,奧利佛·羅斯柴爾德出席了在深圳召開的第四屆慈展會主論壇,並作了主題為《企業與商業如何雙贏——重塑公益慈善規劃與加強國際協作》的演講。
奧利弗·羅斯柴爾德繁忙的行程並沒有伴隨9月的落幕而消減。2015年10月,由浙江大學主辦,杭州市人民政府合辦,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承辦的第八屆“世界創業論壇(WEnF)”全球年會在杭州舉辦。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作為嘉賓出席了論壇。
據清華官方網站報導稱,2016年2月1日上午,清華校長邱勇在學校工字廳會見了來訪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繼承人之一、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資產主要管理人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一行。2016年2月,除了清華大學,奧利弗·羅斯柴爾德還訪問了深圳一家創業服務公司。未經證實的訊息說,他還會見了國內一位著名的退休銀行家。
2016年3月,《經濟觀察報》向羅氏家族及國際組織逐一求證其身份,最終表明,此人與傳說中的羅氏家族無任何關係,更非什麼國際組織負責人。其真實身份更近乎“皮包公司”的老闆。
2016年3月23日,清華副校長楊斌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做出回應。他坦承學校的確存在著甄別方面的疏忽,“未來我們對捐贈人背景應加強甄別”。
走紅原因
1、“投資了宋鴻兵”。確實,宋鴻兵應該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國內的首席推廣大使。他的傳世名作《貨幣戰爭》,使得這一猶太家族在中國廣為人知。其實,羅斯柴爾德作為曾顯赫一時的歐洲猶太銀行家族,其國際影響力早已衰落,近年來之所以在中國平地躥紅,蓋因《貨幣戰爭》一書的渲染。此書稱羅氏家族富可敵國,並以“陰謀論”的危言聳聽將其描寫成可左右整個歐洲乃至世界走勢的神秘家族。按照宋鴻兵的描述,近200年來,世界範圍內的財富流動、總統遇刺、戰爭爆發、經濟危機,都和這個家族有關。儘管該書的發行量甚大,但一面市便有專業人士斥其缺乏常識甚至胡編亂造。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才有了這位“奧利弗·羅斯柴爾德”的表演時間。他除了在今年2月被清華大學校長接見外,至少從2014年起,還竄訪了浙大和一些企業,甚至某些地方政府也替他站台。
2、中文網路信息互相佐證,容易迷惑人。
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出現在中文網路是在2013年。從2013年到今年3月《經濟觀察報》寫郵件向英國求證,這期間他完全是王林式的一個存在:今天和印順大和尚參加研討會,明天給李冰冰頒發海外影響力大獎,後天和某市市長談笑風生。這些信息,起到了互相佐證的作用。況且,羅斯柴爾德家族確實存在,作為一個家族成員,也並無特別讓人懷疑之處。所以,只要把眼光局限在中文網路,就很難通過什麼線索來證實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到底是誰。
山寨身份
據清華大學網站報導,此人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繼承人之一、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系的核心成員和主要管理人。他是國際金融投資家、企業戰略家,同時也是國際慈善家,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英國紅十字會等十多家公益基金會和慈善組織機構負責人。
羅斯柴爾德家族
英國羅斯柴爾德集團全名NMRothschild&SonsLimited,又名RothschildGroup,是羅斯柴爾德家族(《貨幣戰爭》中那個神秘的猶太銀行家族)在英國控制的一家跨國機構。1811年,這家公司由內森·梅耶·羅斯柴爾德(NathanMayerRothschild)於倫敦金融城創立,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9月,作為阿里巴巴集團唯一的財務顧問,羅斯柴爾德集團幫助阿里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完成了250億美元規模的IPO(首次公開募股)。2016年2月5日,英國羅斯柴爾德集團的代表對中國媒體回信:“我們確認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並不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成員,也就是說他不是內森·梅耶·羅斯柴爾德的男性譜系後裔,他更不涉足我們集團的任何業務。”
維基百科(Wikipedia.org)在詞條Rothschild一欄的介紹中提示:姓羅斯柴爾德的人很多,但並不是每一個羅斯柴爾德都出自那個神秘的猶太銀行家族。為此,維基百科在該詞條下明確列舉了一長串不屬於羅斯柴爾德猶太銀行家族的人名,其中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在列。
OliverRothschild(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在維基百科上是有詞條的。雖然詞條裡面把他各種頭銜說得天花亂墜,但有一點非常清晰,即沒有任何信息介紹他和羅斯柴爾德家族有什麼關係。如果他真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九代繼承人”,這部分內容肯定會濃墨重彩地介紹。另外,他還受到了欺詐的指控,他吹噓的身份基本都被證偽。最關鍵是,下面還列了一個“與銀行世家無關但姓羅斯柴爾德者”的名單,其中就有這位OliverRothschild,這就已經再顯然不過了。
真實身份
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實際為英國一家管理諮詢公司的負責人,該公司名為OliverRothschildCorporateAdvisorsLimited,譯為“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企業顧問有限公司”。根據其在全球知名職場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發布的介紹,該公司創立於2007年,位於倫敦,擁有200名以上員工的公司規模。英國公司登記局線上登記信息查詢網站披露了該公司的部分信息。英國公司登記局隸屬於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術部(DepartmentforBusinessInnovation&Skills),是英國政府旗下的一家執行機構。英國有限責任公司的註冊登記和註銷,都是通過英國公司登記局來進行。
據已公布的賬目信息顯示,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企業顧問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英磅(約0.93萬元人民幣)。公司運營一年後,公司總資產3,997英磅(約0.37萬人民幣),總負債6,112英磅(約0.57萬人民幣)。此後,該公司的負債數額及資產負債率逐年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底,該公司總資產9,633英磅(約0.9萬人民幣),較2008年增長約1.4倍,總負債80,870英磅(約7.5萬人民幣),較2008年增長約12倍,公司淨值為-71,237英鎊(約-6.6萬人民幣)。
如果按人民幣當下匯率來計算,奧利弗·羅斯柴爾德的這家公司總資產不到1萬,還負債7.5萬。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財務從業人士分析,就2014年的數據來看,該公司屬於嚴重資不抵債的情形。
從英國公司登記局的公開信息來看,除了上述管理諮詢公司之外,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創辦公司的經歷頗為豐富。從2009年至今,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共在9家公司擔任董事及以上級別職務,並持有其中7家公司8%到100%不等的股份。
根據英國公司法相關規定,這9家公司因營業額較低,公司規模較小,有免於會計審計的資格。就2016年來看,在這9家公司當中,有4家公司被強制取消註冊,2家公司被自行註銷,一家公司正在進行破產清算,一家公司已被英國公司登記局通知在2016年3月1日強制取消註冊。9家公司中唯一一家仍在正常運營的公司AsteliosLimited成立於2011年。截至2015年10月7日,奧利弗·羅斯柴爾德持有該公司40%股份。據已公開數據可知(截至2014年10月1日),該公司總資產5,495英磅(約5萬人民幣),總負債25,407英磅(約24萬人民幣),公司淨值為-19,912英鎊(約-18萬人民幣)。
觀點
假洋鬼子的把戲魯迅時代即上演過,而今,假洋鬼子的戲份似已讓位於真洋鬼子。無論真假洋鬼子,其精髓都一脈相承,那就是“忽悠”。尤其是在近年來洶湧於各地的“國際化招商”大潮中,臨時客串洋老闆、跨國智囊角色的老外不計其數,以至有些在國外就業困難的外國人紛紛到中國尋找“商機”。當假招商、假開放、假gdp數據競相出籠時,弄幾個老外撐場子便成為一些政商掮客極其重要的“生意經”。
顯然,在各地不時上演的“洋忽悠”鬧劇背後,作祟的已非簡單的“崇洋媚外”,而是深入骨髓的浮誇、攀比,以及欺上瞞下的虛假作風。不要說這些“洋忽悠”讓多少高校、企業乃至政府官員中招,更應該審視一下自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是否本身便潛藏著傍名人、傍洋人的病灶?只要病根不除,假羅氏去了,明天或又有假索氏、假尼氏又來興風作浪,混吃混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