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山寨
清末民初,戰亂頻繁,匪盜橫行。在河南省汝州市大峪鄉一帶,為躲災避禍,山裡的百姓或以家族為單位,或以村為單位,或依附於大戶,紛紛在險要的山頭修築山寨。大峪鄉海拔千米以上的幾座大山中,就有大紅寨、老婆寨、棉花寨、玉皇寨等多座山寨。抗戰期間,皮定均、徐子榮等曾率部在此堅持抗日,這些山寨曾接受戰火的洗禮,見證過那段難忘的烽火歲月。可以說,每座山寨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11座古山寨保存完整
汝州市有關方面近日組織人員對汝州市大峪鄉高山上的古山寨進行了考察,發現大峪鄉有11座古山寨保存相對完整,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和旅遊價值。新華社曾以《汝州大峪發現11座古山寨》為題報導了此事。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人慕名趕往大峪探訪古寨。近日,記者隨同汝州市大峪鄉政府的有關工作人員走進山寨進行了採訪。
據大峪鄉政府的樊忠義、翟國芳介紹,經調查,該鄉有古山寨30餘座,全部坐落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其中有6座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峰頂。袁窯南寨、石榴嘴寨、玉皇寨、永和寨、輝泉寨等11座山寨保存比較完整。這些山寨大都選擇比較險要的高山,依託天險,兩面甚至三面臨著懸崖,易守難攻。寨牆一般仿照長城垛口的樣式用巨石壘成,寬2到3米,高8到10米,大都壘成內外兩道牆。外牆上再壘2米高的垛口,設有?望孔和射擊孔,內牆壘有台階,可以登上寨牆。寨內面積10到30多畝不等,建築物多為石窯,隨形就勢,錯落有致。每個寨現存窯洞30到60多孔不等。寨內還配有儲藏室、打更室、牲口圈等,鑿有數個蓄水池,有的還設有牢房。
根據山寨中的碑文記載,除大紅寨上的南瓦崗寨在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外,其餘大都修建於清鹹豐、同治和光緒年間,距今約有200年的歷史。當時百姓或以家族為單位,或以村為單位,或依附大戶,耗費巨資,歷時數十年建設山寨,以備戰亂時有藏身之所。以後每逢亂世,就有百姓不斷加以修葺,逐漸形成如今的規模。
保存最完整的袁窯南寨
6月27日上午,記者乘車從汝州市區出發,沿207國道一路北上,後又順靳馬線前行,在大峪鄉袁窯村旁下車,走上一段不太高的山坡,就來到了袁窯村西坡組。從村子中向西望去,寨牆像糧倉一樣圍在山頂上,隨行的當地人說,這就是袁窯南寨了。村民王文信和另一名老人趙中才陪記者一起登山探訪袁窯南寨。
今年73歲的趙中才老人精神矍鑠,他一邊爬山一邊向記者介紹,袁窯南寨建在窟窿山山頂上,因處於大峪鄉袁窯村村南而得名,也叫萬安西寨,是當時一位姓梁的地主為了躲避土匪的入侵用了3年時間才建成的。梁姓地主組建有私人武裝,勢力很大,擁有100多支槍。當時西到馬窯,北到老婆寨,東到大峪店(今大峪鄉政府所在地),南到石榴嘴寨,土匪再凶也不敢來。稱其為“南寨”,是相對袁窯村內的“袁窯寨”而言,但現在袁窯寨已遭到破壞。袁窯南寨中除了部分建築物被毀外,石窯、寨牆等未受損壞,稱得上是大峪境內如今保存最完整的山寨了。行至半山腰處,趙中才指著一處長著荒草的大坑對記者說,這是採石坑,山寨就是從半山腰的三個石坑中開採石頭後壘成的。
在袁窯南寨的後門上方,鑲嵌著一塊刻著字的石頭,上寫“瞻嵩”兩個大字,在大字上方還有“少室作屏”幾個小字。與此相對應,在山寨前門上方也有一塊石頭,上寫“望汝”字樣。樊忠義告訴記者,該山寨建於清朝宣統年間,山寨南望汝水,北瞻嵩岳,少室山好像是它的一道屏障。
從後門進入寨門,右邊是一個打更室,緊挨打更室便是一排石窯,石窯前邊是關帝廟,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寨內樹木蔥蘢,為古寨增添了不少生機。據王文信老人說,寨內石窯解放後曾做過農業中學的教室。記者注意到,一塊大石頭被鑿了個四四方方的坑,趙中才說這是石井,有1丈多深,在寨內居住的梁姓地主經常用騾子或馬從山下馱水到寨中存在這口石井內,在兵荒馬亂時夠寨內的100多人吃上十天半月。
山寨的前門處裝有吊橋,七八米的寨牆外牆上有射擊孔和?望孔。
在山下,王文信老人給記者講述了當年的袁窯戰鬥:“當年,日本鬼子從許窯後面的石嶺上用小鋼炮攻打袁窯南寨,我當時不敢呆在家,就趕著牛羊到南邊的山上放牧。小日本打一炮,我就拾一個小石子放在口袋裡,到中午炮聲停時一數,有108個石子。最後也沒有把袁窯南寨攻下來。”
地道縱橫的白朗寨
白朗寨位於大峪鄉楊窯村西坡組北邊海拔760米的大鍋山南峰,占地30多畝,據傳是清末民初白朗起義時所建。該寨寨牆保存比較完整,寨內依寨牆建有石窯40餘孔,目前尚有7孔石窯保存完好。
白朗寨有東門和北門兩道門,其中東門保存完好。寨內荊棘密布,植被茂盛。寨內一塊大石頭上鑿有舂米的石臼。寨子中間有7條地道縱橫相通。這些地道頂部用石塊蓋著,地道口用土堆掩著。據介紹,該山的山頂是一塊面積約3畝、形狀像龜背的大石板,石板下面是比較鬆軟的鑿沙石。相傳白朗帶領義兵駐紮此寨時,為躲避官兵的搜捕,就在大石板下挖了連通各窯洞的地道。當地百姓為紀念白朗,就把這一山峰叫做白朗寨。
紅葉滿山的大紅寨
大紅寨屬於箕山山脈,位於汝州市區東北35公里的大峪鄉境內,主峰大紅寨海拔1150.6米,山勢連綿延伸百里,相傳樊梨花曾在山頂駐軍。花果山、水簾洞、龍宮、龍洞、南瓦崗寨、樊梨花寨、祖師廟遺址、白龍寺遺址、飲馬泉、大佛石、和尚塔、娃娃魚潭、神馬石等都是大紅寨自然風光的代表。大紅寨山的植被中,野生韭菜300餘畝,紅木林1000多畝,中草藥120多種,各種山菜漫山遍野。有大量的紅葉林,該紅葉林以黃櫨樹為主,分布於大紅寨的北部、中部一帶,面積超過2000畝。每到秋季,這些植物的樹葉由綠變紅,層林盡染,漫山遍野一片紅色,十分壯觀。
省內有關專家對大峪鄉大紅寨、小紅寨的旅遊資源進行考察後,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盧炯林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韶立等人說,從他們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大、小紅寨紅葉林的面積在我省名列一流,而且紅葉的密度、純度都超過了北京香山的紅葉,再加上奇峰、險洞、峽谷、潭泉、古寨和數不盡的藥材、山果,很有旅遊觀賞價值。
據介紹,大紅寨附近曾經是王樹聲司令員率領的河南軍區司令部和河南軍區黨委的舊址所在地,是一塊紅色革命聖地。因此,大峪鄉政府有意將“自然山水風光+紅色革命根據地”作為紅色旅遊特色,大力發展旅遊業。
陡峭險峻的石榴嘴寨
從大峪鄉境內的靳馬線趙樓村木蘭溝組路段下路,行約20分鐘山路,翻過大青山就來到了石榴嘴寨。
石榴嘴寨也叫迎旭寨,坐落於大峪鄉西南6公里處的青山後村海拔810米的大青山上。它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左右),耗時8年始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石榴嘴寨與袁窯南寨明顯不同的是,袁窯南寨是建在山頂上用一圈圍牆圍起來的封閉體,而石榴嘴寨則是依山就勢,在懸崖峭壁旁建起的半封閉體。石榴嘴寨因所坐落的主峰像一個大石榴而得名。
寨內有60多孔石窯,現保存比較完整的仍有40餘孔,丈余高的圍牆將石寨圍起來,四周相護。石牆上有上下石梯、?望孔和射擊孔。寨門朝東,“迎旭寨”石匾仍存寨門之上。寨內除民眾居住的建築外,另有打更室、儲藏庫、儲水池和飼養室等。
據了解,在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動亂年代,該山周圍山民為防內匪外患,將一塊塊石頭撬起來運上山峰,用心血和汗水築成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石寨。人們多次憑藉天險石寨抗擊賊寇,保住了生命財產。1944年,王樹聲、皮定鈞率領的八路軍曾經率領當地軍民利用石榴嘴寨之天險殲滅了日軍一個排。大峪鄉黨委副書記賈彥強向記者介紹說,抗戰時期,日軍從石榴嘴寨對面的大青山上用炮火猛攻數日,但只打死了寨中的一頭驢。
據悉,目前,汝州市旅遊局和大峪鄉黨委、政府已將包括大紅寨、袁窯南寨、石榴嘴寨在內的這11座古山寨作為文物保護景點向上申報,並著手引資開發,供人們參觀遊覽。
2.古山寨
襄樊市南漳縣先後發現了數量眾多的,以石城牆、石房屋為主件而構成的古山寨。其中特色鮮明的春秋寨、臥牛寨、青龍寨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臥牛山寨更被建設部《中國城市網》總編輯羅亞蒙研究員評價為“全國乃至整個亞洲規模最大的古山寨”。
風景:整個山寨約大小房屋150餘間。是目前所知南漳乃至整個襄樊最大的古山寨,房屋大小從6—30平方米大小不等,但全部是矩形結構,另修建有蓄水池等設備;房屋大多是由石頭壘就而成,極少數的房屋用石灰漿裝飾過,想來這是後人為了戰備需要而重新修建的;前者的寨牆上有凸凹的牆頭,而後者則有熱兵器時代特有的射擊孔;山寨寨牆,門框,門頂板,門檻都是用人工斧鑿的條砌成,較為規整,有的甚至雕有花紋,但也不粗糙,這斷然不是戰亂,災禍時的倉促工作,一定在相對太平時期就已開始興建,也許是未雨綢繆吧!
春秋寨:遺址位於南漳縣東鞏鎮北13公里處,緊鄰250省道,山寨海拔高270米。此寨地形獨特,山水交融,視野開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利。相傳春秋五霸之楚國發跡於南漳,楚先人“辟在荊山,篳路藍縷”,為抵禦外敵侵略而修築此寨。春秋寨得名於東漢末年。相傳關羽胸懷濟世大志,苦於不得明主,於此寨苦讀史書《春秋》而得名。桃園三結義後,關羽戰遠安,搏當陽,在南漳東鞏團山寺收周倉,演繹出一系列動人的三國故事。
臥牛寨:位於南漳縣東鞏鎮東南14公里處,是湖北省荊山生態旅遊區主景區之一。依山而建的古城牆全長7.5公里,全部由塊石壘砌而成,設有東、南、西、北四個重要關口,城牆高5米,寬3米,烽火台、炮台、防禦工事掩體、點將台、騎兵閱馬場(5000平方米)、步兵操練場(4400平方米 )、小校場(1000平方米)等保存完好,共有石屋300餘間,屬典型的三國古戰場遺蹟,山寨中古石刻碑文上“關聖人收周倉處”字跡清晰可見。團山寺寺廟在明清時期,香火極為旺盛。相鄰的如珠寺曾吸引了日本法師在此修煉。(待開發景點)
據廣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考證,據《旺蒼縣誌》記載,元延元年至延五年(即公元1314年至1318年),旺蒼地區杜鐵連和陳剛起義反元時在該山建造此寨;元末劉福通所部也曾在這一帶和元軍進行過數年拉鋸戰,最後依據此寨打敗元軍;明清時當地百姓為躲避戰火,也相繼到該寨避亂。
專家分析,該古山寨防禦體系十分嚴密,可以肯定是一軍事防禦工程。從結構和石塊的風化程度和史料記載來判斷,它的建成年代應該是在元朝時期,迄今至少已有600多年歷史,該寨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川北地區古代山寨文化、建築藝術提供了珍貴實物。
青龍寨:建於清朝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該寨三面懸崖陡峭,背靠青龍山,所有建築均用青石板壘砌而成,寨堡、寨垛至今完好無損,其建築別具一格。主寨與對面赤龍山的小寨一大一小、一方一圓,象徵著天地合一,陰陽相配。小寨建築為圓形,南北分設寨門;大寨為長方形,沿岩頂分層而建,是按照八卦的有關數據設計的,大寨的西門正上方有3米高的箭樓,門後為指揮台,正方設有一排炮孔,外側設有觀察窗和射擊孔,門前有平台,專門堆放滾木和擂石,用於攻擊山下來犯之敵。此寨極具科考價值和觀賞價值,與臥牛山寨、春秋寨一起被批准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