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鑒·論貌

作品內容

之別,總之須看科名星與陰騭紋為主①。科名星,十三歲至三十九歲隨時而見②;陰騭紋,十九歲至四十六隨時而見③。二者全,大物也④,得一亦貴。科名星見於眉彩,時隱時見,或為,或為小丸,嘗有光氣,後及發怒時易見⑤。陰騭紋見於,陰雨便見,如三叉樣,假時最易見⑥。得科名星者早榮,得陰騭紋者遲發⑦。二者全無,莫問。陰騭紋見於間,又主生;雜路不在此格⑧。

作品譯文

人的面貌有清秀、古樸、奇偉、秀致的分別。這四種相貌主要以科名星和陰騭紋為主去辨別。科名星在十三歲到三十九歲這段時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陰騭紋在十九歲到四十六歲這段時間也可隨時看見。陰騭紋和科名星這兩樣都俱備的話,將來會成為人物,能夠得到其中一樣,也會富貴。科名星顯現在印堂和眉彩之間,有時會出現,有時又隱藏不現,形狀有時像鋼針,有時如小球,是一種紅光紫氣,在喝酒之後和發怒時容易看見。陰騭紋出現在眼角之處,遇到陰天或下雨天便能看見,像三股叉的樣子,在人快要睡著的時候最容易看見。有科名星者,少年時就會發達榮耀;有陰騭紋者,發跡的時間要晚一些。兩者都沒有的話,前程就別問了。另外,陰騭紋若現於咽喉部位,主人喜得貴子。若陰騭紋出現在其他部位,則不能這樣斷定,也就是不一定會得貴子。

作品注釋

①貌有清、古、奇、秀之別,總之須看科名星與陰騭紋為主:清,即清秀的相貌,指精神清朗、氣度清純之相,以及談吐溫文爾雅、舉止端莊斯文之態。古,即古樸的相貌,指為人淳樸、氣質敦厚之相,以及言談舉止都樸實無華之態。奇,即奇偉的相貌,指形相體格魁梧偉岸,風度氣勢非同凡響。秀,即秀致的相貌,也就是形貌美麗英俊,風度可愛怡人之態。總之,這裡的“總之”不是現代中作的總之,其意思是總體上來看清、古、奇、秀這四種相貌的分別。科名星,古人認為是上騰於於帝座的,它處在印堂與之間。陰騭紋,古人稱眼眶下之紋叫臥蠶,這就是陰騭紋,因為有人認為此紋主陰騭之事(陰騭,這裡指陽德)。這兩句話連線起來的意思為:人的面貌有清秀、古樸、奇偉、秀致這四種區別,要分辨這四相,主要是從科名星和陰騭紋上去辨別。
科名星,十三歲至三十九歲隨時而見:古人認為,人的期從十三歲開始,壯年期至三十九歲為。科名星在這段時間能“隨時而見”,是強調科名星是天生的和主年少時的。這句話是說:科名星在十三歲到三十九歲這段時間,隨時都可以看見。
陰騭紋,十九歲至四十六歲隨時而見:這句話的意思是,十九歲至四十六歲,是一個人的階段,見識增加了,修養更深了,因此,會有陰騭紋的出現,這是其一。其二,就是陰騭紋是後天靠積德而成以及它主“遲發”。所以,十九歲與四十六歲,相對科名星的十三歲與三十九歲要晚一些。這句話是說陰騭紋在十九歲到四十六歲這段時間,隨時都可以看到。
④二者全,大物也:二者,指的是科名星和陰騭紋。大物:不同一般的人物、人才。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同時具有科名星和陰騭紋的話,那么,將來此人必定不是一般的人物。
⑤科名星見於印堂眉彩,時隱時見,或為鋼針,或為小丸,嘗有光氣,酒後及發怒時易見:科名星是一種光氣,常出現在印堂和眉彩之間這個部位,有時能顯現,有時又隱藏起來而看不見。它有時像鋼針,有時像小球,在飲酒之後和發怒之時,容易看見(因為這個時候人的衝動,所以易見)。
⑥陰騭紋見於眼角,陰雨便見,如三叉樣,假寐時最易見:假寐,指似睡非睡的狀態。因陰騭紋細小,只有在皮膚鬆弛時,才容易看見,所以說“陰雨”和“假寐”時易見。這句話是說陰騭紋出現在眼角這部位,形狀如三股叉,遇陰雨天或人似睡非睡時容易看見。
⑦得科名星者早榮,得陰騭紋者遲發:科名星是的,的,所以主“早榮”。而陰騭紋是靠人的所養成,所以到一定年紀才出現,主“遲發”。這句話是說,有科名星的人在年輕時就會發達榮耀,有陰騭紋的人發達的時間要遲一些。
⑧雜路不在此格:雜路,指陰騭紋不在咽喉部位,而在其他部位。格,格局、模式。此格,指的是“見於喉間”、“主生貴子”。這句話是說:陰騭紋如果生在其他部位,則不屬於“生貴子”這個格局,也就是不一定會生貴子。

智慧典例

李白識良士
相傳宋朝初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呂蒙正,很仰慕陳摶的相人本領。有一天,他想請陳摶為他的兒子、侄子相面,看看前程如何。呂蒙正和陳摶有一面之交,他想:我若是就這么把兒子、侄子領著去,陳摶肯定不好直言,同時,也見不出陳摶的本領。於是他就命兒子、侄子裝扮成奴僕和他一同去求見陳摶。想不到陳摶一見兩位公子,便說道:“兩位公子風骨奇特、神采輝煌,怎么做起了下人?”呂蒙正見狀,只好以實李白相告。陳摶首先為呂蒙正的兒子看相,看完之後說:“令朗的眉毛像畫的一樣,又長又有形,眼睛像早晨的星星,光彩有神,是個翰林苑的人品,以後有文才。”接著又看了看呂蒙正的侄子,說:“令侄氣度不凡,眼睛有龍一樣的威儀,將來定能成為國家棟樑。”呂蒙正以後三居宰相之位,當他申請退職時,宋仁宗因為很器重他,便問:“愛卿的哪個兒子可以重用?”呂蒙正想陳摶的話,便說道:“我的幾個兒子雖然都身居翰林,但都不配擔當重任。只有我的侄子夷簡,雖然眼下還是刑法官,但卻氣度不凡,具宰相之才。”後來皇帝便任命呂夷簡為宰相。
唐代的大人李白是大家熟悉的,不過,一般人都只知道他的詩極有氣魄,而不知道他對看相也很內行。相傳,有一天,李白在大臣哥舒翰家做客,正好武將郭子儀也在座。當時郭子儀不過是個一般的軍官,但李白一看到他,便說:“這位壯士的眉長長的,直入鬢邊,目光閃爍,神采飛揚,兩頰、下頦都極豐厚,說起話來,聲音響亮,很遠都能聽得清清楚楚。這些都是精氣神有富餘的表現,將來一定能得高官厚祿,位極人臣。”後來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功勳,官至陽王、尚書令。又有一次,李白和郭子儀一道出征,剛好在途中碰到了唐代有名的法師一行。一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李白和郭子儀便向他詢問終身大事,一行見李白謙虛好學,便有心教他兩招,告訴他說:“人雖然都有個身子,有眼耳鼻舌各種器官,但要究根窮底,本來是沒有這些東西的,這些東西都是無中生有,從虛無中生出來的,因此,看相不可局限在這些部位,高明的相士應看到人的氣度、神采,這樣才能入木三分,抓到本質的東西。”說著便為郭子儀看起相來,他說:“您氣度不凡,很有氣量,有相術中五合的局面,將來聲名遠播,就是一般的王侯也比不上。”李白聽後,忙問什麼是五合。一行說:“五合是相術中比較高深的道理,相術中論面貌都忌諱平扁無勢,歪歪斜斜,甚至迂迴曲折。一般地說,鼻子忌諱山根斷裂深陷,尤其是鼻樑塌小,那就更是無可救藥。眼睛忌諱有紅絲穿進去,眉毛忌諱中間突然斷裂,尤其是不可倒著長。另外眉毛又粗又硬,像豬毛一樣,也不是上相之眉。至於鬍鬚也忌諱粗短蓬鬆,行為更不能詭詐多變,這些都是五種不合。有這五種不合,便會一生多災多難,事與願違,那就是平庸之輩了。相反,如果面貌純粹而有光華,顏色潔淨無瑕,這便是天心相合;氣度不凡,氣宇軒昂,便是天德相合;德行謹嚴,胸懷仁愛,便是天倫相合。有這些特徵,便可保身體康健,疾病難侵,威名遠揚,士民愛戴。”後來郭子儀活了近百歲,死時鬚髮飄飄像白銀一般,功德傳遍天下。

作品賞析

陰騭紋,位於兩眼下的臥蠶部位,又稱等,又名。陰騭的含義,是指現世積陰功大德、行善做好事。所以在古人看來,陰騭紋是一個人有無及其大小的晴雨表。它還是“變相”的主要依據。《》云:“陰陽紋現,必主兒孫富貴。”《拍案驚》上講了一則關於陰騭紋的故事:朝時的袁柳莊是一代大師,當時是朝中們的府上貴客。一次,王部郎家中疾病不斷,便請來袁柳莊為其“診斷”。袁柳莊一看,便說是有下人妨主。正在這時,一鄭姓奴僕出來,袁柳莊看其相,便斷定是此人。後來,王部郎將鄭遣送出門。自此,王部郎家眷病癒。鄭某出門後,一次上廁所,撿到了20多包銀子,一般人當然會驚喜若狂,而鄭某心地善良,心想這么多銀子,一定是有人用它做大用,自己拿了,於心不忍,況袁柳莊相面,斷定自己已是貧苦之相,金錢在身,只怕招來橫禍。於是,他就在廁所一直等到了主人。此銀乃是一地方大員上京疏通關係之用。此大員也姓鄭,見有此見金不昧者,大為感動,恰好此官無子,收鄭某為子,後此官平步青雲,鄭某也靠他得了官職。幾年後,鄭某回京拜訪原主人王部郎,說起自己境遇,二人大為感慨,並對袁柳莊相錯面而頗有微詞。這時,恰好又遇袁柳莊前來拜訪王部郎。鄭某為了奚落袁,又換上昔日為仆時的衣著,在一旁侍茶。袁進門一看此人說:“此人應金帶武官職,怎為一奴呢?”王部郎提醒他:“此人就是你幾年前相過之人,說他妨主,且是貧賤之人,今日又怎么言其貴呢?”袁說:“此君滿面陰德紋起,若非救人之命,定是還人之物,骨相已變,看來有德於人,人亦報之,故有今日之貴。”此話一出,王、鄭二人大為折服。這個故事顯然不可信,但古人對相人術卻是深信不疑的。即使曾國藩也難以免俗。他在本篇提到的“清、古、奇、秀”,也與此有關。下面簡要介紹一下這四種相貌的特點。
清相“清”是指人的精神澄明,舉止文雅,如之枝、之玉,洒然超脫,不染俗塵。使人望之如調高雅,不墜,氣勢,這些是真“清”。反之,貧薄,故作自以為是,酸不溜秋是假“清”。
古相“古”指的是人的氣質古樸,風度自然,見多識廣,才高八斗。出則為賢達名流,兼濟天下;處則是名宿隱士,獨守其貞。如渾金璞玉不必雕鑿,而風采怡人。如蒼松古柏,質樸真誠。神完氣足,榮辱不驚,這些是真“古”。而舉止令人費解,思維怪異,故作深沉,心浮氣躁都是假“古”。
奇相“奇”是指人身材高大奇偉,氣宇軒昂,體魄強硬,步履矯健,神態豪邁。進可出相入將,退可超凡入聖,文有經天緯地之才,武有安邦定國之功,這些是真“奇”。而裝模作樣,大搖大擺,不可一世,陰陽混則是假“奇”。
秀相“秀”是指人和祥,,且眉目之間有。如春天,裊裊輕風,如,使人心裡感到很卻說不出理由,讓人覺得而不可,可近而不可玩,這就是真“秀”。而則是“媚”。
實際上,人的,並非“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而是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的。

書本簡介

》一書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它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因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編者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新穎的版式、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全方位立體地解讀曾國藩識人、用人的神秘之學,為讀者打造一條走近曾國藩的彩色畫廊,感受他獨到的識人、用人策略。

作者簡介

,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