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邊輪廓象眼眶,裡面象瞳孔。小篆處理為線條。先秦時期多用“目”,兩漢以後,用眼逐漸多起來。“目”具有書面語色彩。本義:眼睛),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觀看,注視,遞眼色,使眼之意。木可做名詞--《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亦可以做動詞--《史記·軰丞相世家》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演變過程如圖
目

基本字義

1、眼睛:~光。醒~。歷歷在~。~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別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2、看,視:~語。~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3、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4、大項中再分的小項:條~。綱舉~張。
5、名稱:數~。巧立名~。
6、標題:~錄。
7、生物學分類系統上所用的等級之一,在“綱”以下,“科”以上:鳥綱中有雁形~和雞形~。
8、孔眼:網~。
9、指為首的人:頭~。

詳細字義

目
目〈名〉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邊輪廓象眼眶,裡面象瞳孔。小篆處理為線條。先秦時期多用“目”,兩漢以後,用眼逐漸多起來。“目”具有書面語色彩。
2、同本義
目,人眼,象形。——《說文》
目者,氣之清明者也。——《禮記·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韓詩外傳》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傳·宣公二年》
滿目蕭然。——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瞋目大怒。——晉·乾寶《搜神記》
目似瞑。——《聊齋志異·狼三則》
目不忍睹。——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3、又如:目不斜視(眼睛不向旁邊看,形容為人正派);目見耳聞(親眼看見,親耳聽到);目治手營(親眼觀察,親手試驗);目空一世(什麼都不放在眼裡。形容驕傲自大);目眩神搖(眼花繚亂,心神搖盪);目無下塵(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態度高傲。下塵,下風,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點);目眥(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晉書·孫惠傳》
5、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擊道存(眼光一接觸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視力);目使頷令(用眼色和下頷示意以役使別人。形容態度驕橫);目注(目光注視);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謂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極(用盡目力遠望)。
6、孔眼
舉一綱而萬目張。——鄭玄《詩譜序》
7、又如:綱舉目張;一個60目的篩
8、條目;要目。如:目次(書刊上的目錄。表示內容的篇目次序)。
9、目錄。如:參考書目;故事節目
10、首領;頭目
夷目嘉符。——《廣東軍務記》
11、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小首領)。
12、分類學上位於科之上、綱之下的類別。如:松柏目
13、名目,數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詞性變化

目〈動〉
1、觀看,注視。
指目陳勝。——《史記·陳涉世家》
指目牽引。——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2、又如:目過(過目;細看);目下十行(形容看書速度極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經常看見而受到影響);目笑(目視而竊笑);目禮(以目注視,表示敬意);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目識(看後即記住);目屬(矚目;注視);目艷(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羨慕);目為(看作)。
3、遞眼色,使眼。
酒闌,呂公因目留高祖。——《史記·高祖本紀》
數目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傳情,心中相互溝通);目挑眉語(以眉目挑逗傳情);目指氣使(用眼神和氣色示意,以支使別人。形容態度驕橫);目禁(用眼色禁止別人言行);目語額瞬(眉毛眼睛能作態示意)。
5、看待
不敢以說書目敬亭。——清·黃宗羲《柳敬亭傳》[2]

方言集匯

◎粵語:muk6
◎客家話:[海陸豐腔]muk7muk8、[客英字典]muk7muk8、[台灣四縣腔]muk7muk8、[東莞腔]muk7、[陸豐腔]muk7、[梅縣腔]muk8muk7、[沙頭角腔]muk7、[寶安腔]muk7|muk8、[客語拼音字彙]mug5mug6。
English

康熙字典

目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為目。《注》南方之卦,主視。故為目。《書·舜典》明四目。《注》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史記·軰丞相世家》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注》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注》謂稱鄭伯。
又條目。《論語》請問其目。《注》條件也。《前漢·劉向傳》校中秘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為己目。《注》命品藻為題目。《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啟事。
又凡目。《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為盛。
又黃目,周彝名。《禮·明堂位》郁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注》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元和地誌》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儕。《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葉莫筆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常用詞組

目標

1、受攻擊的對象。
他是這次運動的目標之一。
2、觀察、射擊的對象。
射擊目標
3、指通過鬥爭和忍受艱難困苦才能取得的東西。
奮鬥目標
4、要獲得的一個戰略地位,要達到的一個目的或規定的陸戰或海戰所要攻到的地點。
軍事目標

目不見睫

眼睛見不著睫毛。比喻為人不明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遠求而近遺,如目不見睫。——宋·王安石《再用前韻寄蔡天啟》

目不交睫

完全沒有閉眼睡覺。形容繁忙操勞或思慮難眠。
自昏達曙,目不交睫。——《聊齋志異·促織》

目不忍見

眼睛不忍看,形容情景很悽慘。
真為目不忍見。——《廣東軍務記》

目不忍視

慘狀之甚令人不忍心再看下去。
又導觀諸獄,景象甚慘,目不忍視,狼狽而走。——明·朱國禎《涌幢小品·丹台記》

目不識丁

很少受過教育的或沒有受過教育;尤指不能讀、寫。
一個目不識丁的老頭。

目不暇接

景色既美又多,令人眼睛顧不及全看。
一切藝術的道理也是這樣,單一必然導致枯燥。而豐富多彩、目不暇接則是絕大多數人所歡迎的。——秦牧《菊花與金魚》

量詞及套用

目,經常作為物質粒度或是網孔大小的單位。名詞來源於按2.54厘米(1英寸)長度中的篩孔數目,並簡稱為目。
標準為泰勒標準篩制:泰勒篩制的分度是以200目篩孔尺寸0.074mm為基準,乘或除以主模數方根(1.141)的n次方(n=1,2,3„„),就得到較200粗或細的篩孔尺寸,如果數2的四次方根(1.1892)的n次方去乘或除0.074mm,就可以得到分度更細的一系列的篩孔尺寸。
目數越大,表示顆粒越細,常用於化驗室樣品破碎粒度的量詞。在地質工作的化探中,經常用60目的網篩取得標準樣品。以下列出常用目與毫米的對照:
3目6.7mm
10目2.00mm
20目0.90mm
60目0.300mm
100目0.16mm
200目0.080mm
400目0.038mm
1000目0.015mm
3000目0.005mm

拼音是m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