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丘疹性肢皮炎

嬰兒丘疹性肢皮炎

嬰兒丘疹性肢皮炎是由嬰兒丘疹所引起的皮炎,嬰兒丘疹多數認為與節肢動物叮咬有關,也有認為與胃腸道功能紊亂有關,如吃魚、蝦等和出牙,腸寄生蟲原因等有關,夏、秋季多見,好發於兒童。丘疹好發於腰、臀和四肢,一周至10天消退,遺留黑色素沉著疤痕,反覆發作一般到6周歲後才減少發作,外用皮炎平霜,膚輕鬆軟膏,無極膏,或爐甘食擦劑,口服抗組織胺藥如:西替利嗪、撲爾敏、苯海拉明等,以及鈣片、維生素c等口服就可以了。

流行病學

嬰兒丘疹性肢皮炎嬰兒丘疹性肢皮炎
1.傳染源 主要是急、慢性B型肝炎患者,慢性HBV攜帶者以及其他HBsAg陽性的患者,如血中HBsAg陽性的肝硬化肝癌及其他患者這些患者中如果感染性標誌物(HBeAg,HBcAg,HBV DNA,HBV DNAP)陽性則傳染性較強;反之則傳染性較弱至於HBeAg陰性、抗-HBe陽性患者的傳染性則要參考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肝病嚴重程度而具體分析:如果血中HBV DNA陰性或低滴度,肝病的程度也較輕則說明HBV複製減少傳染性較低,反之則可能HBV發生變異,其傳染性不一定少。近年發現,某些單純抗-HBc陽性者套用PCR仍能從其血液中檢出HBV DNA,值得重視某些HBsAg陽性者體內只有整合的HBV DNA而無完整的B肝病毒,故並無傳染性,但其診斷比較困難。血中所有HBV複製指標均陰性,同時肝組織中只有整合的HBV DNA而無游離的和複製的HBV DNA似可診斷,也還需進一步證明。

2.傳播途徑 HBsAg可通過各種體液排出體外,如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月經淚液尿等。但B肝病毒顆粒則在不同的體液中出現的頻度不同,因此各種體液的傳染性相差很大,其中以血液、精液、月經和陰道分泌物傳染性較大,唾液也有一定的傳染性,但意義較小。故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

(1)圍生期母嬰傳播:主要在分娩過程中受染。其根據是:

①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出生時HBsAg陰性者以後有60%左右轉陽性,其轉陽性時間約為生後3~4個月,恰恰符合B肝的潛伏期。

②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出生後立即套用B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B肝疫苗等進行預防,可有90%~95%的保護率也提示為分娩時受染。因為如果胎兒已在宮內受染,出生時HBsAg即已陽性,則HBIG及B肝疫苗等不可能再使其陰轉。

③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必然會接觸大量的母血和羊水,新生兒胃液中絕大多數HBsAg陽性也說明這一點。

關於子宮內受染的頻度各學者報導不一。最初,學者們根據對HBsAg陽性母親新生兒套用HBIG加B肝疫苗預防效果推運算元宮內感染率約5%。但以後根據胎兒肝中HBV DNA檢測發現遠遠超過此數曾套用分子雜交在26例HBsAg陽性母親引產的26名胎兒肝臟中發現7例(26.7%)HBV DNA陽性。中國易氏套用同樣方法發現宮內感染率也達26.7%說明宮內感染率是很高的那么,又如何解釋新生兒經過免疫接種可有90%~95%的預防效果?這可能與HBsAg是否表達有關因為如果胎兒肝中的HBV DNA是非複製型或整合型的就有可能不表達HBsAg。至於這部分血中HBsAg陰性而肝組織中仍有HBV DNA小兒的長期預後如何,值得進一步研究。此外,HBV是否可能通過卵子精子傳播也值得研究。鴨肝炎的研究表明,母鴨DHBV陰性公鴨DHBV陽性,部分子鴨也可DHBV陽性,提示DHBV可通過精子傳播。也曾套用分子雜交對37例慢B肝患者的精子進行了研究。發現6例HBV DNA陽性,其中游離型3例整合型3例。因此HBV是否存在父-嬰傳播值得進一步研究。分娩後母乳餵養及水平傳播一般意義不大。有人曾對母親HBsAg陽性者的新生兒進行過母乳餵養及非母乳餵養的對比觀察,發現母乳餵養並不增加新生兒的HBsAg陽性率。

影響圍生期傳播的主要因素有:①母親血中HBV DNA的濃度越高危險性越大。濃度>10pg/10μL時即使套用HBIG及B肝疫苗也很難預防。②母親HBsAg滴度越高危險性越大。③母親血中HBeAg陽性者危險性很大(85%的新生兒可成為HBsAg攜帶者),陰性者較小,抗-HBe陽性者更小(1%~3%新生兒受染)。④剖宮產分娩者受感染機會較小。

(2)醫源性傳播:

①經血傳播:輸入HBsAg陽性血液可使50%受血者發生肝炎,對供血員進行HBsAg及ALT的篩查可大大減少輸血後肝炎的發生,但篩查的方法必須靈敏。1986年北京市曾發現,套用RPHA法檢測HBsAg陰性的248份供血員血清,再用RIA法復檢陽性者19例,漏檢率7.6%。HBsAg陰性、抗-HBc陽性的血液也有一定的傳染性有人報導可引起14%(6/44)的輸血後B型肝炎。但因抗-HBc陽性者太多,如篩除抗-HBc陽性血液,將大大減少血源故尚不能將抗-HBc檢測作為篩查供血員之項目。輸入被HBV污染的因子Ⅷ因子Ⅸ凝血酶原複合物及其他血製品也會傳染HBV。血液透析病人及工作人員的HBsAg攜帶率和HBV感染率也均高於一般人群。

②經被污染的醫療器械傳播:這是醫源性傳播中最主要的。實驗證明,注射11-7ml含HBV血漿即可發生HBV感染因此在採血注射、預防接種、針刺時如消毒不嚴或共用針頭或針筒,均可引起B肝傳播。河北省某農村採取注射器嚴格消毒之後,HBsAg陽性母親1歲兒的HBsAg陽性率由未嚴格消毒前的15.4%(11/74)下降到3.3%(6/165),2歲兒由11.5%下降到2.1%,可充分說明這一點此外,也有針刺引起B肝傳播的報導。

其他醫療器械、物品以及肝炎門診、化驗室及口腔科等診室環境亦均可有嚴重污染,不僅從未消毒的器械上可檢出HBsAg,而且從消毒過的器械,甚至消毒液中也可檢出HBsAg,因此加強醫院中的消毒隔離管理非常重要。

③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傳播:醫務人員常通過意外針刺和醫療損傷而受染,也可經口吸入污染的血液或其他體液受染,中國外均有報導醫務人員,特別是經常接觸血液者HBV感染率均明顯高於一般人群。也偶有HBV陽性醫務人員感染病人的報導但很罕見。

(3)性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均含有HBV,因此性傳播也是B肝重要傳播途徑之一也有人將B肝列為性傳播性疾病。北京地區人群HBsAg陽性率平均為5.4%,而20~29年齡組達7.71%,是否與性傳播有關值得研究。密切接觸也可引起HBV傳播,如同家庭同托幼機構、同學校、同軍營內的密切接觸等。其傳播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通過皮膚黏膜破損(顯性和不顯性的)而受染。

3.人群易感性 凡未感染過B肝也未進行過B肝免疫者對HBV均易感。

4.流行特徵 中國是B肝高發區之一。根據1992~1995年第二次全國流行病學調查,中國人群HBsAg陽性率為9.75%。B型肝炎的總感染率為57.63%2001年B肝發病數為584960。HBsAg陽性率的年齡分布有兩個高峰。10~14歲為第一高峰,30~35歲為第二高峰。地區分布為農村高於城市,南方高於北方。性別為男性多於女性。

病因

嬰兒丘疹性肢皮炎嬰兒丘疹性肢皮炎
由表面抗原為ayw亞型的B型肝炎病毒引起。
發病機制:

只有通過消化道、皮膚黏膜的原發病感染才發生嬰兒丘疹性肢皮炎。輸血或注射感染時則不患病用免疫螢光檢測皮疹發現皮疹處小血管壁上有抗原過剩的HBsAg-Ab複合物一過性沉積,此可能對皮疹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現認為嬰兒丘疹性肢皮炎是以皮疹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特殊類型B型肝炎。

臨床表現

嬰兒丘疹性肢皮炎嬰兒丘疹性肢皮炎
發病年齡自6個月至15歲,但主要發生於2~6歲的兒童。患兒可無任何前驅症狀,但常先有腹瀉或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現。皮疹比較對稱地起於四肢遠端伸側,3~4天內迅速擴展到面、臂等處但軀幹少見,不侵犯口腔黏膜。無自覺症狀,基本損害為暗紅或葡萄酒樣紅色扁平丘疹邊界清楚,孤立散在而不融合。下肢損害可以發展為紫斑樣在肘、膝和手、足背處因易受機械性刺激而呈同型反應,出現線狀排列。單個皮疹的大小隨年齡而異,一般年齡越大皮疹越大,直徑可達5~10mm,年齡大者皮疹直徑為1~2mm。但在同一患兒皮疹大小較一致皮損一般經3~4周后逐漸消退,留有暫時性褐色色素和糠皮樣鱗屑。

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以腋窩腹股溝處明顯,可持續2~3個月。淋巴結無疼痛。一般在發疹同時或發疹後1~2周發生肝炎。表現為肝大,肝功能異常,但無壓痛或自覺症狀。95%以上為無黃疸型肝炎只有5%病例,年齡在6歲以上者,多在皮疹出現後3周出現黃疸。患者可有輕度發熱,但全身情況良好。
併發症:一般在發疹同時或發疹後1~2周發生肝炎。

診斷

嬰兒丘疹性肢皮炎嬰兒丘疹性肢皮炎
根據皮疹特點、淺表淋巴結腫大和無黃疸型肝炎的臨床及實驗室證據,診斷並不困難。
鑑別診斷:

過去認為應與不伴有肝炎的小兒丘皰疹性肢端皮炎相鑑別,根據第5屆世界小兒皮膚病學大會資料,認為兩者皮損無法鑑別。

檢查:

ALT和AST增高。血膽紅素正常。白細胞計數一般正常或減少單核細胞可以增多。血清蛋白電泳於急性期α2及β球蛋白增加,後期丙種球蛋白增加。用血清學及PCR方法檢測B肝病毒抗原可獲陽性結果。
其它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表皮有輕度或中度棘層肥厚和過度角化真皮上部水腫,毛細血管擴張,其周圍有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淋巴結內有瀰漫的網織細胞增生皮疹電鏡檢查可見真皮上部的小血管內皮細胞的原漿內有直徑為20 nm的微細管狀集合塊,淋巴結和肝臟電鏡均能發現B肝病毒抗原結構。

預後:

皮損一般經3~4周后逐漸消退,留有暫時性褐色色素和糠皮樣鱗屑。預後好,不再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