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頂自然保護區河南省桐柏縣南部,地處桐柏山北坡。
生物地理分區屬2.14.5和 I(1)4A(1)。面積為4366公頃。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13°09’-113°24’,北緯32°20’-32°28’之間。
概況
1982年太白頂自然保護區被確定為河南省北亞熱帶植被保護區。保護區東起城關鎮一里崗,西至新集鄉新集,長約35千米;南至桐柏山脊,北至312國道南側,寬約11千米;總面積350平方千米。區內山峰林立,自西向東依次有尖山、泰和寨、小仙垛、太白頂、元寶垛、上虎山、鷹嘴石、田王寨等。有原始森林1000餘畝,植物2000多種,屬國家珍貴植物有水杉、紅豆杉、鐵杉,香果杉、香榧、連香樹、天竺桂、青檀等;有各種鳥類100餘種,屬國家保護的有長尾雉、金雕、天鵝、鴛鴦、鸚鵡等;其他動物400餘種,屬國家保護的有金錢豹、大鯢、水獺、青羊等。保護區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
太白頂古名胎簪山、雲蒙山、白雲山,位於桐柏縣城西15千米的固廟村南,海拔1140米,系桐柏山主峰。
太白頂的北側是“十八扭”,山路猶如羊腸繞山纏坳。緊靠十八扭的上邊,便是懸崖陡壁。這裡巨石嶙峋,松林茂郁,古樹參天,有“一線天”、“龍宮廟”等勝跡。山頂有雲台禪寺,起初是道教廟觀,至乾隆四十九年道徒皈依佛教。寺內祖師爺殿和大雄寶殿供奉著極樂佛等,終日香菸縹緲,宛如仙境。山門上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刻制的“雲台禪寺”石匾。大殿後有一巨石,狀若猛虎,昂首蹲坐,名“臥虎石”。登石鳥瞰,見雲霧如潮,蒼山似海,“玉女”、“臥龍”等諸峰盡在腳下,淮、澧二水宛若素練分飄東西。寺前磊磊石叢中有一盆大石臼,稱“餵虎石”。山門左右兩側是桐柏山脈水位最高、水質絕佳、久旱不竭的“大淮井”和“小淮井”,井口呈六角形,青色大理石條圍砌而成,井水清冽,甘甜爽心,蹲身垂手可及水面。井東南聳一峰,頂平如台,人稱“松月台”。台南石壁間有一巨洞,名“張良洞”,相傳漢張良曾辟穀修道於此。頂南有“訪賢洞”,傳為漢劉邦當年訪張良的地方。頂西有“小太白頂”和“掌天峰”,二者接合處名“合峰崖”,構成淮、澧二水的自然分水嶺。頂西還有老虎洞、石壺洞等景觀。
太白頂橫空出世,常有雲霧繚繞凝滯峰腰,古人稱此景為“太白橫雲”,為舊時桐柏八大景之一。
景區分布
桐柏山山高林密,深藏其中的淮源無疑就成為一個神秘的地方。自古至今,不知多少人登山探幽。早在南北朝時期,魏孝文帝就曾派招尉使韋珍登山探源。歷代探源者,大都自以為是而又各不相同,足見淮源神秘。桐柏山上,澗流交錯,林木蔽天,很難辨出哪是主流;另外,探源之人很容易像進入迷宮一樣迷失方向。一為路迷,二為景迷,淮源因而顯得格外神秘。山谷奇靜,不時有鳥在天空中或樹枝間婉轉歌唱。沒有一絲風,樹皮光滑如蛇的青檀、樹幹纏著青藤的老河南柳、皂角樹及其他叫不出名字的樹靜靜地站著,環顧四周,觸目皆是深深淺淺的綠,發芽晚的樹枝上還頂著一個個飽滿的小葉芽,大自然的生機從這新綠和毛茸茸的葉芽中透出來。
溝很深,罕有人跡的山谷保持了自生自滅的純自然狀態,就連漫山遍野開著的映山紅到了這裡也顯得格外興盛些,深紅淺紅的花朵燦爛地綻放著,在春日山谷綠色平實的背景上渲染出耀目的嬌艷。“無限風光在谷底!”經過的山坡上不時有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石洞出現,有些石洞的上壁被磨得光光的。
谷底,“淮源之水”“並行”。久旱未雨,由大大小小的石塊組成的河道里幾乎沒有水或只有很少水流的痕跡,只在落差稍大的地方有水流冒出,清亮的溪水嘩啦嘩啦地淌過長滿青苔的石頭順著石縫向下淌去,不久就又鑽進石縫看不見了。谷底的地勢開始還平坦,兩邊山崖壁立,幾近90度。可以想像,夏季雨水多的時候,湍湍溪流怎樣從高峻的峽谷中穿過,沖刷著巨石光滑的表面,在經過數米、數十米高的巨石時鋪擺出一簾簾壯美的瀑布。
“天崩地裂一線天”之稱的最險峻處。中間巨石矗立,兩旁山峰立陡——無路可走了。石壁上鑿過的印子和鑽過的石眼。路暗藏著的小溪又露出頭來,沿著寬淺的河床緩緩而去。相傳,淮河水怪巫支祁就是在這裡化為蛟龍,奮力向上騰去,山峰裂開,巫支祁騰空而去。而淮河源頭之水也如這傳說中的巫支祁一樣從崇山峻岭中奔騰出去,匯入山下的河流,向更廣闊的天地洶湧而去,或造福百姓,或泛濫成災,這都是後話了。
太白頂上有一塊不大的天然平地,早在距今2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了一座雲台禪寺,鼎盛時期僧眾曾達600餘人。寺前有一茶杯口粗的鋼筋避雷針,彎了個90多度的大彎,針尖向山下斜去。據介紹,這根原先筆直的避雷針是被山頂的風颳成這樣的。經受不住山風洗禮的避雷針在樹在山頂後不久就彎曲得難覓其原先形態,千百年來,山頂簡陋的雲台禪寺卻始終香火不斷。雲台禪寺的山牆東側,就是著名的“小淮井”了。海拔1140米的山頂上,這眼井口只有臉盆大小的井供給了雲台禪寺僧眾的用水,井水下滲產生的泉水化作小溪蜿蜒流淌,在山下匯成滾滾洪流。今春天旱,許久未雨,但井中仍可見水位很高的清洌井水。山上茂密的植被涵養了桐柏的水土,製造了在高山頂上終年豐沛的井水這一奇蹟,使得和尚無缺水之憂,同樣使得千里淮河至今仍未遭遇過河床淤積、水量堪憂的尷尬。
主要景點
水簾洞
是桐柏山一個很特色景點。巍巍桐柏山層巒疊嶂,樹木蔥翠,溪流潺潺,雲繞霧漫。雄偉壯觀的水簾洞山門突兀眼前,蘇軾所題“水簾洞”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山門左側一尊豎石鐫刻著“天趣苑”三字。水簾寺、大雄寶殿、彌勒殿、同歸蓮華門、白石橋,行至水簾洞下。常年的瀑布飛濺,谷底集水成潭,潭名浴龍潭,潭水清澈明亮,魚戲蛙游。站在潭邊,直覺涼風颼颼,神清氣爽。在谷底仰望水簾洞和水簾瀑布,又別是另般風情。“萬古風雲洞,千年雨露天。紅塵飛不到,高掛水晶簾。”它高懸半空,與世隔絕,與清風為伍,與白雲作伴,真是神仙眷顧的地方!
花果山
花果山之名始見於北宋《太平寰宇記》:“壽安縣(今宜陽縣)岳頂山在縣西南,又西為花果山,比《西遊記》成書早500餘年,花果山地域內的農家普敬孫悟空,村(地)名大多與《西遊記》書中的村(地)名相重。唐伯虎、李賀、白居易等歷代名人都曾留詩花果山,唐明皇李隆基當年出巡宜陽,在李賀故里隔河遙望花果山,於夢中神遊仙山而留下千古名曲《霓裳羽衣曲》。景區總面積18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1.8米。景區內林蔭蔽日,飛瀑高懸,猴石奇異,古木參天,素有“雄俊賽五嶽,奇秀冠中原”之稱。
桃花洞
桃花洞位於太白頂西側的大峽谷內,峽谷兩側峻峰擎天,古木森森岩石壁立,大小七十二洞分布其上,其中西壁有一大洞,即桃花洞,傳為桃花仙女居住之地。桃花洞寬丈二、高九尺,深逾七丈,深處有井叫“龍池”。東壁有“觀音洞”,供有石雕觀音和十八羅漢;北有“孫臏洞”,上下兩層,縱深數丈,傳說孫臏曾在此著書立說;南有“鑼鼓洞”,在洞中擊石,聲如鑼鼓,奇妙異常。桃花洞前的普化寺,是中原標準的窟寺文化代表,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峽谷底巨石磊磊,溪流叮咚,是澧水的源頭,流入長江。桃花洞一溪連三潭,下有桐柏著名的“仙人擺布”景觀,其間的神話傳說,更是妙趣橫生,內有天橋寺、鐵佛寺“漢蛟望淮”等景觀。陽春三月,桃花洞前漫山桃花盛開,花紅十里,香溢滿谷,宛若朝霞,瑰麗妖嬈。“桃洞鋪霞”為桐柏明清古八景之一。
放馬場
水簾洞南山的放馬場,為田王闢建,用途飼養戰馬。田王寨作為古戰場,出兵則居高臨下,退過則固若金湯。而今山寨猶存,寨內外林木繁茂,土質肥沃,寨內遺蹟可辯,遍生名貴中藥材。
據桐柏縣誌記載:漢名醫張仲景曾三次到這裡採藥,並為一隻生病的白猿醫病。白猿為報恩,多形式地廣泛宣傳張仲景的醫道,使其終於成為人人敬仰的“醫聖”。這件事在這一帶民間成為美談。
植物資源
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2000多種.其中喬木樹種150O種、灌木400種、草本1500多種。地帶性植被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其代表樹種有栓皮櫟、麻櫟、青岡棟、冬青、楊子黃肉楠等。天然森林植被大部道破壞,只在少數陡峭山峰廣尚殘存有小面積的馬足松林、桂皮櫟、麻櫟、化香樹林。區內還有一片黃山松林.最大胸徑達70厘米,太白頂北坡右一片100多公頃的映山紅、白路梅、桃樹林。現有琢林大部分為人工馬尾松林、杉木林。保護區植物區系分區屬 IF11(h),屬國家保護植物一紋有香果樹、杜仲、銀杏,三級有金錢槭、青擅、八角蓮、天麻、野大豆等。此外經濟植物種類繁多,主要藥用植物有桔梗.茯苓、柴胡等600多種。油料等經濟植物有油桐、漆樹、獼猴桃、山楂、毛栗、山葡萄120多種。土要花卉植物100多種。動物資源
保護區陸棲脊椎動物有200多種,其中獸類40種、鳥類170種、爬行類30種、兩棲類20種。動物地理分區屬VIA。屬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金錢豹、金雕、大鴇.二級有斑羚、水獺、白冠長尾椎、大鯢等。
經營管理
保護區是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1982)87號批文建立的。1. 定界與區劃 它南部靠湖北省,北臨桐柏縣固廟村,全區呈內北東南向的一條長形。保護區下分2個核心區(水簾洞和桃花洞,占保護區總面積的60%)和2個經營區(望花樓和尖山環,占總面積的40%)。
2.機構與編制 保爐區沒有管理處,處設科研室、林業派山所、加工廠、動物檢查站、護林防火站。建有晾望台3座。哲理處有職工101人。
3.經營活動 根據保護區區劃建議劃為水源涵養保護區,兼保護稀有動植物資源。保護區與周圍4個鄉,4個派出所、2個木材撿查站、19個村、35個村民組實行五統,即統宣傳林業法規、統金處毀林案件、統安排防火、統一實行木材運輸檢查聯防,有效地保護了區內資源。
四季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資料
1:http://www.hnly.gov.cn/hnly/asp/detail.jsp?id=8BA85244-458A-4D97-998D-0BEB967F7ACF
2:http://www.sinology.cn/WKBK/in/?action-viewthread-tid-733964
3:http://www.nynews.gov.cn/zhuanti/konglong/renwen/lvyou/l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