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天門市轄4個街道、20個鎮、1個鄉:竟陵街道、岳口街道、候口街道、楊林街道、多寶鎮、拖市鎮、張港鎮、蔣場鎮、汪場鎮、漁薪鎮、黃潭鎮、橫林鎮、彭市鎮、麻洋鎮、多祥鎮、乾驛鎮、馬灣鎮、盧市鎮、小板鎮、九真鎮、皂市鎮、胡市鎮、石河鎮、佛子山鎮、淨潭鄉。市人民政府駐竟陵街道。
人口資源
2002年底,天門市總人口161.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47萬人,占總人口的27.51%;鄉村人口117.18萬人,占總人口的72.49%。男性84.97萬人,女性76.68萬人,城市常住人口388559人,城市流動人口178792人(只計市區人口);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18381人,占6歲以上人口1.2%;文盲率6.36%,比1990年降低7.56%;社會從業人數66.63萬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30.09萬人,第二產業9.32萬人,第三產業27.22萬人。農村外出經商務工人員(一年外出3個月以上)約有29.6萬人;鄉村勞動力51.73萬人,其中男勞力26.57萬人,女勞力25.1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39人;人口壽命平均為72歲;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比重為5.9%。漢族人口占99.92%,全市有17個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0.08%。5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回族。歷史沿革
天門,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會晚期,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部落遺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銅器等文物,還發現了陶祖這一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時期的重要標誌性文物。石家河文化被寫入“九五”高等教育重點教材《中國古代史》。天門,古為雲夢澤風國地,春秋為鄖國地,戰國時期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脈在此終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秦統一中國後,設竟陵縣,隸屬南郡。五代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為避晉高祖石敬瑭名諱(敬、竟同音),改竟陵縣為景陵縣,屬直隸防禦州,州治設此。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為避康熙墓名(景陵)諱,改為天門縣,隸屬湖北安陸府,此為第一次定名天門,沿用至今。1932至194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天門人民進行了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先後在本縣東、西、南、北部與鄰縣邊境地區結合部,建立了天潛、天漢、天京潛、天潛沔、縣南、天北等縣。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後恢復天門縣建制,撤銷天漢、天京潛縣,劃屬湖北省荊州專區;同年7月,建立天門縣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為天門縣人民政府。1987年8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門縣,設立天門市(縣級)。1994年10月,國務院批准天門市為湖北省直管市。2002年,湖北省將天門市納入武漢城市圈。
自南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始,歷隋、唐、五代、北宋、南宋,至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天門先後7次為郡(州、專署)治所,計500餘年。古竟陵區域廣闊,包括荊州長江以北、石城以東、江夏以西的全部地域。從漢、晉、南北朝至北宋乾德三年以來1100多年間,竟陵縣境先後劃出置雲杜、霄(亦作宵)城、長壽、角陵等縣,北宋以後縣境無大變化。1950年6月,天門縣漢江以南的毛咀區劃入沔陽縣。同時,沔陽縣漢江以北的仙北等地劃入天門縣。1955年7月,潛江縣漢江以北的張港,京山縣的多寶、拖市劃入天門縣,1996年11月蔣湖農場回歸天門,2001年8月總後沉湖基地(天門部分)移交天門,形成現境。
自然資源
天門市境北緣與大洪山余脈的低丘相連,西、南面有漢水環繞,依山帶水,呈龍拱虎衛之狀。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低丘、崗狀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種地貌,各占總面積的1.3%、22.5%、76.2%。低丘海拔最高191.5米(佛子山),是本市主要林區;崗狀平原海拔35—60米,是水稻集中產區;河湖平原海拔28—34米,主產棉花、油料、麥類。天門是全國重點糧棉和牲豬、淡水養殖基地之一。天門市位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氣候的影響特別顯著。春暖、夏熱、秋涼、冬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由於境內年降水變率大,天氣變化劇烈,水、旱災害時有發生,特別是洪澇災害多,危害重,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
天門市光能資源較豐富,年日照時數4426.8小時,實際年平均日照時數1966.2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5%,基本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求。
天門市年平均氣溫16.2℃。春秋季節氣溫變化劇烈。一般1月最冷。以竟陵為例,極端最低氣溫-17.2℃(1955.1.26)。7月為最熱月,極端最高氣溫38.7℃(1971.7.26)。無霜期256天。
天門市年平均降水量1101.4毫米,夏季最多,平均為474毫米;冬季最少,平均為98.4毫米。年降水量的水平分布,市東南略多於市西北。暴雨多集中在5—8月,最多的為7月,占全年暴雨日數的29%,此間雨量最多,強度大,常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土地資源
天門市版圖總面積2622平方公里。全市耕地15.62萬公頃;林地15044公頃,其中森林面積14842.67公頃,疏林地201.33公頃;水域用地52113.34公頃,其中湖泊養殖湖面16397.31公頃,河渠19104.63公頃,堤防2985.88公頃;城鎮建設及居住用地25260.30公頃;交通設施及道路建設用地6445.18公頃;其它占地1582.42公頃,尚未利用地6780.93公頃。
礦產資源
天門市已查明的礦產有:原鹽、無水芒硝、石油、石灰石、石膏、硫磺等,其中原鹽儲量大、品位高,具有廣泛的開發前景。天門市自1988年7月開始鹽礦的勘探。1990年10月湖北省儲委通過的地質報告認可天門市小板鹽礦區的儲量為:表內鹽儲量C+D級10528萬噸,表外鹽儲量C+D級23866萬噸。無水芒硝主要分布在小板鎮境內,開採條件好,硫酸鈉含量高,表內體共生硫酸鈉儲量C+D級668萬噸,表外伴生硫酸鈉儲量C+D級4142萬噸。鹽和芒硝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中區北部一級小板凹陷中。石油已經開採,現彭市、張港油區年開採量約為20萬噸。
水利資源
天門市地域屬古雲夢澤水域,歷史上河、湖多為吞吐調納漢江的開敞湖與岔流。隨著漢江乾堤的形成,市境湖、河成為內湖、內河。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河道總長600餘公里,河網密度為231米/平方公里。其中漢江源出陝西寧強縣,過鍾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長137.25公里;天門河源出京山縣深趕沖,經京山縣、鍾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長109公里;漢北河為人工河,1970年通水,市境流長35公里。有湖泊57個,正常水位時湖水面積35.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4%。
天門市平均年降水量28.6億立方米,但由於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在時間上分布不均,故降水量的直接利用率不高,僅為年降水總量的18.5—23.8%,加上市內水庫、湖泊和塘堰的調蓄能力,其利用率也只有22.8—27.2%。平均年徑流量為8.55億立方米,其中市北部低丘和崗狀平原為2.52億立方米,中南部河湖平原為6.03億立方米。時間分配為7月最大,占21.7%,1月最小,占2.3%。
天門市地下水儲量為384.58億立方米,每年可采地下水16.98億立方米。
主要物產
天門物產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和家畜家禽外,野生動植物約有1100餘種,其中動物200餘種,植物900餘種。
農作物:棉花、稻穀、小麥、大豆、大麥、蠶豆、蕎麥、粟、玉米、薯類、花生、芝麻、苧麻、黃紅麻、甘蔗、菸葉等。
動物:獸類有黃鼬(黃鼠狼)、水獺、草兔、狗獾、狐、牙獐、貉、小麝鼠、豹貓、刺蝟、家蝠、穿山甲、長吻松鼠計13種,其中,黃鼬、獺是著名的毛皮獸,豹貓、穿山甲可入藥。
鳥類43種。魚類64種,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鰍科次之,有不少重要經濟魚類,如青、草、鰱、鯉、鯽、黃鱔、鱖、長江銀魚、紅魷、河豚等。軟體動物15種,其中產於天門河的橄欖蟶蚌(俗名義河蚶)為名貴水產品,享譽全國;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分布在張家湖等湖泊,是培育珍珠的優良母體品種。兩棲動物4種,其中蟾蜍可入藥。爬行動物11種,其中龜、鱉為貴重滋補品。蠕動動物2種。節肢動物5種,其中蝦、螃蟹、蜈蚣經濟價值均較高。蟲類14種,其中蜜蜂、蠶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它30餘種,不少是害蟲天敵。
植物:在900餘種植物中,有藥材9類152種,其中屬國家收購的有20種,年收購量一般為31.8噸,其中野生半夏行銷國內,有“荊半夏”之稱,1976年採挖量達到155噸;枸杞遠銷江浙兩廣等地,1981年產量達到8噸;還有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薺、菱菜等。全市蔬菜有12類,70多個品種。果樹30餘種,其中無花果樹、銀杏(白果)樹等為珍貴樹種。花卉有7類,188個品種。
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1985年栽植14754畝,總產2511.7噸,1979年以來,每年外銷的商品黃花菜約占全省的45%,還有蓖麻、藥材、大豆和茶葉等。
基礎設施
主要包括農業、交通、電力(年用電量、人均用電量)、郵電、通訊等的基本建設及其發展情況。交通現狀
天門市境內公路縱橫,漢(口)宜(昌)公路、荷(包湖)沙(洋)公路貫穿東西,李(場)毛(咀)公路溝通南北。岳口漢江公路大橋於1996年6月18日通車,長荊鐵路於2002年10月18日通車、2003年6月20日正式投入營運,天(門)仙(桃)一級公路於2005年建成通車,隨(州)岳(陽)高速公路和武(漢)荊(門)高速公路於2005年相繼開工,即將動工的漢宜高速鐵路將過境我市並在仙北設站,全部項目建成後,將使天門併入全國高速公路網,大大縮短與全國各大中城市的距離,天門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將得到根本改善。
從中心城區竟陵經漢川至武漢120公里,經毛嘴上宜黃高速公路至武漢165公里,經天仙一級公路至武漢125公里;經毛嘴上宜黃高速公路至荊州120公里,至宜昌215公里;經沙洋至荊門110公里。
到2006年底,全市在冊公路2754.8公里,有省道6條240.9公里,縣道9條297公里,鄉道74條702.4公里,防汛專用公路1條135.4公里,村道1379.2公里(不含村與村之間村道)。有一級公路40.87公里,二級公路176.2公里,三級公路74.1公里,四級公路1138公里,等外公路1125.6公里,等級公路比重占55.23%。
長荊鐵路東起應城市長江埠,西止荊門市,全長176公里,連通京廣、漢丹、焦柳鐵路,途經天門市、京山市、鍾祥市,總投資18.5億元,屬地方合資鐵路。設計為單線,國鐵Ⅱ級,近期運量為旅客列車3對,貨運能力450萬噸;遠期運量為旅客列車6對,貨運能力900萬噸。鐵路過境天門長10.49公里,途經天門市皂市鎮9個村,在皂市鎮西設天門站,其中貨站倉儲量為30萬噸,客站建築面積達1400平方米,可容納400人次。該項目98年底動工建設,2002年10竣工通車。車站距漢宜公路僅1.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長荊線已開通武漢至宜昌的城際列車為2對,但沒有停靠天門站,貨車每年在天門站的裝卸量近6萬噸,受配套公路建設的影響,與沿線其它站有一定差距,但發展趨勢較好,裝卸量逐年在增強。
1、航道情況:全市通航里程總計339.4公里。其中漢江通航里程142.2公里,等級4級;漢北河楊峰至嚴家三灣,通航里程90.6公里,等級6級;皂市河鄧李至水陸里,通航里程22公里,等級6級。北支河呂巷至萬台通航里程50.6公里,等級7級;南支河程井口至淨潭通航里程9公里,等級7級;沉湖及其他乾渠23公里,等級7級。內河230公里航道的水源主要來源於天然降雨,流域面積為8855平方公里,年降雨量1135毫米,目前漢北河水流量年平均為23立方米/秒。年平均水位24米,航道年平均水深1.6米,最大航道水深1.9米。年通航時間8個月(4-12月)。
2、漢江航道養護:天門管理段面為80公里,上游澤口至下游歐家灣。管理水域共設岸水標142座,其中岸標42座,水標100座。正常漢江水流量為450-500立方米/秒,4級航道500T級標準通航。
3、港口、碼頭:全市現有11個港口,港口岸線長43500米,年吞吐量50萬噸以上港口1個,20-50萬噸港口2個,10-20萬噸港口6個,10萬噸以下港口2個。
內河片現有港口5個(皂市港、竟陵港、盧市港、拖市港、漁薪港),泊位37個,其中300T級以上泊位4個,200-300T級10個,100-200T級24個。碼頭岸線總長15500米,直立岸壁式碼頭11座,自然坡式碼頭26個,裝卸機械共61台套,庫場面積共57836平方米。較大的港口是竟陵港和皂市港。
漢江現有港口6個(多寶港、張港港、岳口港、彭市港、麻洋港、多祥港),生產性碼頭39座,泊位49個,其中500T級以上泊位29個,300-500T級10個,300T級10個。碼頭岸線總長28000米,直立岸壁式碼頭14座,自然坡式碼頭25個,裝卸機械共51台套,庫場面積共85641平方米,較大的港口是岳口港,年吞吐量為12萬噸。全市水上年進出口貨運量約50萬噸,進出口貨物主要物種是糧食、木材、農副產品、建築材料、礦產和農資。
4、運力狀況:全市現有各類運輸船舶99艘,2.35萬總噸,1.1萬千瓦,4.37萬載貨噸;全市共實有鄉鎮渡口92處,渡船154艘,3027客位,分布在23鄉鎮。
通訊現狀
2006年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95.25萬元,新增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10656門,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03204門;新增銅纜主幹9500線對,銅纜主幹容量達到217680線對;新增光纜1930芯公里,其中新增接入網光纜1827芯公里,新增中繼光纜103芯公里,光纜總長度達到9682芯公里;新增ADSL設備連線埠6016個,ADSL連線埠容量達到19016個;新增LAN連線埠1200個,LAN連線埠容量達到4500個;寬頻接入能力覆蓋到鄉鎮以下所有集鎮和大部分村組;完成固網智慧型化改造,提供了固網彩鈴等新業務;完成接入點下沉規劃編制工作並啟動部分接入點建設,網路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完善傳輸環網建設,網路安全性顯著提高。與此同時,還完成10000號、114號碼百事通等平台建設。
水利概況
全市分為四大水系,即天門河~漢北河水系、天門河~汈汊湖水系、沉湖水系和直排入漢江的小水系。
天門河~漢北河流域面積8619Km2,河長239.5Km2。天門河自西北而入,折向東縱貫全境,在萬家台北轉流入人工開挖的漢北河,形成天門~漢北河水系,是排澇的骨幹河道。
天門河~汈汊湖水系的天門河自天門防洪閘開始,向東橫貫濱湖片,在淨潭分成南支、中支注入汈汊湖。天門河在市境內河長35Km,流域面積716Km2南支河在市境內河長9Km,流域面積519Km2,中支河在市境內河長9.5Km,流域面積398Km2。
沉湖水系是獨立的人工排水體系,總集水面積420Km2,其中市境內有321Km2,完全依靠沉湖“五七”泵站等沿漢江的泵站將雨澇漬水提排出漢江。
直排入漢江水系面積較小,約96。7,主要在漢江乾堤沿堤一帶,可經彭市閘、麻洋閘、劉家河閘搶排出漢江。
電力簡介
天門市供電公司成立於1976年6月,由原天門縣電力局、天門市供電局演變而成,是天門電網規劃、建設、運行、維護管理的供電企業。為適應電力體制改革的需要,2003年10月企業實行公司化運作後更名為天門市供電公司,公司機關位於竟陵城區鍾惺大道。
公司供區範圍內現有28個鄉鎮辦場、供區面積2622平方公里、供區人口162萬、客戶總戶數357272戶。供區上年全社會供電量為45856.19萬千瓦時,售電量為41854.2萬千瓦時,線損率8.73%,均價497.7元/千千瓦時,歷史最高負荷為12.7萬千瓦。
經過30年的建設發展,目前公司供區內有35KV變電站14座,變壓器30台,總容量9.79萬KVA;110KV變電站4座,變壓器6台,總容量17.6萬KVA;110千伏輸電線路5條,長125.37千米,35千伏輸電線路19條,長253.85千米;10千伏配變2413台,總容量206415KVA,線路總條數113條,總長度3114.08千米。
2006年,投資5200萬元的城網改造工程全部竣工並通過驗收,投資2715萬元的城南110KV變電站開工建設。全年共改造城區10KV線路17.3km,投資540萬元改造110KV竟陵至岳口送電線路工程15.77km,新架設10KV線路13.9km,改造城區配變12台,容量2680KVA,新增城區配變38台,容量7560KVA;改造低壓線路14.51km,新增低壓線路25.5km,安裝電壓監測裝置23套,改造高壓互感器48支,新建光纖95km;投入5250萬元興建了從興隆到竟陵的220KV興竟線,解決了天門電網電源單一的問題。投入2540萬元為天門220KV竟陵變電站新增了一台12萬千伏安變壓器,突破了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供電瓶頸,這兩項工程的完工,使天門電網形成了“雙線雙變”的格局,解決了供電卡口問題。
市政建設:
2002年底,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4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長110多公里,其中,新擴建城市道路10公里,道路鋪裝率95%,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5.73平方米。城市綠地面積856公頃,其中新增綠化面積8.02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6平方米。橋樑5座,防洪堤壩總長84公里。排水管道總長40.7公里,污水處理率54.5%,日清運垃圾250噸,垃圾無害化處理率70%,供水普及率98%以上,萬人均擁有公車輛18.9標台。
2002年,中心城區銷售自來水1232萬噸,實現總收入906萬元,利稅96萬元,城市日供水能力5萬噸,供水管網總長57.7公里,其中鑄鐵管15.3公里,自應力水泥管42.4公里,供水普及率98%以上,水質綜合合格率98%,市自來水二水廠建設可行性報告經專家論證省計委批覆通過。
2002年,中心城區環衛從業人數250人,日清掃面積65萬平方米。垃圾清運車輛7台,灑水車1台,垃圾中轉站8座,公廁134個,設定果皮箱100個。
2002年,全市共有燃氣企業22家,年供氣量6000噸,燃氣普及率55%。
經濟概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天門經濟發展經歷了逐步復甦、全面發展、快速發展、穩步發展四個階段。1978年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只有3.9億元,到“六五”時期,天門經濟步入復甦階段,期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億元,年均遞增17.4%;“七五”時期我市經濟步入全面發展階段,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5億元,年均遞增6.8%;“八五”時期我市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6.8億元,年均遞增14.3%;“九五”時期是天門經濟穩步發展的時期,200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5.56億元,比1995年增長78.2%,年均遞增12.2%;“十五”時期,是天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時期。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2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天門經濟和社會事業呈較快發展態勢,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十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迅速,二、三產業增長速度逐年提升。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可比價格),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52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45.2億元,增長17.9%,第三產業增加值47.58億元,增長13.9%,三次產業結構為24.1:37.0:38.9。
投資環境
地理區位得天獨厚
天門市地處鄂中,位於江漢平原腹地,居武漢、襄樊、荊門金三角交匯點,區域性中心位置明顯。距武漢126公里,屬武漢城市經濟圈,是武漢的製造業加工腹地、汽車配件生產基地、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在200公里半徑範圍內包括湖北境內絕大部分城市,擁有800萬以上人口城市1座,100萬以上人口城市10座,擁有4000萬人口的廣大消費群體。1000公里經濟圈可輻射全國大部分重要經濟城市,是華中地區產業和人口高度密集,城市集中,工商業發達,市場購買力強的黃金區域,蘊含著無限的發展空間。
交通通訊方便快捷
天門水陸交通發達。南瀕漢江黃金水道,北枕三峽過境鐵路,緊銜107和318國道。境內擁有1500噸級的內河港口。市區距武漢天河機場150公里,距三峽機場180公里。天仙一級公路是到達武漢,融入全省、全國高速公路網路的快速通道。市內縣鄉公路網全面改造升級,通暢便捷。將於2004年開始建設的杭蘭、隨岳兩條縱橫高速公路貫通交匯天門,天門將成為區域性交通中心。
天門具有完善的現代化通信網路。20萬門程控電話,無線移動通訊,形成了市域內城鄉一體化的數字通訊網路。中國電信寬頻、聯通數字寬頻和廣電寬頻,形成了全市聯通的數字寬頻網路。
自然生物資源豐富
天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生物礦產資源豐富。農業、林業穩步向優質化、產業化、基地化發展,是全國優質棉、優質油、商品糧生產基地,是湖北最大的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是江漢平原最大的淡水產品養殖基地,是國家速生豐產林基地。
天門市現已探明的礦產:有原岩鹽、無水芒硝、石油、石灰石、石膏、硫磺等。其中原岩鹽儲量大,品位高,表內儲量1.02億噸,表外儲量2.39億噸。無水芒硝硫酸鈉含量高,開採條件好,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天門水資源豐富。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河道總長600公里,河網密度為231米/公里。有湖泊53個,正常水位時湖水面積35.3萬平方公里。地下水儲量384.58億立方米,年可采16.98億立方米,水質都達Ⅱ類標準。
大氣環境質量良好,一年內為優的天數占30.5%,為良的天數占68%。
公用基礎設施配套完善
供電
市境內220KV輸變電站1座,110KV輸變電站4座,35KV輸變電站26座,目前形成了以220KV輸變電站為樞紐,以110KV為骨架的完善的現代化電網。電網最高負荷8萬千瓦,供電可靠率99.9%。
供水
市自來水公司一廠經過三期擴建工程,日供水能力20萬噸,供水面積40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水質綜合合格率98%以上。市自來水公司二廠經省計委立項批准,即將投入建設,建成後日供水能力可提高到35萬噸。
供氣
現有液化氣供氣總量7萬噸,用氣人口25萬人,城市用氣普及率95%。天然氣接入工程即將投入建設,建成後天然氣供應量500萬方。
排水
排水管道總長42公里,污水處理率60%。防洪堤壩總長84公里,防汛能力100年一遇。
人才資源豐富充足
天門市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發達,勞動者素質普遍較高,就業人員普遍受過大中專、職校為主的教育。全市有42萬常年在外務工經商人員,有大量熟練的機械操作工、製衣工、紡織工,有素質較高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各類中高級職務人員。
投資成本低廉
同沿海發達地區比較,天門市勞動力、土地、水、電價格相對較低,適合興辦工業企業。
地方特色
天門是全國著名的棉鄉。年產皮棉11次超百萬擔,棉總產量占全國1/80。這裡出產的棉花色澤白、纖維長、韌性好、拉力強,被譽為棉花之“鋼筋”。近幾年來,累計出口棉花46346噸,創匯5000多萬美元,依託棉花資源,全市形成了20萬錠棉紡規模。
天門市全國最大的僑鄉。28萬天門兒女旅居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百餘名實業巨子、僑界領袖、市政要員、文化名流、科技專家在旅居國乃至世界政治經濟舞台上大展才花,盡領風騷。改革開放以來,僑居海外的赤子紛紛回鄉探親、投資,把戀鄉之情化作富鄉之力,其血濃於水,其情赤於金。以僑興市,90多家“三資企業”成為天門市經濟發展的靚麗風景。
天門市全國著名的文化之鄉。高考制度恢復以來,3萬多名莘莘學子跨入高等院校,被國家教委譽為“狀元縣(市)”。誕生了世界文化名人“茶聖”陸羽、楚國令尹子文、晚唐現實主義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化創始人鍾惺、譚元春,清朝狀元蔣立庸等一批燦若群星的人物。
天門市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糧食最高年總產66.4萬噸;生豬年出欄100萬頭,俏銷香港等地,“健康之村”牌瘦肉型商品豬榮獲“九九年度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民間文化主要有“天門花鼓戲”、“漁鼓”、“碟子、蓮湘、三棒鼓”、“七星點子”等;民間工藝品主要有天門絹、印花布、通草立體畫屏等;特色飲食主要有黃潭米粉、漁薪豆豉、蔣場乾子、天門三蒸等。
旅遊資源
天門市歷史悠久,有不少名勝古蹟,其中國務院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1個,湖北省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6個,市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15個。
石家河文化遺址位於石河鎮近郊的石河土城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後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粳稻和青銅器等文物數萬件,並發現陶祖這一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時期的重要標誌性文物。經專家鑑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鑑賞價值,國家文物主管部門認定其為我國南方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由此,一門新興文化——“石家河文化”應運而生。
陸羽公園
陸羽是享譽世界的茶文化鼻祖,他所著《茶經》三卷,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茶專著,先後被譯為多種文字,在英、美、法、俄、日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影響很大。陸羽公園是以陸羽命名的休閒娛樂公園,位於竟陵西湖上。占地43萬平方米,其中水面28萬平方米,水鄉園林特色,功能齊全,公園內設雕像、陸羽紀念館等,並陳列多件有關珍品。
文學泉、陸羽亭位於竟陵城區北部官池旁(今陸羽村),均為唐代“茶聖”陸羽品茶真跡。據傳,佛子山上亦有“文學泉”井。文學泉又名陸子井、三眼井,因陸羽被朝廷以文學征而不就,故名。曾因水災屢遭淹沒。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夏,天旱,居民掘荷池取水時發現此井。知縣馬士偉主持砌井構亭,即“陸羽亭”,後毀於戰亂,新中國成立後得以重建。
鍾惺墓、譚元春墓
均為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分別位於皂市魯家畈和黃潭松嶺坡。鍾惺和譚元春是明末竟陵文學派創始人,反對擬古,倡導以“抒寫性靈”,鍾譚詩文“滌盪俗塵”,一新世人耳目,“名滿天下”有“天下文章”之稱。
白龍寺位於皂市鎮五華山麓,傳為南齊武帝蕭賾次子竟陵王蕭子良所建,唐朝鄂國公尉遲恭主持修建,明代重修,清代增修殿閣,自建造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1982年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皂市鎮人民政府籌集資金20萬元,修復了白龍寺,寺內立佛像32尊,並於9月3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典禮。
位於竟陵孝子裡。為清山西巡撫胡聘之私人宅第,是我省僅存的巡按官廳,晚清山西建築風格。
長壽山自然風景旅遊區
位於皂市鎮,區內山水相繞,輝相交映,是江漢平原難得的休閒去處。
彭家垴位於盧市鎮盧家口西南2公里處,為中共天門縣第一個黨小組誕生地。
文家墩位於皂市鎮,南距竟陵城22公里,是歷史上的重要戰場。清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將領陳玉成率部與滿清兵鏖戰於此,大敗清兵。1932年,賀龍率紅三軍與國民黨軍第十軍徐源泉部在此激戰,生俘敵旅長韓昌俊及所部2000餘人。
石家河殉難烈士紀念碑、亭位於石家河西側,1942年11月,新四軍第五師四十三團為新四軍抗日烈士樹石碑一尊,額鐫“名震豫鄂”四字,碑刻156名烈士姓名、職務等。1963年,縣人民政府在石碑處修建烈士紀念亭。1975年,又在此處建起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