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黃芩、附子各一兩,甘草、茯苓、桂心各三兩,石膏、半夏、遠志各四兩,生薑六兩,大棗二十枚,飴糖一斤,乾地黃、阿膠、麥門冬各三兩。
用法
上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功用
益氣溫陽,滋陰安神。
主治
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顏色不榮。
方義
藥用、生薑、肉桂、附子、溫脾腎而通經脈。脾氣旺則氣血化生有源,腎氣足則先天可滋後生,此溫陽既補氣之義。氣之化生全賴後天脾胃,故選茯苓、半夏、飴糖、大棗,健脾益氣而生氣血。氣血相互為用,氣之既虛必致陰血虧少,故用生地、阿膠、麥冬、遠志滋陰養血,補心安神。心為火髒,心不得養則心火易熾,藥用黃芩、石膏,一可清心火而安心神,另可制約桂、附、姜之燥熱太過。諸藥合湊,則氣陽得溫,陰血得補,心神得養。
運用
本方主證為虛損日久,心氣不足。氣屬陽,氣虛不能養心,溫煦推動作用減弱,則見血行遲緩乃至瘀滯之症。治當先溫氣血,氣血流暢諸症自除。臨床可用於冠心病、心肌梗死、風濕性心臟病等。
加減化裁
畏寒肢冷等陽虛證不明顯者,去附子,減生薑、肉桂用量,加太子參。夏季確需套用時,去附子、肉桂,減生薑用量,加西洋參。胸悶甚者,桂枝易肉桂,加丹參、瓜蔞。兼糖尿病者,去飴糖,減阿膠用量,加天花粉。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偏於溫燥,素體陽盛者,或夏季不宜使用。方中用量為古制,現代可按其比例靈活運用。方中飴糖用量偏大,老年人應適當減量或不用。服藥期間忌辛辣食品。
附註
附方1大補心湯
組成:栝蔞一枚(搗),薤白八兩,半夏半升(洗去滑),枳實(熬)二兩,桂枝一兩,厚朴(炙)二兩。
功用:通陽散結,祛痰下氣。
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痹。胸滿而痛,甚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氣從脅下沖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出處:《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附方2大補心湯
組成:代赭石(燒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旋復花三兩,竹葉三兩,豆豉(一方作山萸肉,當從),人參一兩,甘草(炙)一兩,乾薑各一兩。
功用:清心除煩,溫補中焦,降氣除噫。
主治:心經有熱,脾胃虛寒證。症見心悸怔忡,虛煩不安,食少納呆,乾嘔噫氣,時或多唾。
出處:《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重要文獻摘要
《準繩·幼科》:“主治小兒愈後,風冷留滯於心絡,使心氣不和,語聲不發。”
中藥方劑之大字類二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