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歐洲南部
![大巢菜](/img/9/4a2/nBnauM3X3AjM3IDO3QTOwQDNxITM5cTNzkDMwADMwAzMxAzL0k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植物學名
Vicia sativa L.
來源與分布
1958~1962年由西北畜牧研究所和甘肅農業大學進行栽培示範用於生產;1976年經甘肅土肥所試驗示範進入麥田套複種,成為河西灌區“夏茬輪作”的主要草種之一,在草田輪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肅省每年種植近百萬畝左右,僅次於紫花苜蓿居第二位。
植物形態
主根明顯,長20~40厘米,根幅20~25厘米,有根瘤。莖柔嫩有條棱,有細軟毛或無毛,匍匐向上或半攀緣狀,長60~200厘米,分枝30~50個。偶數羽狀複葉,小葉6~10對,葉片長1~2厘米,寬5毫米,呈矩形或倒卵圓形,先端凹入,中央有突尖;葉軸長4~8厘米,頂端有分枝的卷鬚,纏於他物上。托葉半箭形或戟形,有1~3枚披針形裂齒,長2~3毫米。蝶形花1~2朵,腋生,紫紅、粉紅或白色,花梗極短或無。子房被黃柔毛,短柄,花柱背面頂端有茸毛。莢果扁長3~6厘米,寬5~6毫米,成熟時為黃色或褐色,含種子5~12粒,種子扁圓或鈍圓。種子色澤有黃、白、灰、黑、淡粉紅、青、褐、暗紅、或有斑紋等各色,千粒重40~70克。
植物特性
性喜溫涼氣候,
![大巢菜](/img/7/1d3/nBnauM3X2UzM3gTM5UTOwQDNxITM5cTNzkDMwADMwAzMxAzL1k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是糧、料、草兼用作物,生長繁茂,產量高。一般畝產鮮草1000~2000千克,高者可達3000千克,畝產種子100~150千克,高產可達250千克以上。鮮草乾燥率22%,葉量占51.3%,莖葉柔嫩,營養豐富,適口性好,馬、牛、羊、豬、兔和家禽都喜食。箭舌豌豆與青燕麥混播,收貯混合青乾草,產量較青燕麥單播提高43.3%,混合青乾草的蛋白質含量較青燕麥提高4.0%;是增加冬春乾草貯量,改進乾草質量,提高冬春家畜營養水平的有效途徑,應在青燕麥種植地區大力推廣。
栽培技術
(一)土壤耕
![大巢菜](/img/3/1a9/nBnauM3XzUDO1MjM0cTOwQDNxITM5cTNzkDMwADMwAzMxAzL3k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常見病害
野豌豆殼二孢葉斑病、野豌豆葡萄孢赤斑病、野豌豆鐮孢萎蔫病、野豌豆白粉病、野豌豆鏽病、野豌豆細菌性赤斑病
常見蟲害
中藥材
即前述植物入藥。
大巢菜為豆科植物大巢菜ViciasativaL. 的嫩莖葉,又名野苕子、薇菜、野豌豆等。多生於田邊及灌木林間。可作湯或炒食。大巢菜每百克鮮嫩莖葉含水分80 克,蛋白質3.8 克,脂肪0.5 克,碳水化合物9 克,鈣270 毫克,磷70 毫克。大巢菜具有清熱利濕、和血祛瘀的功效,治黃疸、浮腫、瘧疾,鼻衄、心悸、夢遺、月經不調等。《本草拾遺》載“調中,利大小腸”。《草本便方》載“活血,破血,止血,生肌。治五黃疸腫,利髒熱。截瘧,平胃,明耳目”。
大巢菜
(《綱目》)
【異名】薇(《詩經》),垂水(《爾雅》),薇萊、巢菜、野豌豆(《品匯精要》),野麻豌(《草木便方》),箭舌豌豆(《植物學大辭典》),救荒野豌豆、春巢菜、普通苕子、野菜豆、黃藤子(《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苕子(《廣州植物志》),肥田草(《貴州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大巢菜的全草。
【植物形態】大巢菜
一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栽培者可達90厘米,被稀疏的黃色短柔毛。偶數羽狀複葉,葉軸末端具卷鬚;托葉半箭頭狀,一邊有1~3披針形齒牙,一邊全綠,小葉8~16個,矩形或倒披針形,頂端截形或凹,並具細尖,基部楔形,兩面均被稀疏的黃色短柔毛,長8~18毫米,闊4~8毫米。總狀花序腋生,花1~2個,蝶形,有短花梗,深紫色或玫紅色;萼管狀,外被黃色短柔毛,萼齒線形;旗瓣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爪;雄蕊10,兩體;雌蕊1,子房具短柄,被黃色微柔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花柱頂端外面有一叢髯毛。莢果略扁,成熟時棕色,裂為2片捲曲的果瓣。花期3~4月。
生於山坡、路邊及草地。我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採集】4~5月間採收。
【性味】甘辛,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其毒性隨生長期而變化,以花期和結實期毒性最大。牲畜以慢性中毒為主,馬和牛在食人該植物1個月內發病,一般於15天開始體態消瘦,出現特有的神經症狀,如昏睡,步態蹣跚,中毒中期轉為興奮,末期再次出現昏睡,還伴有便秘、黃疸、疝痛、血尿、脫毛等。屍檢可見內臟充血、腸炎等,脊髓髓質等呈粉紅色。急性中毒死亡不多見。
①《本草拾遺》:"味甘,寒,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甘,性子,無毒。"
③《草木便方》:"辛,平。"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和血祛瘀。治黃疸,浮腫,瘧疾,鼻衄,心悸,夢遺,月經不調。
①《本草拾遺》:"調中,利大小腸。"
②《海藥本草》:"主利水道,下浮腫,潤大腸。"
③《品匯精要》:"益氣,潤肌,清神,強志。"
④《草木便方》
![大巢菜](/img/e/8f7/nBnauM3XzMDN3UDM3cTOwQDNxITM5cTNzkDMwADMwAzMxAzL3k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⑤《四川中藥志》:"生血。治腎虛遺精,腰痛,濕熱黃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瘧疾:肥田草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鼻血:肥田草一兩,煨甜酒吃。(《貴州草藥》)
③治黃腫及水腫:野麻豌、黃腳雞、水皂角、臭草根、打碗子根。煎服。(《四川中藥志》)
④治夜夢遺精,心慌心跳:野麻豌、黃精、天冬、硃砂、仙茅、杜仲。燉豬蹄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月經不調:肥田草種子、小血藤各五錢,泡酒服。(《貴州草藥》)
⑥治疔瘡:鮮大巢菜,鹽滷搗敷。(江西《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