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豌豆鏽病

野豌豆蠶豆單胞鏽菌(Uromyces 銹孢子球形、橢圓形、三角形,淡黃色,表面有瘤,大小21-27微米×12-24微米。 夏孢子球形至橢圓形,淡褐色,表面有微刺,3-5個芽孔,大小22-33(-35)微米×16-17微米,壁厚1.5-2.5微米。

症狀

鏽菌侵染植株後,在葉片兩面、莖和莢等部位出現紅褐色(蠶豆單胞鏽菌)、肉桂色(野豌豆單胞鏽菌)的粉末狀夏孢子堆,小,圓形。後期出現黑褐色粉末狀的冬孢子堆。

病原特徵

野豌豆蠶豆單胞鏽菌(Uromyces viciaefabac(Pers.)Schrot),異名:蠶豆(Uromyces fabae de Bary);歪頭菜單胞鏽菌(Uromyces orobi Lev.)。單主寄生鏽菌。性孢子器小,黃色。銹子器多生於葉背,也可生於莖上,杯狀,包被白色,邊緣破碎外翻,護膜的外壁厚6-7微米,有條紋,同壁厚2-3微米,有瘤。銹孢子球形、橢圓形、三角形,淡黃色,表面有瘤,大小21-27微米×12-24微米。夏孢子堆赤褐色,直徑0.2-1.0毫米。夏孢子球形至橢圓形,淡褐色,表面有微刺,3-5個芽孔,大小22-33(-35)微米×16-17微米,壁厚1.5-2.5微米。冬孢子堆較夏孢子堆大,顏色也較暗。冬孢子近球形至橢圓形,頂部圓或近平截,大小22-42微米×15-30微米,頂壁厚4.5-12微米,側壁厚1.5-2.5微米,壁褐色,光滑。柄不脫落,黃至淡褐色,長達90-100微米。

發生規律

對蠶豆單胞鏽病引起的蠶豆鏽病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研究明確該菌的銹孢子萌發,所需最適宜溫度為11-16℃,最低溫度為1-2℃,最高溫度為28℃,在1攝氏度和50%的相對濕度下,銹孢子可存活50天以上,夏孢子最適萌芽的溫度為16-20(18)℃,最低為1-2℃,最高溫度為31℃,萌發時需要較高的相對濕度高於95%時孢子的萌發率約70%,而相對濕度低於80%則孢子極少萌發或不萌發,夏孢子在1℃和50%的相對濕度下,可存活100天以上,冬孢子無休眠期,成熟的冬孢子如遇95-100%的相對濕度和16-20℃溫度條件,它們可隨時萌發。由此可見,只要病原鏽菌和寄主都存在的情況下,病害能否嚴重發生,取決於適合的溫度和很高的相對濕度。

分布與危害

有幾種鏽病可引起野豌豆屬牧草的鏽病,其中以蠶豆單胞鏽菌分布最廣,但從國內各地區發生的情況看,野豌豆上的鏽病為害不像某些地區的苜蓿鏽病和草木樨鏽病那么嚴重。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2.刈後清除殘體,減少田間病源。
3.科研和留種地,必要時可噴藥保護,可用可濕性硫磺粉、代森鋅、代森錳、福美雙、萎銹靈、氧化萎銹靈、粉銹靈等多種殺菌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