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有關疣狀黃瘤的病因迄今未明可能與炎症、病毒細菌或真菌感染局部刺激等有關,一些學者發現本病常在病變局部有其他病損同時存勱在,如伴有感染的表皮痣鱗狀細胞癌、口腔黏膜原位癌甚至病變部位曾患過尋常型天皰瘡 。
發病機制
外陰疣狀黃瘤勱的發病機制,有表皮增殖學說,泡沫細胞浸潤學說及兩者相互助長的不同學說。前者認為,本病好發於局部易受刺激部位,表皮內可見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屢見細菌感染,導致表皮增殖變性,從而使上皮細胞內的脂滴進入真皮乳頭,從而引起巨噬細胞的泡沫細胞化,後者認為真皮乳頭部位某些誘因,引起泡沫細胞集聚,隨後表皮出現乳頭瘤樣增生。疣狀黃瘤光鏡下的特徵為:表皮或黏膜上皮增生上皮表層常表現為3種形態:①乳頭狀增生;②疣狀增生;③上皮向結締組織深方增生為主,而表面平坦。這3種形式的上皮表面均有角化過度、角化不全,角化層常深陷於上皮深層,上皮角化周圍可見深染的變性崩解的上皮細胞核碎片及散在的中性粒細胞浸潤,上皮釘突增寬、向結締組織內規則生長,上皮釘突之間的真皮乳頭向上高突健康搜尋真皮乳頭內毛細血管和膠原纖維之間充滿胞體寬大,圓形或多邊形的泡沫細胞(或稱黃瘤細胞),其界線清楚勱胞漿豐富呈泡沫狀,核小,固縮深染位於細胞中央膠原纖維可見玻璃樣變性。上皮釘突下方的組織內很少有泡沫細胞存在可有慢性炎症細胞浸潤勱。
臨床表現
疣狀黃瘤好發於口腔黏膜及外陰部位,發生於女陰者主要侵犯陰唇、陰道皮損為孤立的慢性生長性病變勱外觀為疣狀、乳頭狀、盤狀扁平隆起或呈顆粒狀勱有蒂或無蒂界線清楚,顏色可呈正常膚色淡紅色棕黃色,淡黃色或灰白色最大徑勱一般小於2cm,但大者可達4cm生長緩慢,無任何健康搜尋不適或有輕微觸痛,平均病程為數月最長可達30年。
鑑別要點
疣狀黃瘤的病因和發病機理迄今不明,但本病不伴有全身性的脂質代謝異常。可能和局部創傷炎症、病毒、真菌有關,也有人提示可能繼發於尋常型天皰瘡。
白種人易感,男女無差異,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病,多見於中年人,40歲以上者占74%,好發於口腔,偶見於外生殖器或陰道。
疣狀黃瘤的臨床表現為孤立的無症狀或輕度觸痛的、慢性生長的腫物,正常黏膜色或紅色,有時呈棕黃色、黃色、表面有角化,可單發或多發,臨床變化較大,損害可呈疣狀、息肉狀、疣狀乳頭瘤狀或菜花樣,有蒂或無蒂,損害大小為2-20mm,個別病例皮損直徑可達4cm,主要發生在口腔黏膜,陰道和陰莖也可發生。陰囊亦可以有多發性瘤體。
疣狀黃瘤在臨床上酷似尖銳濕疣或鱗狀上皮癌,且組織上一部分表皮可見空泡樣細胞。發生於口腔時較易鑑別,而發生在生殖器部位時易誤診。
疣狀黃瘤的鑑別要點:
1、本病單個發生,可發生於口腔和生殖器部位;
2、外觀呈疣狀、菜花狀或乳頭裝,多為正常膚色或黏膜色,也可呈紅色、灰黃色或黃色,一般小於2cm,最大可達4cm。
3、病理變化:表皮呈疣狀或乳頭狀增殖,表面角化不全,表皮釘突向真皮延伸擴展,呈一致平面,其間之真皮乳頭層可見大量的泡沫細胞,一蘇丹黑B和猩紅染色,可在上述細胞中發現脂質。
4、無性病接觸史。
診斷
外陰疣狀黃瘤可根據臨床表現、症狀、結合組織病理檢查可做出診斷。
外陰疣狀黃瘤須與女陰尖銳濕疣,尋常疣疣狀癌等相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血常規檢查
其它輔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治療與預防
外陰疣狀黃瘤可手術切除,CO2雷射治療或冷凍治療。
預防注意外陰衛生、定期體檢、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做好隨訪。
預後並發有惡性鱗狀細胞癌時預後不良。
相關知識
生殖器部位常見非性傳播疾病
生殖器部位的皮膚黏膜是人體皮膚黏膜的組成部分,除了性病好發於生殖器部位外,還有很多皮膚病可以發生於這個部位。
據中國國內學者報導,因生殖器部位皮膚黏膜出現異常,到皮膚性病科就診的男女患者中經檢查發現,有一半左右的患者不是患性病,一些是生理性的(局部生理發育上的變異,因患者恐懼是性病而就診,如:皮脂腺異位症);一些是感染性的(非性病病原體感染引起,如:急性女陰潰瘍,股癬,疥瘡結節);一些是炎症性的(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如:銀屑病,扁平苔蘚);一些是腫瘤性的(良性腫瘤、惡性腫瘤,如:多發性脂囊瘤,汗腺瘤,鱗狀細胞癌)。
這些生殖器部位的非性病性疾病,部分只有生殖器部位損害,部分是全身損害的一部分。因此,診斷性病,需要排除這些非性病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