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巴1號線是香港城巴的一條香港島巴士路線,來往跑馬地上及堅尼地城。
路線介紹
本路線提供往來跑馬地(蟠龍道、成和道、黃泥涌道及景光街)往來灣仔、金鐘、中環、西營盤及堅尼地城的流水線巴士服務,可謂港島歷史悠久的巴士線,於1928年11月5日起投入服務,由香港電車公司營辦,由西環往來跑馬地(當時總站設於黃泥涌道近藍塘道交界,即現時跑馬地(下)巴士總站),以輔助電車,當時並無路線編號,數天后應殖民地警方呼籲,縮短至上環(總站位於當時永樂碼頭),1933年6月11日地區專營權生效後由中巴接辦,並正名為1號線,並遷往中環皇家碼頭,翌年配合渡輪服務重整而遷往中環油麻地碼頭。1935年4月1日起配合中巴首次網路重整而延長至西營盤(東邊街),並設頭等及二等收費,1939年1月1日起縮短至油麻地碼頭,但於二次大戰期間停駛。
日軍投降後,於1945年9月22日重投服務,改為往來油麻地碼頭至大坑(經跑馬地),一個月後延長至西環水街,1946年1月縮短至中環街市,當時使用五部巴士行走,是戰後唯一中巴在港島提供服務的路線,同年2月因車輛維修問題,中巴只有三部巴士提供服務,因而分拆成〔中環街市←→大坑〕及〔油麻地碼頭←→跑馬地〕兩線服務,直至同年5月路線改為中環統一碼頭至跑馬地。
1953年9月16日起往中環方向繞經藍塘道、箕蓮坊及蟠龍道,這是1號路線首次深入跑馬地半山區,1962年初起跑馬地總站遷往蟠龍道(現稱跑馬地(上)),令該帶居民不必再在黃泥涌道下車再步行上山。本線初時是途經軒尼詩道及近中環一段的皇后大道東(1968年起改稱金鐘道),1961年4月1日起改經夏愨道及告士打道,直至1973年才恢復途經軒尼詩道。1960年1月1日起遷往急庇利街,1980年遷往港澳碼頭,1987年遷往中環林士街,往中環方向亦改經德輔道中,1993年9月1日改由城巴接辦,並提升至全空調服務,是城巴於1993年9月1日第一批由中巴手上取得的26條巴士線之一。
在戰後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本線是中巴的皇牌路線之一,班次相當頻密,但1972年7月1日起中巴將本線列作市區斜路路線(即半山路線),收取比市區路線較高的車資,但跑馬地蟠龍道總站與景光街的距離不足一公里,因此不少跑馬地居民認為收費過高,加上中巴不斷削班,引致客量流失。直至城巴接辦後,改以全以空調巴士行走,客量才稍稍回升,但仍不及當年。
新巴母公司周大福於2003年6月10日收購城巴後,著手重組港島部份巴士路線網路,原本在2004年路線發展計畫,計畫本線與5A號線合併,編號為5A,但由於不少議員及地區人士認為路線編號1有其歷史價值,要求保留該編號,最後於2004年5月31日起,將本線與5A合併,但兩個編號仍然保留,改為跑馬地(上)至堅尼地城(卑路乍灣),這是本線自1928年11月開辦後數日撤出西區以來,再次踏足堅尼地城一帶,並降低全程車費,曾一度為香港巴士史上首條擁有兩個路線編號的巴士路線,而班次則會交替地開出。當時卑路乍街一帶道路有工程進行,此項改動引致區議員投訴加重該處交通擠塞,因此在2004年6月28日起堅尼地城總站遷往西寧街巴士總站,以減少班次延誤及易於管理。
不過一條路線擁有兩個編號,容易對乘客造成混亂,因此城巴破天荒地進行乘客調查,訪問了一千多名乘客,結果顯示較多乘客選擇1號線作為該服務之永久路線編號,最後與2004年11月28日起,所有班次均正名為1號線。
踏入21世紀本線逐步與多條城巴路線提供轉乘優惠,使乘客能更方便地往來港島中西區、銅鑼灣及荃灣、屯門、天水圍、東涌、機場、域多利道及華富。
值得一提,本路線在戰前已更改總站點達四次(第一次更是地區專利生效前實施的),戰後更改總站點次數更達十次,創下香港專利巴士路線更改總站點次數最多的紀錄──共十四次,可謂一個特別的紀錄。
歷史
戰前時代
該線是港島區歷史最悠久的巴士路線之一,於1928年11月5日由香港電車公司開辦,來往西環及跑馬地,用作疏導電車客量。當時,此線沒有任何編號,只是一條輔助路線。開辦/數天后,電車公司將該線縮短至上環。數年後,當時的港英政府實行巴士專營權制度,中巴取得港島區的專營權。該線於1933年6月11日起由中巴接辦。當時,總站設於中環皇家碼頭,後來一年後渡輪服務重整而遷往卜公碼頭,1935年4月1日又再延長至西營盤。
戰後時代
該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停駛,直到1945年9月22日才重投服務,由銅鑼灣來往中環碼頭,1945年10月延長至水街,1946年1月又縮短至中環街市,但仍途經跑馬地。1946年5月12日又再次將總站遷往中環統一碼頭。
1950年代
戰後初期,中巴資源不足,大部分都投放在沒有電車去到的地方。定線與電車大同小異的一號線班次因而不甚頻密,1953年9月16日,往中環方向開始繞經跑馬地半山,奠定了該線開始深入跑馬地的基礎。
1960-70年代
1963年6月21日,該線總站遷往蟠龍道(即跑馬地上,現一號線總站),這改動對一號線影響深遠,此後的改動,均與此時的路線版本作為藍本。1960-70年代是一號線的全盛時期,當年中巴才剛引入雙層巴士後,隨即投放到該線行走,可見對其重視程度。後來,1972年7月1日,中巴調整收費制度,將路線分為“市區平路路線”、“市區斜路路線”及“郊區路線”,收費由兩角調升到三角。當時一角的差距對市民影響已十分大,該區交通選擇多,市民均紛紛轉投其他路線。
1980-90年代
1980-90年代,1號線的對手開始增加,例如小巴、捷運等,於是1980年2月3日加設分段收費,希望收復失地,收取“市區平路路線”的收費,但維持了數年,1985年5月31日捷運港島線通車,捷運、小巴、電車及巴士均互相搶客,但1號線處於劣勢,中巴不反擊之餘還採取消極態度,逐漸削減1號線的班次。期間,總站亦多次調遷,1980年遷往中環港澳碼頭、1987年遷往中環林士街。
1993年9月1日,政府將中巴26條巴士路線交予城巴接辦,包括1號線,並提升為全空調服務,踏上該線的新里程。城巴還派出12米巴士行走,希望挽救該線,但住在半山區的居民不多,而且都是身家富裕的,要這些居民乘坐巴士是“難過登天”。而且以該處的地理環境,根本不適合12米車輛行走,該線很快就改用短身巴士。1999年8月22日,來往堅尼地城及跑馬地的5A線改為全日服務,而且只收取港幣3.4元,對當時收費$5.1的1號線是一大打擊。
21世紀
2003年6月10日,新巴母公司周大福集團收購城巴後,重組旗下巴士路線。當時,計畫1號線與5A線合併,並使用5A此編號,當時由於區議員及民間團體認為1號有保留的價值,因此城巴提供了一段“適應期”,1號及5A線路線相同但使用兩個編號,兩線梅花間竹地開出,於2004年5月31日起實施,總站改為跑馬地(上)至堅尼地城(卑路乍灣),這是本線自1928年11月開辦後數日撤出西區以來,再次踏足堅尼地城一帶,並降低全程車費,曾一度為香港巴士史上首條擁有兩個路線編號的巴士路線,而班次則會交替地開出。當時卑路乍街一帶道路有工程進行,此項改動引致區議員投訴加重該處交通擠塞,因此在2004年6月28日起堅尼地城總站遷往西寧街巴士總站,以減少班次延誤及易於管理。
後來,城巴進行民意調查,訪問了1000多名乘客,結果顯示較多乘客選擇“1號線”作為該服務之永久路線編號。由2004年11月28日起,路線1/5A永久稱作1號線。現時1號線的服務對象為堅尼地城、跑馬地往返中上環商業區的人士。
使用車輛
主要以利蘭及富豪奧林比安為主。
行車路線
該線由跑馬地上往堅尼地城主要途經跑馬地、銅鑼灣、灣仔、金鐘、中環、上環和西營盤等地區。
收費表
空調巴士
全程收費 3.40
十二歲以下小童及六十歲以上長者半價
本路線接受八達通繳費服務
八達通轉車優惠
1←→930, E11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1.50 的折扣優惠。
962A, 962P, 962S, 969P-→1
1←→M47, 962, 962B, 962X, 967, 969, 969A, 969B
由本路線上車後兩小時內(M47號線於90分鐘內)轉乘上述路線往新界方向,可獲回贈第一程車費;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免費。
乘客請注意以下各項細則:
1) 乘客須以同一張八達通卡繳付兩程車費。
2) 必須於指定時限內完成轉乘。
3) 在轉乘次程車程前,必須確保八達通卡之餘額為正數,設有自動增值系統之八達通卡則不受影響。
4) 在轉車途中請勿使用八達通乘搭其他非指定巴士路線或其他交通工具,否則不能享有轉車優惠;惟以該八達通卡進行與乘車無關的交易,如增值、購買汽水、使用公共電話、即影即有照片不多餘九次則不受影響。
5) 城巴迪士尼樂園快線長者優惠只提供予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士,六十至六十四歲人士欲享受城巴迪士尼樂園快線之轉乘優惠必須使用成人八達通卡。
途經街道
跑馬地(上)開,經:
蟠龍道,藍塘道,成和道,景光街,山光道,黃泥涌道,摩利臣山道,灣仔道,菲林明道,軒尼詩道,金鐘道,德輔道中,摩利臣街,乾諾道西,德輔道西,堅尼地城海傍,山市街,卑路乍街,域多利道及西寧街。
堅尼地城開,經:
經西寧街,域多利道,加多近街,吉席街,堅尼地城海旁,德輔道西,乾諾道西,乾諾道中,急庇利街,德輔道中,遮打道,美利道,金鐘道,軒尼詩道,菲林明道,灣仔道,摩利臣山道,體育道,黃泥涌道,成和街,藍塘道,箕璉坊及蟠龍道。
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本線將不經遮打道及美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