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

油麻地

油麻地(亦寫作油蔴地),英文:Yau Ma Tei(由於韋氏拼音和中國大陸的標準拼音不一樣),位於香港九龍半島南部,行政上屬於油尖旺區。 其實,油麻地之名與油麻地天后廟有密切關係。因為當時天后廟前的土地是漁民曬船上麻纜的地方。不少經營補漁船的桐油及麻纜商店在那裡開設,故被稱為“油麻地”。 油麻地位於香港九龍半島中部,與旺角緊密相連,連同尖沙咀,一起組成九龍最繁華著名的“油尖旺”區。油麻地歷史悠久,是九龍的早期屬地,著名的天后古廟和廟街就位於此處。比起旺角來,這裡更具本土氣息,人們很大程度上仍舊保持著香港傳統的生活方式,是香港舊日生活的探詢地。彌敦道有部分在油麻地。

基本信息

名字起源

油麻地之名與油麻地天后廟有密切關係。根據天后廟內1870年(同治九年)所立碑記,當時該地稱為“蔴地”。後來到了1875年(光緒元年),當時“蔴地”是漁民曬船上麻纜的地方。不少經營補漁船的桐油及麻纜商店在那裡開設,故改稱為“油蔴地”。根據1873年的差餉收冊中,在油麻地的人士除了經營船隻維修、麻纜、槳櫓、鐵匠及木材外,還有經營雜貨、理髮、米店、妓院、鴉片、長生店、儀仗花橋等等。

油麻地油麻地

其實本來“油蔴地”方為該地區正名,只是民間將其簡化,特別港鐵(當時仍為香港地下鐵路有限公司)於當地設建油麻地站後,約定俗成才出現“油麻地”的寫法,今日“油麻地”已取代“油蔴地”,成為該區通用名稱。與香港其他舊區一樣,油麻地的樓宇多數是地下和二樓為商業用途,其餘的樓層是住宅。香港的著名街道廟街就在區內;廟街因油麻地天后廟而得名。每天晚上廟街的馬路會擺滿售賣各式各樣貨品和食品的攤檔,有如台灣的夜市。由於貨品價格比較便宜,而且街道充滿地道特式,廟街已成為旅客的旅遊點。

該區的廣華醫院是九龍第一所醫院,成立於1911年。油麻地是歷史悠久的地區,有不少歷史建築物,例如油麻地戲院、油麻地抽水站宿舍(俗稱“紅磚屋”)和油麻地警署。此外,果欄、玉器市場和俗稱榕樹頭的油麻地休憩公園等地方,都極具特色。油麻地還有舊式茶樓得如酒家。

特色街道

油麻地小吃油麻地小吃

廟街——由佐敦一直延伸到油麻地文明里,是香港最著名的夜市,營業從下午兩點至次日凌晨。捷運佐敦站A出口,步行約10分鐘。

玉器市場——油麻地甘肅街及炮台街交界處,有數百個玉器攤。捷運油麻地C出口。

廣東道——與玉器市場臨近,大量玉器首飾公司集中在這條路的503號到630號之間。捷運油麻地C出口。

上海街——上海街由273號起,是售賣刀具、木器、廚房用品集中地,也有多家佛教用品店。捷運油麻地文明里出口。

寶靈街——這條街專門定製中式旗袍、花鞋、手袋等,也有平價衣飾露天攤。捷運油麻地寶靈街出口。

新填地街——窩打老道以南的這條街,是香港重要的水果批發市場。營業時間從凌晨2點至下午2點。捷運油麻地C出口。

交通指南

捷運的油麻地站屬於荃灣線和_觀塘線,而更是觀塘線西行 方向的終點站。

油麻地小輪曾是香港最主要的渡輪公司。

教育

九龍華仁書院於1952年遷校到油麻地。

循道中學於1958年11月1日創立。

發展規劃

油麻地警署油麻地警署

缺乏政府的城市規劃和監管下,地產商在發展市區外圍的新區時,為了儘量利用昂貴的土地,一方面將新建的建築物向高空發展,另一方面將大廈與大廈之間的距離縮至最小,形成屏風,使市區內部的舊區變得有如盆地一樣。在香港,大圍、荃灣及深水埗均正面對這個問題。有油麻地居民表示,在油麻地區周遭地方興建了屏風樓宇,使區內氣溫上升,有居民要開著空調消暑,令夏天的電費高昂。

環保團體環保觸覺調查發現,油麻地填海區地皮將可能興建數幢連在一起的摩天建築物,可能堵塞西九龍唯一通風口的,擋住光線並減慢風速,造成屏風效應,令旺角至油麻地一帶居民的生活環保變差。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出,其中一幅位於油麻地海泓道、欣翔道與友翔道交界填海區的地皮,地積比率高達7.5倍,估計發展商將可能建成多幢130米高的住宅。

小說

曹文軒筆下的《草房子》,以水鄉國小油麻地國小為背景。一個叫作油麻地的鄉村國小校給男孩桑桑留下了快樂又難忘的童年記憶——天生禿頂的禿鶴出於對尊嚴的執著堅守,而演出的令人發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劇;在孩子眼中顯得撲朔迷離的少女紙月的身世之謎;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實際上注定難成正果的蔣老師與白雀姐的短暫愛情;從精神與物質的頂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層的不幸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的艱難歷程;當校長的嚴父終於流露出來的舐犢之情和初涉人生的桑桑對生與死的最初體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