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是香港開埠之後建設的第一條沿海市中心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北岸。它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共分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和皇后大道東三段。皇后大道一帶是香港市中心,所經之處都是精華商業、金融區。

名稱由來

皇后大道始建於1841年,1842年2月落成通車,其英文名是Queen's Road,原應譯為“女皇大道”,但被誤譯為“皇后大道”,結果將錯就錯,沿用至今。雖然當局曾於1890年澄清錯處,但道路的錯誤中文名稱最後還是將錯就錯沿用至今。香港被日本殖民時期,皇后大道曾被改名為“明治通”。

歷史沿革

1841年開埠時,香港島只是一座山,幾乎沒有較大片的陸地,在濱海的地方,有一條連綿不斷的小徑,以方便居民的往來。

英國人統治香港以後,立即在現時的中區至東區進行填海,這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1842年工程完成後,濱海小路改闢為皇后大道,中區的海岸線由皇后大道中改為“海旁中”(1890年改名為“德輔道中”),東區者則由皇后大道東伸延至“海旁東”(1930年改名為“莊士敦道”)。

開埠初期,不少華人居住於皇后大道中一帶。可是英政府要將這一帶發展為行政及商業中心,將華人居民遷徙往鴨巴甸街以西的“太平山區”,即現時的上環及西營盤一帶。

皇后大道東灣仔段 皇后大道東灣仔段

皇后大道中率先開闢完成後,有人從菲律賓運來一輛馬車,在此馳騁,所以皇后大道中又名為“大馬路”,其後興建的堅尼地道是“二馬路”,寶雲道則為“三馬路”。

到了1846年,不少著名建築物已矗立於大馬路上,如:“香港會所”(現娛樂行)、高等法院、庫務署及郵政總局(現華人行)、顛地洋行(後來改為“香港大酒店”,現中建大廈)、屈臣氏前身的“香港大藥房”(現興瑋大廈)等等。

百多年來,皇后大道中都是香港的銀行區,多間銀行,如第一間開業於1845年的“東藩匯理銀行”,以及於稍後成立的如有利、渣打、滙豐、中國等,都在此設立它們的總部。

1840年起,當局已在大馬路興建了由第一至第三代的中環街市,而街市的附近一帶,亦開辦了不少海味店、辦館、雜貨店、洋貨店、茶葉莊等,但以燒臘店為最多,以滿足日益增加之人口的需要。此現象維持了百多年,仍沒多大改變。

到了20世紀,這裡還開設了不少茶樓、茶居、酒家和小館子,幾成為香港的著名“食街”。而當中的“高升”、“蓮香”、“金城”、“襟江”、“仁人”、“得雲”等茶樓酒家,到了20世紀後期才他遷或結業。

在中環街市以西的一段大馬路,亦為華人的金融區,華資銀行、金鋪林立。知名的大銀行如恒生、永隆、廣安及道亨(現“星展”)以及金飾名店的周大福等,皆發源於此,或在此擴展。

各段介紹

皇后大道分為三段:由德輔道中交界到跑馬地黃泥涌道伸延的稱為皇后大道東;由中環德輔道中交界至上環水坑口街稱為皇后大道中;由上環水坑口街至石塘咀卑路乍街命名為皇后大道西。當中由德輔道中至灣仔軍器廠街一段皇后大道東在1960年代末改建後,改成為金鐘道。

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從前是灣仔海旁地區,以售賣酸枝、花梨木家具和藤器著名。在靠山側有一間超過136年以上歷史的大王洪聖廟。這裡也是合和中心(全港最高建築物之一)的地下入口,中心頂層66樓的鏇轉餐廳是享受美食、欣賞市區景色的好去處。而位於皇后大道東和灣仔峽道交界是舊灣仔郵政局,現已列為受保護的古蹟,是環境保護資源中心。

合和中心 合和中心

地標:

合和中心

胡忠大廈

舊灣仔郵政局

皇后大道中

(西) 皇后大道中 (東) (西) 皇后大道中 (東)

皇后大道中是香港開埠之後最繁華,也是第一條建築在沿海市中心的主要道路街區,至今仍然為香港市區的中心,滙豐銀行總行即位於皇后大道中一號。

地標:

皇后像廣場

遮打花園

香港立法會大樓

滙豐總行大廈

舊中國銀行大廈;(注:新中銀大廈位於香港金鐘花園道1號。)

皇后大道西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

德輔道西一帶是傳統色彩較為濃厚的地方,其特色可用視覺和嗅覺去感受。街道兩旁儘是紙料香燭店、中草藥店、中式裁縫店和海味店,草藥和線香的氣味撲面而來。紙品店門外掛著的彩紙燈籠,和雜貨店外的點心蒸籠迎風搖動,傳遞一種傳統而親切的招呼。

地標:

創業中心

聖類斯中學

西區警署

街道文化

涉及的影視作品

周星馳的逃學威龍2中,周星馳當交警就在皇后大道。

涉及的音樂作品

羅大佑、 蔣志光歌曲《皇后大道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