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城基槽夯土較純淨,內含陶片較少。外城基槽含灰土,陶片較多,時代略晚於內城,均屬於龍山文化中期遺存。兩道城圈的建築基槽底部,因埠嶺地勢起伏,相對高差1~4米。外城基槽橫斷面呈倒三角形,兩側坡面均有供施工上下用的台階,間有不規整的上土台。基槽底部有深1~1.3米的滲水溝,並配置若干小型汲水坑,
坑內常發現陶缽、陶盆等,可知當時地下水位較高,施工中要不斷地向外汲水。內城基槽橫剖面呈倒梯形,上口兩側各有一台階,有的地段,外側坡面中部還設有較寬的做上下通道和堆土兩用的二層台。基底未見滲水溝和汲水坑,可能是因內城基本建於土埠之上,基槽深度較淺而未及地下水層面的緣故。
內、外城基槽的夯築方法、夯層結構基本一致。夯層的層理結構,橫剖面均呈下弧狀,但上口和底部弧度較小,縱剖面呈水平狀態。夯痕以圓坑最為多見,似為木棍垂直夯打所致;另有不規則圓坑和長條狀痕跡,當是用扁圓形卵石、自然石塊及木棍橫向敲打所致。夯窩表面常鋪一層細砂,說明當時已有加砂防粘的施工工藝。
夯築技術原始,夯層的質密程度不同,有的夯層很不明顯。夯土的硬度較當地的原生土層堅實,因而在夯土與基槽壁原生土層的結合部常形成一層厚5~10 厘米的鈣質結核帶。
經發掘的4座城門,均在各牆中部未挖基槽的空白地段。 門道兩側的基槽內發現有陶器坑及完整的狗坑和人坑,當與奠基儀式有關。
邊線王城址,是當時全國已發現的4座龍山文化城址之一, 其內外城的布局他處未見。
相關詞條
-
邊線王龍山文化城址
邊線王龍山文化城址位於壽光市城南10公里的邊線王村北一個高埠上,城牆和城內文化堆積基本上已遭破壞。城牆基為挖槽建築,一般深2米多至3米左右。並發現有用人...
-
邊線王遺址
邊線王遺址是一座有內外兩道城牆的城堡,為龍山文化城址。城牆環繞埠嶺修築,現僅存城牆基槽。1977年平整埠嶺時發現,上部已削去約2米厚的文化堆積,殘存部分...
-
邊線王城堡遺址
邊線王城堡遺址,位於壽光縣孫家集鎮邊線王村後台地上,俗稱“石埠嶺”。遺址東西約350米,南北約500米,總面積約17萬平方米。1977年平整埠嶺時發現。...
簡介 -
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
概況 簡介: 歷史悠久的古城 圓形城制的濫觴 雙重防禦體系的出現 -
城子崖城址
為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城址。位於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30年代初,山東古蹟研究會發掘城子崖遺址時曾發現城址,並推論為龍山文化的城址。幾十年來,學術界對...
1977年 1989年至1991年 -
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甸子鎮西南部老哈河北岸的衝擊平原上,是一座始建於戰國時期,漢、遼、金、元、明各代沿用的土築古城 。 黑城城址共有大、中、...
歷史沿革 遺址特點 文物遺存 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
王永波
王永波,男,出生於長春,著名體育運動員。在場上擔任中鋒。
1.上蒿子溝村農民 2.內蒙古一機廠子弟一中教師 3.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 -
新石器時代
。這時已普遍出現小件銅器,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和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築中出現分間式大型建築,開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築牆...
概況 特徵和分期 文化 產物 中國各地區陶器 -
龍山時代
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簡介 龍山時代古城寨龍山時代城址建於溱水東岸的河旁台地上,為東西長方形,現存三面城牆和南北相對兩座城門缺口。城址規模宏大,牆高溝深,氣勢雄偉...
簡介 龍山文化 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