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位於汶川縣境內,包括臥龍、耿達兩個鄉,是省政府直轄的一個特區。該區東西長52千米,南北寬62千米,總面積約70萬公頃。臥龍保護區處於邛崍山脈東麓,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的高山峽谷區,5000m以上的高山就有101座,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溝內最低海拔1150m,相對高差5,100米。這裡峰巒重疊、雲霧繚繞,原始森林、次生灌木林、箭竹林鬱鬱蔥蔥。保護區內有各種植物三、四千種,有四川紅杉,金錢槭等珍貴植物;有各種獸類50多種,鳥類300多種,屬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就達29種。保護區始建於1963年,面積20萬公頃,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國家級保護區之一,是國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保護區現有人口5343人,其中,農業人口4550人。1980年,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並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1983年3月經國務
院批准,將臥龍保護區內汶川縣的臥龍、耿達兩個公社劃定為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實行部、省雙重領導體制,由林業廳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業部聯合作出了將四川省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改為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的決定,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的綜合管理體制。臥龍自然保護區以“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響譽中外,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區內共分布著100多隻大熊貓,約占全國總數的10%。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其它珍稀瀕危動物金絲猴、羚牛等共有56種,其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12種,二類保護動物44種。據統計區內其它動物種類如:脊椎動物有450種,其中獸類103種,鳥類283種,兩棲類21種,爬行類25種,魚類18種;昆蟲約1700種。據已採集的植物標本統計,區內植物有近4000種。高等植物1989種,在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種,被子植物1604種。被列為國家級保護的珍貴瀕危植物達24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連香樹、水清樹,二級保護植物9種,三級保護植物13種。保護區內還有豐富的水能蘊藏量。
植被
本區地處岷江上游、邛崍山的東坡,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最高峰海拔6250米,相對高差達5000米,為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高山峽谷區。本區的地帶性植被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但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形成的水熱條件的變化,植被類型相應出現有規律的垂直變化。在海拔2100-3600米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和亞高山針葉林帶,雲杉、冷杉林下生長成片茂密的箭竹,為珍稀孓遺動物大熊貓最適宜的生存環境。本區動植物區系組成複雜,資源豐富,高等植物有181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香果樹、連香樹、紅豆杉等;高等動物有34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白唇鹿等40多種。保護區建立以來,在大熊貓保護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已成了大熊貓研究的中心。
臥龍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生存和繁衍後代理想的地區。這裡地勢較高而濕潤,十分適宜大熊貓的主要食物──箭竹和樺桔竹的生長。臥龍自然保護區已列為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設有大熊貓研究中心和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
自然景觀
保護區奇妙的自然景觀、變化多樣的森林植被、幽深的環境以及形形色色的稀有動植物匯集成一種難於抗拒的誘人魅力,吸引著更多的中外遊客和科學工作者前來觀賞、探索、揭開它深遂的奧秘。1、七盤溝風景區
七盤溝風景區位於汶川縣城西南7公里,距成都139公里。七盤溝主溝長15公里,大小支溝8條,主要地貌屬高山峽谷。由於海拔高度相差大而導致的氣候多樣性和垂直變化性,使景區河谷低處常年溫和、晴天居多,夏季氣候25攝氏度左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半山以上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常顯現雲海、日出等天象美景;景高峰則冬雪早至,銀妝素裹,有一溝四季景色共存的佳境。
2、雁門溝西羌大峽谷
雁門溝西羌大峽谷位於汶川縣雁門鄉境內、距成都150公里。是中國西部第一大峽谷。這是一條由東向西全長30餘公里的狹窄山谷,大自然的神力在山谷里形成了罕見而奇特的自然景觀。景區內雪山、奇峰、怪石、幽谷、森林、秀水溶為一體,峽谷筆直處高達400米,巍峨雄壯、挺拔峻美;峽峭壁聳,瀑布層迭,激流奔騰,實為一方天存的淨土,令人賞心悅目。已修通了道路,為遊客攀岩、漂流、觀光提供了便捷。
3、迥瀾塔
迥瀾塔位於汶川縣漩口鎮鎮政府後岷江與壽溪河交匯處的岸邊台地上。塔為九級密檐式磚塔,坐東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漿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內收,底邊長2.6米,高6.5米,西南面開拱形門一道,高2.4米,寬0.80米。塔身為密檐九級,由下向上逐級內收。各層塔檐用磚疊澀向外挑出,每層高度由下往上依次遞減,各層各面正中皆開拱形小窗一道,頂為六角攢尖頂。塔通高21米。在塔身第一層內壁有“姚垂典漠訓詔損造,堪興苟含章,造工謝寅昌。大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題記。《灌縣誌》亦載迥瀾塔“清處士姚清瀾建也”。迥瀾塔系風水塔,為漩口鎮八景之一。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4、克枯棧道
位於汶川縣克枯鄉枯村南800米雜谷腦河北岸,傳說為蜀漢大將姜維所開,清代又多次維修擴建。現殘存棧道長158米,寬0.4米至2米不等,距河面高10米至20米。克枯古道為古代岷江上游西行通西部各地的交通要道,唐代稱“西山南路”,清代稱“威保大路”。據《理番廳志》載“威保大路,皆上傍危峰,下臨惡浪,無步平夷,然地路雖險,或在山坡微有依倚疊木為梁,實以土石,猶為坦途。惟偏橋設處,石壁陡立,虛鑿石竅而架木其上,號稱極險”。偏橋即棧道之別名。克枯棧道前端崖洞內尚存清乾隆二十四年,嘉慶九年的修路碑兩通,備說石道的險峻與修路的艱辛。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貌狀況
1、地勢:臥龍自然保護區大的地貌單原屬於四川盆地西緣山地,處於邛崍北部的東南麓,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遞減,皮條河從保護區的西南向東北將保護區分為兩大塊,河的西北部山大峰高、河谷深切,大部分山峰的海拔高度超過4000米。在西北部邊緣沿巴朗山至四姑娘山、以及北部與理縣接壤的山地,海拔高度均在5000米左右,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超過5000米的山峰近百座,境內最高峰-四姑娘山高達6250米,為四川省第二高峰,皮條河的東南部,地勢相對平緩,除個別山峰外,海拔一般不超過4000米,東南部中河及西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0米以下,東部的木江坪海拔最低,僅1150米.2、河谷形態:受地勢的影響,保護區內的河流大體由西北向東南流,河谷形態多樣,主要河流:皮條河、耿達河的河谷沿擠壓性斷裂帶發育,兩岸基岩鬆散,易被侵蝕,河谷不斷加寬,形成闊谷,並常發育有五段階地。其部分支流如英雄溝、銀廠溝等由於河流沿張性斷裂垂直下切,兩岸基岩陡峭、形成峽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上游谷地,沿冰川谷發育,上部形成"U"形谷,而下部受河流溶蝕切割,形成"V"形谷,組合成"︸"形得合谷。區內各主要河谷以上的山坡和山腰上,分布有四級剝蝕夷平面,其海拔高度分別為2000-2200米、2400-2500米、2800-2850米、3000-3100米,這些削蝕面雖面積不大,但地勢平緩,有較厚的風化殘坡積層,表層發育有黃棕色粉砂質厚土層,竹林生長茂密,形成多數大熊貓活動的核心區域。
3、山地形態:保護區內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地,屬流水作用的中低山,由於受岩性的影響,山地形態多變,由結晶灰岩組成的,多形成峰林狀山地;由砂質子板岩組成的,則形成典型的梳狀山地;以脊呈鋸齒狀,遠看似龍背,臥龍即因此得名。海拔4000-5000米的山地為寒凍風化作用的高山,岩基裸露,多懸崖峭壁,其下部形成碎屑坡或倒石堆,並有古冰川遺蹟分布,古冰斗亦分為四級,按海拔分別為4000-4200米、4350-4450米、4500-4540米、4620-4660米。部分地區冰川退卻後,冰斗積水成湖,形成的海子。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的山地為終年被冰雪覆蓋、現代冰川作用強烈的極高山,主峰四姑娘山及大姑娘山、二姑娘山、三姑娘山均為金字塔形角峰,巍然屹立於保護區的西北邊緣。
氣候特徵
臥龍自然保護區屬青藏高原氣候區的東緣,由於本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形成了典型的亞熱帶內陸山地氣候,西風急流南支和東南季風控制了區內的主要天氣過程,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在乾冷的西風急流南支影響下,天氣多晴朗乾燥,在冷氣流的進退過程中,也常形成降雪或雨,夏半年濕潤的東南季風順河而上,遇到高山冷氣流而形成豐富的迎坡降水,因而溫暖濕潤。隨著海拔的增高,從山谷到山頂形成了亞熱帶(2000米以下)溫帶(2000-2600米)寒溫帶(2600-3600米)寒帶(3600-4400米)高寒帶(4400-5000米)極高山寒凍冰雪帶(5000米以上)等不同的氣候垂直帶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句話充分反映了臥龍的氣候特徵:保護區管理局沙灣氣象站(海拔1920米)的觀測資料顯示出,該地區的年均相對濕度為80.3%,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為75.5%,夏半年(5至10月)為84.8%,無霜期180-200天,年均氣溫8.5±0.5℃,7月平均溫17.1±0.8℃,1月平均溫-0.9±2℃,年日照數950±100小時,年降水量890±100mm。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有各種獸類50多種,鳥類300多種,此外還有大量的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區內分布的大熊貓約占總數的十分之一,被譽為“大熊貓的故鄉”。除了大熊貓外,還有金絲猴、扭角羚、白唇鹿、小熊貓、雪豹、水鹿、獼猴、短尾猴、紅腹角雉、藏馬雞、石貂、大靈貓、小靈貓、猞猁、林麝、毛冠鹿、金雕、藏雪雞、血雉等幾十種珍稀野生動物。鳥類種類繁多,占中國特種鳥類的50%。是世界上古老生物種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區之一。這些動物主要生活在2200~3600米之間的氣候溫涼的針闊葉混交林及箭竹林地帶。1、動物群落:臥龍自然保護區的動物區系組成,隨海友的增高,東洋界成分逐漸減少,而古北界成分逐漸增多,根據區內的各種自然因素及動物的區系和種類組成,動物的地理分布可劃分為以下5種類群:
(1)亞熱帶南方嘉濕動物群:分布於海拔1150-2000米的常綠闊葉林及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區系組成主要是東洋界的種類,有少量的古北界種類和廣布種。生態地理動物群落是由季負區亞熱帶闊葉林和林灌動物群組成。半樹棲生活的有南亞熱帶的雲豹,暖溫帶的獼猴,中亞熱帶的藏酋猴,亞熱帶的紅腹錦雞,廣泛分布的鳶,以及古北界的雀鷹、松雀鷹、紅腳隼、領鵂鶹、斑頭鵂鶹等猛禽類,林灌型動物有季風區的豹、黃喉貂,北亞熱帶的金貓,中亞熱帶的大靈貓、小靈貓,南亞熱帶的豺和水鹿。山溪水棲的有以魚類為食的水獺,游禽類的鴛鴦和珍貴稀有的兇猛魚類-川陝哲羅魚。
(2)適溫性南北動物群:分布於海拔2000-2600米的針闊混交林帶。動物的區系組成與上帶比較,東洋界種類開始減少,而季風區古北界種類有所增加,生態地理動物群落是由適溫性針闊混交林灌動物群組成,樹棲種類有西南特有的古老動物金絲猴,猛禽類除金雕和鳶等廣布種外,主要是古北界種類,如雀鷹、松雀鷹、普通鵟、棕尾鵟、禿鷲、烏雕、紅腳隼、雕鴞、灰林鴞等,半樹棲的有南亞熱帶的雲豹,中溫帶的黑熊和北亞熱帶的金貓等猛獸,東洋界的紅腹角雉,古北界的勺雞、血雉等。林灌生活的主要是喜馬拉雅橫斷山脈型的大熊貓、小熊貓、林麝等,還有南亞熱帶的水鹿,季風區的黃喉貂等,林緣峭壁活動的主要是北亞熱帶的鬣羚。
(3)寒溫性北方動物群:分布於海拔2600-3600米的針葉林帶。區系組成中,獸類的東洋界成分與古北界成分混雜摻半,而鳥類則主要是古北界種類,樹棲種類主要是古北界種類,如斑尾榛雞、血雉、雕鴞、灰林鴞、松雀鷹、棕尾鵟、普通鵟、烏雕等,另外還有少量的東洋界種類,如金絲猴、紅隼等和廣布種金雕等。林灌生活的主要是大熊貓和小熊貓,林緣有高地型的馬熊、馬麝,林緣峭壁、峰林和岩石間活動的有鬣羚、斑羚、岩羊等。
(4)耐寒性高地動物群:分布於海拔3600-44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帶。區系組成主要是古北界的種類,除少量西南地區和北方種類外,主要是青藏高原的高地型動物,西南山地的種類有扭角羚、綠尾虹雉、藏馬雞等,青藏高原高地型的種類有白唇鹿、白臀鹿、雪豹、馬麝、岩羊、雉鶉等,北方型的有石貂,中亞型的有兔獼等,另外還有古北界的普通鵟、兀鷲、胡兀鷲等大型猛禽。
(5)耐高寒的青藏高原動物群:分布於海拔4400米以上的流石灘稀疏植被帶。如雪豹、白唇鹿、白臀鹿、岩羊、雪鶉、藏雪雞等。它們全屬青藏高原向東延伸的種類。
2、動物資源
(1)物種多樣性:臥龍自然保護區曾與四川師範學院生物系珍稀動植物研究所合作考察,記錄在案的動物有2200種左右,其中昆蟲約1700多種,脊椎動物437種。有獸類7目23科109種或亞種,占四川種數的50%;鳥類13目43科281種3亞種,占四川種數的52%;爬行類1目5科21種;兩棲類有2目5科18種;魚類有3目5科11種。
(2)珍稀瀕危動物:臥龍自然保護區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保存了不少古老子遺動物,是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大熊貓的數量約占全國總數的10%,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的高等動物有57種,其中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等13種。二級保護的有獼猴、藏酋猴等44種。
(3)資源動物:臥龍自然保護區動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很多種類都有相當大的數量,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按用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a. 觀覺動物:這類動物的體色彩的明快或形太可愛,獸類如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鳥類如紅腹錦雞、紅腹角雉等,昆蟲如多種鳳蝶等。還有些動物的角或羽毛可製作裝飾品。b. 毛皮用動物:這類動物毛皮等製作裘皮、皮革、羽絨等,如毛冠鹿、香鼬、黃喉貂、羚牛,以及多種鳥類、蛇類等。c. 藥用動物:許多名貴中藥村都來自動物,如麝香、鹿茸、熊膽、豹骨、猴頭、燕窩、蛇膽等,臥龍有豐富的貯產量。d. 肉用動物:絕大多數脊椎動物都有食肉價值。野味珍品果子狸、斑鳩等在臥龍不但分布廣,而且數量多。e. 其他有益動物:主要是一些食鼠類如猛禽類、蛇類等和食蟲類動物,如一些食蟲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這些動物對防止鼠害和森林病蟲害等有很大作用。
保護現狀
國家級第三大自然保護區。四川省面積最大、自然條件最複雜、珍稀動植物最多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橫跨臥龍、耿達兩鄉,東西長52公里、南北寬62公里,總面積約70萬公頃。主要保護西南高山林區自然生態系統及大熊貓等珍稀動物。1980年加入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是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資源特別行政區。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創建於1963年,當時面積2萬公頃,1975年,面積擴大到20萬公頃,是中國建立最早、棲息地面積最大、以保護大熊貓及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是2006年7月世界遺產大會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最重要的核心保護區。臥龍自然保護區以“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享譽中外。中國政府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援助下建立的13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中,臥龍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一個。1978年,保護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中外科學家採用無線電跟蹤等手段,對大熊貓個體生態、種群以及大熊貓主食竹類進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3年加入國際“人與生物圈計畫”。主要保護對象是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1980年與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合作在臥龍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自然保護區地理條件獨特、地貌類型複雜,風景秀麗、景觀多樣、氣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險、峻、奇、秀於一體,還有濃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區內建有相當規模的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國家保護動物繁殖場;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測站;有國內迄今為止以單一生物物種為主建立的博物館的大熊貓博物館。多年來,臥龍自然保護區著眼於建設一流的國家自然保護區目標,堅持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方針,積極開展保護、科研、社區建設等工作,使大熊貓為主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高山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工作中的“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幼仔成活難”的三大難關,人工繁殖大熊貓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經連續5年達到100%。圈養大熊貓總數達到80餘只,占世界圈養種群的60%。同時也培養、鍛鍊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貓科研隊伍。已出版學術專著8部,發表科研論文200多篇,有4項獲部、省科技成果獎,有5人次獲優秀科技論文獎。並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展了大熊貓認養活動,保護區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建立合作開發機制。,區內經濟得到有效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4年全區人均收入達2074.39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礎設施建設發生根本性改善,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向符合中國國情的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展望未來
臥龍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63年,面積2萬公頃,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國家級保護區之一。1974年3月面積擴大到20 萬公頃。198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並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 心。1 98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將臥龍保護區內汶川縣的臥龍、耿達兩個公社劃定為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實行部,省雙重領導體制,由林業廳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業部聯合作出了將四川省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改為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的決定,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的綜合管理體制。國家和四川省命名臥龍自然保護區為“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多年來,臥龍自然保護區著眼於建設一流的國家自然保護區目標,堅持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方針,積極開展保護、科研、社區建設等工作,使大熊貓為主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高山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特別是大熊貓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90年至2001年已成功地人工繁殖大熊貓34胎,51仔、成活42仔,並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展了大熊貓認養活動,保護區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建立合作開發機制,現已同山東魯能信誼旅遊集團簽訂開發協定,力爭實現2005年前建成大熊貓生態旅遊勝利的目標。,區內經濟得到有效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發生根本性改善,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向符合中國國情的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導遊圖
導遊圖 |
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
參考資料:
[1] 臥龍保護區網 http://www.chinawolong.com/
[2] 中國文化網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misc/2004-06/28/content_55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