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廂鎮

四川城廂鎮,位於安溪縣東部,分屬歸善鄉長泰、永安、光德三里。

基本信息

四川城廂鎮的概況

城廂鎮位於安溪縣東部,北緯25°03′,東經118°10′。

四川城廂鎮四川城廂鎮
因緊鄰安溪縣城,故稱城廂。鎮境東南與參內鄉和南安市侖蒼鎮、翔雲鎮接壤,西南和官橋鎮毗鄰,北與魁斗鎮相連,西北與蓬萊鎮交界,面積107.2平方公里。宋時,城廂分屬歸善鄉長泰、永安、光德三里;明清時分屬長泰、永安、光德里;民國先屬縣城區、第一區,後分屬城苑鎮和泰安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龍城區、第一區、第二區、城關區,1958年11月成立城廂人民公社;1984年4月成立城廂鄉;1991年11月改為城廂鎮。2006年,轄磚文、雅興、碼頭、上營、光德、仙苑、中標、團結、霞寶、同美、勤內、古山、南坪、過溪、員宅、石古、土樓、路英、墩坂、玉田、經兜、經嶺、南英、澇港24個行政村及茶都社區居委會、冬青果場,總人口68095人。(本詞條是一個歧義詞,以下將詳細的介紹福建安溪縣城廂鎮,其次在最後也將簡略的介紹廣西武鳴縣城廂鎮、四川青白江區城廂鎮、江西全南縣城廂鎮和江蘇太倉市城廂鎮)

城廂鎮歷史

城廂鎮城廂開發較早,據考古調查,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至今,鎮境內仍保存著諸多文物古蹟。 民國28年(1939年)和1955年,集美學校、省文管會泉州辦事處與縣文化管理部門先後在土樓村頂園山南坡發現5個唐朝貴族墓,出土唐瓷明器124件。墓中出土的古磚,印有“上柱國刺史武呂,乾封三年中”12字。乾封三年系公元667年,比安溪置縣還早288年。據《唐書·禮樂志》載:“上柱國為正二品”,爵位很高。此外,“未有安溪縣,先有廖長官”之稱的廖儼,墓葬員宅村埔土尋,土名“烏鴉墓”,1985年10月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安溪縣城西側2.5公里處的城廂鎮同美村有座名山,名叫閬山,主峰海拔500餘米,因山勢似蹙浪而來,故又名“浪來山”。在閬山海拔400米處的臥獅形岩上有座古剎,稱閬苑岩。岩始建於唐,岩中主奉閬苑祖師(菩提達摩圓覺禪),為安溪名岩之一。在岩宇北側,有一峭拔石筍,高15.8米,周長18.3米,色如琥珀;上覆一石,面平可坐十多人;石筍與石崖僅裂一罅,岈然成洞,“夏至”日西照,光芒穿洞而出,蔚為奇觀。宋代理學大師朱熹遊覽至此,標題“閬岩夕照”,為“清溪八景”之一。其中值得一書的是,歷史上的閬苑岩曾以產白茶而聞名。岩宇北側石筍與崖壁間原有古白茶數株,茶質特異,葉有白毛,泡而無色,其味奇香,價格昂貴,故岩寺大殿大門陰鐫著一副古茶聯:“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是研究安溪茶史的重要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1985年10月,閬苑岩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閬苑岩風景區被列入安溪一日游精品路線——茶都風光線,香客、遊客紛至沓來,千年古剎成為人們朝聖、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土樓村南山之麓有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的千年古剎宗教院,是安溪置縣之前已經興建的少數佛寺之一,又是縣境內最早傳播宗教經典文化的發祥聖地。寺院建於“龍霞出海”穴位之上,初名龍霞寺,奉祀釋迦牟尼和觀音菩薩,宋時增奉清水祖師。世傳朱熹遊覽安溪勝景時,曾稱讚宗教院為“狀元聖地”。 
仙苑村至今保存有“仙苑”碑,碑面陰鐫“仙苑”二字,筆法蒼勁,署款“晦翁書”,碑背陰楷:“此碑原在薛坂,相傳沒潭中,每夜有光,漁人以為怪,採得之乃出,置磐石上。其渡遂以‘仙苑’名。丙申書院成徙此。”後署“邑令曾之傳記”。民國期間,書院廢,碑仍歸立於古仙苑渡頭旁的小山包上。 
在縣城南部城廂鎮磚文村綠樹成陰的五美山麓,有座始建於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的道觀,名為福美宮(又稱福爾宮、福尾宮,後人以閩南方言“美”與“尾”近音而改稱今名),崇祀玄武大帝。福美宮建在“風水”所說的“龜穴”上,聚天地精華,得山水靈氣,自建成就非常靈應,求者無虛日。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康熙年間,白頭賊蔡寅攻城,里人禱於神,扶乩批示,有‘六橋燒斷無人煙,明日西方失大將’之語。次日,賊斷龍津浮橋十八艘,賊驍將攻城,果中炮死。人服其靈。”早在明清時期,福美宮玄武大帝就作為鄉人的信奉之神,隨著安溪鄉親入台開拓而分爐至台灣、金門等地,先後興建了諸多分廟。歷經滄桑的福美宮印證了安台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對研究閩台道教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實物例證。1996年12月30日,福美宮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廂還有許多遠近知名的寺廟和文物古蹟。奉祀由民及神的打虎英雄的靈著廟,位於員宅村埔土尋,五代時由小溪場長官廖儼建,是置縣前安溪興建的少數道觀之一。始建於唐大順中(890—891年)的顯應廟,位於磚文村,奉祀感應尊王諸神;1986年重建顯應廟時,出土“郡主墓道”碑刻,推斷為唐中後期遺物,說明城廂厚安一帶曾埋葬過皇親國戚。閩王王審知建左都營於磚文村柳亭。路英村出土宋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余克濟先祖墓碑“余氏祖塋”。厚安謝氏家廟右側有一處地名後詹埔,並稱後詹井,相傳是開先縣令詹敦仁居住於厚安時所鑿。路英村南山下有一處地名產坑,是唐末名士周朴隱居之地。元代厚安各族人先後建午峰岩、三峰岩、大峰岩,所奉祀伽藍尊王,即周朴化身。

城廂鎮文化

城廂鎮城廂地靈人傑,英才輩出,是安溪置縣後第一位進士張讀的故鄉。張讀,字聖行,宋理學名臣,曾入朝編修《國朝會典》,去世後追贈尚書,入祀鄉賢祠,其故居在今員宅村。宋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余克濟昆仲故居在磚文村柳亭。 歷代以來,城廂謝氏名人眾多。永安里厚安(今城廂鎮後垵)人謝仙舉(1374—1448年),字師喬,號純庵,明建文元年(1399年)舉人兼貢士,任德慶州學正,升陝西鄭王府少傅伴讀,篤學善誘,道德文章,為朝野稱重;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王授金賜杖,致仕歸田,立示訓二十條。同為厚安人的謝逢春(1433—1495年),字景陽;明天順二年(1458年)歲貢,任湖廣興國州同知加一級,紀錄七次。他在任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晚年退休後,多倡義舉,課督兒孫,並始建後垵謝氏大宗祠堂;其長子謝弘特敕“忠義”,入祀縣忠義祠。厚安人謝應鵬(1560—1638年),字騰台,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任直隸高郵州通判,勤力河務,仁厚恤民,被當地民眾稱為“菩薩”;士民頌曰:“河工煩興,夫役靡停,謝佛蒞任,簡政省刑。庶保無恙,河固郵寧。”被時人譽為“謝百萬”的謝東台(1569—1653年),厚安大寨人,享有“五代三公三媽全”之難能可貴福譽;晉江進士秦鍾震曾撰聯曰:“堂上呼孫,且喜吾孫作祖;階前拜祖,方知我祖亦孫。”謝春(1627—1678年),字梅占,厚安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中舉,任山東德州左衛管河千總,康熙六年(1667年)升雲南陸涼衛守備,兼理軍民。謝元吉(1668—1759年),長泰里(今城廂鎮)人,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武舉人;乾隆二年(1737年),元吉在城隍廟邊捐建義學(即私人捐款或以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為貧寒子弟舉辦的學校);乾隆十五年(1750年)捐田租谷49栳(每栳20或25公斤穀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冬,費銀500多兩,並捐新租谷234栳,擴建義學。此外,謝仁壽、謝德南謝復三、謝瑩、謝德印、謝高明等均為城廂前輩名人。現任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有謝良生謝順明、謝保家、謝志攀、謝火財、謝連樹、謝志堅、謝樂豐、謝江山、謝志文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有60餘人,其中博士生導師有謝柏青(女)、謝方文等,博士有謝曉冰、謝世明、謝杰鎮、謝源鋒、謝文生、謝章澍、謝堂堂等。 
城廂陳姓亦有諸多名人。永安里同美鄉人(今城廂鎮同美村)陳宗達,拜唐桂生為師,雖資不甚敏,但發奮攻讀,文思大進,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歷任延平、建寧兩府教授。陳宗達的族親陳元錫,自幼聰敏,讀書過目成誦,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登進士第,選任儀征縣知縣,後升刑部主事。長泰里經嶺鄉(今城廂鎮經嶺村)人陳浚芝(1865—1898年),字瑞階,號紉石,其先世渡台,定居新竹縣;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浚芝舉孝廉,授知縣,後擢五品銜,候補同知,誥授奉政大夫,著有《竹梅吟草》;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秋,清廷割讓台灣後,義憤填膺的浚芝攜眷內渡,歸安溪,掌教考亭、崇文兩書院;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他登進士第,無意仕途,歸隱經嶺。祖籍城廂鎮同美村的陳良糧,少壯旅居緬甸,初居滑獨,為小商販,後任粟業經紀,有了積累即自營米廠,先後於秉實洛、宋砌兩埠建立規模宏大的米廠,業務迅速發展,遂成緬甸華僑米廠業巨子,擁資百萬;他熱心社團公益事業,民國24年(1935年)閩南發生大水災,除捐匯泉州救濟總會普遍施賑外,並自匯萬元賑濟家鄉;抗日戰爭期間,他避難返鄉,捐資倡辦劍斗農械廠及縣城印刷社;他在緬甸安溪會館創辦時還首捐巨資建會所,歷任緬甸安溪會館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原籍城廂鎮同美村的陳丙丁(1907—1984年),早年往新加坡經商,1950年與陳錦章合辦同美公司,1953年兩人又發起創辦新加坡工商銀行;1964年,丙丁榮獲新加坡總統頒賜公共服務星章(B.B.M)。祖籍城廂鎮同美村的陳錦章(1910—1983年),又名陳大輪,出生於新加坡,先後創辦多家公司,均任董事長;他是新加坡民主黨發起人之一,1955年任該黨中央理事會理事,曾任新加坡安溪會館主席、名譽主席。此外,擔任正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有陳昭揚陳榮洲、陳長昭等。 
光德里仙苑鄉(今城廂鎮仙苑村)人梁國寶(1661—1732年),字鼎文,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廣東潮州府鎮平知縣,以孝德文章聞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獲封為文林郎。光德里犂園鄉(今城廂鎮光德村內園)人凌翰,字青翰,號溪陽,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鄉試中式第三十五名舉人;他文師班馬,字學歐陽,以道德文章受知於三山陳鐵香御史,名重於時,歷任漳州府學正堂、廈門玉屏書院山長、代理福州鰲峰書院山長;他熱心為鄉鄰平冤又婉拒饋贈,盛情難卻之下,如數轉贈清水岩寺並鄉鄰,時人贊稱為“凌聖人”。1959年出生的城廂過溪人趙方強,為福建省中國租賃公司總經理,福建省開發銀行副行長。城廂過溪人趙金獅為空軍飛行員,中校。已知在港澳台及海外城廂籍名人還有謝文生、謝聰明(筆名梨青)、梁祺祥、梁連密、梁哲周、殷敬文、石祥、石齊平等。

城廂鎮風景名勝

城廂鎮城廂山水幽奇,風光秀麗,朱熹標題、至今仍眾口傳頌的安溪歷史上八大景觀之“東皋漁舍”、“蘆瀨行舟”、“閬岩夕照”、“薛坂曉霞”即位於城廂。惜因時代的變遷,有些景觀已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城廂境內有黃龍、金龜二山。黃龍山在今龍津大橋旁,愛民如子的宋令陳宓曾於此山水邊作“修禊”(古時農曆三月初三日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之事。金龜山在今縣委黨校旁,以山形為名,古時是安溪的水口山,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知縣章延訓以安邑形勢來自西北,東南雖有葛磐之石,橫踞溪中,但午山高抗,龍形卑不敵,乃建塔石上,取名“文昌”;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知縣賀詳在山上建塔,以壯縣勢,以興人文,命名為“金龜塔”,惜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毀。2003年4月,金龜山在保持原有植物的基礎上改建為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和運動的金錢山公園,先後興建了園林小路、省心亭、清心閣、綠化工程及夜景工程等,累計投資350多萬元。其中,清心閣於2004年8月開工建設,總建築面積800平方米,高度18.72米,建築單體三層,八角攢尖頂,建築結構與構造採用明清形制,整體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代替傳統的木結構樑柱體系,與有400多年歷史的名勝古蹟雁塔遙遙相對,並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成為觀賞大龍湖的絕佳之處。 
位於中國(安溪)茶都下游風雲園(即茶都公園),2002年8月開工建設,同年12月竣工,總面積2.5公頃。在沿溪花崗岩護欄中鐫上古茶詩、茶詞近千首。茶都公園與城東水閘橋景觀、大龍湖景觀和中國茶都景觀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成為旅遊、休閒的場所。此外,隨著河濱南路沿岸休閒觀光設施不斷完善,城區亮化、綠化、美化進程加快,成為安溪重要的旅遊休閒娛樂、健身的場所。 
城廂的名優特產豐富。宋時,仙苑一帶已盛產茶葉。著名人類學專家、廈門大學教授莊為璣在《安溪縣的發展歷史》一文中說:“安溪到了宋朝的時候,已有很大的發展,潘田的鐵礦和仙苑的烏龍種,就在這個時候生產的。”北宋年間,潘田鐵礦就有開採的記錄,歷史以來經久不衰。莊為璣教授把潘田的鐵礦與仙苑的茶葉聯繫在一起,可見仙苑的茶葉在宋初的發展已非一般。 
城廂的後垵盛產油柿,栽培歷史悠久。其柿餅質地柔軟,個大味甜,油潤爽口,營養豐富,含有全糖78.4%,還原糖75.95%,轉化糖2.23%,還有蛋白質、胡蘿蔔素和多種礦物質,是一種天然的高級滋補品,堪稱果中珍品。自然生成的柿霜粉,多而潔白,入口冰甜,利齒爽口,性溫味甘,有清熱解燥、化痰止咳、幫助消化等功效,既是治病良方,又是配茶佳品,請客送禮皆宜,素為人們所喜愛,產品馳名中外,暢銷省內外及東南亞各國,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城廂的藤鐵工藝業發展迅速,是該鎮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1994年創辦的中外合資企業安溪縣永發工藝品有限公司,坐落於城廂鎮同美工業區,現有廠房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000多萬元,員工580多人,是安溪縣藤鐵工藝品的龍頭企業之一,主要產品有藤、鐵、竹、木等系列工藝品,款式新穎,暢銷歐美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1996年以來,該公司先後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級先進鄉鎮企業”、“產品出口型企業”、“外商投資雙優企業”、“質量認證先進單位”、“全國創業之星”,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外貿出口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1999年通過ISO9002國際標準質量體系認證;2001年產值1.3億元,出口創匯1600萬美元,實現稅利1500萬元。2004年創辦的安溪縣英發工藝品有限公司,坐落於城廂鎮經嶺村,占地面積13.34公頃,2006年產值2億多元,解決就業2000多人。2002年7月創辦的中外合資企業安溪縣德苑工藝品有限公司,坐落於城廂鎮德苑工業園,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廠房面積6000平方米,擁有一整套與出口生產相適應的設備與設施,主要生產藤、鐵、絲花、陶瓷、玻璃樹脂工藝品,產品主銷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被世界500強中的沃爾瑪、SEARS公司納入定點生產供應商之一。 
新世紀以來,城廂鎮認真抓好農業結構調整,抓好水果、禽畜、蔬菜、食用菌、林竹五大基地建設。2006年,全鎮水果產量達2600噸,肉蛋乳總產量4000噸,蔬菜產量1萬噸,食用菌產量630噸,農業總產值1.24億元。中標、仙苑、光德、過溪4個村依靠科技生產反季節蔬菜,成為城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