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日

呼日

呼日是蒙古樂器“四大件”之一,現流行於流行於內蒙、東北和華北地區。四胡在湖北及桂北天峨的壯鄉等也很流行。呼日:又名“四胡”,蒙古族稱“四弦”、“侯勒”和“胡爾”,清代的音樂論著《律呂正義後編》中稱“提琴”。18世紀上半葉以前流行於我國內蒙和華北地區,是蒙古族人喜愛的民間樂器,與三弦、笛子、馬頭琴合稱為蒙古樂器“四大件”。型如二胡,但有四弦,每兩根同度調音,它的演奏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不用指尖而用手指第二節內側。

基本信息

結構

結構與二胡相同,琴桿略長而粗,置四軸,張四弦。有大、中、小三種。琴桿用紅木或烏木製,長79—85厘米、直徑1.9—2.4厘米,上部置軸部位呈方柱形,方寬2.4—2.6厘米,琴頭平頂、無飾。琴筒有圓形和八方形兩種。銅製圓形筒長13.3—14厘米、直徑6.8—9厘米;紅木製八方筒長13.2—13.8厘米、前口外徑8—10厘米。前口蒙蟒皮,後口加框線。弦軸紅木製,軸頂加骨片為飾。張絲弦或鋼絲弦,每兩弦定為同音。琴弓長75厘米,馬尾分兩股分別夾於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間,同時拉響兩條弦。大呼日定弦g、d1,音域g—g2;小呼日定弦d1、a1,音域d1—d4。

音色

四胡的音響宏亮,清脆、響亮、明快,優美動聽,它主要用於曲藝、曲劇、皮影、地方戲曲、蒙古族民間舞蹈的伴奏和民間器樂合奏,在內蒙古地區也用於獨奏,有很強的表現力。大四胡的一、三弦和二、四弦,分別定音為g 、d1 ,音域由g ~g2 。小四胡定弦為d1 、a1 ,音域由d1 ~d3 。演奏時,四胡的弓、指法與二胡大致相同,但在蒙古族說唱音樂伴奏中,有時用左手中指或無名指的指甲從弦下頂弦來代替按弦,有時還從弦下彈弦,並用弓子桿敲擊琴筒,以加強節奏、製造氣氛。

內蒙古自治區,廣泛流傳著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說唱藝術“烏力格爾”,漢語稱蒙語說書或胡琴書,通常是一人用大四胡自拉自唱,所用的四胡琴桿高大、弓子特別長,弓子中間還鑲上鋼片或象牙等,使拉起來和木質琴筒碰擊出有節奏的聲響,猶如拍板一樣。

歷史

流傳於漢口沙市、天門和行陽一帶的湖北小曲也用四胡伴奏。這是由漢灘小曲天沔小曲融合而成的曲藝形式,唱腔優美動聽,演唱者兼奏樂器,伴奏以四胡為主,曲調抒情、活潑、幽默,具有鮮明的湖北地方特色。

呼日在桂北天峨的壯鄉也有流傳。壯族的四胡叫“四弦胡”,琴桿和琴筒均為竹製,琴筒大而長,不蒙蟒皮而用豬膀胱,張牛筋弦,弓子短而粗,有兩束馬尾。定弦為(e 、a 、e1 、a 1),弓毛在(e 、e1 )和(a 、a1 )弦之間,分別控制高低八度音。這種四弦胡音域較窄,但音色柔美,富於表現力,表演者多自拉自唱,是壯族慢板山歌和敘事歌的伴奏樂器。

呼日的獨奏曲目很多,較著名的有《趕路》、《八音梆子》、《奈曼阿斯爾》、《韓秀英》、《荷英花》和《莫德列瑪》等。

用途

京韻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時調、湖北小曲、紹興蓮花落等說唱和二人台、曲劇、皮影等戲曲的伴奏樂器。其四根弦發音是成雙的,兩匹弓毛分別夾在一二、三四弦之間,張絲弦或金屬弦。呼日不僅能演奏單鏇律,同時也能演奏較簡單的和聲音程與復調鏇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與指甲頂弦兩種,前者多用於高音呼日,後者多用於中、低音呼日。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頓弓、擊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連滑、墊指音、打音等。藝術家孫良、鐵鋼等人的呼日演奏技巧和理論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史話

(圖)演奏演奏

在蒙古族傳統民間樂器中,風格濃郁、獨具特色的除了馬頭琴,就當屬呼日了。呼日也叫四弦琴,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蒙古語叫它“胡兀爾”。也叫“都日奔齊和圖胡爾”,意即“有四個弦軸的琴”。

呼日最早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東胡,顧名“胡琴”。在元朝的蒙古族中已經十分流行。

低音呼日分里外弦,均為雙弦,五度定弦,由於里外弦分別是兩根琴弦同時奏出的獨特的和音,因而琴聲柔和、優美。呼日演奏的指法也非常獨特,它不像二胡和其它弦樂器那樣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關節奏出滑音、打音、彈撥音、泛音等,因此音色更為優美、醇厚、悠揚,更具有草原風格。它最適合為蒙古族民間藝人說唱“好來寶”和蒙古琴書(烏力格爾)伴奏。牧人們勞動之餘,聚集在蒙古包里,藝人拉起呼日,以說唱的形式娓娓講述起歷史上英雄史詩和一些動人的故事,那粗獷、寬厚而深沉的琴聲,伴以弓桿擊打琴筒的節拍聲,和藝人的說唱相得益彰,令人著迷。

由於低音呼日音調低沉、舒緩,演奏起來往往使人有黯然之感,它不太適合合奏及為歌手唱歌伴奏,因而大大影響它的表現力。解放後,蒙古族專業人員和民間藝人根據時代的要求,在弘揚呼日這一古老民族器樂藝術的同時,也致力於呼日的改革,將琴筒縮小,琴桿縮短,琴弓加長,創製出高音呼日。改良後的高音呼日,音色高亢、激越、乾脆、亮麗,使呼日的表現力和套用範圍更加廣泛和豐富。它既可以獨奏,為歌手伴奏,也可以用於樂隊合奏,還可以和三弦等樂器重奏。古老的呼日煥發了青春,趕上了時代的節奏和鏇律,成為祖國民族器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在蒙古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郭爾羅斯,呼日作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民族樂器,得到了世代傳承。在舊社會,呼日是民間藝人用以傾訴牧民苦難生活、鞭韃剝削和壓迫,嚮往美好生活,歌頌英雄史詩的手段。 新中國建立以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日益繁榮,呼日藝術得到了較快發展和提高。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蒙古族說唱藝人吳耘圃(白音倉布)和呼日演奏家蘇瑪。蒙古族說書藝人吳耘圃,用呼日伴奏,說唱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歌頌祖國、歌頌家鄉和美好生活,並培養了蒙古書接班人。著名呼日演奏家蘇瑪,畢生致力於呼日演奏藝術,創作出象《趕路》、《八音》、《悶工》等極富草原特色的呼日獨奏曲,灌制了唱片。人民音樂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創作、改編演奏的《內蒙古四弦獨奏曲集》。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家1956年參加第十一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演出,載譽而歸。他創作的作品成為縣民族歌舞團保留的精品節目,他的演奏技巧為呼日演奏員和業餘愛好者學習、研究和掌握。現在前郭縣呼日演奏不僅在專業文藝團體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在民眾業餘愛好者中也得到了普及,並且在幾所蒙古族學校的中國小生中教學呼日演奏。可以相信,呼日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民族器樂藝術,必將在民族文藝的百花園中,永遠綻放絢麗的花朵。

發展

(圖)呼日呼日

在蒙古族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樂器中,除了馬頭琴,流傳最廣的就是蒙古呼日了。然而,隨著烏力格爾(蒙
呼日古族說書)等民族藝術的傳承出現問題,為其伴奏的蒙古呼日也發出了“顫音”。據有人考證,呼日從蒙古汗國建立起就廣泛演奏於宮廷、祭祀和軍樂中,從元代開始流行於民間。呼日的琴筒木製,蒙以皮,琴桿用烏木或紅木製成,張四條弦,竹弓,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在一二弦和三四弦間。呼日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大致相同,但在為蒙古族說唱藝術伴奏時,就有很大不同:有時用左手中指或無名指從弦下以指甲頂弦來代替按弦,有時還從弦下彈弦,並用弓桿敲擊琴筒,增強節奏,渲染氣氛,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點。

在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文化局局長拉西敖斯爾家,見到了他珍藏的一把蒙古呼日。只見這把呼日琴桿是檀香木,琴鼓是牝鹿耳尖皮蒙的,琴弓用的是羊角,弓弦是千里馬馬尾編結,琴項上掛五種色彩的飄帶。為了攜帶方便,琴身可以拆裝相合。琴擔、琴鼓用貝殼雕刻各種花紋圖案,工藝精巧。這把呼日翡翠嵌頂、瑪瑙墊底,質純音淨,發聲圓潤,是草原上少見的一把蒙古呼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斯欽巴圖介紹,不論是烏力格爾還是其他蒙古族音樂藝術,一般都要用呼日來伴奏。以前,貧窮的說唱藝人在草原上流浪,來到蒙古包內便席地而坐,拉響呼日,看到什麼便唱什麼。而現在,呼日已成為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獨奏樂器。蒙古呼日雖然起源較早且流傳廣泛,但隨著烏力格爾(蒙古族說書)、五音大鼓、二夾弦等民族藝術面臨消失的境地,時至今日,蒙古呼日也面臨失傳的危險。據拉西敖斯爾介紹:“作為民族樂器的蒙古呼日,其主要功能是為烏力格爾等民族藝術伴奏。如今,烏力格爾等民族藝術面臨消亡的境地,再加上老一代呼日演奏師相繼辭世,呼日的命運自然也是危在旦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為了使蒙古呼日藝術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文化部不久前將蒙古呼日藝術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