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珍珠

合浦珍珠

又稱南珠、廉珠和白龍珍珠,素有“掌握之內,價盈兼金”之說。它以細膩器重、玉潤渾圓,粒大凝重、瑰麗多彩、晶瑩圓潤、皎潔艷麗、光澤經久不變等優點稱霸世界市場。

合浦珍珠合浦珍珠
合浦珍珠,又稱南珠、廉珠和白龍珍珠,素有“掌握之內,價盈兼金”之說。它以細膩器重、玉潤渾圓,粒大凝重、瑰麗多彩、晶瑩圓潤、皎潔艷麗、光澤經久不變等優點稱霸世界市場。有“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之美譽。廣西合浦是南珠之鄉,民間盛傳珠鄉三件寶:珍珠海牛、東園酒。第一寶乃合浦珍珠。合浦珍珠的歷史至今已逾2000年。目前,故宮博物院里陳列的珍珠多為合浦出產。慈禧太后皇冠上鑲嵌的數千顆珍珠便是合浦珍珠。

得天獨厚的環境:

南珠主要分布在我國兩廣、海南沿海,以廣西合浦縣白龍尾至西村約30公里的海區出產的珍珠品種為南珠的上乘品。

海產珍珠貝是孕育珍珠最為普通,而且產高質優的貝類,其中又以馬氏珍珠貝最為常見。它喜歡在開敞的內海灣,水溫15―25℃間水質清澈水流平緩的泥砂底質上生活。

而據史料和專家考證,在北部灣的合浦、欽州防城港的沿海一帶,歷代分布有諸多古珍珠池,形似海洋中的小盆地,底質多為潔白的細沙和小石礫,淡水不時從底部滲出,不斷調節海水鹽度

這些珍珠池地處合浦灣,位於北部灣近陸海域,海灣開敞,潮流暢通,海域隱蔽,風浪較小,且兩河流相夾,鹹、淡水適中,東面有雷州半島、東南面有海南島,西有印支半島,是防止風浪衝擊的屏障。北有雲開大山余脈,阻擋寒潮的侵襲。東南無內陸大河注入,淺海多為砂質或礫底質,有60萬畝平坦的砂礫。浮泥和敵害生物少、餌料豐富、無污染。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2.6℃,最冷月平均氣溫10——15 ℃,年均極端低溫度2℃,日照時間年均日照時數為2108.5小時。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水溫適宜,沿海水質清淨無污染,浮游生物極其豐富,海水比重穩定,為1015——1022,平均為1018,水溫18——32℃,平均為23.5℃,所有這一切為珍珠貝的生長與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華麗背後的血淚——珠民的悲慘生活:

合浦珍珠的採集自漢代開始。長期來禁民私采的官采,支持和促進著採珠業的畸型發展,還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據《合浦縣誌》記載:“合浦南部地瘠人貧,不種糧食,耕海採珠,以珠易米。”地屬“蠻夷”的古郡合浦,是壯族先民的聚居之地,沿海土地貧瘠,無有田農。在王命和生計的雙重逼迫下,百姓惟以採珠為業,“年十餘歲使教入水”的烏滸人、珠兒、珠戶,珠民,這些採珠的專業人員,不顧安危采來的珍珠,一是作為貢賦或監采上交官府;一是以珠易米,賴以苟活。在漢代,合浦就有數千人以採珠為生。

在茫茫人海中進行淘珠作業決非易事,採珠作業艱苦和危險,古代純為徒手作業的勞動條件十分惡劣,採珠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人在海底沒有保護設備,停留的時間短了采不到珠貝,時間長了會窒息寒慄而死。不幸遇到鯊魚或其他海洋動物來不及逃避的話,船上人看到的是一縷縷浮上水面的鮮血,即知水下的人已葬身魚腹。採珠遇到颱風等惡劣天氣也會船毀人亡。

缺氧、寒慄、兇猛魚類和動物的襲擊,使得受傷致殘者、葬身魚腹者比比皆是。明朝廉州知府林兆珂在《採珠行》云:“哀哀呼天天不聞,十萬壯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魚腹間。”可見古代合浦珠民為采珍珠死於珠池者不可勝計,世人評之為“以人易珠”。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真珠”篇中曾描述了珠民採珠的艱險:“合浦縣海中有梅、青、嬰三池。蜒人每以長繩系腰,攜籃入水,拾蚌入筋即振繩,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線之血浮水,則葬魚腹矣。”《明史》也記載有許多珠民為完成“派珠”任務而致傷殘,甚至葬身魚腹的的事件。

明代陸楫古今說海》有這樣的記載:“蜑海上水居蠻也,以舟輯為家,采海物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視。合浦珠,池蚌蛤,惟蜑能沒水探取,旁人以繩系其腰,繩動搖則引而上,先蜑毳衲極熱,出水,急覆之,不然寒傈而死,或遇大魚蛟龜海怪,為鬃鬣所觸,往往潰腹折肢,人見血一縷浮水面,知蜑死矣。”

在明朝人陸容的《菽園雜記》一書里,記述了這樣的情景:採珠人以長繩縛腰,攜竹籃深潛海底,拾取珠蚌置於籃中。待水下人搖動繩子,船上人便急忙收繩,將海底的人和籃子一起拖上水面。採珠時,常“大魚蛟鰲諸海怪”,而船上人看到海水中一縷縷鮮血飄浮上來,“則知(水下人)已葬魚腹”。即使僥倖保住性命的,也定然是肢殘臂斷的廢人了……但有的惡官為了防止珠民“偷懶”,竟然在珠民腳上縛上大石頭,不許他們隨意上浮,結果“溺而死者相屬也”。

在采撈珠貝的過程中,隨著盈筋滿籮的珍珠出於海面,珠民們由懼怕恐慌大海慢慢熟知了大海的習性,致使許多合浦人至今仍練有深潛的絕技。

珠民不僅生命受威脅,而且在政治上也是沒有地位的。南漢劉銥時期開始,珠池成為朝廷的專利禁區,珠民成為終生不能改業的蛋籍賤民。蛋民成了採珠的奴隸,到清朝雍正年間,合浦珠民才獲得永除蛋籍的政治待遇。

由於歷代王朝貪得無厭的濫采,合浦珍珠的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自明代正德間設內官坐鎮廉州府監采珍珠以後,內官在沿海肆虐橫行,橫徵暴斂,“驅無辜之民,蹈不測之淵,以求不可必得之物”(見《乞罷內臣疏》)。雖“萬落千村半已殘”卻“後宮猶未增顏色”。清朝合浦有珠船百餘艘、珠戶千餘人,到民國初年尚剩幾十艘、數百珠人,抗日戰爭前僅有二三十艘的珠船,也在抗戰時為日寇焚燒殆盡。

官府的暴政,大海的無情,使珠民苦不堪言。因此,合浦珍珠採集史上的每一頁都充斥著採珠人的斑斑血淚。 在封建專制的殘暴壓迫之下,珠民開始奮起抗爭。

元代,封建王朝加強對合浦珍珠控制,設立專門機構掠奪珍珠貢獻朝廷。公元1317年設立合浦廉州採珠都提司,珍珠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廣大珠民難以捕到珍珠,“採集千百螺,罕見其一”,由於採集珍珠產量減少,引起朝廷嚴重不滿,頻頻地撤換地方官員,不斷加強對珠民迫害。公元1324年,合浦珠民第一次聯合起來,反對官吏的迫害進行罷採珠運動。公元近40年中,珠民反採珠鬥爭層出不窮。

到明代,珠民鬥爭風起雲湧。公元1459年,朝廷令地方官吏一方面加強對珠民的掠奪,一方面對沿海珠源加強防護,設立巡哨,嚴防盜賊。1463年開始派員看守珠池,珠池所產珍珠專供朝廷之用。嘉靖五年冬,合浦大雪紛飛,珠池池水結冰,大批貧民被凍死,但是官吏還強迫珠民下海捕珠,凍死珠民難以數計。廣大珠民反抗更加激烈,萬曆10年,官吏派兵殺害蘇觀升等128名珠民,並拋屍示眾。珍珠不能給百姓帶來幸福,反而造禍於民,人民民眾所處境況正是:“曾驅萬命沉海底,予似當年去不還”。

珠民採珠時為防大珠散失不僅有珠池太監監督,而且還有官兵看守,珠民為了生計,只好採取“吞而出”妙法。即學會“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藝文類聚》)。離開現場後從大便排出,使什麼皇法天條也奈何不得。

合浦的珠池與珠母海

珠母海即生長珍珠母貝的海域,也稱珠母池。《舊唐書•地理志》曰:“廉州合浦縣有珠母海,郡人採珠之所”。珠母海是泛指合浦縣東南沿海一帶海域,珠池即分布在珠母海各海域。

據史籍載云:“珠池是郡人採珠之所。”也即是說珠池是民採珠的地方。也是珍珠母貝密集繁衍的地方,史籍稱珠池。然而在珠母海中的各珠池因地域關係,各珠池產珠貝多少,珍珠的質量以及珠池名稱也不相同。

珠池之名稱,漢、唐尚無記載,自宋以後始有珠池之名。所以《舊唐書•地理志》只稱珠母海,無珠池之稱。自東至西為烏坭池、海珠沙池(海豬沙池)、平江池、獨欖沙洲池、白龍池、楊梅池、青嬰池、鄉望池等。清道光本的《廉州府志》為六所:烏坭池、永安池、平江池、楊梅池、青嬰池、望斷池等。民國時期編的《合浦縣誌》載為八所:平江池、楊梅池、青嬰池、烏坭池、白沙池、斷望池、海珠沙池、白龍池等。

合浦珠母海中的各個珠池之名稱,有以沿岸地得名。如:白龍珠池因其海域附近有白龍珍珠城而得名,楊梅池因其附近有楊梅嶺得名,而望斷池則是因該池水深浪急,惡鯊雲集,珠民下海採珠多葬魚腹,珠民家屬常在岸邊企盼親人歸來,往往失望而得名。

合浦各個珠池所產珍珠的質量也各不盡同。產於望斷池者為上品,其次為楊梅池和平江池,產於烏坭池者為下品。

合浦珠池漢唐還沒設專官管理,也沒有珠貢之設。自宋開寶年間以後置場置司管理珠池,但也未設專官管理。

合浦珍珠的歷史:

  合浦採珠歷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合浦珍珠就是我國珍珠的名品,古珠池就有十餘個。據《後漢書•孟嘗傳》所載,合浦採珠業始於周朝,早在漢代以前,合浦採珠業便相當興盛。漢代的合浦港(即乾體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當時合浦不但是珍珠的重要產地,也是珍珠的集散地。中國南部地區絲綢和合浦珍珠、瓷器從這裡出口到東南亞各國。大海給南珠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環境,然而古往今來這裡卻曾出現過幾次大的興衰歷程。

周朝

從東周的周桓王時期開始,就有人在合浦采捕珍珠,雖歷史記載不詳,但這是最早有人在合浦採珠的記載。

戰國

戰國時代,合浦開始有了珍珠生產加工、並利用珍珠作飾物和藥品,並將珍珠作為商品與交趾商人交換糧食。

秦朝

秦代,合浦的採珠業已相當興盛。“適秦開疆百越,尉屠睢采南海之珠以獻。”秦始皇時代,已將合浦珍珠作為貢品,派出珠官駐紮合浦強迫沿海珠民下海採珠,各級官吏又藉機盤剝,使合浦珍珠的自然資源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西漢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立珠崖郡,建武十九年設為珠崖縣,屬合浦。

西漢漢成帝時(前32年——前7年間),貧寒時與妻子午夜牛衣對泣的王章,後來做了京兆尹,因剛直敢言,以事忤當權的王鳳,被王鳳劾以大逆罪下獄,其妻子八人俱連坐。不久,王章病死獄中,妻子家屬充戌合浦,家產俱籍沒充公。因合浦產珍珠,且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使合浦不但是珍珠產地,也成為了珍珠集散地。王章妻子抓住這個機會,在合浦經營珍珠生意,積蓄財產數百萬,後來王章家屬遇赦,返回故鄉,得以贖回田宅,安享生活。

東漢

東漢時合浦珍珠業的發展,達到了高峰,可是由於瀕年濫采,珍珠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因此發生了著名的“合浦珠還”的典故:“(孟嘗)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趾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地宰守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逐漸涉交趾郡界,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返其業,商貨流通。”這一事件下文我們會進行詳細敘述。

三國兩晉

歷史上合浦曾有過由官府劃定的產珠禁區,封鎖海面不許珠民下海采撈,也禁止客商進入,只能在官家監督下採珠。目的並非出於對合浦珍珠資源的保護,而在於給官家更多的豪奪獨享。如西晉太康三年(218年),為確保皇室的珠寶供應,晉武帝就下詔,令派兵把守廉州珠池,規定庶民不得入內採珠,一應採珠事宜,須由官府統一部署。

晉泰康二年冬,孫吳政權又定珠禁,禁止珠民採珠。珠民生活又告貧困。晉平吳後,陶璜上書,請準開珠禁,允許民眾貿易往來,珠民生活又得以復甦。史載:“合浦百姓採珠為業,用珠貸米,而三國孫吳時,珠禁甚嚴。吳歸晉後,陶璜乃請準,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時,聽商族自由來往,民困一蘇。”

唐朝

唐朝的天寶元年(742年)至廣德二年(764年)間,封建統治者逼迫珠民進貢珍珠,致使合浦珍珠采捕無度,對南珠開採近乎殺雞取卵,珍珠資源受到嚴重破壞,致使合浦珍珠貝發生了歷史上自“合浦珠還”後的第二次大遷徙。正如唐朝寧齡先在《合浦還珠狀》說:“合浦縣內珠池,天寶元年以來,官吏無政,珠逃不見。”大詩人元稹在《採珠行》中也寫道:“海波無底珠沉海,採珠之人判死采。萬人判死得一珠,斛量買婢人何在?年年採珠珠避人,今年採珠由海神。海神採珠珠盡死,死盡明珠空海水。珠為海物海為神,神今自采何況人。”

另外,早在唐朝合浦就有人將貝殼磨成佛像插入珠蚌,三年後取出,這就是合浦最早的佛像珍珠。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王劉繼興常用珍珠結為鞍勒,做成戲龍的形狀,精巧異常。他命人入海采珍珠,多至三千人。南漢大寶五年(公元960年),劉繼興以珍珠裝飾宮殿,極盡奢侈,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劉繼興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專以採珠為事。當時劉繼興強逼珠民採珠不擇手段,珠民採珠時,將石頭系在珠民的腳上,深入海里七百尺,珠民溺死者無數。

宋朝

公元962年宋太祖詔令合浦置媚川郡,定珠課,開始下詔採珠,南珠正式作為貴重物品,定期向朝廷進貢。公元972年,嶺南小皇帝劉悵,為了討好宋太祖,特地用合浦珍珠,製作成鞍帶,稱為“珠龍玉鞍”獻宋太祖,宋太祖非常喜愛,曰:“悵能以筱工巧,移於治國,豈至滅亡哉”。

自宋太祖建陸三年到紹興二十六年,宋朝190多年中,合浦珍珠遭到嚴重捕撈,沿海一帶珠貝資源枯竭,官兵迫使珠民到與越南交接處水深百丈中採珠,大批珠民葬身巨鯊腹中,人民怨聲四起,唐代李白詩曰:“相逢問疾苦,淚盡曰南珠”。

宋代時有珠民將采捕到的珠貝放在池中管養,珠貝長大後,將魚目投入,兩年後得魚目珍珠。清《嶺南偶記》記載:“廉州疍人以魚目插入珠蚌而成珠……此乃魚目混珠”,可見合浦珠民的聰明智慧。

元朝

元代延佑4年12月復置廉州採珠都提舉司,專事採珠。7年6月,罷採珠。元順帝至元3年,復立採珠都提舉司,同年4月又罷採珠。

明朝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採珠最盛的一個時期,也是對合浦珍珠資源的破壞、對珠民的壓迫最為嚴重的一個時期。

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派太監來合浦監守珠池。

成化年間,明憲宗下詔進行了一次珍珠試采,得珠14500餘兩。

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孝宗朱佑樘下詔徵集雷州、瓊州、廉州等府船800艘,徵集8000人,費銀萬兩,採珠28000兩。這次大采,在海上病死的軍士水手300餘名,溺死軍士水手280名,被風浪打壞船70艘,30餘條船成了無人的空船。這次大采也是合浦採珠史上採得珍珠最多的一次。

明朝正德九年至十三年(1514—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又先後兩次下詔採珠,珠民沒有息肩之期。

嘉靖五年(1525年)又復採珠,這一年冬天合浦大雨雪,池水結冰,樹木折斷,民多凍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晝夜採珠。當時巡撫都御史林富在上疏給嘉靖皇帝說:“嘉靖五年(1526年)採珠之役,死者萬計……”嘉清年間還在合浦建成白龍村珍珠城,專門用來加工合浦珍珠。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樂民池“珠蚌夜飛遷交趾界”(《粵閩巡視紀略》),合浦珍珠貝又一次遷往交趾邊界,這是歷史上的第三次合浦珍珠貝大遷徙。

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1627年),珠池太監擅權虐民,造成合浦海中珠螺“遂稀,人謂珠去矣。”(《合浦縣誌•事紀》)。合浦珍珠貝第四次逃離了合浦沿海,之後,合浦珍珠產量漸微,再也不可與全盛時期同日而語。

明代後期廉州府屢遭倭寇騷擾,戰亂連年,加之合浦在此期間先後有7年發生大饑荒,有三次大瘟疫發生,百姓死亡無數。在這情況下,監守珠池太監繼續在合浦恃勢為奸,橫徵暴斂,搜刮珠寶,上貢朝廷。

清朝

到了清代,合浦採珠業便漸趨衰落,自清順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51年間,第一次下詔試采珍珠,因所得無幾,次年罷采。乾隆十七年(1752年)9月下詔採珠,然而,這次採珠也卻一無所獲而罷。

清朝乾隆年間,採珠變為掠奪式開採,不但在珠池捕殺珠貝,還遠去深海濫捕母貝。清朝末年,每當採珠季節,合浦沿海只有20餘艘漁船采捕珍珠。每天採珠約5—10市斤,本地和外地珠商也不再經常到合浦沿海收購珍珠。

中華民國時期

到了中華民國時期合浦採珠業更是一落千丈,1944年在採珠季節,合浦沿海只有幾艘珠船采捕珍珠,日產珍珠只3-5市斤左右。解放初期每逢秋後採珠季節,沿海常有幾艘船隻采捕珍珠,每日只採珠一二市斤,可見珠源已十分枯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國家對合浦珍珠極為關懷,合浦珍珠獲得新生,重放異彩。1957年11月,周恩來總理指示:“要把合浦珍珠搞上去,改變幾千年的自然採珠為人工養殖。”

1958年3月,我國第一個人工養殖海水珍珠基地在合浦營盤建立,同年,中國人工插核育珠的創始人陳敬儀在合浦珍珠場進行馬氏珍珠貝人工插核育珠試驗獲得成功,1959年我國第一顆海水珍珠養殖成功。1961年在北部灣畔建成了我國第一個人工珍珠養殖場。1962年,湛江水產學院的無核淡水珍珠養殖研究取得成功。1965年,中國科學院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北海珍珠總場在東興珍珠場進行馬氏珍珠貝人工育苗又獲成功。這項屬全國突破性的成果,結束了合浦乃至全國海水珍珠純天然採集的歷史,開創了珍珠養殖生產進入全人工培育的新紀元。南珠養殖從此步入新的發展時期。

從60年代起,中科院和水科院有關單位開始對白蝶貝及其珍珠養殖進行研究,70年代取得白蝶貝育苗成功,這一技術至今仍為世界領先。81年養殖出“中國珍珠王”。

1978年以來,合浦的珍珠業發展更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合浦人工養殖珍珠開始發展,1982年正式成立了廣西珍珠公司,並相繼在防城港、欽州、合浦等地建立了三個珍珠養殖場地。養殖面積從1981年的110畝增加到1990年的2100畝,增長了18倍多,產量從14.5公斤增到600多公斤,增長了40多倍。1991年廣東汕頭紹河珍珠養殖公司生產出有核淡水珍珠,為圓形淡水珍珠形成產業開創了道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產量大幅提高,1994年產量達到5000公斤,目前年產量已達到7000公斤。

改革開放以來,在政策和市場的驅動下,合浦珍珠的資源優勢和技術潛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形成相對獨立和比較完整的生產體系,到現在為止,合浦縣人工養殖珍珠已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以合浦珍珠為代表的南珠,產業化已初顯端倪。

合浦珍珠加工業的發展:

合浦珍珠作裝飾品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近代用珍珠作裝飾品更為廣泛,常見的合浦珍珠飾物有珍珠項鍊、珍珠手鍊、珠墜子、珍珠耳墜、珍珠戒指、珠花、胸針、領結、發卡等。合浦珍珠飾物,光彩艷麗,極顯高貴富有,不僅美化生活,更有保養肌膚之功效,特別是婦女佩帶珍珠項鍊還可防治甲亢、咽喉炎並有清心明目的功用,因而深受國內外友人的青睞。

明代廉州有珍珠首飾鋪近十家之多。均裝作金、銀、玉器鑲嵌珍珠的飾物。珍珠飾品遠銷東南亞等國。清代廉州珍珠首飾鋪,增至二十多家。民國時期,合浦珍珠業衰落,廉州加工珍珠的首飾鋪,大都轉向金銀首飾加工。對外開放20年來,珍珠養殖業和珍珠加工業迅速發展,養殖、加工、行銷一體化的珍珠產業已初具規模,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目前,合浦有珍珠首飾加工企業98家,年加工珍珠約10噸;珠核加工企業12家,珍珠貝殼粉加工企業15家,年加工珍珠層粉200多噸。

另外,每年剖貝取珠產生的大量珠母貝殼也給珠貝加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珠母貝殼也是製作各種工藝品的良好材質。

傳說典故:

一、蛟人泣珠:

合浦珍珠為什麼會這么美麗呢?當地人說,合浦珍珠是一位善良美麗的人魚公主的眼淚變成的。

很久以前,人魚公主在海上救了一位青年,他是與兇惡海怪勇敢搏鬥而受傷昏迷的。人魚公主精心護理他,後來兩人感情日篤,結成了夫妻,雙雙帶著夜明珠回到了人間。貪心的縣官想霸占夜明珠,殺害了人魚公主的丈夫。人魚公主找到縣官報了仇後,化作一道金光射向天空,回到海里的水晶宮。

合浦有寶珠的訊息被朝廷知道後,便派太監來到合浦,逼迫珠民駕船出海圍捕。人魚公主故意讓太監三獲寶珠又三失寶珠後,掀起巨浪,將寶珠帶走。太監自知得不到寶珠,回京也性命難保,便自殺在珍珠城。

大海重新得到了平靜。月亮從海上升起來了,人魚公主非常思念丈夫,她手捧夜明珠,淚如泉湧,眼淚變成了顆顆亮晶晶的珍珠滾落大海。人魚公主真摯的感情感動了海中的珠貝,每當人魚公主滴下晶瑩的淚滴,珠貝就吞下,使淚滴變成了珍珠。於是,合浦一帶便成了珠母海。這裡出產的珍珠也聞名於世。

二、割股藏珠:

關於合浦珍珠,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晉時,皇帝派太監坐鎮珠城強迫珠民下海采捕夜明珠。採珠能手張生為了得到夜明珠以救珠民,便冒死到楊梅池的紅石潭採珠。

張生與守護夜明珠的兩條鯊魚殊死搏鬥,鮮血染紅了海水,幸得珍珠公主救助,他才免於一死。公主為了救珠民,將夜明珠贈給了海生。

太監得到了夜明珠,連夜派重兵押送京城。當太監一行走過白龍附近的楊梅嶺時,忽見海面一片白光。太監打開寶盒,夜明珠竟不翼而飛。太監不得不趕回白龍城,採取“以人易珠”的毒辣手段逼令珠民:找不到夜明珠,就不能升上水面,如果空手而上,便人頭落地。珍珠公主為珠民免遭劫難,再次將夜明珠獻給海生。

太監為確保萬無一失,將股部割開,塞入夜明珠,傷口癒合後退返京,誰知還未走出白龍界,忽然昏天黑地,雷電炸響,山搖地動,一道白光劃破長空,直向白龍海面。太監割開傷口一看,夜明珠早已無影無蹤。太監無法向皇帝交差,不得不吞金自盡。

據說珍珠城外的一堆黃土,便是當年“割股藏珠”的太監葬身之所。旁邊兩塊方碑,《李爺德政碑》和《黃公去思碑》,都是當時地方官討好權貴之作,現已字跡模糊不可辨認。

三、噴水珠:

相傳,有一年,一名贓官在白龍珠民手中搶奪到一個碩大的珍珠,贓官愛不釋手,拿在掌中撫弄,頃刻間,珍珠噴出大水,滔滔而至,結果將贓官淹死。後來,人們便把這顆通人性的珍珠稱為“噴水珠”。

四、還珠嶺:

有一個清廉的知府,在他去任之日,與家人行至城郊時,突然天昏地暗,雷電轟鳴,暴雨如注。這位知府覺得奇怪,便自言自語道:“我在任上,清正廉明,日月可鑑,為何在我離任之日,老天爺這樣怒我。”於是他逐一審問妻子和跟隨他的僕人:“誰收受了別人的財物!”老僕搖頭,他的妻子跪在地上,掏出一顆潔白晶瑩的珍珠哭敘:“前幾天幾個珠民拿著一袋珍珠要送給老爺,說老爺是珠民的救命恩人,我橫豎不肯接受。我說老爺有規定,家人收受別人禮物、財銀,重者要坐班房,輕者要被責打。但他們總是不依,最後我只是要了一顆,因怕你責罵,故不敢告訴你!”知府一聽,大聲喝道:“你壞了我的清廉啊!”他接過珍珠,把它掉到路邊的山嶺腳下,頓時,雨止風收,天空明朗。後人將這座小山嶺命名為“還珠嶺”。

五、合浦珠還:

據《漢書•孟嘗傳》載,東漢時,合浦當地百姓都以採珠為生,以此向鄰郡——交趾郡換取糧食。採珠的收益很高,當時合浦地方官為了向民間搜刮珍珠,一些官吏就乘機貪贓枉法,巧立名目盤剝珠民。為了撈到更多的油水,他們不顧珠蚌的生長規律,強迫珠民連年濫采。結果,合浦沿海珠苗滅絕,珍珠貝紛紛逐漸遷移到鄰近的交趾郡的邊海,在合浦能捕撈到的越來越少了。故稱“珠逃交趾”。

合浦沿海的珠民向來靠採珠為生,很少有人種植稻米。採珠多,收入高,可以以此從鄰郡交趾購買糧食。如今產珠少,收入大量減少,珠民們連買糧食的錢都沒有,不少人因此而餓死。

漢順帝劉保繼位後,派了一個名叫孟嘗的人當合浦太守。孟嘗到任後,很快找出了當地漁民沒有飯吃的原因;他改革前弊,下令廢除盤剝的非法規定,並不準漁民濫捕亂采,以便保護珠蚌的資源。不到一年,珍珠貝很快又回到了合浦的沿海,繁衍起來,使合浦珍珠資源得到保護和繁衍,合浦又成了盛產珍珠的地方。這就是“合浦珠還”的故事。

級次鑑別:

鑑別珍珠的級次,古代的鑑別法與現代的鑑別法不同。古代合浦珍珠的級次,是以珍珠的形狀、大小、顏色及質量來區分。據《南越志》載:“珠有九品,大五分以上至一寸,分為八品。有比彩、一邊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為青珠、滑珠、螺珂珠、官兩珠、稅珠、蔥符珠、稗珠。”

合浦古代珠民鑑別珍珠的級次,有按珍珠重量分類的:八百顆珍珠重一兩的稱“八百子”;一千顆珍珠正好一兩的,稱“正千”;顆粒大的珍珠,一顆重七分的,稱為“七珍”;一顆重八分的,稱為“八寶”。也有根據珍珠形狀、質量、大小及光澤,分為四品:珍珠圓球形或半圓球形、直徑在1厘米以上,表面為玉白色、全珠細膩光滑、閃耀珠光為一等品;珍珠呈圓球或半圓球、長圓形、腰鼓形,其大小不分,色澤較次於一等,表面呈玉白色、淺粉紅色、淺黃色,全珠細膩光滑、閃耀珠光,為二等品;珍珠形狀為圓球形、近圓球形、長圓形、腰鼓形、扁塊形、棒形等,表面呈玉白色、淺粉紅色、淺黃色,全珠光滑,有細皺紋和珠光,為三等品;珍珠形狀不規則,表面為玉白色、粉紅色、淺黃色、淺橙色、有明顯的皺紋或溝紋,全珠基本有珠光,但珠光面不小於全珠表面積的80%,為四等品。

藥用功效:

合浦珍珠除了作為裝飾品,顯得典雅莊重外,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珍貴的藥材。把它研成末,便成為珍珠粉,其性寒,味甘、鹹,對輕度甲亢、咽喉炎、扁桃體炎、婦科炎症有明顯療效,具有鎮心安神、清熱益陰、化痰的功效。《本草綱目》說:“珍珠安神定魄、養顏、點目去翳、塞耳去聾、去腐生肌、催生死胎”“珍珠粉塗面,令人潤澤好色”。相傳慈禧太后就服用合浦珍珠,以保護膚色。因此,合浦珍珠得以享譽世界。現代藥物學家研究論證,珍珠的成份含有碳酸鈣、氧化鈣、磷酸鈣、鎂、碘、磷、鍶、鎂等多種元素和十幾種胺基酸,這些物質對人體有很大益處。

早在秦漢之間,合浦珠民普遍使用珍珠粉,治刀傷出血、疔瘡潰爛、燒傷、燙傷。內服清熱解毒。古代合浦沿海漁民和珠民出海作業,均具備有珍珠粉等草藥備用。特別是合浦的遠洋船隊,遠航東南亞等國時,船上也備有珍珠粉。在航行途中,船員如遇刀傷、火燒傷、水湯傷、生瘡潰膿,可用珍珠粉末治療,因為珍珠粉末有止血生肌拔毒,清熱之功。

文人墨客的題詠:

古今文人墨客、官家政要為南珠吟詠讚嘆千年不絕,既有驚艷於合浦珍珠的美妙絕倫,也有表達出對珠民悲慘遭遇的憐憫。

“騎馬客來驚路斷,泛舟民去喜帆輕。雖然地遠輕無益,幸得珠還古有名。”宋代陶弼初的一首詩生動地概括了南珠與合浦兩千多年的牽連。合浦名因珠起,地因珠著。

唐代元稹《採珠行》曰:“海波無底珠沉海,採珠之人判死采。萬人判死一得珠,斛量買婢人何在?……十萬壯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魚腹間。蛟鱷磨牙竟相向,積水化為海水丹。”

明萬曆十九年(1591)冬,湯顯祖被貶徐聞,乘船過雷州半島,夜看珠池,作了一首詩贈廉州太守:“春縣城猶熱,高州海似涼。 地傾雷轉側,天入斗微茫。薄夢遊空影,浮生出太荒。鳥艚藏黑鬼,竹節向龍王。日射潿州郭,風斜別島洋。 交池懸寶藏,長夜發珠光。閃閃星河白,盈盈煙霧黃。 氣如虹玉迥,影似燭銀長。為映吳梅福,迥看漢孟嘗。 弄蛸殊有泣,盤露滴君裳。”

1962年著名劇作家田漢站在白龍珍珠城遺址上,回想當年“以人易珠”的慘境,無限感慨地寫到:“南來初看還珠記,當日珠民重可悲。碧浪曾翻千斛淚,夜光能換幾餐炊。方城有址堆殘貝,古寺無蹤剩斷龜……”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陳毅寫詩讚曰:“潮退沙平珍貝美,風搖波晃琉璃碧,看今朝,合浦果珠還,真無價。”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李鵬總理為合浦題詞:“南珠之鄉”。

開放分類:

文化歷史珠寶貢品珍珠

參考資料:

1.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l21/43/369/376/200010/17/2129.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