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的變革

危機中的變革

《危機中的變革-清末現代化進程中的激進與保守》,作者蕭功秦,由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社於1999年出版。

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

副標題: 清末現代化進程中的激進與保守

作者: 蕭功秦

出版社: 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出版年: 1999-01

頁數: 327

定價: 16.2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42612083

內容簡介

在中國歷史上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二十年是一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時期,在西方挑戰的持續衝擊下,在民族危機的強大壓力下,中國人開始自覺地通過體制創新來謀求國家富強,此後中國便進入大規模變革的歷史時代。

作者簡介

蕭功秦:

湖南衡陽人,1981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現為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交大政治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當代中國轉型政治,開發中國家現代化理論與比較。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史等等。

目錄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文化背景

一、傳統國家與“感應型”現代化

二、中國傳統主導價值體系應付西方挑戰的特點

三、中國傳統官僚政體與制度彈性

四、傳統主權國家現代化的兩種趨勢

日本: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融合的模式

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兩極對峙模式

第二章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

中國對西方挑戰的基本反應

一、政策創新是清王朝變革的起點

二、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一個無所作為的時期

三、洋務運動在中國早期現代化歷史上的地位

四、甲午戰爭以後:危機驅動型變革階段的開端

第三章 清末變革新階段的來臨

一、戊戌變法:變革的制約條件

二、戊戌變法面臨的基本困難

三、改革的有利因素:政治共識在官紳階層中出現

四、慈禧與光緒:最高權力的二元化格局

五、官僚政體下的政策創新的適度性

六、專制政體下的變革:“費邊式”戰略的意義

第四章 戊戌人士的變革心態與政治戰略

一、變法人士的“意識―心理結構

二、戊戌激進心態的五個基本特點

三、光緒與康有為:激進變革勢力的形成

四、康有為的改革戰略失誤的四個方面

先聲奪人的改革聲勢

“快變、大變與全變”的一攬子解決方式

對傳統政治的中心象徵的挑戰

孤立與排斥太后的政治戰略

第五章 政治衝突的兩極化與戊戌變法的失敗

一、變法過程中的衝突兩極化趨勢

二、戊戌年七月中旬後光緒帝的激進政策

裁汰冗官事件

禮部六堂官罷官事件

從開設制度局到懋勤殿事件

三、光緒帝的焦慮感與兩難困境

四、康有為接受密詔後的對策

五、聯袁圍園:康有為孤注一擲的選擇

六、袁世凱為什麼告變

七、慈禧太后再度掌權與戊戌變法的失敗

第六章 戊戌激進主義與中國“極致性”政治文化

一、同時代人對變法失敗的反思

“徐以心腹分任駿寄”:費行簡論變法應採取的戰略

“養鋒銳以和平”:皮錫瑞論官僚政治下的變法策略

改革者的政治哲學:尹彥禾論“中庸之道”

“上負其君,下累其友”:嚴復對戊戌變法派的批評

二、變法激進主義是對因循守舊的反動

三、官僚政體下變革的兩難矛盾

四、人格魅力與世俗理性:“類宗教人格”的兩難矛盾

五、戊戌激進主義與傳統的“極致性文化”

六、結語

第七章 清末新政:走向現代化的第三次選擇

一、新的變革時期的到來

二、變革已經成為新政時期的基本共識

三、清末新政在中國現代化歷史上的地位

四、影響新政過程的三個基本因素

五、清末新政的三個階段

第八章 辛丑變法:清末新政的序幕

一、“庚子西狩”與慈禧太后政治態度的轉變

二、改革詔書的發布與社會反應的冷淡

三、“辛丑變法”的主要內容

四、迴鑾後的慈禧與光緒精神狀態的變化

五、中間派掌權:辛丑變法時期的權力中樞特點

六、權威資源的流失對新政變革的雙重影響

七、列強壓力下的新政:二十世紀國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

第九章 近代中國人對西方立憲的“文化誤讀

一、近代中國人的立憲觀的起源

二、“制度決定論”:一種“早熟”的立憲觀

三、日俄戰爭對中國立憲思潮的刺激作用

四、對立憲政治的“文化誤讀”及其兩重性

第十章 英國模式與日本模式:清末立憲派的兩種選擇

一、親貴立憲派的政治資源與作用

二、權勢派及其作用

三、士紳官僚派:立憲運動的社會基礎

四、英國模式與日本模式:君主立憲制的兩種範本

五、保守與激進的立憲派:立憲運動的內部分歧

六、清末新政過程中政治參與的急劇擴大

第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反對派與立憲派的思想論戰

一、清末立憲運動中的反對派

二、從廷臣會議看統治集團內部的立憲政爭

三、“危機論”與“條件論”:激進與保守的兩難選擇

四、清廷籌備立憲國策的正式宣布

第十二章 立憲緩行派為什麼主張“開明專制”

一、中國需要立憲政治還是開明的專制政治?

二、“立憲救國論”與“立憲危機論”

三、中國士大夫能否勝任於憲政?

四、立憲是否應該以本國的習俗為基礎?

五、中國是否具有西方立憲的原動力?

六、只有保守漸進才能使中國立憲取得成功

七、立憲緩行派的基本思想:啟蒙專制主義

八 立憲政爭的發展趨勢

第十三章 科舉制的廢除與清末游離態的社會動員

一、科舉制度與傳統中國的社會流動性

二、“科舉文化”的社會整合功能與消極性

三、變通科舉與廢除科舉:兩種不同的改革選擇

四、科舉制的廢除與社會凝聚機制的瓦解

五 士紳階級的消失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第十四章 慈禧、光緒之死與清末權力真空的形成

一、慈禧與光緒之死

二、攝政王載灃:大清王朝最後的執政者

三、“弱者逐強者”之後的清末權力格局

四、攝政王的新政政策傾向

第十五章 從速開國會運動看清末政治參與危機

一、速開國會請願運動與立憲運動的激進化

二、立憲派思想激進化的原因

三、地方官員傾向激進立憲運動的原因

四、革命排滿思潮對激進立憲運動的促成作用

五、新政中的政治參與危機及其對清廷的挑戰

六、清末新政的總危機正在到來

第十六章 清末的權威危機與保路運動

一、從官辦到商辦鐵路:清政府鐵路政策的演變

二、商辦鐵路政策的三大弊端

三、清廷鐵路國有政策的形成

四、商辦派對鐵路國有政策的反抗

五、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的正式出台

六、四國銀行借款契約及其評價

七、清政府贖回商路政策的出台及各省的反應

八、保路運動中的溫和派與激進派

九、清政府與保路派衝突的兩極化

十、鐵路國有政策失敗的原因與啟示

十一、保路運動:經濟排外主義、地方主義與立憲派的結合

十二、鐵路國有政策成為民國新政權的既定政策

結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