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名稱
南方莢蒾拼音:NANFANGJIAMI
來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忍冬科植物南方莢蒾的根、莖。
功效
清熱解表、消腫止痛。
主 治
性味歸經
苦,涼。入肺、肝、腎三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一15克。
別名
火柴樹、火齋、貓屎樹(廣東) ,拉丁名:Viburnum fordiae Hance.
考證
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植物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米;幼枝、芽、葉柄、花序、萼和花冠外面均被由暗黃色或黃褐色簇狀毛組成的絨毛;枝灰褐色或黑褐色。葉紙質至厚紙質,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7(-9)厘米,頂端鈍或短尖至短漸尖,基部圓形至截形或寬楔形,稀楔形,邊緣基部除外常有小尖齒,上面(尤其沿脈)有時散生具柄的紅褐色微小腺體(在放大鏡下可見),初時被簇狀或叉狀毛,後僅脈上有毛,稍光亮,下面毛較密,無腺點,側脈5-7(-9)對,直達齒端,上面略凹陷,下面凸起;壯枝上的葉帶革質,常較大,基部較寬,下面被絨毛,邊緣疏生淺齒或幾全緣,側脈較少;葉柄長5-15毫米,有時更短;無托葉。復傘形式聚傘花序頂生或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小枝之頂,直徑3-8厘米,總花梗長1-3.5厘米或極少近於無,第一級輻射枝通常5條,花生於第三至第四級輻射枝上;萼筒倒圓錐形,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白色,輻狀,直徑(3.5-)4-5毫米,裂片卵形,長約1.5毫米,比筒長;雄蕊與花冠等長或略超出,花葯小,近圓形;花柱高出萼齒,柱頭頭狀。果實紅色,卵圓形,長6-7毫米;核扁,長約6毫米,直徑約4毫米,有2條腹溝和1條背溝。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產地分布
產安徽南部、浙江南部、江西西部至南部、福建、湖南東南部至西南部,廣東、廣西、貴州(湄潭、冊亨)及雲南(富寧)。
生存環境
生於山谷溪澗旁疏林、山坡灌叢中或平原曠野,海拔數十米至1300米。模式標本采自廣東肇慶鼎湖山。
川續斷目百科
川續斷目為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草本或木本。葉對生,有時輪生。花兩性,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 4或5基數。 |
忍冬科·莢蒾屬
莢蒾屬,忍冬科,約200種,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約74種,南北均產之,其中有些供觀賞用,尤以具有放射狀大型不孕花的種類最為美麗。 |
中藥方劑之南字類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