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別 名:野繡球(植物名實圖考),糯米條子(湖北宜昌、陝西安康),對節木,假宜昌莢蒾,苦索花,齧蝕莢蒾,糯條條,蝕齒莢蒾,小葉莢蒾,羊屎子樹,宜昌莢迷種中文名:宜昌莢蒾
種拉丁名:Viburnum erosum Thunb.
科中文名:忍冬科
科拉丁名:Caprifoliaceae
屬中文名:莢蒾屬
屬拉丁名:Viburnum
國內分布:陝西南部、山東(嶗山)、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和西部、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
國外分布:日本和朝鮮
中國植物志:72:97
生長習性
生於山坡林下或灌叢中,海拔300-1800 (-2300)米。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達3米;當年小枝連同芽、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簇狀短毛和簡單長柔毛,二年生小枝帶灰紫褐色,無毛。葉紙質,形狀變化很大,卵狀披針形、卵狀矩圓形、狹卵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11厘米,頂端尖、漸尖或急漸尖,基部圓形、寬楔形或微心形,邊緣有波狀小尖齒,上面無毛或疏被叉狀或簇狀短伏毛,下面密被由簇狀毛組成的絨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7-10 (-14) 對,直達齒端;葉柄長3-5毫米,被粗短毛,基部有2枚宿存、鑽形小托葉。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短枝之頂,直徑2-4厘米,總花梗長1-2.5厘米,第一級輻射枝通常5條,花生於第二至第三級輻射枝上,常有長梗;萼筒筒狀,長約1.5毫米,被絨毛狀簇狀短毛,萼齒卵狀三角形,頂鈍,具緣毛;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6毫米,無毛或近無毛,裂片圓卵形,長約2毫米;雄蕊略短於至長於花冠,花葯黃白色,近圓形;花柱高出萼齒。果實紅色,寬卵圓形,長6-7 (-9) 毫米;核扁,具3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花期4-5月,果熟期8-10月。用途價值
種子含油約40%,供制肥皂和潤滑油。莖皮纖維可制繩索及造紙;
枝條供編織用。
相關信息
以 V. ichangense Rehd. 為代表的,本種的國產標本與日本產 V. erosum Thunh. 標本的區別甚微,僅在於前者萼筒外面的毛被較厚密,花序較小,故歸併成一種。W. B. Hemsley 在發表 V. erosum Thunb. var. ?ichangense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352. 1888 [V. erosum Thunb. subsp. ichangense (Hemsl.) var. atratocarpum Hsu, 植物分類學報13: 127. 1975; V. ichangense Rehd. var. atratocarpa (Hsu) T. R. Dudley et S. C. Sun in Journ. Arn. Arb. 64: 88. 1918. 1983] 時曾明確指出它的果實是黑色的。但 A. Rehder 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把他所提升的 V. ichangense (Hemsl.) Rehd. 的果實說成是紅色的。這個黑果類型在野外並非十分罕見,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和東南部以及陝西留壩等地都曾採到過標本,似可視為本種的一個黑果變種,仍沿用 Hemsley 的學名。
醫藥價值
●莖、葉及根(對葉散花):澀,平。祛風散寒,祛濕止癢。用於口腔破潰,風寒濕痹,腳丫濕癢。
果實:補血。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
【拼音名】Yí Chānɡ Jiá Mí
【別名】糯米條子
【來源】忍冬科宜昌莢蒾Viburnum ichangense (Hemsl.) Rehd.,以葉、根入藥。
【生境分布】陝西、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
【性味】澀,平。
【功能主治】清熱,祛風,除濕,止癢。口腔炎:鮮葉適量,加淘米水,搗爛取汁,洗口腔,一日3~4次。另以金銀花、茵陳各等量,焙乾研粉,吹入口腔,一日2~4次。風濕痹痛:根2錢,豨薟草5錢,木防己8錢,水煎服。腳濕癢:鮮葉搗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川續斷目百科
川續斷目為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草本或木本。葉對生,有時輪生。花兩性,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 4或5基數。 |
忍冬科·莢蒾屬
莢蒾屬,忍冬科,約200種,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約74種,南北均產之,其中有些供觀賞用,尤以具有放射狀大型不孕花的種類最為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