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具毛常綠莢蒾
拉丁名:ViburnumsempervirensK.Kochvar.trichophorumHand.-Mazz.
別名:堅莢樹、長葉火柴枝樹、冬紅果、堅莢蒾、苦柴枝、蘿芥葉、埋印、毛枝堅莢樹、鹹魚汁樹、豬媽柴、常綠莢迷、常綠葉莢蒾、跌馬傷、堅莢、堅莢迷、毛枝莢蒾
科屬:忍冬科/莢蒾屬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亞綱:菊亞綱(Asteridae)
目:川續斷目(Dipsacales)
族:莢蒾族(Vibur-neae)
種:具毛常綠莢蒾
分布:產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南部、廣東等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可達4米;當年小枝淡黃色或灰黃色,四角狀,散生簇狀短糙毛或近無毛,二年生小枝紫褐色或灰褐色,近
圓柱狀。
葉革質,乾後上面變黑色至黑褐色或灰黑色,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較少寬卵形,有時矩圓形或倒披針形,長4-12(-16)厘米,頂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漸狹至鈍形,有時近圓形,全緣或上部至近頂部具少數淺齒,上面有光澤,下面全面有微細褐色腺點,中脈及側脈常有疏伏毛,側脈3-4(-5)對,近緣前互相網結或達至齒端,最下一對伸長而多少呈離基3出脈狀,上面深凹陷,下面明顯凸起;葉柄帶紅紫色,長5-15毫米,無毛或散生少數簇狀筆。
復傘形式聚傘花序頂生,無毛或近無毛,直徑3-5厘米,有紅褐色腺點,總花梗長不到1厘米,四角狀,或幾無,第一級輻射枝(4-)5條,中間者最短,花生於第三至第四級輻射枝上,有短梗或無梗;萼筒筒狀倒圓錐形,長約1毫米,萼齒寬卵形,頂鈍形,比萼筒短;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4毫米,長約2毫米,裂片近圓形,約與筒等長;雄蕊稍高出花冠,花葯寬橢圓形;花柱稍高出萼齒。
果實紅色,卵圓形,長約8毫米;核扁圓形,腹面深凹陷,背面凸起,其形如杓,直徑3-5毫米。花期5月,果熟期10-12月。
幼枝、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簇狀短毛,有時還夾雜簡單長毛。葉頂端具較明顯的鋸齒,側脈5—6對。果實較大,核長約7毫米,直徑約6毫米,背面略凸起,腹面略呈鵝毛扇狀彎拱而不明顯凹陷。
產地分布
產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四川東南部(北碚)、貴州(遵義、貴定、榕江)及雲南(雙江、西疇)。
生長習性
生於山谷密林或疏林中,溪澗旁或丘陵地灌叢中,海拔100-1800米。
中藥材套用
參考出處:《中華本草》傣藥卷
傣藥名:埋昂
藥材基原:為忍冬科植物具毛常綠莢蒾的根莖和葉。
採集收藏:全年葉采,切斷曬乾備用,或鮮用。
性味:味澀,性寒。入水、風塔。
功效:清火涼血,利水消腫,提氣固脫。
主治:“攏牛,優喔勒”(小便熱澀疼痛,尿血),“混趟,曬滾緬”(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根莖15~30g。外用:鮮葉適量,切碎炒熱坐浴。
附方:
1.治“攏牛,優喔勒”常綠莢蒾根莖20g,野蘆谷根20g。煎服。(景洪市名傣醫康郎侖驗方)
2.治“混趟,曬滾緬”常綠莢蒾葉、水薄荷、粘毛火索麻鮮品各適量。切碎加酒炒熱,坐於藥上。(西雙版納州傣醫院傣醫康郎臘驗方)
川續斷目百科
川續斷目為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草本或木本。葉對生,有時輪生。花兩性,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 4或5基數。 |
忍冬科·莢蒾屬
莢蒾屬,忍冬科,約200種,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約74種,南北均產之,其中有些供觀賞用,尤以具有放射狀大型不孕花的種類最為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