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劇院

北京京劇院

北京京劇院成立於1979年,是北京市文化局主管的差額事業單位。其前身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各自領導的流派劇團匯合而成的北京市京劇團和以馬連良、張君秋、譚富英、裘盛戎、趙燕俠為領銜主演的北京京劇團。全院陣容強大,名角薈萃,流派紛呈,劇目豐富。

劇院概況

北京京劇院北京京劇院

中文名稱:北京京劇院
國別:中國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海戶西里30號
創始時間:1979年

簡介

中國京劇藝術表演團體。1979 年2月建於北京。它的前身是四大名旦各流派劇團經幾番組合成立的北京市京劇團和由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組成的北京京劇團。該院陣容強大,流派紛呈,劇目豐富,在國內外享有聲譽。劇院所屬劇團有一團、二團、三團、青年京劇團、美猴王京劇藝術團;還設有藝術處、音像圖書資料室、演出處、京劇輔導普及中心及行政後勤等辦事機構。共有人員 700餘人。劇院共有梅葆玖張學津燕守平為代表的國家一級演員、演奏員30餘名。建院以來,上演了各流派代表劇目和傳統劇目近 300 出。其中各名家創演的保留劇目在京劇舞台上廣泛流傳。劇院在博採眾長、不斷創新的思想指導下,遵循藝術發展規律,在不同時期推出新創劇目,這些劇目在體現“古為今用”的方針和藝術表演等方面,均有大膽嘗試和創新。很多劇目在全國和北京市獲獎。劇院為使中國京劇藝術走上世界舞台,曾先後出訪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朝鮮、香港、澳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建院背景

葛獻挺(北京藝術研究所原副所長,原北京文化局資深幹部)

籌建北京京劇院前,在北京市委文化出版部部長項子明同志辦公室,召開了兩次會,時在1977年八、九月之間,會議參加人為項子明、王松聲、孫一明、李勝祥和葛獻挺;會議進行當中,市委組織部長佘滌青,市委秘書長陸禹同志曾短暫的到會,畫龍點睛的說:“子明同志說你們開會,目的是為夢庚同志修個‘廟’,我舉雙手贊成!趙鼎新這個同志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文革之前搞文藝整風,整張夢庚和金紫光同志,本身就是錯誤路線,應該推倒,老趙至今還堅持他當年整人是對的,這就有點太沒有自知之明了。為了照顧雙方的情面,又有利於工作,我們研究,在文化局和劇團之間,為夢庚同志修個廟,叫他好有安身立命之處。”

三天后,還是原班人馬,仍在項子明辦公室開會,內容是落實上次會議的修“廟”精神;王松聲同志去文化局同趙鼎新通氣兒,項子明讓我跟他去自新路同夢庚同志談。

分頭談的結果,雙方都滿意。項子明聽了松聲的匯報後,說:“他們(趙、張)兩家滿意,市里也滿意,看來咱們兩次會議的任務已經完成,松聲,晚飯是你作東還是我作東?”松聲忙說:“當然我作東。”

趙鼎新當局長後,第一件事,是讓我陪他到通縣永樂店農場,把在那裡任“革委會”副主任的張夢庚接回,車進城後,沒進文化局的門,直奔自新路當時的北京市京劇團,由王昌吉主持召開全團大會。會上,趙鼎新宣布:任命張夢庚同志為市京劇團“一把手”,這個宣布,文化局的其他官員,也無人到會。此事作的神不知鬼不覺,連文化局的辦公室主任(原雜劇團副團長,延安來的老幹部)劉建都不知道,事後問我“聽說老趙把夢庚同志接回來當京劇團一把手?”我開玩笑的說:“你是辦公室主任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劉建忽然很神秘的說:“今天已經發文啦,你說老趙這么對待夢庚,是不是有點太那個了吧?”我說:“這也可能是第一步。”劉建說:“但願如此。”

過了將近一個月,對張的安排,趙鼎新仍無下文,於是張夢庚找了新任市委組織部長佘滌青,要求平反1965年文藝整風加給他的“罪名”(停職反省,下放勞動),聽說老佘立即找了市委機關黨委和文化出版部項子明等,研究之後,決定先恢復張夢庚文化局副局長職務,趙鼎新當然必須服從,但同時提名原“文化局革命領導小組成員”的田蘭,為文化局副局長,主管戲曲藝術,市委當然也得批准,實際上田蘭並不太懂戲曲,趙此舉仍是為了*張夢庚回文化局工作。這就是為張夢庚修“廟”的背景,也可以說是組建北京京劇院的歷史背景。

領導班子

張夢庚、周仲春、李慧生、石宏圖、王玉珍先後擔任院長。
現任院領導班子由:院長王玉珍、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郭玉河、副院長陸翱、黨委副書記孫建華組成。院長王玉珍為國家一級演員,黨的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

劇院組成

北京京劇院現有四個演出團:北京京劇院一團、北京京劇院青年京劇團、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北京京劇院藝術中心。

劇院目標

全院同志正一起為實現深化改革目標而共同努力,向管理規範、決策科學、院風良好、班子團結、隊伍精幹、人才薈萃、實力雄厚、陳容整齊、劇目豐富、不乏精品、經營有方、演出興旺、全國一流的目標邁進。

劇院活動

北京京劇院在首都京劇演出市場中占據主要份額。各團經常到全國各各省、市及港、台地區巡迴演出並應邀出訪歐、美、亞、非、大洋洲20餘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動。

主要劇目

北京京劇院劇照北京京劇院劇照

建院以來相繼上演了《趙氏孤兒》、《秦香蓮》、《四進士》、《蘇武牧羊》、《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十老安劉》、《望江亭》、《關元媒》、《詩文會》、《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定軍山·陽平關》、《黑水國》、《姚期》、《鍘判官》、《紅梅閣》、《白蛇傳》、《荀灌娘》、《盤夫索夫》、《玉堂春》、《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逍遙津》、《呂布與貂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大鬧天宮》、《十八羅漢斗悟空》等各流派代表性劇目300餘出。

劇院還創作排演了新編歷史劇《畫龍點睛》、《三打陶三春》、《北國情》、《拜相記》、《水龍吟》、《甲申祭》和現代京劇《聖潔的心靈棗孫繁森》《黃荊樹》《賀家姐妹》等。其中《畫龍點睛》榮獲全國首屆新劇目“文華大獎”。《聖潔的心靈-孫繁林》榮獲“文華新劇目獎”。《拜相記》榮獲全國青年團隊匯演優秀劇目獎。《黃荊樹》榮獲北京市首屆“金菊花”獎。

近年新創排的新編近代歷史劇,《風雨同仁堂》、優秀梅派代表劇目,《梅華香韻》,旅遊神話劇目《白蛇傳奇》、《鑄劍情仇記》等劇目藝術上均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正在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深受廣大觀眾歡迎。

主要成員

建院以來,老一輩藝術家趙燕俠、譚元壽馬長禮李萬春、吳素秋、李宗義、李慧芳、姜鐵麟趙榮琛王吟秋、梅葆玫、李元春等曾擔任領銜主演。創作室陣容強大,有老劇作家汪曾祺、楊毓珉、梁清濂,老導演王雁、周仲春、遲金聲、小王玉蓉,作曲家陸松齡等。樂隊伴奏有名琴師李慕良、何順信、姜鳳山、燕守平;名鼓師譚世秀、劉玉泉楊振東金惠武等。

80年代,一批中年藝術家崛起,主要有老生張學津、李崇善、趙世璞、譚孝曾、杜振傑,旦角李玉芙、孫毓敏、楊淑蕊、閆桂祥、王玉珍、宋丹菊 、關靜蘭、葉紅珠、秦雪玲、岳惠玲、趙乃華、王蓉蓉,老旦王樹芳、趙葆秀,武生楊少春、葉金援、馬玉璋,淨行馬永安、王文祉羅長德姚宗儒劉建元、黃彥忠,小生李宏圖,丑角黃德華、白其麟、葉江翔等。其中許多人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梅蘭芳金獎和文化表演獎。90年代,青年演員朱強、陳俊傑、年金鵬、尚偉、劉山麗丁桂玲、王文增、李紅艷、王怡、張大環李師友、李宏斌等嶄露頭角。近年來,劇院藝術創作隊伍不斷壯大,王新紀、宋捷、徐春蘭、朱紹玉鄭傳恩等顯示出不凡的實力。
劇院的藝術家們活躍在首都的舞台上,並經常到各地巡迴演出。劇院曾應邀出訪20餘個國家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贏得了讚譽。

榮譽

作為國內著名的梨園群英薈萃之地,北京京劇院現有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編、導、音、美等高級藝術人才60餘名。他們中有梅蘭芳大師之子、梅派藝術嫡傳梅葆玖先生,譚門第五代傳人譚元壽先生,馬派藝術優秀傳人馬長禮先生、張學津先生及余派老生李祟善、陳志清;更有各流派著名演員李玉英、趙葆秀、閻桂祥、王樹芳、譚孝曾等;當紅的優秀張派傳人王蓉蓉、余派老生杜鎮傑、梅派弟子董圓圓、葉派小生李宏圖、程派青衣遲小秋、馬派再傳弟子朱強;及嶄露頭角的青年新秀張笠媛、楊少彭、張馨月、張建峰、竇曉璇等。他們分別獲得戲劇最高獎:"文華表演獎"、"梅花獎"、"梅蘭芳金獎"、 "白玉蘭獎"、中央電視台CCTv全國京劇青年演員電視大賽金獎、銀獎等各種獎項,為劇院爭得了榮譽。

發展歷程

北京京劇院院長王玉珍北京京劇院院長王玉珍

建立於1979年的北京京劇院,是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京劇表演藝術團體,在國內戲曲藝術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首都演出市場占有相當大的份額,並在海外享有聲譽。北京京劇院的前身是北京京劇團和北京市京劇團。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大名旦",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等流派藝術大師為北京京劇院藝術品牌的確立與發展,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他們的舞颱風范、藝術成就、流派風格,始終是劇院的鮮明旗幟,淵源界碑。

建院三十年來,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無論在繼承傳統,還是在發展創新方面,北京京劇院都有驕人建樹,在新時期文藝百花園中獨領風騷。恢復加工上演的優秀傳統劇目有近300齣,如梅葆玖先生與弟子董圓圓胡文閣、尚偉、張馨月及梅派新秀竇曉璇等主演的梅派經典《貴妃醉酒》《宇宙鋒》等;由譚元壽先生、譚孝曾、譚正岩祖孫三代及譚門弟子韓勝存等主演的譚派經典《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定軍山·陽平關》;由張學津先生率弟子朱強、高彤、穆宇、宋昊宇等主演的馬派經典《趙氏孤兒》《胭脂寶褶》《十老安劉》等;由張派傳人王蓉蓉、張笠媛及新秀王盼等主演的張派經典《狀元媒》《西廂記》;由杜鎮傑、王蓉蓉等主演的骨子老戲《四郎探母》;由杜鎮傑、楊少彭等主演的楊派經典《伍子胥》;由程派傳人遲小秋等主演的程派經典《鎖麟囊》《春閨夢》《玉堂春》;由葉派傳人李宏圖等主演的葉派經典《周仁獻嫂》《呂布與貂蟬》;孫毓敏、常秋月、張雲、朱虹等主演的荀派經典《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王玉珍院長、劉山麗等主演的尚派經典《漢明妃》;由奚派新秀張建峰等主演的《白帝城》;由李紅艷、張淑景、王曉麗等一代青年新秀主演的《雛鳳凌空》詹磊王雪清、韓巨明、譚正岩、于帥等主演的《龍潭鮑駱》。這些劇目都是北京京劇院的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經典之作,也是我們繼承傳統的典範。

創作改編的各類題材的新劇目有30餘出,其中有些堪稱精品,曾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如八十年代的《司馬遷》、《管仲拜相》、《三打陶三春》、《八珍湯》、《賀家姐妹》、《驛亭謠》,九十年代的《北國情》、《畫龍點睛》、《拜相記》、《聖潔的心靈——孔繁森》、《甲申祭》、近代歷史劇《風雨同仁堂》等,先後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文華大獎”、“京劇藝術節金獎”、“五個一工程獎”等重大獎項。進入二十一世紀,劇院創演的品牌劇目連台本戲《宰相劉羅鍋》(一二本),榮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獎,精編版《宰相劉羅鍋》(上中下)獲得首屆“國家舞台精品工程劇目”第一名的殊榮;新編歷史劇《洛神賦》《梅蘭芳》《下魯城》分別榮膺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金獎;新編歷史劇《蔡文姬》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藝術節金獎;大型新編歷史劇《袁崇煥》入圍國家舞台精品工程初選劇目。北京京劇院人以梅蘭芳先生的創新精神激勵自己在藝術領域不斷探索求新,小劇場劇目《馬前潑水》《閻惜嬌》先後獲得第七屆中國戲劇節“金芒果杯”銀獎和第八屆中國戲劇節“都寶杯”金獎,廣受青年觀眾的青睞,為京劇小劇場藝術開創了一代先河,隨後,小劇場京劇劇目《玉簪記》《浮生六記》相繼誕生,使得劇院一批優秀青年演員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拓展了京劇演出市場向青年觀眾群體的延伸。

北京京劇院群英薈萃。許多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都在這裡留下了輝煌的業績,為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中有李萬春、吳素秋、姜鐵麟、李慧芳、李宗義、李元春、李韻秋、趙榮琛、王吟秋、馬長禮、譚元壽等。許多京劇流派大家的子弟傳人在北京京劇院的演出舞台上流芳溢彩,使劇院的流派藝術風格更具品牌資質,成為廣大觀眾認可的名角,並摘取了中國戲劇界和京劇藝術界的最高獎項——梅花獎和梅蘭芳金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學津、孫毓敏、楊淑蕊、遲小秋、閻桂祥、宋丹菊、趙葆秀、馬玉璋、葉金援、王樹芳、關靜蘭、王蓉蓉、秦雪玲、李宏圖、董圓圓、杜鎮傑。梅蘭芳金獎獲得者:楊淑蕊、趙葆秀、王樹芳、葉金援。梅蘭芳金獎提名獎獲得者分別是:安雲武、王蓉蓉、杜鎮傑、黃彥忠、葉江翔、李宏圖。

30年來,經過不斷的改革調整,北京京劇院的演職人員、創作隊伍的專業藝術整體水平,始終在菊壇居於上游,現有國家一級演員、演奏員、編導、舞美等高級藝術人才50餘名。當前活躍在北京京劇院演出舞台上的主要演員陣容,無論在流派的多樣性,還是在老中青的梯形結構的完整性上,依然在全國專業京劇表演團體中保持著一流的整體水平。他們之中有老而彌堅的梅派藝術掌門人梅葆玖、馬派藝術優秀代表張學津、譚派余派老生李崇善、陳志清;有正在處於藝術成熟期、退而不休依舊活躍在舞台上的優秀演員趙葆秀、閻桂祥、王樹芳、趙世璞、葉金援、趙乃華、關靜蘭、王文祉、劉建元、譚孝曾、安雲武、趙元俠;有劇院當前的中流砥柱、優秀流派傳人王蓉蓉、杜鎮傑、李宏圖、遲小秋、董圓圓;有嶄露頭角日漸為廣大觀眾所熟悉的優秀中青年演員朱強、陳俊傑、尚偉、年金鵬、楊少彭、李紅艷、王怡、張笠媛、康靜、郭偉、包飛、常秋月、張淑景、譚正岩、張馨月、張建峰、韓勝存、姜亦珊、王雪青、李丹、穆宇、竇曉璇、朱虹、詹磊、王盼、杜喆、于帥等。
幾十年來,北京京劇院的演出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把京劇的種子播撒到了歐亞大陸、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為使國粹藝術走向世界,參與國際上的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貢獻。

北京京劇院以改革為藝術發展建設的先導,以培養人才品牌作旗幟,以精品劇目的創作樹形象,以擴大主流文化市場的演出為目標,精心營造舞台小世界,積極面對世界大舞台,以開拓進取的步伐邁向民族文化振興的新里程。

劇院宗旨

北京京劇院:以人為本建設和諧劇院

在談到十二五的發展規劃時,李恩傑表示,“十二五”期間,北京京劇院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建設和諧劇院。在藝術發展規劃方面為當代名流量身打造經典劇目,採用一人一戲的宗旨,把經典老劇目傳承與發展的同時,充分展示他們舞台魅力;把北京京劇院積累的經典劇目重新編拍,如《連聲三級》、《風雨同仁堂》、《劉羅鍋》,讓青年演員通過學習傳統劇目的同時也傳承了京劇藝術;探索式的進行小劇場演出;挖掘、恢復傳統老劇目,既要傳承,也要創新;給下一代準備劇目,給青年演員適度學習的機會,注重培養下一代新生力量;對青年演員採用梯隊式人才培養的結構,舉辦擂台賽,由劇院出錢給青年演員機會去演,統一工作宣傳,由專家評價,把人才培養提到一個

改革創新

“邊走邊唱”

北京京劇院成立於1979年,至今不過25年,相對於已有200多年歷史的京劇藝術來說,它實在太年輕了!可正因為年輕,它才少了根深蒂固的傳統意識的束縛,才多了突破禁錮改革創新的勇氣。說起北京京劇院的改革,就不能不提劇院的當家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玉珍。

在整個八十年代的京劇舞台上,有一部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不能不提,它就是由吳祖光先生編劇、王玉珍主演的《三打陶三春》。該劇將趙匡胤、鄭子明、高懷德的歷史演義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構架,進一步“戲說”,把民間情趣關照下的巾幗英雄陶三春描繪得俗中見雅、亦莊亦諧、靈動鮮活。女演員耍大錘,開口念京白,出手像練體操,這一個潑辣的陶三春被稱為“京劇、舞蹈、體育”三結合的產物,它讓看慣了老戲的專家皺起了眉頭,卻讓剛從八大樣板戲中解脫了的觀眾從頭笑到了尾。說起這段經歷,王玉珍至今感慨萬千。“當初接這個戲純屬偶然,但是它對我藝術觀念的轉變卻是深刻而長久的。”許多知名演員都不敢接,怕落下“糟改京劇、愧對老祖宗”的罪名。憑藉著《雛鳳凌空》剛剛在舞台上嶄露頭角的王玉珍,是個聽話的孩子,領導讓她演她就演了。

王玉珍說:“大幕拉開前,我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兒,我不知道觀眾會哄我?笑我?還是罵我?”沒想到這齣《三打陶三春》竟一口氣連演了200場,不僅受到了中國觀眾的喜愛,而且轟動了英倫三島。王玉珍說,《三打陶三春》的成功讓我嘗到了甜頭,它讓我深深地認識到老戲不能老演,京劇要發展必須有創新意識,這種觀念一直影響到我當了北京京劇院院長以後。王玉珍上任北京京劇院院長排演的第一齣戲是新編近代京劇《風雨同仁堂》,其後推出的《畫龍點睛》、《洛神賦》、《蔡文姬》、《馬前潑水》、《閻惜嬌》、《宰相劉羅鍋》等無不是在認真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求著藝術的大膽創新。

為排《梅蘭芳》,王玉珍又把京劇發展史好好研讀了一番。她說,最早十三絕的扮相什麼樣?你再看今天京劇演員的造型扮相多漂亮,京劇正是在不斷地革新傳統、不斷適應觀眾需求的基礎上,才走到今天的。我們說梅蘭芳大師偉大,不僅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因為他勇於創新的精神。梅蘭芳先生在五十年代就演過時裝戲,當時他穿著繡花鞋、對襟衫、梳著最時髦的髮型,那是真正的引領時尚,即使今天看也不落伍。排演《梅蘭芳》其實就是我們後人學習大師、走近大師的過程!為了排好《梅蘭芳》,北京京劇院從全國吸納了當今最優秀的京劇演員,組成了一個超豪華的演員陣容,對此也有些人不理解甚至是牴觸。王玉珍說,我們應該用大北京、大文化的視角來看待《梅蘭芳》的排演。梅蘭芳不僅屬於北京,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世界。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所以我們不能只著眼於北京京劇院,而要用更開闊的眼界面對市場、面對機遇。我們希望北京京劇院能幾條路子一起走,經典傳統戲要排,新編歷史劇也要排,新創劇目更要進行積極的探索。總之,不能等市場適應我們,而是我們主動適應市場,要讓傳統藝術與時俱進,排出思想上有亮點、藝術上有特點、市場上有賣點的精品,力爭新老觀眾都喜歡,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知名藝術家

建院以來,老一輩外國友人京劇愛好者藝術家趙燕俠、譚元壽、馬長禮、李萬春、吳素秋、李宗義、李慧芳、姜鐵麟、趙榮琛、王吟秋、梅葆玖、李元春等曾擔任領銜主演。創作室陣容強大,有老劇作家汪曾祺、楊毓珉、梁清濂,老導演王雁、周仲春、遲金聲、小王玉蓉,作曲家陸松齡等。樂隊伴奏有名琴師李慕良、何順信、姜鳳山、燕守平;名鼓師譚世秀、劉玉泉、楊振東、金惠武等。

80年代,一批中年藝術家崛起,主要有老生張學津、李崇善、貫振山沈長春、趙世璞、譚孝曾、杜鎮傑,旦角李玉芙、孫毓敏、楊淑蕊、閆桂祥、王玉珍、宋丹菊、關靜蘭、葉紅珠、秦雪玲、岳惠玲、趙乃華、遲小秋、王蓉蓉,老旦趙葆秀、王樹芳,武生楊少春、葉金援、馬玉璋,淨行馬永安、王文祉、羅長德、姚宗儒、劉建元、黃彥忠,小生李宏圖,丑角黃德華、白其麟、葉江翔等。其中許多人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梅蘭芳金獎和文化表演獎。90年代,青年演員朱強、陳俊傑、年金鵬、尚偉、劉山麗、丁桂玲、王文增、李紅艷、王怡、張大環、李師友、李宏斌等嶄露頭角。近年來,劇院藝術創作隊伍不斷壯大,王新紀、宋捷、徐春蘭、朱紹玉、鄭傳恩等顯示出不凡的實力。

藝術骨幹

董圓圓

女,漢族,1964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宗梅派,第三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75年至1981年在天津市戲曲學校學習。
1985年至1988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孫榮蕙、謝銳青、李金鴻等。
1995年拜梅葆玖為師。
代表劇目:《天女散花》《穆桂英掛帥》《霸王別姬》《宰相劉羅鍋》《洛神賦》等。
1993年被推薦為首屆“中國京劇之星”。
2001年獲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
2001年獲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1年獲第三屆中國京劇節優秀表演獎。
2002年獲第十三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
2006年獲第二十三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朱強

男,漢族,1961年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工老生,宗馬派,第一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72年至1977年在瀋陽京劇院學員隊學習。
1977年進入瀋陽京劇院。
1988年至1990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1994年調入北京京劇院。
師從:尹月樵、遲金聲、馬崇仁、王世續、李甫春、楊韻青等。
1987年拜張學津為師。
代表劇目:《龍鳳呈祥》《群英會·借東風》《趙氏孤兒》《淮河營》《梁山伯與祝英台》《黨的女兒》《黃荊樹》《風雨同仁堂》《畫龍點睛》《驛亭謠》《馬前潑水》《閻惜姣》《孔雀東南飛》《洛神賦》等。
1992年獲全國青年京劇團隊新劇目匯演優秀表演獎。
2001年獲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

陳俊傑

男,漢族,1957年出生,中國民主同盟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工花臉,宗裘派,第一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70年至1974年在吉林省藝術學校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
1979年至1992年在吉林省京劇團工作。
1992年至1994年在山西省京劇院工作。
1994年調入北京京劇院。
師從:文濤、李長春、夏韻龍、孟俊泉、李欣等。
1982年拜文濤為師。
代表劇目:《遇皇后·打龍袍》《秦香蓮》《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趙氏孤兒》《群英會》《杜鵑山》《黨的女兒》《黃荊樹》《洛神賦》等。
1991年獲全國現代戲匯演優秀伴唱獎。
1992年獲全國京劇青年團隊新劇目匯演表演獎。

黃彥忠

男,漢族,1963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工文、武花臉,宗裘派、郝派
1979年考入青海省京劇團。
1979年至1980年在青海省京劇團工作。
1980年至1985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師從:張德華、夏韻龍、徐世光、席玉深、李長春、景榮慶、羅長德等。
1988年拜張德華為師。
代表劇目:《姚期》《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遇皇后·打龍袍》《下關東》《坐寨·盜馬》《鍘美案》《黃一刀》《打焦贊》《火燒余洪》《楊家將》《金沙灘》《趙氏孤兒》《群英會》《龍鳳呈祥》《伍子胥》《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水淹七軍》《上天台》《戰宛城》《杜鵑山》《十老安劉》等。
1987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螢屏獎。
1988年獲北京市青年戲曲演員評獎調演優秀表演獎,
1992年獲全國京劇青年團隊新劇目匯演優秀表演獎。
1994年獲梅蘭芳金獎大賽提名獎。

李紅艷

女,1967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工武旦、刀馬旦,第三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81年至1987年在遼寧省營口市戲曲學校學習。
1998年至2000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李金鴻、楊秋玲、王玉珍、李玉芙等。
1992年拜葉紅珠為師。
代表劇目:《盜庫銀》《梁紅玉》《虹橋贈珠》《扈家莊》《盜仙草》《雛鳳凌空》《無底洞》《擋馬》《楊門女將》等。
2001年獲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
200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表演獎。
2004年獲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武戲擂台賽”銀獎。

王怡

女,漢族,1969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刀馬旦,宗梅派、王派,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81年至1988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1998年至2000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華世香、閻世善、姜鳳山、李金鴻、劉秀榮、李玉芙、楊秋玲、於玉蘅、吳素秋等。
1991年拜謝銳青為師。
代表劇目:《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穆桂英掛帥》《霸王別姬》《黛玉葬花》《女起解》《廉錦楓》《虹霓關》《穆桂英大戰洪州》《十三妹》《扈家莊》《白蛇傳》《宰相劉羅鍋》《玉簪記》《嫦娥》《滿漢全席》等。
1991年獲全國中青年電視大賽優秀表演獎。
1993年獲北京市青年京劇演員調演一等獎。
1998年獲北京市青年京劇演員調演表演獎。
2005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螢屏獎。

高彤

男,漢族,1969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工老生,宗馬派,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81年至1988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1998年至2000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白元鳴、張慶良、祿興才、楊汝震、李成林、李甫春、陳增坤等。
1991年拜王和霖為師。
2003年拜張學津為師。
代表劇目:《趙氏孤兒》《四進士》《胭脂寶褶》《龍鳳呈祥》《春秋筆》《三娘教子》《桑園會》《游龍戲鳳》《南天門》《九更天》《馬前潑水》《閻惜姣》等。
1993年獲北京市青年京劇演員評獎調演最佳表演獎。
200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
2001年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2004年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尚偉
女,漢族,1970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宗梅派,第三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81年至1988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1998年至2000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賈世珍、張玉英、李慧芳、孫毓敏、李金鴻等。
1996年拜梅葆玖為師。
代表劇目標:《鳳還巢》《天女散花》《霸王別姬》《龍鳳呈祥》《四郎探母》《草原母親》等。
2001年獲第三屆中國京劇節優秀表演獎。

包飛
男,蒙古族,1970年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昆協會理事,工小生,宗葉派,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81年至1988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1988年至1992年在內蒙古京劇團工作。
1993年至1997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江世玉、曉艇、葉少蘭、茹紹荃、蕭潤德、劉雪濤、李金鴻、沈世華、朱福俠、常建忠、楊少春等。
1999年拜張春孝為師。
代表劇目:《黃鶴樓》《呂布與貂蟬》《虎牢關》《平貴別窯》《白門樓》《羅成托兆》《閻惜姣》《玉簪記》《武則天》等。
199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螢屏獎”。
200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
2004年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2005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銀獎。

張笠媛
女,漢族,1974年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二級演員,工青衣,宗張派,第五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85年至1991年在黑龍江省藝術學校學習。
1993年1997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張蓉華、陳秀文、於玉蘅、王小蓉、陳琪、沈世華、關靜蘭、張學敏、沈福存、蔡英蓮等。
代表劇目:《狀元媒》《望江亭》《秦香蓮》《趙氏孤兒》《祭塔》《四郎探母》《玉堂春》《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春秋配》《紅鬃烈馬》《沙家浜》《馬前潑水》《仙姑廟傳奇》《孔雀東南飛》等。
2001年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小劇場劇目展演優秀表演獎。
2004年獲中國戲曲紅梅大賽金獎。
2005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銀獎。
2008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

楊少彭
男,漢族,1976年出生,國家二級演員,工文武老生,宗楊派,第三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88年至1995年在天津市藝術學校學習。
1995年至1997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丁震春、馬玉璋、李世霖、楊乃彭等。
代表劇目:《文昭關》《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擊鼓罵曹》《楊家將》《沙家浜》等。
2001年獲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
200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

郭偉
女,漢族,1977年出生,國家二級演員,工青衣,宗程派。
1988年至1997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2000年至2004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李文敏等。
代表劇目:《鎖麟囊》《荒山淚》《竇娥冤》《玉堂春》《賀後罵殿》《四郎探母》《紅鬃烈馬》《春閨夢》《呂布與貂蟬》《白蛇傳奇》《鑄劍情仇錄》《瘦馬御史》《驛亭謠》《閻惜姣》《孔雀東南飛》等。
2001年獲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二等獎。
2004年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小劇場演出季優秀表演獎。
2005年獲第五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銀獎。

張淑景
女,漢族,1977年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二級演員,工武旦、刀馬旦,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89年至1991年在石家莊地區藝術學校學習。
1991年至1996年在陝西省藝術學校學習。
1995年至1997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2002年至2004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徐小曼、齊臘珍、王秀雲、李喜鴻、李金鴻、葉紅珠、王玉珍、劉琪、張洵澎、李玉芙、宋丹菊、譙翠蓉、王詩英等。
2003年拜劉秀榮為師。
代表劇目:《盜庫銀》《擋馬》《虹橋贈珠》《八仙過海》《盜仙草》《扈家莊》《昭君出塞》《三打白骨精》《大英傑烈》《小放牛》《打焦贊》《無底洞》等。
1996年獲海峽兩岸五戲校“藍島杯”大賽表演獎。
2001年獲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
200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
2001年獲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表演獎。
2004年獲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武戲擂台賽”銀獎。

康靜
女,漢族,1977年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二級演員,工老旦,宗李派,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90年至1997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2000年至2002年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表演學院學習。
師從:李金泉、王玉敏、孫振泉、李鳴岩、王晶華、王夢雲、趙葆秀、張嵐、高淑娟、劉莉莉等。
2000年拜李鳴岩為師。
代表劇目:《遇皇后·打龍袍》《目連救母》《洪母罵疇》《楊門女將》《金龜記》《赤桑鎮》《太君辭廟》《李逵探母》《三進士》《岳母刺字》《徐母罵曹》《對花槍》《清風亭》《紅燈記》《沙家浜》等。
1992年獲首屆全國新苗杯邀請賽二等獎。
1995年獲京劇“希望之星”公開賽一等獎。
200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評比展演三等獎。
200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
2005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

常秋月
女,漢族,1978年出生,九三學社成員,國家二級演員,工花旦,宗荀派、筱派,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1990年至1997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2001年至2002年在北京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學習。
師從:崔榮英、孫毓敏、蔡英蓮、劉長瑜、沈健謹、陳永玲、趙燕俠、沈福存等。
2003年拜孫毓敏為師。
代表劇目:《金玉奴》《紅娘》《紅樓二尤》《勘玉釧》《霍小玉》《烏龍院》《戰宛城》《翠屏山》《荀灌娘》《杜十娘》《痴夢》《典妻》等。
2005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花旦組第一名)。

葉江翔
男,漢族,1959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工武丑,宗葉派。
1973年至1978年在江蘇省戲劇學校學習。
1988年至1990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劉習中、侯正仁、張春華、王來發等。
代表劇目:《擋馬》《漢津口》《打瓜園》《盜甲》《盜王墳》《連環套》《三盜令》等。
1991年獲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螢屏獎。
1994年獲梅蘭芳金獎大賽提名獎。
2003年獲首屆紅梅大獎。

王金鐘
男,漢族,1966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工老生,宗馬派。
1982年至1986年在河北省藝術學校學習。
1987年至1990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2007年考取中國戲曲學院MFA藝術碩士研究生。
師從:張榮培、祝元昆、杜松林徐寶忠、王世續、王金璐、楊韻清、李甫春、葉蓬、李崇善、陳志清、李浩天、楊少春、歐陽中石等。
2009年拜張學津為師。
代表劇目:《四郎探母》《龍風呈祥》《紅鬃烈馬》《連營寨》《擊鼓罵曹》《文昭關》《打金磚》《打漁殺家》《定軍山》《戰太平》《八仙過海》《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非常婚禮》等。
199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螢屏獎。
1993年獲北京市青年戲曲演員評獎調演最佳表演獎。
1996年獲文化部程長庚誕辰185年紀念演出獎。

王春燕
女,漢族,1970年出生,國家二級演員,工武旦。
1981年至1988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師從:安榮青、宋靜媛、王玉珍等。
代表劇目:《虹橋贈珠》《八仙過海》《盜庫銀》《扈家莊》《盜仙草》《打店》《水斗》等。
1988年獲北京市青年戲曲演員評獎調演表演獎。
1993年獲北京市青年戲曲演員評獎調演表演獎。
200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螢屏獎。

丁桂玲
女,漢族,1967年出生,國家二級演員,工武旦。
1978年至1985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師從:田榮芬、葉紅珠、王玉珍、劉琪、冀韻蘭等。
代表劇目:《虹橋贈珠》《盜仙草》《火燒余洪》《八仙過海》《碧波仙子》等。
1991年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螢屏獎。
1992年獲全國京劇青年團隊新劇目匯演表演獎。
1993年獲北京市青年戲曲演員評獎調演優秀表演獎。

艾兵
男,漢族,1966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奏員。
1979年至1985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1998年至2000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張連生、燕守平、靳文錦、索天靖等。
1987年拜燕守平為師。
代表劇目:《北國情》《水龍吟》《宰相劉羅鍋》《下魯城》《四郎探母》《趙氏孤兒》《望江亭》《狀元媒》《楊家將》《伍子胥》《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龍鳳呈祥》《胭脂寶褶》《畫龍點睛》《春秋筆》《洪羊洞》《遇皇后·打龍袍》《秦香蓮》《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浮生六記》《燈官油流鬼》等。
1979年獲全國少年兒童音樂比賽優秀表演獎。
1989年《北國情》獲最佳伴奏獎。
1991年《畫龍點睛》獲首屆文華大獎。
1992年舉辦“艾兵京胡演奏會”。
1997年獲北京市文化系統“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1998年獲北京市中青年演出評比優秀表演獎。
2003年《宰相劉羅鍋》獲首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
2007年出版《艾兵京胡演奏》專輯。
2008年《下魯城》獲第五屆中國京劇節金獎。
2008年擔任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作曲,該劇參加了北京青年戲劇節。
2009年擔任新京劇《燈官油流鬼》作曲,該劇參加了法國藝術節。

趙旭
男,漢族,1963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奏員。
1978年至1984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師從:吳炳璋、黃金璐、何順信等。
1985年拜燕守平為師。
代表劇目:《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西廂記》《趙氏孤兒》《秦香蓮》《四郎探母》《龍鳳呈祥》《紅鬃烈馬》《楊家將》《烏盆記》《洪羊洞》《擊鼓罵曹》《伍子胥》《群英會·借東風》《法門寺》《胭脂寶褶》《十老安劉》《羅成》《呂布與貂蟬》《周仁獻嫂》《黃荊樹》《拜相記》《蔡文姬》《宰相劉羅鍋》《連升三級》《武則天》《下魯城》《洛神賦》《沙家浜》《杜鵑山》等。
1993年《拜相記》獲北京市新劇目展演優秀演出獎。
1995年《黃荊樹》獲北京市政府金菊花獎。
1996年《沙家浜》獲文化部程長庚誕辰185年紀念演出獎。
1999年《西廂記》獲北京市新劇目展演新劇目演出獎。
2001年《蔡文姬》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金獎。
2001年《蔡文姬》獲第三屆中國京劇節銀獎和優秀音樂伴奏獎。
2003年《宰相劉羅鍋》獲首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
2008年《下魯城》獲第五屆中國京劇節金獎。

王福隆
男,漢族,1961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奏員。
1975年至1979年在北京市藝術學校學習。
師從:姜鳳山、費文芝、王文興、燕守平等。
1981年拜姜鳳山為師。
代表劇目:《金龜記》《八珍湯》《文昭關》《碰碑》《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清官冊》《聖潔的心靈——孔繁森》《風雨同仁堂》等。
1996年《聖潔的心靈——孔繁森》獲文華新劇目獎。
1999年《風雨同仁堂》獲第二屆中國京劇節金獎。

王葳
男,漢族,1966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奏員。
1978年至1985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
師從:劉耀增、劉玉泉、李燕鳴、馬玉和等。
代表劇目:《馬前潑水》《閻惜姣》《鎖麟囊》《碧玉簪》《孔雀東南飛》等。
2001年《馬前潑水》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小劇場劇目展演銀獎。
2004年《閻惜姣》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小劇場劇目展演金獎。

赴閩演出介紹

《盜庫銀》-張淑景《盜庫銀》-張淑景

此次赴閩演出,北京京劇院將為福建觀眾帶來兩台具有代表性的精彩傳統劇目。首先為福建觀眾展示的是一台優秀傳統折子戲薈萃,由《盜庫銀》、《游龍戲鳳》、《平貴別窯》、《三娘教子》組成。

《盜庫銀》是傳統名劇《白蛇傳》中的一折,講述白素貞(白蛇)與許仙婚後,遣小青 (青蛇)往錢塘縣到區贓官庫銀,以救濟災民。庫神率眾神將守庫,小青力敗之,盜銀而歸。該劇為武旦出手戲,有大刀、雙鞭出手等,高難驚險,舞蹈優美,開打火爆。劇中的小青由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武旦演員張淑景飾演。
《游龍戲鳳》是生、旦合作傳統戲,講述明朝正德年間,正德皇帝改裝出遊,來梅龍鎮,在李龍客店投宿。李龍在外守夜,吩咐鳳姐照看客店,正德被鳳姐閉月羞花的美貌所傾倒,正德故意呼酒喚菜調戲她,鳳姐開始不即不離地對付,而正德更加神魂顛倒。最終正德皇帝表露了自己真龍天子的身份及對鳳姐的愛慕之情,二人成就了好事。劇中的正德皇帝由北京京劇院優秀美派老生演員張建峰飾演。他唱腔嚴謹,扮相俊秀,颱風儒雅,曾榮獲中央電視台青年京劇演員大賽金獎。李鳳姐由北京京劇院一團優秀花旦演員常秋月飾演。

《平貴別窯》為《紅鬃烈馬》中一折,講述薛平貴因在外揭下皇榜,至紅紗洞中,降伏紅鬃烈馬,有功入朝,唐王特加升賞,先封后營都督府,鏇被王允一本,改為馬前先行。恰巧西涼國造反,下來戰表,朝廷命將出師,遂命薛平貴隸屬魏虎,隨營為馬前先行,克日起行。薛平貴即回窯別妻,王寶釧方守候平郎回來,先聞立功得官,頗喜,及聞欲出從征,不禁大驚,彼此流淚相對,說不盡生離之苦。此戲是一出骨子老戲,唱、念並重,薛平貴由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的弟子,著名葉派小生李宏圖飾演。他扮相英武俊美,表演瀟灑大方,嗓音高亢,寬亮甜美,文武兼備,頗具葉派風範,曾多次在北京及全國的重大比賽中獲獎。王寶釧由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青年程派青衣演員郭偉飾演。她曾師從李文敏等京劇名家,嗓音渾厚甜美,扮相端莊大方。這一合作陣容,必能為京劇觀眾帶來新的驚喜。

《三娘教子》《三娘教子》

《三娘教子》講述明代薛家三兄弟長兄去世,留寡妻張氏,二弟薛奇有妻劉氏生子倚哥,三弟薛衍妻王春娥為人賢惠忠厚,寬於待人。薛奇出外經商,薛衍進京趕考,張劉二氏為圖家財,假說薛衍趕考途中喪命,逼春娥改嫁,此時得知薛奇經商途中船遇風浪不幸身亡,劉氏驚痛命家人薛保運回靈柩安葬。張劉二氏趁機席捲家財變賣房產,劉氏拋棄親子,先後改嫁,王春娥立志守節,撫養孤兒倚哥,一日倚哥在學中被譏為無母之兒,受氣回家,不聽春娥教訓,春娥怒,以刀斷機布以示決絕,薛保從中勸解,倚哥幡然悔悟,母子和好如初。三娘飾演者為國家一級演員,著茗程派傳人遲小秋。

她文武兼備、藝術功底深厚,1983年拜程硯秋大師嫡傳弟子王吟秋先生為師,宗法程派藝術,悟性過人,深得戲曲界專家賞識和廣大觀眾的喜愛。薛保飾演者為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馬(連良)派老生朱強。他曾受教於尹月樵、遲金聲、馬祟仁等馬派名家,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學津的親傳弟子,曾主演過眾多馬派劇目。

另一台是王雁於1956年由傳統劇目《搜孤救孤》整理改編的大戲《趙氏孤兒》。該劇講述春秋時期,晉國權臣屠岸賈慫恿晉靈公荒淫無道,彈打百姓取樂,不理朝政。丞相趙盾奏本進諫,面斥屠岸賈迷惑君王。屠岸賈向晉靈公進讒言,抄斬趙盾滿門三百餘口。晉靈公之妹莊姬公主是趙盾兒媳,身懷有孕,被接入宮中,免於一死。屠岸賈聽說莊姬分娩,欲殺嬰兒,對趙氏斬草除根以絕後患。趙盾門客程嬰與公孫杵臼定計,程嬰獻出自己的親生兒子頂替孤兒,不僅救了趙氏孤兒,也救了晉國上下與嬰兒同庚的孩子。公孫杵臼為救孤兒獻出了生命。程嬰茹苦含辛,忍受著賣主求榮的罵名,將孤兒趙武撫育成人。大將軍魏絳還朝,得知孤兒尚在人世,與程嬰定計,使趙武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和趙家的深仇大恨,親手殺死屠岸賈,為趙氏報仇雪恨,與莊姬母子團圓。

《趙氏孤兒》-莊姬公主張笠媛《趙氏孤兒》-莊姬公主張笠媛

劇中,程嬰先後由張學津、杜鎮傑、穆宇、高彤四位優秀演員飾演。張學津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大師張君秋之子,北京京劇院老生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他自幼受家庭薰陶,7歲開始學戲。初從王少樓學"余派",後拜馬連良為師,長期追隨老師左右,得到馬連良的悉心教導,故在唱腔和表演上兼有"余"、"馬"之長,而以"馬派"為主,颱風蕭灑大方,演唱舒展酣暢,念自清晰自然,有較強的塑造人物的能力。杜鎮傑是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楊派老生,北京京劇院——團領銜主演,曾受教於劉盛通、宋繼亭、王世續、李世霖、李甫春、遲金聲、馬長禮、葉篷等京劇名家。

他嗓音清脆明亮,音質純音色美,四聲講究韻味淳厚,情動於衷以聲傳情,全無矯揉造作之氣,獨具空靈淡遠之風。穆宇是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優秀青年老生演員,曾從師王琴生、白元鳴、王思及、王志廉、楊汝震等,2005年拜張學津為師。高彤為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曾受業於白元鳴、張慶良、楊汝震、李成林等先生。1991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和霖先生為師,潛心研究馬派藝術。莊姬由王蓉蓉、張笠媛先後飾演。王蓉蓉為著名張派青衣,曾受業於王玉蓉、蔡英蓮、艾美君等老師,1978年正式拜師於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深得賞識和真傳。

她在舞台實踐中,繼承和發揚了張派藝術華美、柔婉,亦剛健清新的演唱風格,又充分發揮了自身嗓音寬亮、甜潤,表演穩重、大方的特點,嗓音甜潤、扮相端莊、俊美、表演細膩,極具張派大青衣風範。張笠媛為北京京劇院優秀青衣演員,主攻張派。趙盾由譚孝曾飾演,他是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工譚派老生,為京劇譚門第六代嫡傳。曾師從王少樓、楊菊芬、諸連順、徐元珊等,後又受到祖父譚富英、父親譚元壽先生的親自教誨,傳授譚派藝術。魏絳由陳俊傑飾演,他是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功底紮實,嗓音洪亮,韻味濃厚,表演端莊大方,文武兼備,是我國當今頗俱實力的梨園俊才,裘派第三代傳人。另外還有韓巨明、王怡、王金鐘、杜喆等優秀演員共同加盟。此次演出名家薈萃,行當齊全,流派眾多,精彩紛呈,定能為福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相關人物

王玉珍,北京京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1959年入北京戲曲學校,工青衣、刀馬旦。1978年首演新編歷史劇《三打陶三春》和《雛鳳凌空》《宏碧緣》《漢明妃》《十三妹》《穆桂英》等傳統經典劇目,大受歡迎,成為著名青年演員,多次赴歐洲、美洲、大洋洲及日本、香港、台灣地區演出,為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做出貢獻。1989年任北京京劇院四團團長;1991年任北京京劇院副院長兼青年京劇團團長,著力培養王蓉蓉、杜鎮傑、李宏圖、高彤、劉山麗等優秀青年演員;連年率領青年團下鄉,深入基層,鄉鎮社區,部隊礦山,為工農兵廣大民眾送戲上門,獲得“兩個效益” 雙豐收,如今上述青年人才已成為劇院“挑梁”主演。

1997年任北京京劇院院長。實施品牌、人才、經營戰略,繼承挖掘傳統經典劇目,十年來,劇院上演的流派經典劇目最多,培養的各個流派傳人最多,每年傳統劇目演出場次最多。李宏圖、董圓圓、杜鎮傑先後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保送二十餘位青年尖子演員進入京劇研究生班學習深造,諸多各行當的新秀在全國比賽中榮獲金獎、銀獎。
新創劇目《風雨同仁堂》《洛神賦》《梅蘭芳》榮獲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金獎。《宰相劉羅鍋》(上、中、下集)榮獲首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劇目第一名。首創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閻惜姣》在第七、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展演中獲第一名。北京京劇院多次評為全國先進文化集體,現為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之一。
王玉珍同志曾多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曾連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屆代表。現兼任北京對外友協副會長,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大事記

2002年大事記

劇院2002年“新春演出季”在長安大戲院開場,拉開了“新春演出季”的帷幕。此次演出季演出劇目既有《紅鬃烈馬》、《大·探·二》等傳統經典名劇,也有《白蛇傳》、《謝瑤環》等保留劇目,還有《九江口》以及《牛皋招親》《戰馬超》、《天女散花》等折子戲專場。袁世海、楊春霞、李維康、耿其昌、陳真治、於萬增、齊嘯雲、于魁智、張建國、李勝素、江其虎等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參加了演出。
2月6日,經第9次黨委會研究決定,報請部直屬機關黨委批准,任命孟繁禧同志為中共中國京劇院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正處級)。
2月12日-4月30日,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應日本民音協會邀請,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組派的中國京劇院訪日演出團,赴日本進行了為期80天的訪演。這次薈萃了劇院42位演職員的演出團,由黨委書記劉孝華領隊,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光領銜主演,演出了傳統京劇《鬧天宮》《扈家莊》《盜仙草》和《秋江》等。巡演行程18400公里,遍及日本40多個城市,演出84場。
1月21日,在辦公樓四樓會議室,劇院召開中層幹部會。會上宣布了劇院領導班子的分工和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名單;向張連祥等同志頒發了中層幹部的聘任書;《中國京劇院領導班子工作規則》《中國京劇院財務工作管理條例》《中國京劇院關於演出收入及分配方案管理辦法》(暫行)一批新規章制度正式出台。
2月27至3月3日,應香港第三十屆藝術節組委會邀請,由黨委副書記劉惠平領隊,于魁智團長為領銜主演的中國京劇院代表團一行72人,在香港大會堂展演了《將相和》《九江口》《楊家將》,參加演出的特邀主演還有鄧沐瑋、楊赤、奚中路等。
3月16日-18日,應全國煙糖酒會議的邀請,我院三團在張建國團長的帶領下,在西安易俗劇場演出了三場現代京劇《紅燈記》。該劇由李文林、袁慧琴、耿巧雲主演。
3月21日,經院黨委第11次會議研究決定,我院部分黨支部完成了換屆選舉及組建工作。一團李朝陽同志任黨支部書記;二團呂慧軍同志任支部書記;三團劉彤同志任支部書記;黨辦院辦人事工會老乾辦聯合黨支部,由蘭雅君同志任支部書記;業務辦、藝術室、計財聯合部黨支部,范銀雪同志任支部書記;在院離退休黨支部,肖潤德同志任支部書記。此外,周家祥同志擔任舞美中心黨支部臨時負責人;仝長月同志擔任行政基建黨支部臨時負責人。
4月1日-3日,在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老師的指導下,由其弟子陳淑芳主演的現代京劇《白毛女》的音配像長安大戲院完成。
真治、高牧坤,以及于魁智、張建國、刁麗等中青年演職員工代表近50人。部藝術司副司長戴英祿、機關黨委統戰部部長蔡秀雯和團委書記景小勇應邀參加了座談會。
5月1日,經過近一年多的籌備和排練,《兵聖孫武》如期在長安大戲院與首都觀眾見面。此劇由京劇藝術家于魁智主演。作為劇院新世紀第一部原創劇目,該劇倍受專家和新老觀眾的關注。戲劇評論家龔和德先生用“古典精神、現代感受”概括了他的感受。孫家正部長和氣體部領導觀看此劇後,認為這個戲基礎非常好,經過進一步加工完全有希望磨成精品。
6月21至23日,應德國“世界藝術節”組委會邀請,劇院一行40人,在院長助理高牧坤的率領下,攜由我院優秀藝術家張火丁主演現代京劇《江姐》赴德國科隆進行了3場演出。德國“世界藝術節”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國際性戲劇節。此次藝術節雲集了來自17個國家40多台節目。
7月2日,院黨委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前往北京大興縣留民營生態農場參觀學習。
7月3日上午,為表彰新編歷史劇《瘦馬御史》榮獲2001年度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第三屆中國京劇節金獎,我院隆重舉行《表彰大會。文化部藝術司司長馮遠、巡視員戴英祿、應邀參加表彰大會。表彰大會由院長助理高牧坤同志主持,院黨委書記劉孝華同志宣布獲獎人員名單,一團副團長李朝陽同志代表《瘦馬御史》全體演職員作了發言。之後,吳江院長和馮遠司長作了重要講話。
7月14日,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第1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活動,在浙江寧波逸夫劇院舉行。我院張建國同誌喜獲該獎。
7月28日,為振興京劇藝術,推動京劇奚派演唱藝術的傳播和發展,由中國京劇院、奚派京劇藝術研究會、中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東方海虹影視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在全國政協禮堂金廳,聯合舉辦了奚嘯伯京劇演唱藝術——曲譜《洞簫譜韻》出版暨專場演出活動新聞發布會。我院黨委副書記劉惠平、院長助理高牧坤和奚派弟子張建國應邀參加會議。8月3日、4日,在中國評劇大劇院舉行了奚派專場演出。
7月29日,經院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黨委會審核通過,任命高牧坤同志兼任業務辦公室主任;任命周家祥同志為舞美中心主任,張青竹、陳佩鑫同志為舞美中心副主任;任命孫元意同志為藝指委辦公室主任兼藝術室主任、唐雲生同志為藝指委辦公室副主任。
9月19日,為了加強中美文化藝術交流,促進中國傳統京劇藝術在海外的傳播,美國甘迺迪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在文化部外聯局有關領導和吳江院長陪同下,來我院觀看了二團演出的《盜仙草》、《斷橋》、《兵聖孫武·伐楚》、《野豬林·山神廟》等折子戲。
指委顧問、委員名單。在向藝指委員成員頒發聘書之後,院長吳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劉長瑜先後發言。文化部藝術司戲劇處尹曉東同志到會祝賀並講話。
10月11日-12日,為了隆重紀念延安平劇研究院成立60周年,頌揚延安平劇研究院在京劇改革中取得的光輝成就,以及在發展民族文化藝術事業中做出的積極貢獻,由曾經在延安平劇研究院工作過的老同志和藝術界同仁聯合發起,中國京劇院承辦的紀念演出在人民劇場舉行。演出了創演於延安時期的劇目《逼上梁山》、《三打祝家莊》和根據同名歌劇改編的《白毛女》選場。
10月24日,我院二團一行28人在於魁智團長的帶領下,隨中國文化交流團赴埃及進行了為期7天的演出。10月26日在埃及歌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孫家正部長、埃及副總理、文化部長、我駐埃及大使和夫人以及1000多觀眾觀看了演出。11月1日,演出團完成了赴埃及訪演的最後一場演出,演出了《霸王別姬》《盜仙草》。
10月31日—11月4日、11月21日—11月24日,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推動全國民眾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的“全國‘群星獎’優秀節目進京展演”活動,在我院人民劇場和國安劇院舉行。受文化部委託我院承辦了整個活動。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解放軍總政治部、武警總部等23個單位的業餘民眾文藝表演團隊,1461名演員,演出了農村小戲、曲藝小品、音樂舞蹈等9台88個節目。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親臨觀看演出並發表重要講話,展演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12月11日上午10時50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12月22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了袁世海先生告別儀式。得知袁世海先生逝世的訊息後,黨和國家領導同志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鎔基、李瑞環、李嵐清、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王樂泉、王兆國、劉淇、劉雲山、張立昌、俞正聲、賀國強、張萬年、錢其琛、萬里、喬石、劉華清、尉健行、榮毅仁、薄一波、宋任窮、徐才厚、肖揚、丁關根、李鐵映等通過不同方式向袁先生家屬和中國京劇院表示哀悼和慰問。李瑞環、劉雲山、丁關根同志,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同志,文藝界、京劇界、海內外京劇愛好者以及首都民眾2000餘人懷著沉痛的心情,在八寶山與袁世海先生做了最後的惜別。
12月12日-12月31日,為了推動我院幹部任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與劇院發展相適應的管理幹部隊伍,劇院首次開展了部分中層管理幹部副職(副處)崗位競爭上崗工作。12月12日,劇院下發了《中國京劇院關於在部分副職(副處)崗位實施競爭上崗試點》通知;20日舉行了競爭上崗演講及答辯會。經院長辦公會議討論通過,並經黨委審核批准,4名幹部通過競爭上崗擔任中層管理幹部副職(副處)。
12月13日、22日,為了紀念李少春先生京劇藝術片《野豬林》電影拍攝40周年,頌揚李少春先生的藝術成就以及為京劇事業創新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和中國京劇院在人民劇場聯合舉辦了紀念京劇藝術片《野豬林》拍攝40周年系列活動。活動分為座談會和京劇《野豬林》紀念演出。京劇表演藝術家錢浩梁與于魁智、王立軍、楊赤和李勝素等參加了演出。
12月30日晚,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李嵐清、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乾等,與首都近千名觀眾一起,在中南海懷仁堂,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新年京劇晚會。
12月30日晚,中南海懷仁堂檀板聲聲,金鼓陣陣。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李嵐清、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乾等出席了新年京劇晚會。我院李維康、耿其昌、于魁智、張建國、李勝素、刁麗、張火丁、袁慧琴參加了演出。
12月31日,根據《中國京劇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經劇院2002年第11次、12次院長辦公會研究決定,並請黨委會審核批准,我院中層機構調整為14個;高岩等32位同志被聘任中層管理幹部。

2001年大事記

1月4日,劇院召開中層幹部會議,文化部人事司司長楊秉延到會宣布了文化部黨組2000年11月27日的任命:經文化部黨組研究決定,任命趙書成同志為中國京劇院副院長。
1月1日至30日,我院2001年新春演出季拉開帷幕,演出了《玉堂春》《鎖麟囊》《楊門女將》《白蛇傳》《四郎探母》《紅髦烈馬》《呂布與貂蟬》、《桃花村》、《春閨夢》等28台劇目,其中包括新排劇目《瘦馬御史》《女駙馬》。著名表演藝術家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濟、楊秋玲、李維康、馮志孝、耿其昌等相繼登台。于魁智、江其虎、張建國、趙永偉、李勝素、張火丁、鄧敏、耿巧雲等青年演員參加了演出。
1月3日,經院務會研究、黨委會審核決定,聘任于魁智同志為二團團長,聘任孟繁禧同志為業務辦公室主任。
1月21日晚,國家總理朱鎔基來到我院人民劇場,觀看了劇院《新世紀演唱會》。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李世濟、馮志孝、耿其昌、李維康、李欣、於萬增、陳真治、于魁智、李勝素、張建國、張火丁、刁麗、李海燕、江其虎等參加了演出。
11月10日,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第1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活動在廣西南寧舉行。我院耿巧雲、趙永偉同誌喜獲該獎。
3月底,中國京劇院黨委召開了全體黨員大會,舉行黨委換屆選舉。
經選舉,產生了蘭雅君、劉孝華、劉彤、李維康、李朝陽、孫培鴻、孟繁禧、高岩、張連祥9位黨委員和王顯和呂昆山、呂慧軍、周家祥、范銀雪5位紀委委員。
4月19日至5月13日,劇院“五一春季演出季”分別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人民劇場、北大百年講堂上演,共演出20場,30多個劇目。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錢浩梁、劉長瑜再次登台獻藝;劉秀榮、謝銳青、張春孝、劉琪、李鳴岩、安雲武聯袂表演精彩折子戲及《桃花扇》;劉長瑜攜弟子耿巧雲、管波、呂慧敏演出《桃花村》;于魁智、張火丁、張建國、馮志孝、王晶華、於萬增、陳淑芳、刁麗、黃炳強等一批優秀演員演出了《伍子胥》、《失空斬》、《野豬林》、《荒山淚》、《鎖麟囊》、《范進中舉》、《四郎探母》等。
4月21、22日,我院在長安大戲院上演由耿其昌主演的新編歷史劇《瘦馬御史》。這是繼該劇在今春演出季演出、修改後,與首都觀眾的首次見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書記,全國總工會執委會主席尉健行觀看了演出。
6月29日晚,由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北京市委共同舉辦的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文藝晚會《紅旗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推出。我院李維康、于魁智參加了演出。
7月1日,為慶祝建黨80周年,由劇院優秀青年演員張火丁主演的現代京劇《江姐》,在人民劇場上演。
7月4日晚,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由中宣部、文化部主辦,北京市文化局、中國京劇院承辦的大型京劇交響演唱會《光輝的路程》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演唱會除了革命現代戲《紅燈記》、《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等名段,還有新編現代戲《蝶戀花》、《黛諾》、《江姐》等劇的優秀唱段。劇院特別邀請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蘇、煙臺京劇團著名演員加盟演出。其中有著名表演藝術家李世濟、高玉倩、劉長瑜、李維康,還有于魁智、李勝素、王蓉蓉、史敏、趙秀君等青年藝術家。
7月10日至21日,中國京劇院三團一行45人,在蘭州、哈密、玉門、酒泉、西寧五城市進行了為期11天共6場的革命現代戲演唱會。之後,從7月21日至23日,演出隊會同隨後到達的同志總計85人,在西安進行了3場《紅燈記》的演出。劇院藝術室的5位創作人員也隨同三團前往西北採風。

8月8日,經院務會研究、黨委會審核決定,聘任張建國同志為三團團長;張連祥同志為一團團長。
8月24日,文化部黨組研究決定,任命劉惠平同志為中國京劇院黨委副書記。10月8日,劇院召開中層幹部會,文化部人事司司長楊秉延到會宣布了關於劉惠平同志的任命。
9月8日至10月31日,劇院以近40場演出與觀眾一同分享一年來豐收的喜悅,這是劇院繼“金蛇狂舞”新春賀歲演出季、五一“京劇之春”演出季、紀念建黨80周年“黨的光輝照我心”演出季後的又一大型集中演出活動,此次的主題是“金色的收穫”。大型交響京劇演唱會《光輝的歷程》將在南京上演,《紅燈記》、《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等戲的精彩唱段將融會在交響樂中。此外,《油燈燈開花》、《江姐》、《瘦馬御史》等新創排劇目也將再度亮相。此次演出季將集中於人民劇場、保利劇院和長安大戲院三地。
10月30日至11月10日,為紀念楊開慧烈士誕辰100周年,我院一團攜優秀現代京劇《蝶戀花》赴楊開慧生活、戰鬥過的湖南湘潭、長沙等地巡迴演出。演出團在湖南演出期間,瞻仰了毛澤東主席的故居韶山和楊開慧烈士的故居板倉。
12月2日至16日,我院攜新編歷史劇《瘦馬御史》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第3屆中國京劇節。《瘦馬御史》獲得了該屆京劇節金獎。
12月26日,經文化部研究批准,聘任高牧坤、孟繁禧同志為中國京劇院院長助理。
12月,中國京劇院二團團長於魁智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2月30日晚,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出席了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新年京劇晚會。晚會以梅、尚、程、荀經典唱段和精彩出手表演組成的《花團錦簇》開篇;第二篇《聞雞起舞》首次將京劇演員艱辛的成長曆程從幕後搬到台前;第三篇《流派紛呈》,一批中青年藝術家,憑著深厚的藝術功力,再現了前輩藝術家創造的一曲曲精彩唱段;第四篇《菊苑芬芳》是京劇工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努力創新發展,不斷豐富京劇演。

重點京劇院團

2006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期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的名單,同時評選出了17家省級重點京劇院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