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京劇院

中國國家京劇院

中國國家京劇院成立於1955年1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屬的國家級劇院。我國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任京劇院的首任院長。全國近百家京劇藝術團體在進行對外交流演出時,都把自己稱為中國京劇院,造成名稱和概念的混淆,因此中國京劇院此次更名進一步明確了劇院的國家屬性,全面樹立起國家劇院的形象。

基本信息

劇院概述

中國國家京劇院中國國家京劇院
國家京劇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屬的國家藝術院團,成立於一九五五年一月。首任院長為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現任(2012年)院長宋官林。劇院下屬一團、二團、三團和舞台美術中心。
自建院以來,劇院不斷吸收各京劇流派的表演藝術家和著名的劇作家、導演、作曲家、舞台美術家等,組成了精英薈萃、實力雄厚的京劇藝術表演團體。其中表演藝術大師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杜近芳,著名導演阿甲,著名劇作家翁偶虹、范鈞宏等,享譽海內外。
從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劇院繼承、創編、上演了590多部不同題材、體裁的優秀傳統和現代劇目,逐漸形成了善於繼承,勇於革新,精於塑造革新,精於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特色,以及思想內容豐富、藝術嚴謹、舞台清新、流派紛呈、陣容齊整的藝術風格。代表劇目有《野豬林》、《三打祝家莊》、 《三岔口》 、《白蛇傳》、《九江口》、《孫安動本》、《謝瑤環》、《穆桂英掛帥》、《大鬧天宮》、《滿江紅》《楊門女將》、《紅燈記》、《平原作戰》、《紅色娘子軍》、《春草闖堂》、《蝶戀花》、《漢宮驚魂》、《瘦馬御史》、《江姐》、《圖蘭朵公主》、《瀘水彝山》、《文成公主》等,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並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在多年藝術創作和國際、國內的演出評比中,劇院有四十餘個劇目、百餘人次榮獲各種獎項。近年來,在“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梅蘭芳金獎”、“梅花獎”、“中國京劇節金獎”等國內重要評獎中,中國京劇院均榜上有名。
劇院擔負著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任務,不斷派出藝術團組到世界各地及港、澳、台地區演出。曾先後出訪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足跡遍及五大洲,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歷史發展

梅蘭芳大劇院隸屬於中國國家京劇院梅蘭芳大劇院隸屬於中國國家京劇院

中國國家京劇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屬的國家級劇院。其最早的前身是1942年在黨中央的關懷下成立的延安平劇研究院。毛澤東主席曾為該院題詞“推陳出新”,為戲曲事業提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指導方針。後該院幾經變化改組,先是與華北軍區六縱隊前鋒平劇團和冀南軍區民主劇團合併,改稱華北平劇研究院;建國後改組為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所屬京劇研究院、中國戲曲研究院所屬京劇實驗工作一、二、三團;後來於1953年三個團合併為中國京劇團。在此基礎上,於1955年1月成立了中國京劇院。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任首屆院長。

中國京劇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曾改稱中國京劇團。粉碎“四人幫”後,全面恢復了中國京劇院的建制、名稱和機構。四十七年來,劇院繼承了延安平劇院光榮的革命傳統,吸收了各解放區及其它進步京劇團體的藝術革新經驗,並不斷吸收各流派表演藝術家、著名演員和社會知名作家、導演家、作曲家、舞台美術家,組成精英薈萃的京劇舞台表演藝術創作群體。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形成了劇院的藝術風格,為京劇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不斷作出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歷任院長

1955年至1961年

梅蘭芳梅蘭芳

梅蘭芳 1955年1月至1961年8月任院長
馬少波 1955年1月至1961年任副院長兼黨總支書記、黨委書記阿 甲 1955年1月至1960年7月任總導演
郝 成 1955年1月至1962年任院長助理兼黨總支副書記
王紫非 1960年至1962年任黨委副書記

1961年至1966年

院長空缺
張東川 1962年至1966年任副院長兼黨委書記
阿 甲 1960年7月至1966年任副院長
任桂林 1965年10月至1966年任副院長
李寶光 1962年至1964年任黨委副書記
郭 瑞 1964年至1966年任黨委副書記

1982年至1985年

阿 甲 1982年5月至1984任名譽院長
張東川 1982年5月至1984年3月任院長兼黨委書記
簡 朴 1982年5月任副院長,1984年3月主持全院工作,1985年1月至1985年12月任代院長、代黨委書記
王一達 1981年12月至1985年5月任院領導成員
袁世海 1982年5月至1987年任副院長
李和曾 1982年5月至1987年任副院長
袁廣和 1982年5月至1983年任副院長
夏革非 1982年5月至同年12月任副院長

1985年至1993年

呂瑞明 1985年5月任副院長,代行院長職務
1987年7月至1993年10月任院長兼黨委書記
夏虎臣 1985年5月至1988年任副院長
林毓熙 1987年12月任院領導成員,1988年任副院長
王一達 1985年5月至1988年1月任顧問
栗恩升 1989年2月至1993年任黨委副書記
杜振寧 1989年2月至1995年9月任黨委副書記
魏學策 1992年7月至2000年2月任副院長

1993年至2000年

蘇 移 1993年10月至2000年2月任院長
林毓熙 1993年10月15日至1996年1月任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魏學策 1992年7月至2000年8月任副院長
杜振寧 1989年2月至1995年9月任黨委副書記
劉長瑜 1996年1月23日至2000年2月任常務副院長
戴英祿 1996年1月至1997年11月任副院長
丁海鵬 1996年1月至2000年9月任黨委副書記
劉孝華 1996年1月至2000年7月任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
章普新 1996年1月至2001年5月任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2000年至2010年

吳 江 2000年4月至2010年2月任院長
劉孝華 2000年7月任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劉惠平 2001年8月任黨委副書記,2004年7月兼任副院長

趙書成 2001年11月至2008年2月任副院長
宋官林 2004年7月任副院長
劉長瑜 2000年4月任藝術指導

2010年

宋官林 院長

宋官林    院長宋官林 院長

1959年11月出生,籍貫遼寧,漢族,中共黨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副會長。現任國家京劇院院長,院黨委委員。曾在瀋陽京劇院學員班學習京劇器樂,並在瀋陽京劇院任演奏員。畢業於瀋陽師範大學中文系,並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課程研究生班戲曲史論專業學習。在瀋陽市藝術研究所從事藝術理論研究工作,歷任瀋陽市藝術研究所《藝術景觀》編輯負責人,瀋陽市文化局藝術處副處長,遼寧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副主任,遼寧省文化廳副處長、處長兼外聯處處長等職。2003年6月調任中國京劇院任院長助理,2004年7月任副院長。2010年2月任國家京劇院院長。

榮譽集景

一、榮獲的集體獎項(部分)

國家京劇院梅蘭芳大劇院國家京劇院梅蘭芳大劇院

(一)國家京劇院被北京奧組委評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願者工作突出貢獻單位”。
(二)國家京劇院被西城區委、區政府評審“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單位”。
(三)由山西省京劇院、國家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山西省歌劇舞劇院聯合創作演出的《晉德裕》,在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四)由國家京劇院創作演出的《江姐》在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活動中榮獲二等獎,獲名著改編獎(含編劇、唱腔設計)。
(五)國家京劇院黨委被評為2008年文化部黨建信息工作先進黨組織。
二、榮獲的個人獎項
(一)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六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中,王璐、劉大可、張佳春、陳靜、周婧分別獲得“金獎”;孫亮、劉佳、張蘭、徐瀅、郭瑤瑤分別獲得“銀獎”;宋奕萱、黃樺、譚曉令分別獲“優秀表演獎”。
(二)范曉蕙擔任評劇《長孫皇后》服裝設計,獲中國舞美學會“學會獎”;擔任秦腔《大河情》服裝設計,獲第四屆西北五省秦腔藝術節優秀服裝設計獎。
(三)陳勇擔任京劇教育紀實劇《國粹礪人》舞美設計,獲2008年首屆中國高校戲劇節大獎。
(四)蘭雅君被評為2008年文化部黨建信息工作優秀信息員。
(五)李陽鳴榮獲第三屆“文化部傑出青年”稱號;張晨、周婧榮獲第三屆“文化部優秀青年”稱號。
(六)劉魁魁、孫亮、孟文化在“放飛青春——第三屆文化部優秀(傑出)青年頒獎典禮暨文藝匯演”活動中獲一等獎。

三代名家

第一代

于魁智于魁智

以著名表演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杜近芳、李和曾、葉盛章、張雲溪、張春華、雲燕銘、李宗義、雪艷琴、黃玉華、侯玉蘭、孫盛武、李洪春、李盛藻、王玉讓、景榮慶、李金泉、李慧芳、江新蓉、高玉倩、閻世善、李金鴻和以阿甲、馬少波、李紫貴、鄭亦秋、范鈞宏、翁偶虹、呂瑞明、王頡竹、景孤血、樊放、戴英祿、鄒憶青、劉吉典、關雅濃趙金聲、郭大有等,在各種藝術競賽中屢屢奪魁折桂。藝術造詣深湛的鼓師、琴師白登雲、賡金群、王德元、李瑞斌、任子衡、王鳳朝、沈玉才、費文治、靳文山、李廣伯等和舞台藝術技師們,也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和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中堅力量的著名編導、藝術家、音樂、舞台美術專家等開創了善於繼承,勇於革新,精於塑造人物形象的獨特風格。

第二代

以五、六十年代中國戲曲學校優秀畢業生為骨幹,劉秀榮、楊秋玲、孫岳、劉長瑜、馮志孝、錢浩梁、李光、李維康、王晶華、吳鈺璋、張曼玲、劉琪、寇春華、李欣、俞大陸、耿其昌、高牧坤、李岩、陳真治等與八十年代吸收的李世濟、楊春霞、齊嘯雲等匯合成新的藝術力量,繼續發揚劇院的優良傳統,在創造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形象方面,進一步做出了卓越貢獻,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

第三代

選拔引進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生及其他社會優秀人材,于魁智、刁麗、張建國、張火丁、耿巧雲、陳淑芳、李海燕、江其虎、趙永偉、李文林、袁慧琴、鄧敏、宋小川等,都是一代新秀,正在舞台藝術中鍛鍊成長,是中國京劇事業的接班人。

成就榮譽

劇院創作、改編演出了《三打祝家莊》、《白蛇傳》、《將相和》、《黑鏇風李逵》、《獵虎記》、《野豬林》、《桃花扇》、《楊門女將》、《柳蔭記》、《謝瑤環》、《滿江紅》、《九江口》、《春草闖堂》、《紅燈照》、《大明魂》、《甘棠夫人》、《響馬傳》、《桃花村》、《三座山》、《周仁獻嫂》、《李逵探母》、《佘賽花》、《穆桂英掛帥》、《三盜令》、《孫安動本》、《初出茅廬》、《強項令》、《李清照》、《錦車使節》、《調寇審潘》、《武則天軼事》、《玉樹後庭花》、《寶蓮燈》、《火醒神州》、《寶馬圓情》等百餘出歷史故事劇;改編上演了《紅燈記》、《白毛女》、《蝶戀花》、《恩仇戀》、《香港行》、《北國紅菇娘》等幾十齣現代戲,還整理改編上演了《三岔口》、《群英會》、《秦香蓮》、《漢宮驚魂》等二百餘出優秀傳統戲和優秀傳統地方戲。這些劇目各具特色,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在國內外都具有廣泛影響,還有許多優秀劇目及其表演藝術家在國際、國內的重要演出活動和比賽中獲獎。
40多年來,劇院有17個優秀傳統戲、32人次在國際藝術競賽中獲得表演金、銀獎。在國內獲文化部和中國劇協頒發優秀獎的劇目共有26個;“文華新劇目獎”2個;有113人次獲優秀編劇獎;9人次獲優秀導演獎;2人分獲“文華音樂創作獎”和音樂設計獎;3人分獲舞台美術獎、服裝設計獎和“文華舞美設計獎”;62人次獲優秀表演獎、“梅蘭芳金獎”和“梅花獎”等。共43個劇目、129人次獲國際、國內各種獎勵。
中國國家京劇院還負擔著國際文化交流的任務,曾先後赴前蘇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印度、德國、法國、比利時、瑞士、義大利、英國、芬蘭、瑞典、希臘、挪威、丹麥、智利、烏拉圭、巴西、阿根廷、埃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演出,足跡遍及五大洲,滿足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增加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與友誼,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擔任音樂交響樂《楊門女將》演出的是中國京劇院三團。中國京劇院三團(原青年團)成立於1994年。多年來,中國京劇院三團以繼承和發揚京劇藝術為已任,恢復上演傳統劇目和現代戲達百餘出,形成了陣容嚴整、舞台清新、行當齊全、流派紛呈的舞颱風格。

劇目錦集

新劇聚焦

面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戰,作為國家藝術院團,劇院把京劇舞台藝術作品的創編與演出例為主要業務範圍之一,緊緊抓住劇目建設,高揚民族文化大旗,固守民族精神家園。近年來,劇院兼收並蓄,推陳出新,整理復排、新編創演了一大批新劇,京劇舞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光彩。
2008年新劇:《孫悟空大鬧無底洞》;《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2007年新劇:《三打祝家莊

常演劇目

中國京劇院這一處鮮活生動、美輪美奐的藝術殿堂,半個世紀以來,皓首蒼顏的老者為之痴謎,知天命的中年為之陶醉,韶華紅顏的青年人,也為之神往。昨天,這裡曾上演過近250多部優秀劇目,今天,這裡依然鑼鼓喧天,京胡悠揚,這裡依然精彩紛呈,好戲常演。

《紅鬃烈馬》 野豬林 《打金磚》 《四郎探母》 《將相和》 《醉酒》
《空城計》 《探皇陵》 《穆桂英掛帥》 文姬歸漢 《兵聖孫武》 《荒山淚》
《六月雪》 《法門寺》 《秋江》 白蛇傳 《霸王別姬》 《春秋亭》
《天女散花》 《空城計》 《紅娘》 《奇冤報》 《洛神》 《三岔口》
《二堂舍子》 《打漁殺家》 《斷橋》 釣金龜 《女起解》 《戰金山》
《秋江》 《貴妃醉酒》 《打焦贊》 《扈家莊》 《昭君出塞》 《江姐》
《擋馬》 《小商河》 《盜仙草》 《游龍戲鳳》 《岳母刺字》 《小放牛》

餘年來,劇院海納百川,組成了精英薈萃、實力雄厚的京劇藝術表演團體。在近半個世紀的征程中,劇院善於繼承、勇於革新,形成了思想內容豐富、藝術嚴謹、舞台清新、流派紛呈、陣容齊整的藝術風格,在京劇舞台上呈現了一批傳得開,留得下的經典之作。

《圖蘭朵公主》 《三打祝家莊》 江姐 《瘦馬御史》 《漢宮驚魂》 《三岔口》
《孫安動本》 《穆桂英掛帥》 《大鬧天宮》 《滿江紅》 《楊門女將》 《紅燈記》
《平原作戰》 《紅色娘子軍》 《春草闖堂》 《蝶戀花》 《文成公主》 《瀘水彝山》

重點京劇院團

2006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期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的名單,同時評選出了17家省級重點京劇院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