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歷
工作經歷
1974年3月,高中畢業知青下鄉,兩年後返城到石家莊市汽車發動機廠宣傳科工作。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後考入河北大學哲學系,77級本科,獲哲學學士學位。
1982年3月至1995年,河北師範大學任教,期間師從歷史系張恆壽教授學習中國思想史,並做其學術助手6年。
1995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所,博士論文方向為中日經濟史比較,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8年起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經濟學所任教。
訪學經歷
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北京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導師湯一介教授。
1992年至1993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日本經濟研究班學習。
1994年9月至1995年8月,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1998年4月至1999年3月,日本愛知大學留學一年(因清華工作需要提前回國)。
2001年12月至2002年6月,日本東北大學經濟學部客座研究員。
開設課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比較經濟制度、財政金融學、公共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論文著作
高淑娟長期從事哲學、中日文化、中日經濟等領域的研究,合譯與合著學術著作多部,有《中日對外經濟政策比較史綱》、《日貨衝擊波——中國民族工業的憂患》、《當代中國改革大辭典》、《現代西方企業規範管理集成》等;發表論文有《日本貿易自由化的過程及啟示》、《多元價值觀與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朝貢貿易與亞洲早期區域經濟雛型》、《日本入關的國際因素及過程》等多篇。
學術成果
專著
1. 《中日對外經濟政策比較史綱》,高淑娟、馮斌著(310千字),清華大學出版,2003
2. 《近代化起點論》,高淑娟著(295千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 《亞洲的財閥和企業》(譯著)譯者之一,三聯書店1997
4. 《日貨衝擊波——中國民族工業的憂患》,編著(筆名馮志英),中國環境出版社,1998
論文
1. 《多元価值観と日本戦後経済発展》, 日本,東方書店,1996
2. 《日本加入GATT的國際環境與過程》,高淑娟、裴桂芬,《日本問題研究》,1996年第2期
3. 《論中日鎖國之異同》,《中日關係史研究》,1999年第4期
4. 《埋單不是詐欺行為?》,《中國改革》,1999年第5期
5. 《日本貿易自由化的過程及啟示》,《日本學刊》,2000年第5期
6. 《朝貢貿易與亞洲早期區域經濟雛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7. 《關於剩餘價值一般與特殊的思考》,《清華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8. 《試論中日歷史上的實物地租單一化》,《古今農業》,2002年第3期
9. 《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思考》,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10.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的有效需求不足與失業現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 《略談“長崎會所”與“十三行”》,《日本研究》,2003年第3期
12.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中國傳統經濟倫理的影響》,“中日社會·經濟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8月
13. 《由“亞元”構想引發的亞洲區域經濟的歷史思考》,清華大學、香港滲會大學“第五屆當代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6月
14. 《論轉型期行業協會的功能定位及作用發揮》,高淑娟、王成偉,“轉型國家產權改革和企業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2004年9月
15. 《行業協會:從形式社團法人到實質社團法人的發展》,高淑娟、王成偉,“第二屆俄中高級經濟論壇”,2004年9月
16. 《桃花源記與兩晉占田制》,《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17. 《從歷史積澱看日本城市化進程》,“第7次全國政治經濟學研討會”,2005年4月
18. 《國內統一大市場對於近代化的意義》,中國市場史研討會,2005年5月
19. 《資本春秋》,6集電視教學片,中國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 ,2005年7月
20. 《“利己利他關係”有四個層次》,《中國改革報》,2005年11月14日
21. 《論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李萍、高淑娟,《論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2. 《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必然——論鄧小平“三步走”戰略》李萍、高淑娟《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23. 《日本質量管理的三個層次》,張秀敏、高淑娟,《新東方》,2006年第1期
承擔課題
1. 中日兩國封建社會末期對外經濟政策比較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997—2000年度
2. 中日近代對外經濟政策比較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3—2006年度
3. 從中日近代對外經濟政策變遷看亞洲區域經濟,清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4-2006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