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生死觀](/img/e/6f2/nBnauM3XzcDN4kDMzUjMwcTOyITM4MDM0kjMwADMwAzMxAzL1I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難捨遺體
期待奇蹟出現
![動物生死觀](/img/e/04b/nBnauM3X3EDO5UTNwcjMwcTOyITM4MDM0kjMwADMwAzMxAzL3I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關於賈納難以放棄孩子屍體的原因,海爾蒂博士認為它還一直希望那個小身體忽然醒來。“有的情況下幼獸並沒有死,只是陷入深度暈厥。因為它們太小太虛弱,有時從樹上掉下來就會暈半天,可最終會重新活過來。”也許所有的母獸都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即使小猩猩真的死了也都不撒手,期望奇蹟再次來臨。舐犢情深,是能跨越種族的。
對於大猩猩來說,從受精卵到呱呱墜地,小生命在子宮中要呆上長達295天,出生後夭折率又很高,所以母猩猩每隔6~8年才能成功撫養一個小猩猩,這種喪子因此更具悲劇性。海爾蒂博士說:“我們知道靈長類動物的懷孕期比較長,而且一次生下的後代往往只有一個,因此每隻幼獸都凝結著母親無盡的投入與期望。”
保存遺骨
緬懷和關愛同類
![動物生死觀](/img/1/d4d/nBnauM3X2ETM1cDMwkjMwcTOyITM4MDM0kjMwADMwAzMxAzL5I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在肯亞等非洲國家,人們認為大象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能預知自己的死期,瀕死前便自行前往“大象陵園”。那裡很早就有這樣的傳說:大象族群非常團結,野生大象都有自己的家族墓地。如有半路死去的大象,其他同類遇到遺骸後也會幫助保存下來,用長長的鼻子將死者卷到墓里。不僅如此,活著的大象還經常跑到墓地里對著死去的大象的白骨進行“緬懷”。這種保留遺骸的傳統得到了同樣重視遺體的人類的尊敬。
在最近的《生物學快報》(Biology Letters)上,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克倫·麥克科姆博士和他的同僚撰文指出,當非洲象遇到一堆骨頭和石頭等其他東西的時候,會花上一段時間仔細對其中屬於同類的頭骨和長牙進行鑑別,而對其他物種如犀牛、水牛等大型哺乳動物的遺骨漠不關心。
他們發現,大象對同類的牙齒最感興趣。在所有同類的物品中,象牙是首選,雖然這是研究中故意擺在大象面前的物體中個頭最不起眼的。但大象會把有感覺的腳輕輕地放到象牙上面,小心地蹭來蹭去。
![動物生死觀](/img/b/790/nBnauM3X2YTN2EDN0kjMwcTOyITM4MDM0kjMwADMwAzMxAzL5I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還有研究者更是抓到了大象為剛去世的同伴“祈福”的現場。2006年《實用動物行為科學》(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期刊中,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喬治·懷特梅爾博士在與人合著的一篇文章中講到領頭的母象去世後,同一群體中其他大象的反應。他說:“一頭雌象站在屍體上面,前後晃動身體,有些大象抬起腳跨過屍體的頭部,還有些象用象牙輕輕觸動屍體。每頭象都要將這些動作重複一遍,之後象群一道離開。”在經歷了這番儀式後,死去的大象會永久留在同伴們中間嗎?沒準在大象的生死觀中就是這么認為的。
吞食屍體
以生存的名義![動物生死觀](/img/4/1b1/nBnauM3X1EzM3YDM1AzMwcTOyITM4MDM0kjMwADMwAzMxAzLwM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在廣袤的非洲草原上,獅子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憑藉尖牙利爪以及一手過硬的潛伏本領,很多大型食草動物都會成為它的盤中餐。和其他很多大型貓科動物一樣,獅子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懶傢伙,如果有送上門的現成食物,它也懶得去追逐折騰。這樣一來,同類的屍體也被它添加到了菜譜上。獅子一般會慢慢靠近一隻同類的屍體,先是慢慢用鼻子聞幾下,然後再伸出舌頭舔舔,如果發現那具屍體還算新鮮,那就會毫不客氣地開始大快朵頤。如果肉質已經嚴重腐爛,那么這具同類的屍體對它來說就徹底失去了利用價值,連一眼都不會再多看就揚長而去。
除獅子外,在饑荒情況下,河馬也會吞噬同類的屍體,甚至連一向形象憨厚的駱駝在這方面也有不良紀錄。相比之下,由於食腐為生而臭名昭著的南美洲禿鷹的行徑則要地道得多,它們會將同類的屍體撕成碎片,爾後用爪將其送至大樹梢或高山的岩洞中,任其腐爛,但絕不會把肉吃掉。
清理遺骸
群居生活衛生第一
![動物生死觀](/img/3/ebf/nBnauM3X0QzMxMDO0EzMwcTOyITM4MDM0kjMwADMwAzMxAzLxM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像蜜蜂或者螞蟻這類群居的昆蟲,會把有關處理同類屍體的事項考慮得非常周到,有“專蟲”負責從事這方面工作。這些“專蟲”會在幾分鐘內就拋棄那些屍體,將它們扔到不會影響到蜂巢或蟻穴的安全範圍之外,有的還會用沙土和青苔把屍體掩埋起來,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傳染性疾病在蟲際的大規模傳播。
如果有老鼠之類的“龐然大物”由於被甜美的蜂蜜吸引而入侵蜂巢,為了反擊“侵略者”,蜜蜂會大量出擊,以“蜂海戰術”驅趕來犯之敵。而一些要嘴不要命的傢伙,可能因身中蜂毒過多死在蜂巢之中。小小的蜜蜂無力將這些巨大的屍體移出去,於是就在屍體上塗一層收集來的樹脂,做成“木乃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昆蟲學教授吉恩·羅賓遜說:“在蜂巢中會遇到乾癟的老鼠屍體,它們被樹脂保存得十分完整,連鬍鬚都根根可見。”
看破生死
冷靜接受大限
![動物生死觀](/img/8/3cd/nBnauM3X1YTNygjNxkzMwcTOyITM4MDM0kjMwADMwAzMxAzL5M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人類學副教授麥可·威爾遜博士對此則有不同看法,在甘比亞對黑猩猩進行過跟蹤研究的他認為:“在對死亡的理解,以及對生與死的區別方面,黑猩猩與人類其實有很大不同。”在動物中,死亡主題更容易令人毛骨悚然。雖然一隻母獸會堅持照顧死去的孩子一段時間,期待它能起死回生,但一段時間等不到結果後,威爾遜博士說:“當幼獸的屍體快腐爛時,母獸可能就會只扯下一條腿接著帶走,或者將屍體掛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小徑邊的樹上揚長而去。”這種看上去很殘忍的做法和之前依依惜別的深情好像大相逕庭,可這些都發生在同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身上。
據威爾遜博士觀察,絕大多數成年黑猩猩對其他成年同類的死亡並不會表現得如何多愁善感。而且,黑猩猩的社會中有條規則,就是年老或體弱的個體會離開整個種群,獨自進入森林深處迎接死亡。而那些在種群中死去的黑猩猩通常會躺在另外一些成年同類的身邊離世,這些同伴“有時候會去確認一下死者是不是真死了,有時也會不理不睬。”
獨自默默走向死亡,或是淡然面對同類的離去,在黑猩猩的死亡觀里,當永別真的來臨的時候,這就是最現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