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我們將會看到一個交織著歡笑和眼淚的喜劇故事,裡面關乎的是所有能夠想像得到的與身為人母的狀態有關的進退兩難的窘境,其中包括婚姻、工作、自我以及不必要的適應能力,都將在一個命中注定的關鍵日子裡同時接受考驗……影片自成一派,因為沒有其他作品能夠像它一樣全身心地沉浸於其中,努力地探索著成為一位合格的母親需要具備的方方面面,雖然帶點扭曲的幽默感,卻不能磨滅它對真實性的精確把握。
在成為一位母親之前,伊萊扎·韋爾奇(烏瑪·瑟曼飾)本來是一個小說家,後來她通過自己的網站變成一個專門為媽媽或準媽媽們撰寫部落格的人,因為這樣可以讓她將更為深沉且有創造力的精力全部放在撫養她的兩個小孩上。伊萊扎的生活和工作全部濃縮進了一個租金穩定的公寓裡,那是一個沒有電梯的專門用來租賃的建築物,矗立在高消費階層所居住的格林威治鎮的中心地帶……伊萊扎有一個為人和善但做事常常心不在焉的丈夫(安東尼·愛德華茲飾),他對自己的妻子所面對的掙扎和衝突似乎總是置身事外、顯得漠不關心,就更不用說履行基本的家庭義務了。伊萊扎常常找最好的朋友希拉(明妮·德里弗飾)談心,她們對彼此都感到很惋惜,可惜卻無能為力。
似乎所有可能會引發動盪的事情都擠在了同一天進行,也直接迫使著伊萊扎不得不面對她很有可能徹底地迷失掉自我的恐懼。打從一大早,伊萊扎就意識到自己走進了一個異常奔波忙碌的一天:為女兒籌備一個讓人心滿意足的6歲生日派對;照顧剛剛學會蹣跚走路的兒子;在一個大規模的停車場裡為一個位置而與那些傲慢專橫的中年婦女戰鬥;修補因為在部落格中過於坦白地記錄了好朋友的"實話"而產生的憤怒與情感裂痕……最最重要的是,伊萊扎決定參加由一本非常高檔的育兒雜誌主辦的一場競賽,而她需要做的就是用500字回答一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非常深奧的問題--"成為一個母親,對於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到了黃昏時分,伊萊扎努力地將這一天發生的一切錄入成文字,而且還要看起來儘可能地美好……在回顧的過程中,伊萊扎卻意外重新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聲音,同時也意識到她生命中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整個故事以一種辛辣、尖銳且充滿喧囂的方式,著眼於所有媽媽都可能會面對的各種挑戰,憑藉著一種敏銳的觀察力直接滲透到了一個即將步入中年的女子,對自我的理解的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里--從被那些20齣頭的小青年稱為"女士",到最終將時間和生命力全部耗在了收拾孩子們散落在各處的玩具以及丈夫隨手甩到一邊的臭襪子上。
幕後花絮
【母愛並不只是無私地奉獻】
《母性》由女電影人凱薩琳·迪克曼(Katherine Dieckmann)自編自導,她之前曾因為製作了《好孩子》(A Good Baby)和《挖掘者》(Diggers)而在電影工業中受到了極大的讚譽……影片所講述的故事,無疑是一首有關撫養小孩所經歷的所有快樂和悲痛的讚美歌,同時還強調了作為一個媽媽,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千萬不能只想著付出一切,最終迷失了自我。烏瑪·瑟曼(Uma Thurman)飾演的伊萊扎·韋爾奇,提供出來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母親形象,擁有著惹人喜愛的迷糊個性,還會稍帶點歇斯底里的興奮,在出演丈夫的安東尼·愛德華茲(Anthony Edwards)的層次感分明的表演的指點之下,她顯得如此能幹且很賢惠--當然,這與飾演了她的死黨的明妮·德里弗(Minnie Driver)也有著很大的關係。與此同時,在影片中扮演了幾個小孩的童星那充滿自然主義的表演風格,還有來自於紐約當地的藝術家的支持,使得這部影片立刻就散發出強大的溫暖和拘泥細節的真實性。
影片中的伊萊扎是一個喜歡借用部落格來抒發情感的女子,而烏瑪·瑟曼顯然是那種對類似的網路日記完全不了解的"網盲",她表示:"我從來沒有寫過部落格,可以說想都沒有想過……我的意思是,我真的一點都不了解這種網路日誌,所以我只好將我在影片中的角色看成是一個灰心、泄氣的失意作家而已,她渴望著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而我最喜歡《母性》的地方就在於,部落格為伊萊扎提供了一塊平台,她可以在上面記錄一些她真正關心的事情。事實上,即使現實生活中的我對部落格一無所知,也很少去看其他人的主頁,但是我真的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宣洩情感的渠道,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避風港--我想,不管是誰,如果能在部落格的字裡行間之中流露出一種有感而發的真實特色,那樣的內容讀起來肯定是非常地有趣的。"
不管是烏瑪·瑟曼還是凱薩琳·迪克曼,已經身為人母的她們對於"母性"這樣的字眼自然也都不感到陌生了,瑟曼承認道:"其實我想說的是,母親這個詞語可以連帶著引出一大堆涵蓋範圍非常廣的話題,但是我發現裡面大多都與無私、奉獻這種很有高帽子嫌疑的內容分不開,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女人有了小孩以後,在這個世界上心裡就再也裝不下其他的了……我至今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讀這個由凱薩琳·迪克曼創作出來的劇本時所感受到的震撼,因為我從中看到的是一個非常直白的女性形象,而且還發現了許多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鳴和親密感的小鋪墊。迪克曼在整個故事中安排了非常多的搞笑時刻,包括那些交織著苦與樂的靈動與美感--她展示出來的是一個我真正能融入其中的世界,然後又巧妙地做出了許多與眾不同的細節處理。"
在烏瑪·瑟曼看來,她願意出演《母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她本人與伊萊扎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點,瑟曼繼續說:"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我們都常使用一個相似的家庭用語,'如果是你自己能做的事情,為什麼不直接做呢?'當然,身為一位母親,確實算是一個非常個人化且充滿了驚奇的經歷,也是我生命中有過的最棒的體驗。"
影片中的伊萊扎擁有的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家庭,但是烏瑪·瑟曼卻全然不是這樣,所以在履行雙親的義務與責任時,她可能就會感覺更加地艱難一些,瑟曼說:"其實本質上而言,我是不會憑藉主觀的意向去判斷別人的生活的……我覺得每一位母親和孩子之間都有一種獨特的相處方式,那是靠經驗與愛才能得到的默契。我們只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裡面有一個真實、有趣又充滿智慧的女人,雖然她看似身處在一個完美的四口之家中--爸爸、媽媽和一對兒女,可是她仍然經歷了一段難以置信的艱難時刻,不得不重新確立生活的目標,以便不會在繁瑣的家庭生活中徹底地迷失了自己,再也觸摸不到有質感的未來。我沒辦法評論別人的生活,只能儘可能地掌握自己身邊的一切,所以即使我的孩子們擁有的是一個相對不完整的家庭,可是他們卻生活在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母性'光環的保護下。"
【為母之道】
對於烏瑪·瑟曼來說,身為人母的最大挑戰,就是自己本來就不多的睡眠時間再度被無情地剝奪了,瑟曼表示:"在我看來,那真是非常折磨人的痛苦,你知道的,當你開始懷孕的時候,一切就已經撲面而來了……自從我第一次懷孕以來,我就再沒睡過一個又踏實又安穩的好覺,要知道我年輕那會兒,可是非常嗜睡的,是有名的'睡神'。到了晚上,我總是睡睡醒醒,有的時候會以清醒的狀態坐在床上好長時間,幾乎已經變成了我需要面對的一場長期的戰鬥。"
影片中有這樣一組場景,描述了伊萊扎因為有一部電影作品在她所在的街區拍攝,而給她的出行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和不便,她為此感到特別地失望……而《母性》就是在紐約市實地拍攝的,對於這樣一座人口過度密集的城市來說,除非影片需要某些特殊的要求,否則真的不太適合用來當做故事背景--而凱薩琳·迪克曼之所以選擇紐約,是因為這裡有著她所熟悉的生活環境,迪克曼說:"我對此真的是深有體會,因為影片就是在我住所的那個街區拍攝的……雖然我並沒有對其他人提出過類似的要求或建議,但是能夠來到這個我如此熟悉的領域做我最喜歡做的事情,真的是非常地美妙。從我的窗戶望出去,能夠看到我的小孩的學校,我們真正可以掌握的是一個很有現實主義風格的地理環境,我很喜歡這種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真實感。而且我感到非常地幸運,由於我一直給街區的協會捐錢,好像是從1989年就開始了,所以我們很順利地就取得了拍攝的許可證,甚至就連街區協會的負責人也會經常在我們的周圍走動,然後告訴路過的鄰居們,'看,她就住在我們這裡。'雖然拍攝工作真的給這裡帶來了很多不方便之處,但我們都是心懷感激和與人為善去面對這一切的。"
而就出生於波士頓的烏瑪·瑟曼而言,能夠在一部電影作品中扮演一位土生土長的紐約人,也算得上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經歷了,瑟曼表示:"其實我非常喜歡看著一部電影從無到有的這個過程,那會帶給我極大的滿足感。我還記得當我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一遇到在街邊拍戲的劇組,就喜歡在周圍走來走去,我經常會羨慕地觀察停在這裡的卡車,猜測,'是誰在我家附近拍電影呢?也許有一天我也能坐進卡車裡。'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夢想,因為能做一些你真正喜歡的事情,本來就是一種難得的幸運。有的時候,拍電影就好比是在經歷一場心靈的洗禮,你可以去一些沒有去過的地方,然後假裝對那裡很熟悉,而最終,你真的會越來越了解周遭的環境。"
烏瑪·瑟曼承認,對於一個女人而言,為人母勢必會令其重心從事業上有所轉移,甚至有可能最終完全沉浸在了家庭生活里,瑟曼說:"孕育一個孩子,確實需要你在這方面付諸更多的時間或精力,但是我真的不介意……不過我還是多多少少有那么點恐慌的,害怕當我想工作的時候,卻再也找不到人願意僱傭我,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上才會好一些。所以,即使我非常喜愛我的工作,可是生養小孩卻是女性的本能,那是一種天性,就好比是女人生到這個世界的另外一個目的,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現在的女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以前的女人不會出去工作,所以她們只能依附於自己的丈夫,但今時不同往日,女人和男人一樣要賺錢養家,因此她們在孕育一個小孩的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困惑與掙扎也就更多一些,可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總是讓她們無從選擇,最終只好以放棄自己的一切來迎合家庭和孩子--這就是我的角色伊萊扎在影片中正在面對的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面,好在她還是重新找回了那個迷失了方向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