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利水
![利水益元散](/img/1/117/nBnauM3XycTNxYjM4ADM4UDNyITM2ITN0QjMwADMwAzMxAzLwA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陶弘景:術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東境術大而無氣烈,不任用。
2.《清異錄》:潛山產善術,以其盤結醜怪,有獸之形,因號為獅子術。
3.《本草圖經》:術,今處處有之,以嵩山、茅山者為佳。春生苗青色無椏。一名山薊,以其葉似薊也,莖作蒿乾狀,青赤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花者;入伏後結子;秋而苗枯,根似姜而傍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有膏液,紫色。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暴乾,乾濕並通用,今八月采之。謹按術有二種,陶注《本草》雲,白朮葉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朮細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於眾者名楊枹薊,今呼之馬薊,然則楊枹即白朮也。今白朮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崗上,葉葉相對,上有毛,方莖,莖端生花,淡紫碧紅數色,根作椏生。以大塊紫花者為勝,凡古方雲術看,乃白朮也。
4.《本草衍義》:古方及《本經》只言術,未見分其蒼、白二種也,只緣陶隱居言術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今人但貴其難得,惟用白者,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類,蒼朮為最要藥,功尤速。
補脾益氣
由於本藥方中加有
![利水益元散](/img/1/2e6/nBnauM3XxMDM3kzNykDO3gzMyITM2ITN0QjMwADMwAzMxAzL5g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甘草性味甘,平。人心、肺、脾、胃經。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藥,能瀉火解毒、潤肺祛痰止咳,用於治療咽喉腫痛,以及藥物、食物中毒,咳嗽哮喘等症;炙後入藥,能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心悸怔忡、脈結代、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以及腹中痙攣急疼痛等症。甘草的藥性緩和,可升、可降,可以與補藥、瀉藥、寒藥、溫藥、涼藥等各類藥物配合使用,並有調和藥性的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別錄》記載:“溫中下氣,傷髒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益血復脈
![利水益元散](/img/c/690/nBnauM3XyUTO1kDN5UzMwkDNyITM2ITN0QjMwADMwAzMxAzL1M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瀉泄相火
![利水益元散](/img/e/838/nBnauM3XxETO3EjNxgzMwkDNyITM2ITN0QjMwADMwAzMxAzL4M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相關詞條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
中藥方劑之利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