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劇目
1967年:
《鎖麟囊》《八賢王游湖》
《天官賜福》
《三笑姻緣 》
《商輅斬文禧 》
《一文錢》
《牙痕記》
《丁姑告狀》
《千里送京娘 》
《韓信》
《三娘教子》
《陳三五娘 》
《孫龐演義》
《路遙知馬力 》
1968年: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天作良緣 》
《傻公子》
《巫山風雲》
《二度梅》
《宋宮秘史》
《安邦定國志》
《王文英認親》
《白紙告狀》
《妙女婿》
《子母錢》
1969年:
《薛仁貴》
《劉備招親》
《三對佳偶》
《蓮花庵》
《江山美人》
《蜜蜂計》
《薛仁貴續集》
《孟麗君》
《西廂記》
《王寶釧》
《打金枝 》
《義薄雲天》
《白蛇傳》
1970年:
《同命鴛鴦》
《販馬記》
《情鎖斷腸紅》
《錯中緣》
《鴛鴦淚》
《蟠龍鏡》
《七劍會金龍》
《夢斷劍嶺》
《浮雲遮月》
《四美圖》
《萬花彩船》
《紅樓夢》
電視歌仔戲(彩色)
1971年:
《相思曲》
《情恨青天》
《春花朵朵香》
《琵琶環》
《紫玉獅》
《血書留痕記》
《馴夫記》
《送鳳冠》
《錯中緣》
《母子會》
《李旦與鳳嬌》
《郎非無義》
1972年:
《再生緣》
《狀元堂》
《巧相逢》
《七世夫妻》
《萬杞梁與孟姜女》
《梁山伯與祝英台》
《郭華郎與王月英》
《王十朋與錢玉蓮》
《商琳與秦雪梅》
《李奎元與劉瑞蓮》
《韋燕春與賈玉珍》
《月夜琴聲》
《七俠五義》
1973年:
《碧血情天》
《萬花樓》
《隋唐演義》
《楊家將》
1974年:
《三千金》
《孟麗君 》
1975年:
《忠孝節義圖之秦雪梅與商琳》
《忠孝節義圖之洛神》
《大漢英烈傳》
《春江萬里情》
1979年:
《俠影秋霜》
《蓮花鐵三郎》
《青山綠水情》
1980年:
《俠骨英雄傳》
《薛平貴》
《陸文龍》
《龍鳳再生緣》
1981年:《鐵扇留香》(等二十齣)
1982年:《西江月》(等四出)
1983年:《萬花樓》(等五處)
1984年:《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六出)
1985年:《韓信》(等兩齣)
1986年:《薛剛》(等四出)
1987年:《狂花飄雲夢》(等四出)
1988年:《新西江月》(等四出)
1989年:《紅樓夢》(等兩齣)
1990年:《伴鬼闖江湖》
1991年:《新狄青》
1992年:《巡按與大盜》(等兩齣)
1993年:《順治與康熙》
1994年:《洛神》(1993年開拍)
1995年:《四季紅》
1997年:《紅塵奇英》
2003年:《君臣情深》(2002年開拍)
舞台演出
1968:《蝴蝶杯》(今日育樂中心)
1970:《情鎖斷腸紅》(今日育樂中心)
1976:《孟麗君》等十多出(新加坡)
1980:《唐伯虎點秋香》(全省巡演)
1981:《漁嬢》(國父紀念館。十月)
1982:(三月與十月兩度下鄉公演)
1983:(新聞局安排赴美國、日本公演。 赴菲律賓公演)
1984:(全省巡迴公演兩個半月)
1985:(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公演)
(為慶祝台灣光復四十周年到中興新村義演)
1987:(赴日本公演)
1991:《呂布與貂蟬》(首度在國家劇院公演)
《唐伯虎點秋香》(西雅圖、休士頓、洛杉磯、舊金山公演)
1992:《漁嬢》(宜蘭義演)
1995:《雙槍陸文龍》(國家劇院)
2000:《台灣梁祝》(國家劇院)
2001:《台灣梁祝》(全省巡迴公演)
(赴日本公演)
2007:《丹心救主》(國家劇院)
特別演出∶個人電視特別節目
1975 國慶特別節目【百美圖】
1976 特別節目國語歌唱劇【三對佳偶】
1980 特別節目【萬花筒】
1983 特別節目【楊麗花的世界】
特別節目【女兒心--楊麗花的奮鬥史】
1984 特別節目【楊麗花的獻禮】
1986 特別節目國語劇【西遊記】
1987 新春特別節目【楊麗花賀新春】
1988 特別節目【楊麗花向三軍致敬】
1997 新春特別節目【迎春接福新年好】
個人大型活動
1983 楊麗花歌仔戲答謝觀眾聯歡會(中華體育館)
1986 楊麗花千萬個感謝(中華體育館)
1987 掌聲響起勞動節慶祝晚會(中華體育館)
1988 楊麗花向三軍致敬(金門)
1994 ‘疼惜我們的所在’晚會(台中中興堂)
花之交流
1983 馬尼拉市長贈市錀予楊麗花
1984 美國醫生訪華,醫生太太訪問楊麗花
1985 關島小姐訪台視,楊麗花香吻迎賓
1988日本電視台吃遍全世界,訪問楊麗花 邀請來台參賽環球小姐品嘗台灣料理
1989 拍攝【紅樓夢】加州小姐探班
1991 日本時事通信社專訪楊麗花
1995 設宴招待大陸歌仔戲團員
1996 拍攝【四季紅】為美國國會員示範歌仔戲
2002 拍攝【君臣情深】韓國女星金尤美探班
花之活動
1968 :參加台視電視周刊讀者晚會演出唱【馬車夫之戀】
1970 :在【太空之夜】節目唱閩南語流行歌
參加正聲天馬公司二十周年慶
1973: 在【星河】節目中演唱【為什麼要流浪】
1975 :光復三十年特別節目【台灣好】
1976 :在【大年夜】節目中與白家莉合演【訪英台】一劇
1978: 參加【春之歌】春節特別節目
1979 :擔任金鐘獎與禮頒獎人
參加龍舟錦標賽開幕與禮為【表演組】的隊長
1981 :特別節目【萬象回春】與徐露合演【西廂記】
1982 :在司馬玉嬌主持【大觀園】節目中唱【遲到】
參加台視二十周年慶
參加台視【夜來香】節目演唱【落日時分】
參加台視端午節特別節目演唱【燃燒吧,火鳥】
1983 :造訪天母【聖安娜育幼院】
參加【世界自由日】慶祝大會
參加台視中秋特別節目【明澤映月】演唱【小鎮情歌】
1984 :參加慶祝台北市警察局【迅雷小組】成立周年
參加【萬眾一心】聯歡晚會與團員合演【大登殿】
1985 :參加高爾夫球賽
擔任【鄉士歌謠擂台】評審
1986: 參加台視中秋特別節目【彩虹飛月】演唱【唱首情歌給誰聽】
1987 :在【我愛彩虹】節目與鳳飛飛合演【唐伯虎點秋香】
1988 :參加金鐘獎頒獎典禮
擔任第一屆金龍獎傳統戲曲頒獎
1989 :參加宜江之夜活動
1991 :造訪宜蘭宜商、吳沙國中
1992 :參加龍鳳巨星迎新歲特別節目
參加台視三十周年慶與方芳合演【呂布與貂蟬】片段
參加台視高爾夫球賽聯誼賽
參加宜蘭區運公演
1993 :參加【向毒品宣戰-台北之夜】晚會與馮寶寶合演洛神片段
參加【向毒品宣戰,宜蘭之夜演唱會】演唱一段反毒七字仔
1994 :參加民生報十六周年慶晚會扮皇帝與周慧敏合演短劇
參加台視年終晚會與總經理合唱【車站】
參加龍兄虎弟節目演唱【車站】
參加慶祝強棒出擊九周年生日
參加台視【歡唱尾牙】聯歡會演唱【車站】
1995 :參加民生報十七周年慶晚會與陳麗麗表演禪詩禪唱
擔任金鐘獎頒典禮頒獎人
1996 :為台視八點檔【台灣演義】拍預告片
參加李登輝總體就職典禮
參加明星高爾夫球球賽
參加法鼓山奠基大典活動與陳麗麗合演【雙槍陸文龍】片段
參加中視雙十慶國慶晚會與郭小莊合演【唐明皇與楊貴妃】
1997: 擔任復興劇校成果表演展評審
參加宜蘭員山鄉【歌仔戲回娘家】活動
參加台北市立動物園慶祝林旺生日並擔任新人主婚人
2000 :拜訪證嚴為【希望工程】籌款義演一場【梁山伯與祝英台】
參加總統府跨年晚會率徒弟表演【唐伯虎點秋香】
2001 :回響法鼓山說好話、做好事活動
2002 :參加台視四十周年慶與陳亞蘭合唱歌仔戲
擔任金鐘獎典禮頒獎人
2003 :參加總統府跨年晚會表演【七仙女】 (1.1)
舉辦【君臣情深】北、中南宣傳影友會 剪彩活動
1968 :台南藍天歌廳開幕剪彩
為綠峰大飯店開幕剪彩
1971 :為永安鐘錶公司開幕剪彩
1972 :為老店開幕剪彩
1982 :為遊輪【富利安】號首航剪裁
1983: 為【新光】剪裁
1984 :為中影【中華民族團結慶新年】展覽開幕儀式剪裁
南市為兒童遊樂場剪彩
1989 :為金圓環證券公司開幕剪彩
1997 :參加宜蘭【歌仔戲回娘家】活動為員山公園開幕剪彩
1998 :為【華聲坊】剪彩
2003 :為MTB微風廣場店開幕剪彩、為海洋娜娜SPA館開幕剪彩
主演簡介
楊麗花,乳名“阿洛”,生於1944年。母親楊好藝名筱長守,為宜蘭「宜春園」的知名小生。楊麗花四歲時開始上台跑龍套,七歲時與母親演出《安安趕雞》以「小安安」聞名。十三歲時正式加入「宜春園」,十七歲時以《陸文龍》一舉成名。十八歲時進入「賽金寶歌劇團」,曾拍攝電影與前往海外演出。民國五十四年(1965)楊麗花加入台北「正聲天馬歌劇團」在廣播電台演唱,後以《精忠岳飛》跨入電視界,成為電視歌仔戲界的巨星。
劇種介紹
歌仔戲: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歌仔戲初以一男一女的對唱為主,後發展為有生、旦、丑三行併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醜行有三花、老婆等腳色。眾腳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戲的內容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劇目有《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多強調忠孝節義,一般沒有固定劇本,至今仍沿襲以“戲先生”講戲並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歌仔戲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在一百多種傳統曲調中,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台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此外,它還吸收了台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歌仔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椰胡、大簡弦、京胡、嗩吶、單皮鼓、鑼、鐃鈸等,按照表演形式和劇場形態的不同,可分為落地掃歌仔陣、野台歌仔戲、內台歌仔戲等,隨著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傳媒的興起,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及電視歌仔戲等也相繼湧現出來。
歌仔戲自誕生後,兩岸戲班及藝人演出交流不斷,作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寶貴藝術形式,歌仔戲已經成為維繫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條重要紐帶。保護和發展歌仔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戲曲文化,推動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受現代文化藝術形式和流行風尚的影響,歌仔戲現在主要只在中老年人中流行,青年人已不再對其感興趣,這樣的現狀極大地影響了歌仔戲的生存和傳續,需要制定措施加以保護。
藝術特點
歌仔戲初以一男一女的對唱為主,後發展為有生、旦、丑三行併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醜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眾腳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
歌仔戲的內容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劇目有《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多強調忠孝節義,一般沒有固定劇本,至今仍沿襲以"戲先生"講戲並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
歌仔戲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包括《七字調》、《哭詞》、《雜念調》唱腔道白則是以廈門、漳州方言合成的台灣腔。唱詞視情節而定,可長可短。在一百多種傳統曲調中,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台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此外,它還吸收了台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
歌仔戲樂器和其他戲曲一樣,分文場戲和武場戲,武場戲的樂器同京劇相似,有通鼓、豎權、板鼓、木魚、小鈸、大鈸、大鑼、小鑼、銅鈴,還加上小叫、柳盞等。文場戲樂器,早期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台灣笛為主,後來又採用二胡、洞蕭、鴨母笛、嗩吶;近年又有以琵琶、大嗩吶及西洋樂器參與伴奏的。按照表演形式和劇場形態的不同,可分為落地掃歌仔陣、野台歌仔戲、內台歌仔戲等,隨著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傳媒的興起,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及電視歌仔戲等也相繼湧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