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鑽

雷公鑽

雷公鑽是一種古代重暗器。使用時,用左手執鑽,右手執錘,自後猛擊鑽底,鑽子即可飛出。 雷公鑽由錘、鑽兩部分構成,長約17厘米,木柄長約20厘米,錘全重約 1.5-2公斤,與普通小鐵錘相似,只是柄較短而錘較重。鑽為鋼質,有四棱,前尖後粗,前端極為銳利,末端最粗處為正方形,邊長約3厘米。鑽的重量在0.5-0.75公斤之間。使用時,用左手執鑽,右手執錘,自後猛擊鑽底,鑽子即可飛出。因為鋼鑽有棱,敲擊時震力之大,所以左手必須戴上軟皮套子,以防受傷。發射雷公鑽時,必須兩手並用,而且錘鑽兩物本已笨重,在攻敵時缺乏隱蔽性,所以舊時武林中也很少有人練習此技。但雷公鑽發射之力甚大,在15米內可重傷敵人,其威力又是許多暗器比不上的。

基本信息

構造

雷公鑽 雷公鑽

雷公鑽一物,實為笨重之暗器,共為鑽、錘兩物,與世傳雷公用以擊人之具,或稱雷針者相似,又類鍛工用為治石之具。
錘為花鼓形,而柄貫其中央。錘身長約五寸,周圍亦四五寸。柄以木製,粗盈一握,長六寸有奇。此錘之重,當在三四斤左右。鑽子為方錐形,前銳后豐,邊有四角,長約七八寸左右。其後端最豐處,每邊約一寸,愈前愈小。其極端則如鏢頭,銳利無比。每鑽之重,最大者約一斤有半,最小者亦在一斤左右。
其發射也,則以左手執鑽子,擬準所取之的,而以右手握錘,自後猛擊其豐大之一端,左手一松,鑽子即被擊出矣。
用此物者,以鑽固有邊,頗難緊握,且在猛擊時震撼特甚,不免有挫傷手掌等事,故用此雷公鑽者,其握鑽之手必須帶一套子,以備不虞。套子以軟薄堅韌之皮製為佳,如鹿皮、虎皮等最好;若堅硬過厚者,即不合用。因軟薄則易固握,若過厚過硬,阻礙指節之屈伸而無從用勁矣。其套之製法,為方袋形,長短大小略較手掌為大,其後端收口處中穿以帶,可以縛於手腕之上,使套不至脫落。至其帶法,則錘上固系以繩索,可以懸諸腰際。鑽子則用袋盛之,或用鞘插,每六鑽為一插,懸縛左腰脅間,鑽頭向下。
總之,此物之形狀大小,與鍛工治石之器完全相同,甚為笨重,即以一錘六鑽言之,其重已在十斤以外,故不能多帶。而發射時又須兩手並行,又易為人所見,故不若鏢箭等之玲瓏便捷。唯以其笨重之故,發射之力極大,即堅壁亦可穿鑿而過,若著人身必受重傷,其力量則又非別種暗器之所能及矣。

練法

雷公鑽之形式,既如上述,可稱為一種奇形之暗器,因此之故,其發射之勁亦與別種暗器大異。
蓋其主要之用力處,全在乎握錘之一手,其擊之輕重即可斷鑽發之遠近,欲重擊而及遠,必有相當之實力而後可。而取準之道,則完全在於握鑽之手,因欲高欲低皆須先將鑽擬定之後,始可錘擊而冀中的。且握鑽之手亦不僅用以取準,雖發射之遠近視擊之輕重而定,而握鑽之手亦有三分關切也。蓋在錘擊之際,先用全力握鑽極固,待既擊而釋之,則所發之鑽遠射而有力。若在錘擊之際鬆手握之,即用力猛擊亦難及遠。且緊握髮鑽,取的較準,松握則殊不易命中。知乎此,始可與言練鑽。
練鑽之靶子,亦用土垣,畫人形以為的,與飛錘所用者無異。其手法分前、後、側三種。前面即正射,練者向靶而立,距離約一丈,舉鑽擬欲取之處,而以錘擊發之。後射又分上、下二種手法。上後射則人背靶而立,舉鑽扭身,向後擬定所欲取之處,以錘擊發之;下後射亦背靶立,握鑽垂手,使鑽柄向前,鑽尖向後,不須扭身,僅鏇首回顧,擬定所欲取之處而擊發之。側射之法,則僅能靠握鑽一手之方面射之。人側立,左肩向靶,握鑽舉肩前,鑽柄向右,鑽尖向左,擬定目標,以錘擊發之。
以上各法,按序漸進,皆由距靶一丈處為起點,以至能於五丈處發無不中,則其技可用矣。唯此項暗器,在實力充足之人練習最為合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