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兵器
正文
中國清代皇家使用、玩賞、製造紫禁城內收藏的兵器。製作年代自世祖福臨至遜帝溥儀。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集當時冷、熱兵器之精華。清宮兵器分為冷兵器和熱兵器。冷兵器分進攻性兵器、防禦性兵器和雜兵器。進攻性兵器有:①長兵器。有大刀、長槍、戟、矛、鏜、叉等,主要用於武科考試和大內城禁的陳設。②短兵器。有腰刀、寶劍、匕首等,多為玩賞物。少數則用於象徵權力的寶座旁和大閱、親征以及各種吉禮活動等特定場合。乾隆時製造的成批成套帶款識的刀劍,鍍金嵌玉,精美典雅。③拋射兵器。有弓、箭。清統治者視“騎射”為“祖制家法”,所以這類兵器在清宮中為大宗,以供皇帝及子孫行圍習武。防禦性兵器有盔、甲。皇帝、親王、兵丁所用等級分明,鐵盔、草盔、金葉甲、鐵葉甲、索子甲、棉緞甲種類齊全。乾隆時還用明代遺存舊料並參照盛京原樣,複製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甲冑。雜兵器有鞭、鐧、錘、鉤、斧、節棍等。這些兵器大致與民間無異,宮內收藏,只為好奇。
熱兵器是指金屬型管形射擊火器。清宮火器主要是槍、炮兩大部分。火槍(鳥槍)有單筒、雙筒、滑膛、直線膛。前裝火藥和彈丸(鉛丸),有準星照門,依槍機發火。火繩槍是槍械發展初級階段最普通的火槍,也是裝備清軍的主要輕型火器。燧發槍是當時比較先進的火器,利用燧石撞擊或磨擦發火,有撞擊式或輪轉式兩種。擊發槍在清檔案文獻中稱“銅帽槍”,其火門採取完全閉鎖式,上裝含雷汞的銅質火帽,靠龍頭猛烈向下啄擊的力量,完成發火過程,它比前兩種槍更加簡便,射擊精度進一步提高,使古代火槍發展到頂峰。此外還有奇槍,後裝彈,按規定需常備有裝好火藥、鉛丸的“子槍”(雛型子彈),使用時“遞發之相續而速”,這是火器發展史上從前裝到後裝,即解決再次裝填的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嘗試,但它仍為火繩槍機。火炮分前裝炮和後裝炮兩種,均系粗火繩點火。前裝炮有長身管的銅、鐵重炮,也有短身管的臼炮和“輕利以便涉”的小炮,發射同口徑的彈丸或爆炸彈。後裝炮受明佛朗機炮的影響發展演變而來,清典籍上形象地稱為“子母炮”。它是由一門母炮和若干子炮組成。子炮實際上就是後來長體炮彈的雛形。子母炮又有純鑄鐵和鑄鐵鑲木把之分,前者利城防,後者便野戰。清軍前期使用的火炮,主要由中央製造配給。
清宮兵器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內務府造辦處遵旨製造,稱皇帝御用品或御製品,為數眾多,製造精良,是清宮兵器的主要組成部分;②禁軍官兵如護軍營、前鋒營、驍騎營、虎槍營和儀仗隊用品;③全國各地王公大臣以及藏、蒙、回、苗等少數民族首領的進獻品;④中央政府與準噶爾、兩金川、新疆回部、台灣等地戰爭的繳獲品;⑤外國禮品,有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及日本、朝鮮、尼泊爾等亞洲國家所贈;⑥清廷通過粵海關向國外的購置品,有些已被改造,如“荷蘭改鞘槍”。
清宮兵器的特點:①典章制度化。清代幾部重要的國家典籍如《欽定大清會典》、《皇朝通典》、《皇朝文獻通考》、《皇朝禮器圖式》等,均用詳細的文字和圖形將各種兵器的取材用料、制式派場等嚴格地規定下來,不容有絲毫改動,以便永遠“劃一管理”。②先進與落後並存。先進的不再發展,落後的仍然保留。《會典》記康熙帝“御用”有好幾種燧發槍,乾隆帝則一桿也沒有,康熙時啟用南懷仁用西洋法製造較先進火炮,到乾隆時卻毫無關於中央造炮的記錄。正是由於最高統治者的這種態度,裝備八旗軍和綠營兵的一直是弓矢刀矛、舊式火炮和火繩槍。中國的冷兵器與西方不同,長期與火器並存,幾乎同時退出古代戰場。③注重裝飾,不惜工本。在一些刀劍、甲冑和槍炮上,大肆鑲嵌金銀、玉石、象牙、珍珠、珊瑚、螺鈿、寶石、犀角等名貴物品,工藝做法僅金飾一項,就有鍍、鎦、錯、包、鉸累絲等多種。乾隆時製造的第一批“天、地、人”編號的60把刀劍競用了10年之久,可謂精工細作。④大多兵器都鑄、嵌、寫有標記、款識,有助於了解其時代、來源、性能、使用、造兵機構和最高統治的興趣愛好、行圍狩獵等活動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國內戰爭史、冶金鑄造史等方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