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克霉唑。
化學名:1-[(2-氯苯基)二苯甲基]-1H-咪唑
分子式:CHClN
分子量:344.84
性狀
本品為白色片。
適應症
預防和治療免疫抑制病人口腔和食管念珠菌感染,但由於本品口服吸收差,治療深部真菌感染療效差,不良反應又多見,現已很少套用,僅作局部用藥。
規格
0.25g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0.25~1g,一日0.75~3g 。
小兒:按體重一日20~60mg/kg,分3次服用。
不良反應
1.口服後常見胃腸道反應,一般在開始服藥後即可出現納差、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嚴重者常需中止服藥。
2.肝毒性:由於本品大部分在肝內代謝,故可出現肝損害,引起血清膽紅素、鹼性磷酸酶和氨基轉移酶升高,停藥後可恢復。
3.偶可發生暫時性神經精神異常,表現為抑鬱,幻覺和定向力障礙等。此類反應一旦出現,必須中止治療。
禁忌
肝功能不全、粒細胞減少、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及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
因吸收差且毒性大而少用於內服。出現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藥。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動物實驗顯示,套用100倍於人體劑量時具胚胎毒性。孕婦應權衡利弊後決定是否套用。本品是否經乳汁分泌尚缺乏資料。但由於許多藥物經乳汁分泌,哺乳期婦女應慎用。
兒童用藥
3歲以下兒童用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確立。
藥物相互作用
本品與制黴菌素、兩性黴素B及氟胞嘧啶對白色念珠菌無協同作用。
藥理毒理
本品屬吡咯類抗真菌藥,對白念珠菌則可抑制其自芽孢轉變為侵襲性菌絲的過程。本品具廣譜抗真菌活性,對表皮癬菌、毛髮癬菌、曲菌、著色真菌、隱球菌屬和念珠菌屬均有較好抗菌作用,對申克氏孢子絲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屬、組織漿胞菌屬等也有一定抗菌活性。本品對麴黴、某些暗色孢科、毛黴菌屬等作用差。
本品通過干擾細胞色素P450的活性,從而抑制真菌細胞膜主要固醇類-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損傷真菌細胞膜並改變其通透性,以致重要的細胞內物質外漏。本品可抑制真菌的甘油三脂和磷脂的生物合成,抑制氧化酶和過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細胞內過氧化氫積聚導致細胞亞微結構變性和細胞壞死。
藥代動力學
本品口服後很少吸收,成人口服3g後,2小時的血藥峰濃度僅1.29mg/L,6小時為0.78mg/L。連續給藥時,由於肝酶的誘導作用血藥濃度反而下降。消除半衰期為4.5~6小時。本品大部分在肝內代謝滅活,由膽汁排出,僅少量(不足1%的給藥量)以原型自尿中排泄,尿中排出者大部分為無活性的代謝產物。本品在糞便中濃度高,包括口服未吸收部分及經膽汁排泄部分。該藥在體內分布廣泛,在肝、脂肪組織中濃度高,不能穿透正常腦膜進入腦脊液中。本品的血清蛋白結合率為50%。
貯藏
遮光,密封保存。
處方類抗真菌藥
能抑制或殺滅真菌的藥物。除一些古老的抗真菌外用藥如水楊酸、雷瑣辛、碘劑、硫黃等外,抗真菌作用顯著的新藥有抗生素和合成藥兩大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