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先天性腹壁肌肉發育不良是指前腹壁肌肉的發育不良,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最顯著的特徵是皮膚極皺的大腹。該症患者往往同時存在泌尿生殖系統的先天畸形。1895年Parker始稱腹肌發育不良、隱睪及先天性巨膀胱為“三聯畸形”。因全腹壁肌肉缺如或發育不良時,腹壁鬆弛、皮膚形成皺褶,外形象梅脯,故稱梅乾腹。Osler(1901)將合併有膀胱擴張、肥厚、腎積水、輸尿管擴張、睪丸未降等畸形,形象地命名為梅乾腹綜合徵(Prune-Belly syndrome,PBS)。亦曾有人稱此症為Eagle-Barrett綜合徵,或腹壁缺乏綜合徵、水壺腹綜合徵等。
發病機理
(一)發病原因
尚不明確,認為有3種可能:
1.遺傳因素:此推斷僅適用於個別病例。
2.繼發於下尿路梗阻:因下尿路梗阻繼發巨膀胱及腹部膨大,使腹肌發育不良,也妨礙睪丸下降。此推斷不能解釋全部病例,如只有腹肌發育不良,未伴發其他畸形者。
3.胚胎髮育障礙:基於肌肉、骨骼、腎及輸尿管均由中胚層衍化形成,當胚層發育異常,就可導致有關的系統發生畸形。該推斷得到多數學者的承認。總之,PBS的病因尚需進一步探討。
(二)發病機制
先天性腹肌發育不良在腹部各部分常不勻稱,多為一側較重,另一側輕較,上腹部比下腹部輕。Randolph為數例先天性腹肌發育不良者作肌電圖,以了解各部位肌肉的功能,發現下腹兩側無肌肉反應,上腹及側腹肌電較強。還有人認為,腹壁各肌肉發育不良的發生及嚴重程度有其規律性,按腹橫肌、臍下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臍上腹直肌順序排列,排頭者好發及程度較重。大體觀察,輕度發育不良者,肌肉無明顯異常,重者在肌筋膜間極少或不存在肌纖維,肌肉及皮膚的神經支配尚屬正常。對嚴重病例,光鏡下觀察,雖然尚可找到肌肉纖維,但已斷裂或破碎。電鏡下肌原纖維節斷裂,細胞內糖原顆粒聚成堆或瀰漫分散,線粒體的邊緣不規範,往往已溶解。
絕大多數先天性腹肌發育不良者,同時存在其他1個或多個系統的先天性異常。Rabinowitz分析17例女性新生兒PBS,只有5例單純腹肌發育不良,未伴隨其他先天性畸形。也許是畸形較輕而被漏診。1990及1994年的文獻曾分別報導,34及35歲的先天性腹肌發育不良的個例。既往無泌尿系統異常史,突發尿毒症、腎衰竭,當屬此列。伴發先天性腹肌發育不良的先天性畸形,涉及多個系統。
1.生殖系統畸形:男性患者最常伴發隱睪。Welch報導的42例男性患者中,有41例隱睪,其中雙側37側,單側4例,伴發率為97.9%。睪丸多停留在輸尿管前,有的睪丸無引帶。如果未及時做手術使睪丸降到陰囊底部,將導致生殖細胞發育障礙。也有報導PBS者的隱睪,惡變成精原細胞瘤。
陰莖畸形也是多樣的。有的陰莖向腹側、背側或一側彎曲,也有的陰莖海綿體缺如。1994年文獻記載,1例14天的男性新生兒PBS伴舟狀巨尿道,陰莖巨大,形如紡錘。
此外,作新生兒PBS屍解,常發現前列腺發育異常。女性PBS可伴發雙子宮、陰道中隔、陰道閉鎖等。
2.泌尿系統畸形:形式多樣,伴發率高。PBS者常存在腎發育不良、孤立腎、多囊腎、腎囊腫或腎積水等。Welch一組43例患者中,有81側腎臟畸形,伴發率為91%。腎衰竭是導致PBS患者死亡最常見的原因。腎實質發育不良、輸尿管及遠端尿路的病變都影響腎功能。
PBS者輸尿管的病變常為節段性擴張迂曲及蠕動不良,往往近端的病變比遠端輕。組織學檢查,可見下部輸尿管的肌束幾乎全被纖維組織替代,缺少細胞,也有正常肌肉呈跳躍式分布者。除遠端外,正常的輸尿管壁內無節細胞,輸尿管膀胱連線部的結構往往不正常,但不一定有膀胱輸尿管的反流。
PBS者的膀胱容量增大,形態各式各樣,多由於下尿路梗阻,繼發多個膀胱憩室所致。在膀胱輸尿管連線部附近,可存在原發性憩室,引起膀胱輸尿管反流。膀胱內壁光滑,而整個膀胱壁厚薄不均。憩室壁很薄,有的只有黏膜,不包含膀胱壁的其他各層組織。膀胱三角變薄,面積異常伸展。膀胱頸常擴大,有的擴大可延續到尿道膜部。常見膀胱頂部的臍尿管憩室,並與臍部相連。臍尿管未閉,形成臍尿瘺者也不少見。
PBS患者的尿道可能閉鎖,也可能擴張。Reinberg(1993)報導34例PBS中,尿道閉鎖6例,3男3女,女性伴發率相對較高。Kroovand(1982)觀察19例男性PBS,其中13例尿道擴張,發生率高達60%以上。PBS患者下垂部的尿道擴張時,其陰莖也粗大。前列腺部尿道擴大時,尿道部的纖維組織伸入並分開前列腺小葉。前列腺以下的尿道狹窄,可能是被周圍的異常組織牽拉所致。
3.呼吸系統畸形:肺發育不良是先天性腹肌發育不良者常伴發的畸形,是新生兒PBS生後1周內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PBS者呼吸交換量低。Kwig等(1996)報導其研究結果,觀測9例6~31歲的PBS患者的呼吸,全部病例呼吸功能差,有效呼吸交換量較低下。其中7例有反正常呼吸運動,呼吸交換量明顯減小,尤以呼氣為著。也有PBS伴發肺隔離症及肺囊腫的個例報導。
4.肌肉骨骼系統畸形:PBS者較常伴發先天性截肢、髖關節發育不良、先天性馬蹄足、脊柱側彎、胸廓畸形等。也有個例報導伴有胸骨分叉者。
5.其他伴發畸形:如腸系膜未固定、腸鏇轉不良、肛門閉鎖、巨結腸、腹裂及臍膨出等,均有數例報導。少數伴有各種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病、齶裂等畸形。
臨床表現
腹肌發育不良的程度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有較大的差異。腹肌發育不良嚴重者,臨床出現典型的“梅乾腹”,即腹部向前及兩側膨出,臍向上移。皮膚較乾,變薄,皺襞很多。透過腹壁,可見到腸蠕動。很易捫到或見到巨大的膀胱輪廓、擴張的輸尿管、多囊或積水的腎。
局部腹壁肌肉發育不良者,該部或輕或重地膨隆。部分腹腔內臟突入其中,形成腹壁疝。表現覆蓋的皮膚薄不均勻。透過薄的腹壁,也可見到包容的內臟形狀。
腹壁肌肉發育不良輕者,畸形較輕微。外觀體態接近正常。
伴發臍尿管未閉的患兒,從臍部持續溢出尿液,臍周皮膚常發生刺激疹。伴發其他系統的先天性畸形,應當有其特有的臨床表現。
臨床診斷
1.臨床症狀: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很少被漏診。重要的是及早發現肺功能不良及泌尿系統的畸形。
2.體格檢查:生後詳細體驗應列為常規。不難發現呼吸功能欠佳,也能看到其他畸形,如肛門閉鎖、臍尿管末閉等。已初步診斷PBS者,應進一步檢查。
3.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
輔助檢查
1.羊水定量分析:妊娠15~38周,抽吸子宮內液體做定量分析,含鈉量低於130mmol/L,肌酐含量高於115µmol/L,可證明胎兒的腎功能正常。母體羊水少者,有時提示胎兒的肺發育不良。
2.患兒的血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試驗等,有助於了解腎臟功能和畸形程度的判斷。
3.B超:妊娠20~30周時行B超檢查,可發現胎兒尿路梗阻性病變和畸形。診斷時亦為首選檢查,可發現患兒尿路畸形和隱睪的位置。
4.腎盂造影(IVP)及排尿性膀胱造影:必要時進行,可明確腎功能、尿路畸形的程度和部位。
5.CT掃描:可了解腹壁肌肉、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的畸形程度等。
治療方法
在治療先天性腹肌發育不良的方案中,應首先重點治療威脅生命的肺功能發育不良及腎功能不良,隨後考慮先天性腹肌發育不良的修復。
1.呼吸功能不全的對症治療:呼吸功能不全是生後第1周內死亡的主要原因,為肺發育不良及輔助呼吸動作的肌肉功能低下所致。無根治療法,只有對症治療:給氧、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必要時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多數病例只能延緩死亡,有少數發育不良的肺可逐漸發育,肺功能逐漸改善。
2.保護腎功能:儘早解除尿路梗阻,積極防治泌尿系感染,是保護腎功能的首選療法。應根據患兒的全身情況、尿路梗阻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措施解除尿路梗阻。在患兒情況較差、梗阻較嚴重時,應作急症手術,在梗阻的近側作腎、輸尿管或膀胱造瘺術,以分流尿液到體外。待以後一般情況改善時,再手術根治梗阻。根治手術的方法很多。應根據病變的情況酌情選擇。
腎功能不全者,出現無尿或少尿,即使是新生兒,也可長期作腹膜透析,以治療尿毒症。腎衰竭者,可進行同種異體腎移植術。
3.輕度腹肌發育不良的治療:體態尚可,勞動不受限制者,不需治療,也可穿彈性腹帶或內衣。局部腹肌發育不良已形成腹壁疝者,應作局部修補術。
4.嚴重腹肌發育不良的重建手術:因PBS較罕見,故手術例數均較少,經驗都不豐富。歸納手術方法主要有3類。
(1)Ehrlich術:1986年報導6例。手術取腹正中切口,上起自胸骨劍突,下達恥骨聯合。為了同時行隱睪下降術和(或)修整其他泌尿系畸形,可在切口的下端兩側分別作短的橫切口。銳器向兩側游離皮膚及皮下組織,直到腹部外側,接近腋中線。操作時不可損傷筋膜,仔細止血。切除臍,將兩側的筋膜緣儘量牽拉到對側腰前方,置褥式縫合線。用拉鉤保護,將腹內器官納入腹腔,避免被縫針損傷。拉緊縫線打結。至此腹前壁已加固成兩層重疊的腹肌筋膜。切除多餘的皮膚,置皮下橡皮條引流,縫合皮膚。
全部病例術後無切口感染,無組織缺血壞死,腹部皮膚光滑。如切掉臍部,影響美觀,對患者的心理有不良刺激,遂設計改良手術方法,保留臍。保留臍的手術與原始手術的區別是在切開皮膚時,圍繞臍周作圓形切口,使臍及其基底的諸韌帶附著在一側肌筋膜緣上。作重疊縫合時,毫無困難地置臍於腹中線的原位。1993年以來,山東濟南人民醫院共作改良的手術5例,術後無併發症。
(2)Mongort術:手術步驟:①切除多餘的皮膚。在腹中部作杏仁狀切口,切口上端起自胸骨劍突,下端止於恥骨聯合。如果患者的腹肌發育不良是不對稱的,切口應偏移向較嚴重的一側。保留臍,全層切除皮膚,露出肌筋膜層。②在腹部兩側作自上而下的直切口。在杏仁切口的兩側邊緣,切開腹肌筋膜及腹膜(往往在筋膜層間見不到肌肉組織,分不清各層筋膜及腹膜),該切口不會損傷腹壁上、下動脈。腹正中自上至下保留一條筋膜片,也完整地保留了臍和與之相連的韌帶。通過此切口,可同時進行必要的隱睪下降術和腎盂成形術。③關閉腹腔。將腹正中的筋膜片縫合固定在腹一側的肌筋膜上。仔細止血後,牽拉兩側的肌筋膜邊緣至腹正中肌筋膜片的前面,在腹中線邊對邊縫合。最後縫合皮膚。
該手術(1991)報導9例,包括1女8男,隨訪時年齡最大者已19歲。Thomas(1992)報導8例,患兒年齡為4~12歲。術後均無感染,無組織缺血性壞死。腹部外形正常。在兩層肌筋膜間的腹膜未引起任何併發症。術後早期個別病例曾感到腹部緊迫、不舒服,隨後也適應了。該法的優點是保留了較堅強的腹直肌及其筋膜鞘,保留了臍。
(3)Randolph手術:術前作腹部肌肉的肌電圖,以了解各部位肌肉的功能,並在下腹部功能較差的肌肉上緣,劃出標記。
患兒仰臥,抬高下肢,只讓頭及胸背部接觸手術台。廣泛消毒皮膚,鋪手術巾。作雙重“U”形橫切口,先作下面的切口,起自第12肋與脊柱間,斜向下外,沿髂嵴前部,經腹股溝,到恥骨聯合。在對側作同樣的切口,兩側切口在恥骨聯合會合。切開腹壁全層,打開腹腔。順便完成睪丸下降術和(或)泌尿系畸形矯治術,隨後作上面的橫切口。該切口和下面的切口起自相同的地方。逐漸向下、向外、向前呈弧形,到達腹中線,與對側上面的切口相聯合,成為完整的“U”形。切口在腹中部的位置,既應考慮肌電圖描記的腹肌功能,也應根據腹膨隆的程度來決定。切口太低術後腹外形改善不理想,太高可能過多地切除有功能的腹肌,也可能影響切口縫合的緊張度。經此切口,切除多餘的全層腹壁。縫合腹壁切口時,在恥骨結節及髂嵴前部,應將肌肉與骨膜牢固縫合,形成新的肌肉附著點。縫合過程中需將各層腹筋膜及腹肌逐層嚴密對合,最後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術後插胃管,作胃腸減壓。
共作8例手術。認為該手術在肌電圖指引下,保留了有功能的腹壁肌肉,設定的切口保護了支配肌肉的神經,可同時行隱睪和上尿路畸形手術。缺點有術後臍部下移,腰部仍膨隆,上腹部的皮膚皺襞仍較多等。
對全腹肌發育不良綜合徵病兒多主張行保守治療,即套用彈力繃帶或腹帶包紮腹部,保護內臟器官防止損傷,利於患兒行走。手術治療多針對嚴重泌尿畸形或尿路梗阻者。有作者報導局部腹壁缺如在發育過程中可自行閉合。對於腹壁局限性全層肌肉缺損已形成腹壁疝者,應行腹壁修補術,不合併泌尿系畸形或畸形較輕者行腹壁修補術後,泌尿系症狀可逐漸好轉。前腹壁一側或兩側肌肉完全缺如者可行腹壁摺疊術。亦有不少學者用人工材料或自身材料修補腹壁缺損,並獲得了較好療效。
疾病預後
PBS患者的病死率較高。新生兒期死亡的原因多為肺發育不良或腎發育不良。在成長過程中,死亡的原因多為腎衰竭。
Druschel觀察60例新生兒患者,36例死亡,病死率為60%。在生後第1周死亡者,多數因肺發育不良致死。pillion歷時20年,追蹤14例PBS,4例生後1個月內死亡,2例死因是膿毒血症,另2例為腎衰竭。其餘10例中,6例年齡已過10歲6個月,腎功能正常。另外4例8~17歲,患慢性腎衰竭,其中3例是腎衰竭的晚期。1970~1987年間Reinberg隨訪了32例 PBS患兒,11例因腎衰竭在新生兒期或小嬰兒期死亡,屍解9例,6例為腎臟瀰漫性嚴重發育不良。較長存活的10例也患腎功能不良,作13例腎的組織學研究,9個標本有區域性腎發育不良,占整個腎實質的25%,主要是由於下尿路梗阻及腎盂腎炎,使腎組織受損傷,影響了腎功能。
以上的研究結果明確提示,腎功能與PBS預後關係極密切,早期發現及適時解除尿路梗阻,防治尿路感染,是爭取PBS患兒長期存活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