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腹壁疝又稱“腰疝”,比較罕見,在腹部疝中是最少見的疝,其發生率遠遠低於腹股溝斜疝(後者發生率為男孩1:50,女孩1:500)。一般在生後即發現側腹部相當髂骨嵴之上、腹外斜肌與背闊肌之間,有一半圓形突起腫物,腫物柔軟無壓痛,表麵皮膚正常。可觸及位於腫物內的腸管和腹腔其它臟器(如脾臟等)外形,小兒哭鬧時腫物增大,張力似增高。腫物可還納,還納後可於側腹部腹壁肌層觸到橢圓形缺損孔隙,孔隙直徑約3-5厘米大小,少數可能更大。突起腫物(即通常說的疝內容)多數位於左側腹,由於此部位缺乏肌層,所以外裹的疝囊(即包繞腫物的外皮)較薄,一般由腹膜、皮下組織和皮膚構成,但完全可以阻止腹腔臟器突破疝囊,而這正是家長最擔心的事情。為排除其它合併畸形,醫生可能安排做B超、靜脈腎盂造影、X線檢查,以除外肋骨、腰椎、泌尿系統及腹腔臟器的異常,並注意有無脊膜膨出。
側腹壁疝屬先天性側腹壁肌肉發育不良的畸形,發病原因不十分清楚。儘管側腹部時有時無、時大時小的外突腫物常使家長憂慮不止,但對孩子影響不大,而且由於腹壁肌肉缺損較大,腹腔臟器突出和回納自如,很少發生疝嵌頓,所以並不急於手術;同時等到小兒腹壁肌肉發育到一定程度,手術成功的機會更大。為此,一般可在病兒2歲以後實施疝修補術。手術須住院實施,術後7-10天出院。除缺損過大者,手術效果尚滿意。2歲前部分病例可配置彈性腹帶,以控制疝腫物越來越大和疝嵌頓。若術前病兒疝出物逐漸減小。可繼續觀察推遲手術的時間或停上手術。
診斷
1.病史患者既往有骨折不癒合健康搜尋行髂骨取骨、植骨術病史。2.臨床特點老年多產婦女,在骨折癒合後下床活動時取骨切口及下腹側腹壁隱痛不適,站立時疝出,臥位消失。查體可見下側腹壁凸出並可觸及骨缺損和疝環邊緣,疝內容物均可還納。
治療
1.非手術治療適應於暫時不能手術或有手術禁忌證者。方法:在盆腹壁缺損薄弱處(疝環)置厚軟墊然後加壓固定。其目的是:防止疝塊逐漸增大並導致疝環進一步擴大致使腹壁受壓萎縮和膨出加重,增加手術難度和術後復發的可能性。2.手術治療發病時間短,疝塊小,局部缺損不大,手術易成功。病史較長的患者由於疝塊的長期存在和不斷增大,疝環周圍腹壁肌肉和腱膜受壓進一步萎縮退化,致使局部解剖結構日益薄弱,缺損變大,易致手術困難和復發。因此,如無禁忌,以儘早手術治療為宜盆腹壁薄弱和缺損範圍不大、疝塊較小者,可直接分離並切開疝囊,重疊縫合疝囊健康搜尋,將疝囊頸周圍的臀、腹壁肌肉腱膜縫合修補缺損;亦可選擇Gore-Tex補片修補。盆腹壁薄弱缺損範圍及疝塊較大者,尤其取骨時連同髂前上棘一併切除腹壁肌肉的起點和股溝韌帶止點的附著處破壞者,可按GPRVS原理與手術方式處理。大致要點為:①高位游離疝囊並將其翻入腹腔內,用食指或紗布在腹橫筋膜和腹膜之間(腹膜外間隙)向各個方向進行鈍性分離;②依據缺損選擇一大小適宜的Gore-Tex補片,將其展開置入腹膜外間隙以不吸收的縫線縫合固定補片的上緣數針,以免補片的下緣往下插入時位置移動;③用彎血管鉗夾住補片下緣的角和遠端的中點,分別將補片的外下角送到髂窩補片的下緣中點和內下角依據缺損和疝塊的大小置於適宜部位。鬆開抽出夾持補片血管鉗時,不要將補片帶出鶒,否則將招致手術失敗。補片健康搜尋的上方及兩側至少要超過疝環2~3cm,外下角應達髂窩;須避免補片與髂血管接觸,以減少血管併發症。3.術後處理治療引發腹壓增高的疾病,保持大小便通暢。單純行疝囊頸兩側腹壁肌肉縫合修補缺損者術後繼續在盆腹壁缺損薄弱處(疝環)敷厚軟墊固定適當延長下床活動時間人工補片或充填式疝修補者可適當早下床活動預後: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預防
1.正確取骨。包括:避免將髂嵴、髂翼全層切除,可僅切取其外板,以免損傷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附著處;勿切除髂前上棘以防損傷腹股溝韌帶止點並導致下腹壁鬆弛。2.一旦損傷肌肉起點和腹股溝韌帶止點健康搜尋應予縫合以修復,如有必要可直接套用人工補片(Gore-Tex)修復加強取骨處盆、腹壁。3.積極處理咳嗽、便秘等易引起腹壓增高健康搜尋的伴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