僳僳族拉酒原料
僳僳族以小麥、玉米、高粱、稗子等為原料,煮熟蒸透後,拌上酒麴,密封貯存在瓦罐中發酵成酒渣。拉酒飲用方法
嘉賓臨門時,取出適量的發酵酒渣,放在鍋中或盆中,置於火塘火上,飲者團團圍坐,主人不斷往鍋中或盆中加水,一面拉濾酒渣,一面斟酒敬客,直到酒味淡時為止。僳僳族拉酒文化
“嚼煙”與“貼面酒”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煙與飲酒的習俗。客人來了,要敬送菸絲;男女尋求伴侶要丟菸絲盒為信物。可見菸絲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煙時,先將菸絲放入口中,然後放點由檳榔根、李子樹皮,栗樹葉一起熬成的黑色膠狀物質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紅。如今,一些女性認為,嚼煙有失大雅,戒菸逐漸成了她們的自覺行為。
“貼面酒”,也叫雙杯酒和同心酒,是傈僳族男女社交場面的一種嬉戲趣鬧的方式。他們常把自己釀的濃度高的酒藏與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於宴會歌舞較大的場合,則往往飲臨時釀製的水酒,以免喝醉。傈僳族飲酒時所的盛器,較原始的是竹筒,現在有時用陶瓷器皿。
飲酒時,主人取一竹筒酒,與客人臉貼臉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則就要從頭來過。飲“貼面酒”是絕對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與其她女子貼面而飲,妻子也與其他男子來個“雙杯盡”,這都是正常的現象。
僳僳族
傈僳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國內外人口總計有100多萬。其中,國內人口為57.4萬餘人(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國外人口40多萬,主要分布在緬甸、泰國、寮國、印度、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區,人口有20多萬。其餘分布在雲南省麗江地區的麗江、永勝、華坪、寧蒗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德欽、香格里拉縣;保山市的騰衝、龍陵、昌寧縣;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梁河、瑞麗、隴川縣;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祿勸、武定等縣;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雲龍、賓川等縣以及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里、西昌等地,處於“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狀態。除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相對聚居,形成較大村落外,其餘各地的傈僳族多與漢、彝、納西、白、傣、景頗等民族交錯雜居。
傈僳族主要聚居區“怒江大峽谷”,地處中緬邊境,國土面積14703平方公里,國境線長449.467公里。境內自東向西為雲嶺、瀾滄江、碧羅雪山、怒江、高黎貢山、獨龍江、擔當力卡山,逶迤連綿, 山河縱貫, 形成“四山夾三江”的大峽谷地貌。怒江大峽谷以雄奇、壯麗、險峻而以“東方大峽谷”著稱。峽谷兩岸崇山峻岭,森林茂密。河谷和山顛海拔相差3000多米,複雜的地形和懸殊的海拔高差,孕育了怒江流域“十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立體氣候,形成了熱、溫、寒三種並存的獨特的氣候帶,為各種動物繁衍生息和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天然的動植物寶庫,享有“動物王國”、“植物基因庫”的美譽。
傈僳族是居住在怒江峽谷附近的主要少數民族,他們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同心酒”是怒江大峽谷中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禮節,傈僳語稱為“雙杯打”。
他們還有自己的“闊時”(過年)節,節日期間,人們除了在家祭祀祖先,相互祝賀,或在村中舉行射弩、跳舞、對歌等娛樂活動外,還要帶上行李或食物,到遠離村寨的溫泉舉行賽詩對歌的“澡堂會”。“刀桿節”是傈僳族同胞最莊嚴神聖的民族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