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婚俗,主要是指中國漢族長期以來的婚俗習慣,對我國現代的婚禮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 |
傳統婚俗 |
流程
一、看親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閨人未識,是妍是媸無人知曉”。經媒人說合後,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這種由男方在媒人的帶領下到女家作初次訪問的活動,稱之為“看親”。雅稱“相親”。
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因此,雙方都要作好準備。男方要根據女方父母的愛好,準備一點禮物;女方要灑掃庭院,準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儘可能有風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看親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對待。禮物雖無非菸酒點心之類,並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觸犯對方父母的禁忌;衣著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古時看親時,男子只能由媒人創造機會偷偷看姑娘一眼,現在不同了,男女雙方可以直接見面、談話。雙方都有機會對對方有一個初步了解。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看親的結果往往並不直接表白出來,而用各種暗示來表現。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進門之後,女方父母先給小伙子倒上一杯熱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覺得中意,就把這杯茶一口飲乾;然後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結親,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飯,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辭回家,有的父母甚至還托媒人將男方帶來的見面禮帶走。
有些地區除了看親之外,還有“察人家”的習俗。“察人家”其實也是看親,是男方由媒人帶領到女方看過姑娘後,婦方父母對婚事暫不表態,再由媒人帶領,回方男家。祁陽一帶則稱為“看當”。看當時,男方父母應先奉上香茶一盞,然後和婦方父母交談。婦方父母通過察看男家並與男方父母交談,如果對婚事認可,就將香茶喝盡,男方父母立即以“親家”相稱,並盛情款待客人。否則,女方父母應起身告辭,男方不要勉強留客。
二、說媒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人從中說合,才能“結絲羅”,“諧秦晉”,“結連理”,“通二姓之好”。這種說合,就叫“說媒”。建國之後,“說媒”曾改稱為“做介紹”,做這種說合工作的人,被人們雅稱為“月老”,俗稱為“媒人”,後來改稱為“介紹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簡稱。據《唐人小說》記載,有個叫韋固的讀書人夜行經過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著一個大口袋坐在路邊,在月光下翻閱一本大書。韋固好廳地問他翻檢的是什麼書。老人回答說,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韋固又問老人那大口袋裡裝著什麼東西。老人回答說:“裝著紅繩,用它去系男女的腳,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腳系在一根紅繩上,即使他們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萬里的異鄉人,也一定會結成夫婦。”所以,人們便說“千里姻緣一線牽”。“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可見人們對媒人的敬畏。
媒人還被稱為“紅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寫過一篇《鶯鶯傳》,其中塑造了一個聰明活潑的婢女紅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設機謀,終於撮合成了張生與鶯鶯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實甫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西廂記》,其中紅娘的形象更加聰明可愛。人們以“紅娘”代稱媒人,顯出了對媒人的重視和友好。
說媒不是一件輕鬆事,這從媒人被人雅稱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據《晉書》記載,孝廉令狐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索解釋這個夢說:“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這象徵著你在調和陰陽,調和陰陽就是做媒介,你將會給別人做媒。但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熱情把冰融化了,男女雙方才能成婚。”看來,做媒是需要熱情和毅力的。
舊式婚禮中,媒人還稱為“伐柯人”,說媒則是“執柯”,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詩經》詠嘆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樣才能砍下大的樹枝?不用斧頭砍不斷它;怎樣才能取到妻子?沒有媒人成不了婚。”
說媒是一種技巧,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婦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力求門當戶對地提親,而且必須做到既基本上準確地向男婦雙方及其父母反映對方的情況,又要儘可能隱惡揚善,使雙方充分認識對方的長處,從而樂於達成嫁娶的協定。就是說,要生就一張“媒婆嘴”。做媒人要勤於跑腿,從開始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之日起,要經常往來於男女兩家之間,交流情況,傳達彼此的願望和要求,防止發生意外的變故。習慣上男女兩家都有義務招待媒人,鄉下人說“媒百餐”並不是誇張。可見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舊式婚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在男女兩家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之後,他要引導男方去相親,代雙方送換庚貼,帶領男方過禮訂婚,選擇成親吉日,引導男方接親,協辦拜堂成親事宜,一直到“新人進了房”,才把“媒人拋過牆”。媒說得好,雙方都滿意,以後常來常往,成為故舊;媒說得不好,雙方不滿意,往往歸咎於媒人,從此視為路人。
說成一樁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錢財,稱之為“謝媒禮”。這筆錢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則由女方支付),在成親的前一天,連同送給媒人的雞、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稱之為“圓媒”或“啟媒”、“發媒”。謝媒錢的多少,視主家經濟狀況自行決定,但無論多少,均需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或“包封”。紅包上習慣寫上“包封簽子”。
三、過禮“看親”、“看當’、之後,要履行訂婚手續,俗稱“過禮”。
“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
“換帖”、“合八字”之後,媒人要選個好日子,帶男方去“過禮”訂婚。“過禮”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動者(無論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筆重禮,禮物至少要包括豬肘子一個,酒一對,雞鴨各一,給對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襪各一雙,包封一個,給姑娘的東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錢、給姑娘一些什訂婚禮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給多少算多少。當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應該儘量替對方著想,力求節儉一些,少收聘禮。
“過禮”之後,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係。現代規定男女雙方領結婚證之前要到醫院做婚前檢查;還有些地區(主要是城市)規定要辦婚前學習班。這些都是確保優生優育、保障人口素質的有效措施,應該遵照執行。
四、擇吉
結婚證辦好後,男女雙方在法律上已經建立了合法的夫妻關係。然而在中國,這僅僅是結婚活動的第一步。按照傳統的做法,嫁娶的主動者一方,其父母應選擇迎娶的良辰吉日,並由媒人通知對方,準備迎娶。稱為“擇吉”和“送日子”。
擇吉一般請教星象學者或算命選擇辦理,也可以自己看《通書》 (雅稱“曆書”、俗稱“家家歷”,傳統稱之為“皇曆”)擇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則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認為,只要“六合”相應,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擇日完畢,雙方確定了結婚日期,就應該發出婚宴請柬,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了。
請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親自送達親友手中。親友們接到赴喜宴的請柬後,除特殊情況可以只送禮不參加以外,一般都應登門道賀。道賀前,先要準備好禮物。禮物的多少視各人與主方關係的親蔬、交誼的深淺、本人的經濟條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現金、用紅紙打“包封”。包封簽子上一般要寫上一句表示祝賀的話。
包封裡面裝著現金,鈔票要下面朝上,一張張疊好放齊。鈔票最下層用紅紙寫上“XXX賀”或“XXX、XXX同賀”等字樣,謂之“掛里”,便於賬房登記。
送給女方的禮物多是實物,但也有用紅包替代的,稱之為“助嫁”。家物多是箱、櫃、床、被、餐具、衣料之類。送女方的禮物往往是親友們聞訊即主動送去,並不等請貼來了再送。因為女方父母要以送禮人的多少為據去決定“出嫁酒”的規模。
五、迎娶佳期在即,男女兩家都要殺豬宰雞,準備喜宴,還要請好廚師、儐相、伴娘、轎夫、賬房、師爺及其他幫同辦事的勤雜人員。這些人應聘後,應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開始工作,作好迎親擺宴的準備工作。
傳統婚禮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擺喜筵;如果是納婿(招郎——男到女家)則反之。
一切準備就序後,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著是新郎、伴娘、花轎、樂隊、禮盒隊。
女家在花轎到來之前,要準備好喜筵。姑娘要由母親或姐姐梳好頭,用絲線絞去臉上的絨毛,化好妝,謂之“開臉”,然後飾上鳳冠霞帔,蒙上紅布蓋頭,等待迎親的花轎。
花轎一到,女家動樂鳴炮相迎。凶親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後,花轎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並呈上以其父名義寫好的大紅迎親簡貼。接著是女家動樂開筵。席間,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謹慎一些,因為中國民間有不少不成文的習俗,在新婚的三天裡,親朋戚友中的平輩和晚輩青少年可以別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編演幾齣小小的喜劇,稱之為“洗媒”和“掛紅”(鄉下俗稱“賀新客”)。新娘的嫂子說不定會在盛給新郎的飯碗下層埋伏半碗辣椒麵;新娘的妹妹會在斟酒時特別給姐夫抹一把鍋底灰。對這些能增加歡樂氣氛的小鬧劇,媒人和新郎應該容讓——雖不妨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小小地報復一下,但卻絕不能生氣、發火,甚至同主客吵鬧、扭打。
早宴之後,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長輩行過禮之後,伴娘就可攙著新娘上花嬌了。上轎時,新娘不妨哭幾聲,以示對父母家人的依戀。
新娘上轎後,即奏樂鳴炮,啟轎發親。樂隊在前,樂隊後面是新郎(有條件的要騎馬),接著是花轎和其他送親的人員。新娘在啟轎時,往往要塞個紅包給轎夫,以免花轎搖擺得過於厲害。
接親的隊伍將要到達新郎家門口時,男家要鳴炮動樂相迎。花轎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門前,男家請的伴娘(一般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轎簾,將新娘攙下轎來,儐相上前贊禮,賓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紅、黃各色紙屑替代),將婚禮推向高潮。
六、拜堂
迎娶之日,男家發轎之後,儐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場所。
當花轎停在堂屋門前,男方請的伴娘站到花轎前時,儀式即已開始。香案上,香菸繚繞,紅燭高燒,親朋戚友、職司人員各就各位。
新郎新娘按引贊和通贊的贊禮開始拜堂。
拜堂儀式程式如下:
引贊:新郎蒞位(佇立於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樂鳴炮
通贊: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進香燭
引贊:跪,獻香燭。明燭,燃香,上香,俯伏,興,平身復位。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然後,是傳統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雙親,夫妻相拜”最後才“引進洞房”。拜堂儀式到此結束。
七、喜宴
在傳統婚禮進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經張燈結彩,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門前對聯一副,加橫批。
2、堂屋中間高懸一方形彩燈,彩燈四面分別繪上“鸞鳳和鳴”、“觀音送子”、“狀元及第”、“合家歡”圖案。
3、香案上一對碩大紅燭。
4、兩邊“對座”牆上貼“陪對”一幅。
5、後“金牆”上帖“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自上而下直寫。這六個字的寫法有講究:天要平,即“天”字的兩橫要寫平,不能彎曲;地要寬,即“地”字寫寬一些,不要過窄;君不開口,即“君”字要全封閉,不能留空隙;親不閉目,即寫繁體“親”字,右邊的“見”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後一橫全部封住;師無別意:繁體的“師”字要少寫一撇,寫作“師”。
新房:
1、門框兩邊貼對聯一副,加橫批(橫批一般寫“鸞鳳和鳴”四字);
2、門上貼大紅雙喜字;
3、新房正中懸彩燈;
4、窗戶上貼剪紙的大紅雙喜字,四角貼剪紙的蝴蝶圖案;
5、窗戶兩邊貼對聯;
6、牆壁四周掛字畫。
廚房:正門對聯一副,加橫批,門上貼紅“喜”字。
其他:所有房間門上均貼“喜”字一個。
拜堂之後,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來。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賀客。如在賓館、酒家宴賓,則夫妻雙方都得出去會見賓客並向賓客敬酒。
喜筵要按來客的尊卑長幼排定座位,稱之為“請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則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長幼和身份、地位從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擺在堂屋上方正中,請“大親”坐上首右邊席位,新郎的父親或舅父坐上首左邊席位作陪,其餘按尊卑長幼對號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貴的一席擺在新房中,請新娘的母親坐首位,由新郎的母親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後,儐相宣布動樂鳴炮開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說幾句表示感謝的話祝酒,然後,廚房開上第一道菜來,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應該一個樣,唯“男大親”和“女大親”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須有清蒸的豬肘子一個。而且,新郎要時刻守候在桌邊,為“上親”斟酒、送熱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結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謂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會把他的臉抹成鍋底。喜筵結束後,“上親”先到退堂屋休息一會,吃些點心,由男方尊長陪著說些客套話,待勤雜人員把席面撤去,掃了地,大親就該起身告辭了。臨起時,男家要“打發”衣料、鞋襪之類,講究的還有紅包。“送大親”是又一個熱鬧場面,男家所有體面的人都要送到門口,還要鳴炮動樂,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應送客至村口。
八、鬧房
中國有鬧洞房的風俗。在過去,由於很多新人們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識,新婚之夜要他們生活在同一空間,心理上可能會感不自在。鬧洞房,無疑可以通過公眾遊戲讓新人消除隔閡,捅破羞怯的“窗戶紙”。而在今天,鬧洞房主要是向新人們表示祝福之意。
遊戲之一、取筷子。將一雙筷子置於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讓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實際就是請兩人表演親吻。
遊戲之二、吃香蕉。用彈性繩捆住香蕉吊於新郎躍起能夠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剝皮,然後共同把它吃完。為了不讓繩子縮回,一個做動作,另一個必須咬住香蕉,這就要看兩人的配合了。
遊戲之三、點火柴 。將火柴插於紅棗上,在盛水的盆里漂福一根紅線中間扎一支點燃的香菸,兩頭分別由新人咬住,兩人你進我退,合力用煙點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紮實的“牙功”與眼光才能獲得成功。
遊戲之四、夾彈子。準備一盤玻璃彈子,讓新郎新娘各執一支筷子,兩人一齊將彈子夾出。不妨請在場的幾對情侶和新人進行比賽,落後者表演節目。
遊戲之五、對詩比賽 。若新郎新娘是喜愛文學的,那么請他們來一次對詩擂台賽。先由新郎吟詩一句,然後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個字與上一句相同,如此反覆,接不下來者判負,負者表演節目。
遊戲之六、夫妻識字。這個“識字”是讓新郎著一個“字”(或一個短語),然後請新郎做各種動作(不準說話,不準用手描筆劃)給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識”這個字。尋字”的時候,挑那些與新婚氣氛相吻合的內容,例如:“愛”、“戀”、“夫妻”等等。
遊戲之七、說暱稱。新郎新娘分別想十個暱稱去稱呼對方,什麼心肝啊,寶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來賓不滿意,則可要求再說。
遊戲之八、親親甜心 。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後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貼在他的臉上和脖子上,讓蒙著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
遊戲之九、接吻 。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個長吻,三分鐘或是五分鐘都可以。
遊戲之十、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鬧洞房時,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種邊歌邊舞的遊戲,嫂嫂手托盤子,盤內鋪紅紙,紅紙上放栗子、棗、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乾果往床上撒,邊撒邊唱。鬧洞房的眾人聽了嫂嫂的歌唱,也隨聲附和,洞房中歡聲笑語徹夜不斷,嬉笑打鬧聲一浪高過一浪。撒喜床的遊戲是一種群體民間遊戲,所有鬧房的人都是演員,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為主角要擔負起活躍洞房氣氛的任務,責任重大。所以,這個主角是要經過娶親人家精心挑選的。其重視程度,與選擇婚禮司儀一樣慎重。在娶親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鄰居的嫂嫂輩中逐個挑選,有些地方選一個,有些地方選兩個。選出的這個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兒女雙全的“吉祥人”;還要能唱曲,會編詞;再者,要口齒伶俐,頭腦靈活,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另外,因為,撒床時間長,歌詞篇幅也長,況且有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臨場發揮,故而撒床人記憶力要強,能正確運用歌詞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場景描繪出來,受這些條件的約束,篩選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籌了。 作為嫂輩們,能受到娶親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們會儘自己的能力,幫助新郎家調節好洞房的氣氛。
九、回門
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
新娘家老人心裡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天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準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禮品事先備齊,買新娘家老人喜歡的禮品,禮品一般有四件。回門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鐘動身。新郎新娘應參加婚禮那樣認真修飾、打扮,保持婚禮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岳父母為爸爸、媽媽,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
就餐時,新娘要陪著新郎,一一向父母、親友和鄰里敬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飯後,不要急於回家,應再陪父母聊一會兒,聽聽他們的教誨,然後再告辭回家。並應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裡做客,也可邀請親友、鄰里。
議婚
議婚,又稱“議親”,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舊時包括“求婚”、“過帖”、“相親”等幾道程式,到準備定婚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由男女雙方父母根據對方的門第、家境及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成否,男女當事人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
“無媒不成婚”,議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托靠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親”。這一程式相當於“六禮”中的“納采”。
如果女方家長答允考慮結親,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開八字”,請陰陽先生“合婚”,審看男女雙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長治一帶稱之為“取四柱”,雁北一帶稱之為“換婚單”。具體做法就是,把男女雙方的生年、月、日、時“四柱”乾支寫在絹帛或麻紙上,然後請人卜算,看雙方相互間命相有無克異。民間一般認為,男女生肖犯“對沖”的不宜婚配。所謂犯“對沖”,是指子、午相衝,醜、末相衝,寅、申相衝,巳、亥相衝,辰、戌相衝,卯、酉相衝,共“六衝”。各地歷來都有“白馬怕青牛,兔、龍淚交流,豬、狗不到頭,蛇、虎如刀錯,羊、鼠一旦休”之類的俗語。這些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現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講究了。這一程式相當了“六禮”中的“問名”。
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後,兩家即擇吉日傳換庚帖,晉北一帶叫“送契”,重新寫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時等事項。至此,親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長治等地的說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晉中一帶,則說女方“問出去了”。這一程式相當於“六禮”中“納吉”的前一部分內容。由於現在不再時興合婚,“過帖”這道手續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合 八 字
在具備訂婚條件的情況下,男女兩家還要“相親”,又叫“相門戶”、“看屋裡”,即男女兩家約定時間見面,最後議定婚事成否。現在山西各地仍有這種習俗,不過“相親”的主角已由雙方家長變為男女雙方當事人,“相親”的意義已不在於認親家,而是通過面對面的接觸,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雙方初次見面時,一般由媒人或介紹人引見,兩人對面而坐,互相窺視對方的形貌舉止,正所謂“對像”是也。
禮節
一、迎娶
出發:由男方攜帶六或十二件禮品,鳴炮出發前往女家,將至女家時再鳴炮,女家亦鳴炮回應,表示準備妥當。
迎賓::媒人先下車,其餘的人接著下車,新郎由女家幼輩請出。
介紹:男方親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紹雙方親友認識,先介紹男方給女家。
納徵:男方抬禮物進入女家,女方接受後並給予紅包;將禮物陳列大廳,媒人將大小聘、金飾、禮單點交女方家長,女方親友將禮物收好,並在神明桌上陳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長輩請男方親屬依長幼入座,新郎居末。準新娘由一好命婦人引導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來賓敬茶。
壓茶杯:片刻後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親友需以紅包壓茶杯。
戴戒指:在雙方家長親友的注視下,準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廳中央(若招贅則面向內)的高椅上,低椅翹腳;戴戒指於中指(男左女右)。準新郎將紅包交給準新娘。
改稱呼:媒人引導雙方改換稱呼。
祭祖:舅父點燭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語,隨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禮:女家對男方所送來的禮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並給男方回禮六或十二件。
訂婚宴:訂婚儀式完成後,女方備茶點開宴席來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備雞腿並附上紅包一份給男方幼輩,男方除備壓桌禮外並贈給所有幫忙的人紅包答謝。
送客:宴畢,男方賓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輩捧面桶給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廳則免此禮,送客時不說再見
二、回門
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
新娘家老人心裡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天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準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禮品事先備齊,買新娘家老人喜歡的禮品,禮品一般有四件。回門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鐘動身。新郎新娘應參加婚禮那樣認真修飾、打扮,保持婚禮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岳父母為爸爸、媽媽,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
就餐時,新娘要陪著新郎,一一向父母、親友和鄰里敬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飯後,不要急於回家,應再陪父母聊一會兒,聽聽他們的教誨,然後再告辭回家。並應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裡做客,也可邀請親友、鄰里。
三、梳頭
洗澡
洗澡一般並不意味著慶賀什麼,但是中國的婚前洗澡卻絕不僅是你平常所認為的20分鐘泡在浴盆里。水裡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氣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屬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氣",而且還意味著幸運、長壽以及繁榮,除了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還有助於讓皮膚光滑、鮮嫩,許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頭
下一步就是梳頭了。有些中國新娘穿上傳統的紅衣褲,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餃子,有3枚餃子,一個預示著愛情,一個預示著多子多福,還有一個意味著幸福。給新娘梳頭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滿的,被稱為有福氣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員都可充當這一角色,她一邊梳一邊說一些祝福的話,這一禮儀據說能給新郎新娘帶來和諧、財富以及多子多福。
四、哭嫁
在中國,不少傳統婚俗隨著年青一輩簡化婚禮而漸漸被人遺忘,但其中亦不乏充滿趣味而且背後隱藏著深深祝福。
古時候,新娘在出嫁前幾天要"哭嫁",連母親,親屬都陪著一起哭,而且哭得越傷心越好。原來背後有一段故事:從前有一個後母,對丈夫前妻的女兒很刻薄,待親生女兒卻如珠如寶。為了除去眼中釘,她草草找來一個窮家小伙子把前妻的女兒嫁出去,還在出嫁當天故意哭哭啼啼,叫女兒即使生活不順也不可回娘家。結果這個女兒與夫家和睦相處,生了兒子也發了財。
相反她為親生女兒千挑萬選了個富家子做女婿,送了嫁妝,喜笑顏開地說盡吉利話把女兒嫁出。但親生女兒卻終日和婆婆吵嘴,鬧得家裡雞犬不寧,丈夫便把她趕出家門,她一氣之下上吊死了。後來,前妻的女兒見後母孤苦無依,便接她一起生活,讓她安享晚年。鄰人都說後母在她出嫁時故意哭啼是壞心腸,但她卻說後母是捨不得她走才哭,而且越哭越發。人們看到兩種方式得出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便照著在女兒出嫁時也哭鬧一下,希望真的可以越哭越發,哭嫁的習俗便是這樣流傳下去。
現在的新娘雖然未必相信這個習俗,但想起要離開娘家,也會有因為捨不得父母而於大婚日哭起來呢。
五、結髮
洞房諸禮中屬於結婚正禮範疇內的一道重頭戲是“合髻”,也稱作“結髮”,其象徵意義就是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結髮”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先秦、秦漢時的“結髮”,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髮的彩帶,重新梳理頭髮後再為之繫上。隋唐以後的“結髮”,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髮,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雲鬟,郎亦分絲髮。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正是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結髮”、“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表示夫妻間互敬互愛的意義重大。
典故
一、拜堂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引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雁北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新娘卻不拜,與常俗殊為不同。
二、洞房
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晉中、晉南等地,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將馬鞍抽去。 洞房內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還要在門口貼喜聯,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內點大紅花燭。忻州等地,洞房門頭還要掛一個麵塑兔子。沁縣一帶,洞房裡擺著斗,斗內裝有五穀,銅鏡等鎮物,用於照妖避邪;燈燭懸掛高牆,通宵不火,俗稱“長命燈”。雁北平魯一帶,入洞房之後,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虛射,名為“攆白虎”。晉中、晉南的一些地方,則把弓箭懸掛在牆上。
民間認為,洞房易受邪魔侵擾,如果不禳解、鎮壓,就會出現異常事故,於新郎、新娘不利。 晉中祁縣等地,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紅”,然後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脫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後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忻州河曲一帶,新郎挑去新娘的紅蓋頭以後,還要用梳子象徵地給新娘梳幾下頭髮,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今以後成為他的媳婦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後,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卺(謹)禮”。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後將兩杯酒攙兌,兩人換杯飲完。山西各地風俗稍異,雁北平獸一帶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稱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聞喜等地則衍變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晉南一些地方還有“踩四角”的習俗。新郎拉著新娘在炕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踩時,還要有人在旁邊念誦贊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娃多著,女少著,婆夫兩個常好著……”山西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
俗語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後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匯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婚檢
男女婚前進行身體檢查,很多人以為是現在才有的事情,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有這方面的例子了。
據古籍《漢雜事秘辛》記載,東漢時期的漢桓帝要立大將軍梁商的女兒梁女瑩為皇后。成婚之前,漢桓帝特地派女官吳婀來到梁大將軍的府上。吳婀一進門先是觀察梁女瑩的走路姿勢,覺得其身材勻稱,姿態娉婷,無可挑剔。接著,吳婀便請梁女瑩進閨房,要梁女瑩脫衣後,再仔細檢查其身體的各個部位。出身豪門貴族的千金梁女瑩不依,吳婀無奈,只得出示“上方寶劍”嚇唬說:“這是皇上的聖旨,也是皇上選後的規矩,誰想當皇后,就得脫去全部衣裳,讓我仔細檢查。”企盼著當皇后的梁女瑩,這才勉強走入閨房接受檢查。
女官吳婀先是檢查了梁女瑩的雙乳形態和質地,又聞嗅其身有無狐臭,接著還仔細查看了肚臍的形態、深淺,其肩寬、腰圍,臀部的彈性,大小腿的膚色、長度,腳弓,以及手指和腳趾的顏色。最後是有關病史的認真詢問。
體檢未見異常後,吳婀又檢查了梁女瑩的五官和頭髮等,幾經反覆,最後讓梁女瑩三呼“萬歲”,以此檢查其聲帶發音如何。
公元147年6月,梁女瑩正式入宮,8月被立為皇后。這可能就是有文字記載的我國古代皇后的最早的一例婚前檢查。
三書六禮
三書 :
聘書: 訂親之書,是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 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 即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六禮 :
納采: 訂親之書,是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問名: 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過大禮)時用。
納吉: 即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徵: 呈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稱為納徵。
請期: 是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今稱“擇日”。
親迎: 婚禮之日,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