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倭馬亞帝國是伊斯蘭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他的開創者是穆阿維葉。穆阿維葉是麥加古萊什部落倭馬亞家族首領艾布·蘇福揚之子。於630年穆罕默德攻克麥加後,皈依伊斯蘭教。633年,艾布·伯克爾時代,穆斯林大軍遠征拜占庭占領區敘利亞時,穆阿維葉是旗手。奧斯曼時代,以戰功卓著而任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胸懷韜略,為人精明,不但善於治軍,而且具有高超的政治才幹。他缺少的只是四大哈里發的公正與忠誠。661年,阿里去世後,他被敘利亞和埃及貴族擁立為哈里發(661—680年在位),定都大馬士革,建立倭馬亞家族的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崇尚白色,中國的古書上稱之為“白衣大食”。
起源
倭馬亞家族是麥加貴族古來氏族中12個支系中最強盛的一支,為4世紀時古來氏族部落首領庫賽伊的長子阿卜杜勒·馬納夫的後代。至於“倭馬亞”一名,則得自於阿卜杜勒·馬納夫的後代倭馬亞·伊本·阿卜杜勒·沙姆斯的名字。先知穆罕默德傳教時期,倭馬亞家族首領阿布·蘇富揚是麥加貴族的代表,以堅決反對穆罕默德聞名,曾迫使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希吉來)。但同時,倭馬亞家族的另一位重要成員奧斯曼·伊本·阿凡卻是穆罕默德最初的追隨者和最親密的戰友之一。
建立
由於穆罕默德生前未對其繼承人的產生方式作出任何指示,伊斯蘭教世界在哈里發的人選問題上不久即發生分裂。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伊本·阿凡於644年成為哈里發,他大力扶持本家族成員在帝國境內擔任要職,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倭馬亞家族在奧斯曼帝國時代勢力大為擴張,儘管許多人記得他們是先知創教初期最兇惡的對手。656年奧斯曼·伊本·阿凡遇刺,其堂弟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反對先知的侄子和女婿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繼任哈里發,從而引起大規模內戰。
穆阿維葉系穆罕默德傳教時代的宿敵阿布·蘇富揚的兒子,在630年麥加被穆罕默德占領後與父親一起皈依伊斯蘭教。他於633年參加伊斯蘭軍隊對敘利亞的征服之戰,戰後成為大馬士革總督。後來穆阿維葉在其堂兄奧斯曼任哈里發時代獲得對整個敘利亞的統治權,他完全把敘利亞當作自己的私人領地來經營。穆阿維葉在657年的隋芬戰役中依靠“神裁”的方式戰勝阿里,並在阿里(最後一位“純潔的哈里發”)於661年被刺殺後壓服反對者,成為哈里發。679年,穆阿維葉一世宣布其子葉齊德一世為哈里發繼承人,從而將哈里發的選舉制破壞。從此阿拉伯帝國成為一個由世襲王朝統治的封建國家。
區劃
倭馬亞時代,國家的疆域不斷擴大,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泱泱大國。管理如此大的一個國家,必須調整原先的行政區劃,最終建立了5個大行政區:
(1)伊拉克省區。包括巴斯拉、庫法、波斯大部和阿拉伯半島東部、河外地區、信德和旁遮普。
(2)阿拉伯本部省區。包括希賈茲、葉門和阿拉伯半島中部。
(3)傑濟臘省區。包括北伊拉克和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部分小亞細亞的毗鄰地區。
(4)埃及省區。包括上、下埃及轄區。
(5)非洲省區。包括除埃及外的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和附近海島。
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由哈里發直接管理。
各省長官稱埃米爾,即總督。總督掌管全省軍政大權,惟稅務官由哈里發委任,稱“阿米勒”。各省的宗教領袖,由總督或大法官兼任,代表哈里發主持宗教事務。大法官通常從伊斯蘭學者中選拔。倭馬亞時代的統治者本身的宗教操守雖比不上四大正統哈里發,但他們仍然尊重學者,常常從學者中選拔法官,而且一般情況下,都能尊重司法獨立,不干涉司法人員辦案。這些法官都是教法專家,根據《古蘭經》和《聖訓》基礎上形成的“沙里亞”(伊斯蘭教法)斷案執法。非穆斯林(如基督徒、猶太教徒、祆教徒)之間的法律爭端則交由他們自己的宗教領袖處理。
倭馬亞時代的首都設在大馬士革。大馬士革原為受拜占庭文化影響很深的古都。倭馬亞時代,根據形勢的需要,第一任哈里發穆阿維葉定都大馬士革。大馬士革的哈里發宮一改四大哈里發時期的樸實和簡潔,成為一個富麗堂皇的宮殿。用乳白色石頭砌成的宮牆和用石花磚鋪成的地板交相輝映,顯得極其高雅。宮院中的噴泉、飾有金邊的門窗、用魚骨幾何圖案點綴的天花板、大小花園、花園中的百鳥啁啾……所有這一切顯示著哈里發的氣派與威嚴。
走出沙漠的穆斯林初到敘利亞時,對建築式樣還沒有固定的概念。但不久,富於創造力與想像力的穆斯林把波斯建築風格和拜占庭建築風格糅合起來。匠心獨具地創造出一種新的風格——阿拉伯——伊斯蘭式的風格,與哥德式、羅馬式風格並駕齊驅,而獨領風騷。
為了加強中央政府與全國各地的聯繫,倭馬亞時代的開創者穆阿維葉非常重視郵政建設。到了阿卜杜·馬立克時代,郵政已成為一種良好的通訊體系。郵政局利用驛馬在大馬士革和各省之間運送公文保證了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政令暢通。
政治
倭馬亞時代,哈里發仍是國家元首,集政權、軍權、教權於一身。而且,與四大正統哈里發不同,此時的哈里發職位實行世襲制。
四大正統哈里發時期,選舉哈里發的大典在首都麥地那先知清真寺舉行,全城穆斯林齊集一寺,向哈里發宣誓效忠,然後由哈里發發表簡短的就職演說,選舉大典即告結束,整個儀式顯得樸素莊嚴。倭馬亞時代,哈里發即位之日,全國各地,上上下下,同時舉行大典,整個儀式十分隆重,王權色彩比較濃厚;四大正統哈里發時代,哈里發與大眾平起平坐,禮拜時與大眾混在一起領拜。倭馬亞時代,受波斯文化和羅馬文化王權觀念的影響,哈里發與百姓拉開距離,哈里發住在宮中,並非像四大正統哈里發時代那樣,任何人可以隨時能夠見到哈里發。鑒於歐麥爾在清真寺領拜時被人刺殺,此時在清真寺設了專供哈里發禮拜的“專廂”,把大眾與哈里發隔離開來。平時,給哈里發設警衛,跟隨左右,確保全全。
哈里發之下,設各部大臣,分掌政務、稅務和宗教事務。
經濟
農業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為人類從事各種產業提供了基本資源。農業作為百業之首,基礎產業,他提供了土地、陽光、空氣和水等必備條件。《古蘭經》指出:“他從雲中降下雨水,用雨水使一切植物發芽,長出翠綠的枝葉,結出累累的果實”。“我使地面奇異地裂開,我在大地上生產百穀,與葡萄和苜蓿”。這些經文都說明造物主為人類在農業方面給了許多恩惠,提供了許多資源,旨在鼓勵人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合理開發、精耕細作,為人類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農產品。穆罕默德很具體地說到:“誰開墾一塊無業主的荒地,誰便是最有經營權的。”
從四大正統哈里發到倭馬亞時代,歷代哈里髮根據經訓精神,結合國家的實際需要,都很重視農業。
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極為重視農業,也曾命令駐伊拉克的大將艾布·穆薩·艾什艾里丈量巴斯拉的土地,作出規劃。歐麥爾注意水利建設,命令從巴斯拉挖一條大河,直達俄波拉港。在庫法也挖一條大河,灌溉周圍農田。歐麥爾曾下令減輕地稅,旱地免稅,一年兩收者只收一次稅。奧斯曼和阿里時代,政局不穩,顧不上農業發展。穆阿維葉開創倭馬亞時代後,大力發展農業。而伊拉克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主要還是伊拉克地區縱橫交錯的許多大沙河。穆阿維葉下令根治大沙河,拓寬河床,疏導洪水,使大沙河的泛濫區都變成良田。穆阿維葉在位時期,從伊拉克大沙河流域所得到的農業效益達500萬迪爾汗。伊拉克總督齊亞德也很重視農田水利建設,曾在伊拉克建築幾座大壩,使農業發展從中受益良多。694年,伊拉克總督哈賈吉組織農民開荒造田,興修水利,把許多大沙河的積水抽出,使之變為可耕地。他經常親自下鄉,調查農村和農業狀況。他下令禁止宰殺耕牛,保證農業生產。哈賈吉之後的伊拉克地方長官大都重視農業,保護農民。哈里發歐麥爾二世(717~720年在位)下令關心農民疾苦,減輕土地稅,禁止讓農民服徭役。
總之,倭馬亞時代,充分開發利用伊拉克的肥沃土地,精耕細作,使農業生產不斷發展,保證了全國上下的吃飯問題。
手工業
伊斯蘭教鼓勵農業的同時,也提倡發展工業。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儘管其工業並不發達,但伊斯蘭教並不輕視工業,《古蘭經》多處提到煉鐵、煉鋼、造船和製造鎧甲等等。穆罕默德說:“當你們一旦從事非法的買賣,以其他名稱經營高利貸,或抓住牛尾巴,滿足於農業而放棄奮鬥時,真主便使屈辱控制你們。”旨在強調不但要發展農業,而且還必須發展工業。他還要求從事工業者恪盡職守,精益求精,造福人群。如此,才算善功健全。他對技術精煉的工人懷有敬意,說道:“真主喜愛技術精煉的工人”,“真主喜愛有技術的信士”,鼓勵人們鑽研技術,提高素質。
這種宗教上的鼓勵,一旦遇上適宜的環境,就能促進工業的發展。穆罕默德時代和四大正統哈里發時代,由於條件所限,穆斯林以遊牧為主,兼營商業和農業,很少從事工業。而倭馬亞時代,征服了原先手工業較發達的波斯、羅馬統治區域。哈里發們根據新的形勢,制定出有利於手工業發展的政策,從而推動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穆斯林在經營農業的同時,積極投身於手工業生產中,並且很快就以工藝精巧而著稱,他們生產出的產品受到東西方各國的青睞。
當時伊拉克以生產各種紡織品著稱於世。伊拉克人精於刺繡,繡花服裝在哈里發蘇萊曼時代(715~717年在位)特別流行,穿繡花服裝成為一種時尚。大氅、外衣、褲子、頭巾、帽子等,都飾以各種各樣的花,顯得多姿多彩,充滿朝氣。伊拉克南部的巴斯拉和北部的摩蘇爾以及敘利亞各大城市,都是盛產繡花服飾的地方。
原先生活在沙漠中的穆斯林,其飲食起居,家庭陳設都很簡單。而他們走出沙漠以後,看到波斯人和敘利亞人的生活方式,大開眼界,令人稱羨,從而刺激了木器工藝的發展。伊拉克北部的崇山峻岭中,盛產木材,伊拉克人利用這一資源優勢,製造出木杯、木碗、木碟以及各種家具,行銷東西各地。巴土拉和俄波拉港的造船業很發達,精製而成的大小船隻,聞名遐邇。伊拉克的金屬工業,如各種刀劍武器和鐵制農具,以做工精細,使用方便而著稱。埃及的鍊金術也遠近聞名,頗有聲譽。
商業
伊斯蘭教注重商業,人所共知。在伊斯蘭教的價值系統中,既看不到“重農學派”以農業否定其他產業和“重商主義”無限拔高商業地位而輕視農業和工業的產業偏見,也不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重農抑商”、“無商不奸”等消極觀念。伊斯蘭教在充分肯定農業和工業的基礎上,提倡商業,鼓勵經商。在穆斯林的歷史上,教與商結下了不解之緣。伊斯蘭教鼓勵商業,而穆斯林的商業活動反過來又促進了教的傳播。教所追求的“義”和商所追求的“利”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各得其所。而沒有出現像中國歷史上的那種義利對立,非此即彼的局面。伊斯蘭教給商業以適當的地位,把正當的商業活動稱之為“尋求真主的恩惠”(《古蘭經》62:10)。穆罕默德對商人十分敬重,說:“商人猶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可信賴的奴僕。”“誠實可靠的商人在復活日,將與眾先知、正義者和殉教者同在。”伊斯蘭教在鼓勵商業的同時,也提出了一整套的商業道德規範,來規範人們的商業行為,使之健康發展。如公平交易,反對投機;平等競爭,反對壟斷;憑約守信,反對毀約等(《古蘭經》83:1,11:85,9:34,2:275,30:39)。
伊斯蘭教重商崇商的價值觀促進了哈里發國家商業的發展。對全國的商業狀況現以全國的經濟中心伊拉克為例,簡要述之。
伊拉克地處哈里發國家中部,是倭馬亞時代全國的經濟中心,商業樞紐,西通首都大馬士革,經埃及、北非,直通西班牙;東與波斯、中亞和南亞次大陸相連;南鄰阿拉伯半島。南來北往的商旅都要經過這裡,進進出出,絡繹不絕。為開闢財源,發展經濟,中央和地方都十分重視商業。首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商旅提供方便。如修築橋樑、疏浚河道、開闢公路、修建商場。政府為鼓勵商業,採取優惠措施,凡修建商場和商店的土地一律免稅。伊拉克境內縱橫交錯的大小河流為商品交流帶來極大便利。水上運輸成本低,速度快,順流而下,輕而易舉地到達目的地。而且,即使在夏季搞鮮貨運輸,由於水上氣溫比陸地低,因而能確保貨物不腐敗,不變質。
倭馬亞時代,集市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較大發展,第一集市是由大將薩阿德在庫法修建清真寺時建立的。他將寺前很大一個廣場闢為集市。後來伊拉克總督哈立德命其弟阿薩德重新規劃集市,建造擋風遮雨的建築物,從此稱“阿薩德集市”。其他的城市如巴斯拉、瓦西特、摩蘇爾等都有規模不等的集市。各個集市都有一整套嚴格的管理制度。集市在白天開放,日落之前,商貨人倉,集市關閉。集市有官方派來的巡視員,專門檢查物價、監督檢查度量衡和偽劣商品及偽幣。
當時庫法的商貨以油類聞名,芝麻油、棗油、麻子油、棉子油等,種類繁多,應有盡有。庫法還設有鮮棗市場,鮮棗來自伊拉克北部,先集中於庫法,再銷往南方的巴斯拉,然後又運往東西各國。
巴斯拉與麥加和納季德之間,都新建了商道。朝覲期間,通過商道把伊拉克的穀物、水果、椰棗、絲綢、木材、珠寶、香料運往麥加等地。
在國內國際貿易中,港口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巴斯拉港位於海灣北端、伊拉克南部,是伊拉克南部門戶。該港同海灣沿岸、阿拉伯半島南岸、東北沿岸以及與印度、中國都有密切往來。該港通往底格里斯河的人口處,商品吞吐量很大,日夜繁忙。夜間林立的燈塔,照耀全港,便利商船。倭馬亞時代,中國、印度、中亞以及東非各地的商品,如絲織品、綢料、金銀首飾、珠寶、玉器、香料、藥材、駿馬等源源不斷地進入該港,由該港銷往伊拉克、敘利亞、埃及乃至西方各國。總之,倭馬亞時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為後來阿拔聽時代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也促進了學術文化的蓬勃發展。
內戰
倭馬亞帝國的建立伴隨著其最大的反對者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興起。什葉派不承認倭馬亞帝國的哈里發地位為合法,堅持哈里發一職只能從先知女婿阿里的後代中產生。由於阿里的長子哈桑主動放棄哈里發地位並於穆阿維葉一世統治時期被毒死,什葉派轉而支持阿里的次子海珊成為哈里發。海珊在682年(葉齊德一世統治時期)於庫法附近被倭馬亞王朝軍隊殺害,使什葉派極為震怒。阿卜杜拉·伊本·祖拜爾(穆罕默德最初的信徒和戰友祖拜爾之子)強烈反對倭馬亞王朝,他實際上占領了阿拉伯帝國境內的很多地區,並於漢志(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時代,倭馬亞帝國才消滅了麥加的什葉派政權。在整個倭馬亞帝國時期,政府與什葉派一直發生戰鬥,但什葉派從未被徹底剪除。而且什葉派最後協助阿拔斯王朝終結了倭馬亞家族的統治。
倭馬亞帝國的另一支主要反對力量是伊斯蘭教哈瓦利吉派,該派主要是由隋芬之戰後因反對阿里屈從於神裁結果而脫離阿里陣營的士兵和信徒構成。
擴張
倭馬亞帝國時代,阿拉伯帝國的對外征服達到了另一個高峰。他們的疆域最廣闊之時,東至中亞和印度、西至伊比利亞半島。穆阿維葉一世進攻拜占庭帝國的計畫因拜占庭人的秘密武器“希臘火”而未能成功,但這位統治者創建了阿拉伯人的第一支海軍。哈賈傑·本·優素福在阿卜杜勒·馬利克時代率領阿拉伯軍隊向中亞挺進,而阿拉伯人的宗教最終永遠地征服了這一地區。哈賈傑·本·優素福的侄子穆罕默德·伊本·卡希姆則南下攻入印度,迅速征服了信德和旁遮普地區,標誌著伊斯蘭教從此在印度紮根。
對歐洲地區的進攻也隨即展開。711年,倭馬亞王朝的埃及總督穆薩·伊本·努塞爾手下的摩爾人將領塔里克·伊本·齊亞德率領穆斯林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該海峽以塔里克本人的名字命名)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不久穆薩·伊本·努塞爾本人率領更多軍隊趕到。兩位將軍攻占西班牙三分之二的領土。但是,732年從西班牙進入法國的一支伊斯蘭雜牌軍在普瓦捷被墨洛溫王朝的宮相鐵錘查理擊敗後,阿拉伯人實際上放棄了對歐洲的擴張。
文化
倭馬亞帝國時代建立了伊斯蘭教幾座最重要的清真寺,包括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大馬士革的倭馬亞大寺。阿卜杜勒·馬利克任哈里發時代,發行了阿拉伯人自己的第一種金幣第納爾,並在全國流通。直至今日,不少阿拉伯國家的貨幣名稱仍然叫作“第納爾”,由此可見影響之深遠。
滅亡
由於與什葉派和哈瓦利吉派的持續衝突,倭馬亞王朝的統治長年陷於不穩定的情況之中。兩派都採取暴力手段抵抗倭馬亞王朝的鎮壓行動,以至數位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死於刺客之手。而且,幾乎所有倭馬亞王朝哈里發的在位時間都極短。國內的政治敵對最後葬送了倭馬亞王朝。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代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利用什葉派與哈瓦利吉派暴動之機,藉助波斯人阿布·穆斯里姆的軍事力量最終推翻了倭馬亞王朝。所有倭馬亞家族成員不久都遭屠殺。
倭馬亞時代,曾出現過一些叱吒風雲,氣吞山河的哈里發。如開山鼻祖穆阿維葉,胸懷韜略,精明能幹,不愧為一代政治家;阿卜杜·馬立克平息內亂,統一文字,改革稅收,堪稱“列王之父”;瓦立德一世放眼世界,開疆拓土,建立橫跨三大洲的泱泱大國;歐麥爾二世銳意改革,勵精圖治,號稱“賢君”。希沙姆力挽狂瀾,重振旗鼓,實現穩定,可稱中興之主。這5位哈里發在主觀上銳意進取,在客觀上又遇各種有利時機,使得倭馬亞時代成為一個蒸蒸日上的時代。然而,其餘11位哈里發,不是平庸無能,就是腐敗透頂。尤其到了晚期,腐敗之風,愈演愈烈,倭馬亞江山岌岌可危。腐敗之風從葉齊德一世開始。此人終日歡歌宴舞,人稱“酒徒葉齊德”。只是有作為的哈里發交替出現,使國家暫時未出現重大危機。可是腐敗之風的蔓延,必然要危及國家。葉齊德二世(720~724年在位)與他的前輩葉齊德一世一樣,不理政務,日夜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親小人,遠忠臣,以至民怨沸騰,社會動盪。最後,在醉生夢死中死去。
743年,中興之主希沙姆去世,瓦立德二世繼位。他不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不注意潛在的危機。竟然沉溺酒色,尋歡作樂,不問國事。結果導致朝野更大不滿,烽火四起。另一個葉齊德(即後來的葉齊德三世)趁機進攻大馬士革,奪去哈里發之位。葉齊德三世貪婪成性,不但搜刮百姓,而且剋扣軍餉,引起朝野一致反對。6個月後,此人在全國的唾罵聲中離開人世。繼位者是其弟弟易卜拉欣。易卜拉欣,平庸無能,無所作為,很難服眾。正在此時,駐守東北邊關的大將麥爾旺揮師南下,直驅大馬士革。易卜拉欣倉惶出逃,3個月後死去。744年12月,麥爾旺繼位哈里發,稱麥爾旺二世。麥爾旺是一位有作為的哈里發,然而他生不逢時,來得太晚。腐敗已經滲透到國家的整個肌體,面對搖搖欲墜的大廈,他一籌莫展,真可謂“無可奈何花落去”,“有心攬月,無力回天”。
當時不滿倭馬亞人統治的人很多,但反對派主要有三股勢力:什葉派、阿拔斯人和呼羅珊人。
什葉派主張哈里發的職位應當由阿里及其後代繼承,從來就不承認倭馬亞人統治的合法性。尤其是發生卡爾巴拉慘案——阿里之子海珊被殺以後,他們更是耿耿於懷,明里暗裡推翻倭馬亞人統治的鬥爭從未停止。什葉派人以庫法為基地,在伊拉克、波斯及呼羅珊各地有廣泛影響。哈里發希沙姆時代,海珊的孫子宰德·伊本·阿里在庫法起義,謀求推翻倭馬亞人的統治。起義雖被鎮壓,但反倭鬥爭並未停止。到了麥爾旺二世時,什葉派更加活躍,公開打出忠於穆罕默德的旗幟,從事反倭馬亞人的活動。
第二股勢力為阿拔斯人。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後裔認為,他們是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的成員,與穆罕默德的血緣關係比倭馬亞人更近,因而更有資格取得哈里發的地位。阿拔斯人利用百姓的普遍不滿,指責倭馬亞人違背伊斯蘭教義和教法,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不義的統治者。他們以波斯北部和裏海南部為根據地,最終成為反倭馬亞人的領導力量。
第三股反倭馬亞人的勢力是呼羅珊人。波斯的穆斯林大都文化起點高,在文化上有優越感。但倭馬亞統治者並沒有給他們太高的政治和社會地位,這不能不引起他們的怨恨。加之倭馬亞某些統治者的腐敗,怨恨情緒日甚一日。什葉派和阿拔斯派在這樣一些有怨恨情緒的人當中,特別是在呼羅珊地區,積極進行反倭馬亞人的宣傳,秘密籌划起義。這樣就形成了由什葉派、阿拔斯人、呼羅珊人組成的反倭馬亞人統治的滾滾潮流。
747年6月,艾布·穆斯林以減輕賦稅作號召,在呼羅珊舉行起義,回響者越來越多,不久呼羅珊首府木鹿首先陷落。749年,起義者又奪取了伊拉克首府庫法。同年10月30日,在庫法舉行了宣誓效忠典禮,阿拔斯人的領袖艾布·阿拔斯被擁戴為哈里發,從此,伊斯蘭教曆史又進入另一個時代——阿拔斯時代(750--1258年)。艾布·阿拔斯揮師西進,於750年1月,在底格里斯河的支流大扎卜河左岸與倭馬亞軍展開大戰,後者戰敗。4月26日首都大馬士革淪陷,麥爾旺二世逃往埃及,阿拔斯軍緊迫不捨,於8月5日在埃及艾卜綏爾城殺死麥爾旺二世,倭馬亞時代從此結束。(馬哈穆德·沙克爾著:《伊斯蘭教史》(3~4卷),貝魯特伊斯蘭書局,1985年版,第306頁。)而倭馬亞王室一位叫阿卜杜·拉赫曼的成員得以逃脫。他隻身逃往西班牙,在那兒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756~1031年)。
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倭馬亞時代就此結束,代之而起的是一個文化振興、學術繁榮的新時代。
發展
後倭馬亞帝國
在阿布·阿拔斯(其外號“薩法赫”意為屠夫)對倭馬亞家族的屠殺中,有一名倖存者阿卜杜勒·拉赫曼(即日後的埃米爾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逃至西班牙,並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該政權在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崩潰之後長期以科爾多瓦為中心統治伊比利亞半島廣大地區,成為歐洲最重要的伊斯蘭教政權。
成就
事實上,倭馬亞時代雖然發生了許多悲劇,但從整體上講,是伊斯蘭教的發展時期。儘管這個時代的哈里發不那么廉潔自律,但他們的伊斯蘭意識還是比較強的,他們開拓進取,奮發圖強,把伊斯蘭教推向了亞、非、歐三大洲,向東推向了中國邊境,向西推向了北非、西班牙和法國南部。在國內,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宗教研究都很興盛,為阿拔斯時代的大發展、大繁榮打下了基礎。
統治者列表
哈里發:661年 - 750年
穆阿維葉一世 661年 - 680年
葉齊德一世 680年 - 683年
穆阿維葉二世 683年 - 684年
馬爾萬一世 684年 - 685年
阿卜杜勒-馬利克 685年 - 705年
瓦利德一世 705年 - 715年
蘇萊曼 715年 - 717年
奧馬爾二世 717年 - 720年
葉齊德二世 720年 - 724年
希沙姆 724年 - 743年
瓦利德二世 743年 - 744年
葉齊德三世 744年
易卜拉欣 744年
馬爾萬二世 744年 - 750年
科爾多瓦埃米爾:756年 - 929年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 756年 - 788年
希沙姆一世 788年 - 796年
哈卡姆一世 796年 - 822年
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 822年 - 852年
穆罕默德一世 852年 - 886年
蒙齊爾 886年 - 888年
阿卜杜拉·伊本·穆罕默德 888年 - 912年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 912年 - 929年
科爾多瓦哈里發:929年 - 1031年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 912年 - 961年
哈卡姆二世 961年 - 976年
希沙姆二世 976年 - 1009年
穆罕默德二世 1009年
蘇萊曼 1009年 - 1010年
穆罕默德二世 1010年
希沙姆二世 1010年 - 1013年
蘇萊曼 1013年 - 1016年
阿里·伊本·哈穆德·納西爾 1016年 - 1018年
阿卜杜勒·拉赫曼四世 1018年
卡西姆·馬蒙 1018年 - 1021年
葉海亞·穆塔里 1021年 - 1023年
阿卜杜勒·拉赫曼五世 1023年 - 1024年
穆罕默德三世 1024年 - 1025年
葉海亞·穆塔里 1025年 - 1026年
希沙姆三世 1029年 - 10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