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680年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次子海珊及其隨行人員在卡爾巴拉遭伍麥葉王朝軍隊的襲擊而發生的戰鬥。亦稱卡爾巴拉慘案。
679年,伍麥葉王朝首任哈里發穆阿維葉在生前宣布其子耶濟德為哈里發繼承人,並令各省總督和部落首領到大馬士革向耶濟德宣誓效忠,使哈里發世襲制合法化。海珊同伊本·歐麥爾和伊本·祖拜爾等人對此予以抵制,並指責這種作法違反了哈里發應由穆斯林推舉的慣例,拒不宣誓。
680年穆阿維葉死後,耶濟德繼任哈里發,遭到麥加、麥地那和庫法人的反對,不予承認。庫法什葉派擁戴海珊為哈里發,並寫信敦請他速來庫法,繼任阿里哈里發的地位。海珊應庫法支持者的請求,率領其家屬及擁護者約200人組成的衛隊離開麥加,前往庫法。此事被伊拉克總督歐拜杜拉得悉,先派兵抓獲先期到達庫法進行聯繫的海珊的堂弟穆斯林·伊本·阿基勒及其隨從人員,並將他們當眾處死。同時派其部將歐麥爾·伊本·賽爾德率4000名輕騎兵,將海珊一行堵截圍困在庫法附近的卡爾巴拉。當海珊獲悉其堂弟穆斯林等人的悲慘結局決定返回時,其退路已被重兵阻截。
680年10月10日(伊斯蘭教曆61年1月10日),海珊拒絕接受對方提出無條件投降及承認耶濟德為哈里發的苛求,歐麥爾令其部向海珊的小隊發起猛烈攻擊,經過數小時的激戰,海珊及其隨行者因寡不敵眾,慘遭殺戮,全部罹難。海珊的頭顱被送往大馬士革。耶濟德命送還其頭顱與遺體合葬。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孫海珊慘遭殺害,當時伊斯蘭世界都十分震驚。這一事件進一步加深了什葉派與伍麥葉家族的矛盾,導致了什葉派反對伍麥葉王朝的多次武裝反抗。其後什葉派尊侯賽因為“舍希德”(al-Shahid),將其殉難日定為哀悼日,卡爾巴拉被視為聖地。
結果
680年穆阿維葉之子亞齊德繼任哈里發,海珊不服。當海珊和家屬一行離麥加去庫法與其支持者會合時,遭倭馬亞王朝四千騎兵追擊,被圍於庫法附近的卡爾巴拉,因寡不敵眾,大部遇難,海珊的頭顱被送往大馬士革亞齊德宮廷。該日正是希吉拉歷1月10日(阿術拉日),十葉派認為他是殉教聖徒,遂定為該派哀悼日,後發展為“阿術拉節”。海珊頭顱後被送回與屍身合葬於被害處,建有陵墓與清真寺,為十葉派聖地之一。
事件主角
海珊(約626—680),人稱艾布·阿布杜拉。他是阿里和法蒂瑪的次子。生於麥地那。娶波斯薩王朝末代皇帝耶斯澤德三世(634—642年在位)之女為妻。公元669年,其兄哈桑歸真後,成為什葉派第三代伊瑪目。680年陣亡於卡爾巴拉平原。
伊斯蘭教曆六十一年(公元680年)穆阿維葉[600-680,661年阿里去世後,迫使哈桑放棄哈里發繼承權,在耶路撒冷自稱哈里發,後遷都大馬士革創立倭瑪亞王朝,750年該朝亡的兒子葉齊德(又譯“葉基德”、“亞齊德”、“雅茲迪”繼父位任哈里發。海珊對其不滿,決不效忠於他。當海珊攜帶家眷和部分穆斯林200人離開麥加,前往庫法任什葉派穆斯林的伊瑪目時,被葉齊德的軍隊偵悉,葉齊德立刻派倭瑪亞王朝的四千騎兵追擊截殺,將海珊一行圍困於庫法西北約二十五英里的卡爾巴拉沙漠平原(伊拉克的聖城卡爾巴拉是什葉派穆斯林聚居區,位於巴格達西南五十里)。該軍隊企圖利用武力威逼海珊承認葉齊德為穆斯林領袖,並勒令其速返麥加與葉齊德合。但海珊信念不變,威武不屈,絕不投降。於是,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生死搏鬥。海珊與其七十二名男穆斯林組成的一支剛強部隊,在一點飲水也沒有的絕境下勇敢的對付倭瑪亞王朝軍隊,最後因寡不敵眾,與阿舒拉日,海珊一行200人全部遇難。有的人被剁成肉漿,殘骸被踐踏在沙漠中,有的人被斬首拋屍。海珊及其妹妹和兒子的頭顱被送往大馬士革葉齊德宮廷。後又將頭顱送回卡爾巴拉與遺體合葬一起。
賽義德·海珊·塔巴塔巴伊所著《什葉派穆斯林》一書中有如下記載:“那天(即阿舒拉日),他們從早晨戰鬥到最後一口氣,伊瑪目、哈希姆家族的年輕人和同伴都殉難了。在遇難的人當中,有伊瑪目哈桑的兩個年僅十三歲和十一歲的孩子、一個五歲的孩子和伊瑪目海珊的一個正在吃奶的孩子。戰爭結束後,敵方的軍隊搶劫了伊瑪目的‘哈拉木’(禁地),焚燒了他的帳篷。他們將殉難者的屍體斬首,扒掉衣服,暴屍不葬。”(見《伊斯蘭教與穆斯林世界》漢文版第177頁)
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卡爾巴拉慘案”。由於海珊遇難的那一天,正值伊歷六十一年一月十日(阿舒拉日),什葉派穆斯林遂定此日為哀悼日,後來發展為“阿舒拉節”。
與阿舒拉節的關係阿舒拉節是什葉派穆斯林悼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孫海珊遇難的重要紀念日。伊斯蘭教曆1月10日,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孫海珊被遜尼派——正統派穆斯林殺害,每一次阿舒拉節都再次激發和強化什葉派對遜尼派穆斯林的刻骨仇恨。
阿舒拉節的由來
656年,奧斯曼被刺死後,在麥地那阿里繼任為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是穆罕默德的親堂弟,是穆罕默德的女兒法帖梅的丈夫,是穆罕默德絕無僅有的兩個在世的男性後裔哈桑和海珊的父親,他所代表的黨派叫做正統主義派(意思是天命和指定派),這派人堅決斷言:真主及其使者在當初就明白地任命阿里為唯一合法的繼任者,但是前三位哈里發詐取了他的合法的職位。
阿里把首都從麥地那遷移到庫法,他撤換了前任者所任命的大部分省長,而且要其餘的省長宣誓忠順。他沒有把敘利亞的長官穆阿威葉(伍麥葉族,奧斯曼的血族)考慮在內。穆阿威葉現在以殉道的哈里發的復仇者的身分出現了。在賴蓋(現叫臘卡)南邊,在幼發拉底河右岸的綏芬平原上,兩軍終於對壘了:阿里所統率的軍隊據說是由五萬個伊拉克人組成的,穆阿威葉所統率的軍隊是由敘利亞人組成的。阿里快要取得勝利的時候,穆阿威葉建議用《古蘭經》調停來解決爭端,率直的阿里接受了建議。
哈里發指派艾卜-穆薩做自己的代表,穆阿威葉指派阿慕爾做代表。兩位代表經過商議,達成協定:同時廢除兩位首長,這樣為未來當選的哈里發掃清道路。依照長幼的秩序,在先由艾卜-穆薩站起來宣布廢除他的主人的哈里發職務之後,阿慕爾卻批准了穆阿威葉。
接受調解的原則,對阿里來說,在很多方面都是一種災難性的錯誤:這件事情使得他的很多追隨者不再同情他了。這些哈列哲派(退出同盟者)是伊斯蘭教最早的教派,當日他們被人稱為哈列哲黨。他們成為阿里的死對頭。他們所採用的口號是“除真主的調解外,絕無調解”,發展成為四千人的武裝力量。
在奈海賴旺運河岸上,阿里進攻他們的營房(公元659年),而且幾乎殲滅了他們,但是他們又用各種名義重新武裝起來,他們成為哈里發政府腰上的一根刺,直到阿拔斯王朝的時候。661年1月24日,阿里返回庫法清真寺的時候,中途被哈列哲派的人用帶毒的軍刀刺殺了。
阿里被埋葬在在庫法附近(今伊拉克的納賈夫),後來,阿里的陵墓發展成為伊斯蘭教十葉派的聖地之一。阿里的世俗的經歷,實際上是失敗的,但他死後,還繼續發生一種影響,而這種影響僅次於先知本人的影響。朝覲者的民眾,川流不息地去朝拜納賈夫的阿里陵墓,以及在附近卡爾巴拉的他兒子海珊——十葉派卓越的聖徒和殉道者——的墳墓,而且整個十葉派世界,每年都在回曆一月十日舉行一次苦難節表演。這兩件事都證明,對一個彌賽亞(救世主)來說,死亡可能比生存更有裨益。
公元632年由艾卜-伯克爾開始,到公元661年因阿里去世而告終的這個時期,可以稱為哈里發帝國的共和時期。阿拉伯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的四位哈里發叫做“拉什頓”(正統派)。
661年,穆阿威葉在耶路撒冷僭稱哈里發,成為第二個哈里發帝國的奠基人。穆阿威葉,提名他的兒子葉齊德做他的繼任者,這樣他就變成了一個王朝的開基創業者。世襲原則,從此被引入哈里發的繼任制度中,以後世代相沿,從來沒有被完全取消過。伍麥葉人的哈里發帝國是伊斯蘭教第一個王朝。伍麥葉王朝哈里發帝國(661—750年)奠都於大馬士革,取而代之的是奠都於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帝國(750—1258年)。奠都於開羅的法帖梅王朝哈里發帝國(909---1171年)是十葉派唯一重要的帝國。另一個伍麥葉王朝哈里發帝國,奠都於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從929年繼續到1031年。
哈里發和伊斯蘭教的關係,只是一位保護者的關係。他保衛這個宗教,正如歐洲的任何皇帝保衛基督教一樣,他鎮壓異端,對外教人作戰,擴張伊斯蘭教地區,在完成這一切任務時,他都是行使他的政治權力。直到十八世紀後期,才有這樣一種觀念盛行於歐洲:穆斯林的哈里發,就是他們的教皇,他在宗教上管轄全世界的穆斯林。有一種輪廓不鮮明的運動,開始於十九世紀末葉,這種運動的名稱是泛伊斯蘭教運動,這種運動特别致力於促進統一行動,以對抗基督教列強。這種運動以土耳其為團結的中心,不適當地強調哈里發職務的世界性。
穆阿威葉建立王朝661年穆阿威葉在伊里亞(耶路撒冷)稱哈里發。自他即位後,敘利亞的省會大馬士革就變成穆斯林帝國的首都,儘管這個帝國的版圖縮小了一些。調解之後,穆阿威葉的股肱之臣阿慕爾從阿里派的手中奪取了埃及,但是,伊拉克宣布阿里和法帖梅的長子哈桑為阿里的合法的繼任者。哈桑不久就讓位給他的更能幹的勁敵,而退居於麥地那,去度養尊處優的生活。他的弟弟海珊,在穆阿威葉任哈里發的期間,在麥地那過隱居的生活,680年,他拒絕承認穆阿威葉的兒子葉齊德繼任哈里發的職位,伊拉克人宣布他為阿里和哈桑之後合法的繼任者,他於是動身到庫法去。齊雅德(穆阿威葉認的弟弟)的兒子歐貝杜拉是伍麥葉王朝的伊拉克省長,他在希賈茲到庫法去的道路上沿途放了前哨,殺了海珊。海珊的妹妹和兒子,隨著他的頭顱到了大馬士革,葉齊德把頭顱還給他們,又帶回卡爾巴拉,與遺體合葬在一起。為了紀念海珊的殉道,十葉派的穆斯林規定每年舉行一次追悼會,回曆正月上旬為哀悼旬,後來又發展成一種受難表演,著重表演他的英勇鬥爭和苦難的情節。這種每年一度的受難表演,分兩節進行,前節於回曆正月初十日,在巴格達郊區的卡齊麥因舉行,這是紀念那次戰爭的,後節於正月初十日以後的四十天內,在卡爾巴拉舉行,稱為“頭顱的歸來”。
海珊的犧牲成為十葉派的起源,在這方面,他父親的犧牲是比不上的。十葉派是正月初十日誕生的。從此以後,在十葉派的教義中,承認伊馬木必須由阿里的後裔擔任這一教條,就變得和伊斯蘭教教義中承認穆罕默德是先知這一教條同等重要了。卡爾巴拉日使十葉派得到一個“為海珊報仇”的口號,而這終於成為推翻伍麥葉王朝的原因之一。在另一個陣營,遜尼派證明葉齊德是事實上的統治者。誰要追問他的權力從何而來,誰就成為叛逆,要被處死刑。伊斯蘭教發生了重大的分裂,這種裂痕從來就沒有填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