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656年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被暗殺後,阿里被選任第四任哈里發,奧斯曼的堂兄弟,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不承認阿里的哈里發地位,657年爆發了 隋芬之戰。穆阿維葉在面臨失敗的情況下,提出“以《古蘭經》裁判”的停戰和談的要求。當時阿里營壘內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派占少數,大部分人主張媾和,阿里本人也傾向和解,遂接受穆阿維葉的要求,因此引起主戰派的極端不滿。當時約有12000人離開阿里的隊伍出走,被稱為哈瓦利吉派。阿布杜拉·本·瓦海布·拉西比為該派的第一任哈里發,宣布不承認阿里與穆阿維葉在伊斯蘭社會中的領袖地位。
發展過程
起初,阿里曾親自去哈魯拉村勸說哈瓦利吉派歸隊,未獲成功。其後因哈瓦利吉派殺死支持阿里的麥達因總督和阿里的使者,從而導致658年的 拿赫魯宛之戰。結果,哈瓦利吉派慘敗,首領戰死。但該派並不屈服,反而認為自己在離開阿里和穆阿維葉之後,已成為唯一有正確信仰、有資格對 穆斯林發揮領導作用的集團。他們企圖清除所有可能成為哈里發的人,以便自己掌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661年派人暗殺了阿里,刺傷穆阿維葉。在倭馬亞王朝時期,舉行過35次武裝起義,曾一度控制過幾個部落和城鎮,勢力最大時曾擴展到波斯、伊拉克、阿拉伯半島的希賈茲和葉門地區。最後都遭到倭馬亞王朝軍隊的鎮壓。
在阿拔斯王朝初期,該派雖已失去武裝鬥爭的能力,但他們反壓迫和提倡平均主義思想,通過散居各地信徒的傳播,對廣大下層貧苦民眾還頗有吸引力。866年該派領導巴斯拉鹽場奴隸武裝起義,反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統治。以後又有士兵、貝杜因人、自由農民參加,使這場武裝起義先後持續達14年之久,但最後終於失敗。
宗教思想
該派認為哈里發應由穆斯林公選,當選者不應只限於古萊什人,所有虔誠並熟知教義的穆斯林,不分民族和種族,甚至奴隸都有資格當選。哈里發應絕對服從安拉,否則就應被推翻,甚至被處死。他們既反對五麥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的貴族專政,也反對只有穆罕默德及阿里的後裔才能當哈里發的主張。他們只承認艾卜·伯克爾和歐麥爾兩位哈里發的合法地位。他們主張在所有穆斯林中共同分配土地和戰利品,故又稱軍事民主派。但他們又認為異己的穆斯林不能得救。因而,不但反對五麥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的統治階層,而且還反對不贊成該派政治觀點和宗教信仰的穆斯林平民,認為除哈瓦利吉派外,所有的穆斯林都是叛教者。他們把禮拜、齋戒、誠實、公正都看作信仰的組成部分。為了表明自己的信仰而加重苦行,不僅延長禮拜時間,而且虔誠叩頭,直到額頭潰爛成瘡;念誦《古蘭經》時,讀到天園時就痛哭流涕,企望天園福澤降於自己;提到火獄,就喘息希噓,表示恐懼。除此之外,他們還禁止一切娛樂,禁止哀悼死人,禁止與外人通婚和發生繼承關係;並有禁止菸酒和剃鬚等清規戒律。
存在問題
該派和栽德派、 穆爾太齊賴派、 穆爾吉埃派觀點大體一致。他們認為,安拉是獨一的,他無影無形,無方位。他們認為穆斯林絕對不能有犯罪行為,否則就是叛教者,將入火獄;認為《古蘭經》是被造的,主張信守《古蘭經》的原意,不能再對經文作解釋。他們主張意志自由,認為人的行為決定於自己的意志,反對定命論。
分支
該派內部在政治、軍事活動中,經常產生分歧和矛盾,從而先後分化出許多支派,主要的有 阿扎里加派、伯哈希葉派和納吉德派等,有人認為, 艾巴德派也是該派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