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

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

長期以來,人們只熟悉美國的MLRS火箭炮,而對於蘇聯和俄羅斯火箭炮僅僅停留在對“史達林管風琴”的片面認識上。事實上,現在俄羅斯擁有世界上綜合水平最強的火箭炮——BM-30龍捲風。

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

起源

衛國戰爭爆發後,蘇德雙方在俄羅斯廣袤的大地上展開了生死廝殺,德軍的空地協同閃擊戰和蘇軍的寬正面、大縱深、強火力連續突擊方式都在往復對抗中得到驗證和發展。

戰爭的需求自然帶來裝備技術進步的需要,閃電戰的要義是儘快突入敵方縱深,並最大限度的對敵造成恐嚇,解構敵防禦體系。如果防禦一方有所提防或防線嚴密、有層次,閃擊戰將難以取得效果(比如1941年的莫斯科和1943年的庫爾斯克)。

在蘇軍一方,縱深突擊理論在進攻中必須滿足兩大條件才能奏效:快速突破和縱深機動。但是對於善於快速機動彌補防線空白的德軍來說,前者常常難以一次奏效。

在二戰時期蘇聯紅軍的作戰理論中,強調大量集中火炮和前線強擊航空兵火力。當時蘇聯紅軍的無線電設備數量不足,性能也不佳,無法配備到基層單位。紅軍中自然也就沒有西方盟軍或者納粹德國陸軍中的炮兵前進觀察員(或火力引導官)。因此火力突破時必須嚴格遵守事前規定的時間表,否則將導致慘重的誤傷。

而廣泛裝備無線電的美軍的炮火引導則可以為最一線的步兵在廣泛的戰場空間內提供靈活、機動的實時支援。即使是散兵坑裡躲藏的列兵也可以用無線電呼叫後方的火炮進行遮斷。

雖然蘇聯紅軍的炮兵單位時間內投射火力比美國多,但德國人更害怕美國炮兵,因為美國人能將大部分火力集中到他們頭上,幾乎沒有浪費。

戰後,蘇軍炮兵對衛國戰爭中炮兵運用進行了總結,同時也對德軍和盟軍的炮兵戰術和技術詳細分析。這些報告都寫進了蘇軍各級指揮學院的教材中,當新一代的紅軍指揮官了解到外軍炮兵的能力後,便對自己的炮兵也寄予厚望,企盼他們能將不同陣地上發射的彈藥同時精確的傾瀉到同一目標上。

但蘇軍身管火炮火控系統在當時是無法達到這一要求的,於是蘇軍把希望集中在了能以高密度彈藥區域覆蓋彌補精度的火箭炮上。1970年代末,隨著蘇軍作戰指導思想由大規模核突擊條件下進攻轉為常規突擊,以精度為主的新一代大口徑火箭炮系統也開始研製、服役,首先是BM-28颶風(Uragan)220毫米16管火箭炮(設計局代號9K57)。颶風系統比BM-21冰雹(Qrad)系統的射程增加了2倍,但仍採用無控火箭,散布頗大。稍後出現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龍捲風(Smerch)300毫米12管火箭炮系統。

系統構成

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
龍捲風火箭炮的設計型號為9A52,整個系統的設計局型號為9K58,由位於俄羅斯圖拉市的(Tula)合金精密儀表設計局(SplavStateResearchandProductionAssociation)研製,該設計局也是BM-21、BM-28火箭炮系統的研製者。

9K58系統於1983年設計定型,1987年入役,最初為14管,1990年2月在吉隆坡舉辦的亞洲防務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時變為現在的12管樣式。

該炮被北約稱為M1983型,是蘇聯(包括俄羅斯)最大口徑的火箭炮,主要裝備蘇聯軍屬遠程火箭炮兵,每旅下轄3個,每營下屬3個連,連各裝備3輛9A32型發射車和1輛9T234-2裝填-運輸車,全旅共27台發射車。

龍捲風火箭炮旅主要擔負軍作戰地域內的火力支援,壓制和殲滅有生力量,摧毀裝甲目標、炮兵連隊,同時也可加強到主要進攻軸線師以提高突擊火力密度,打擊正面之敵集團軍的前沿機場、師指揮所、倉庫。

1989年,更加現代化的9K58-2系統(對外軍售時稱龍捲風-M)進入一線並逐步取代舊型號,擔負起火力突擊己方前沿20-70公里範圍內敵裝甲部隊、指揮中樞、機降部隊登機場地(蘇軍一直對美軍的直升機蛙跳戰術十分忌憚,在各兵種戰術教令中均強調及時尋殲其部隊及集結場所)、防空陣地等高價值目標的重擔。

9K58-2系統改為-營編制,全團配屬12台9A32-2型發射車、3台9T234-2裝填車和1台指揮車。9T234-2裝填車的駕駛艙為兩部分,分別位於發動機艙兩側,中間為水箱散熱器。駕駛室後車廂內載有12枚待發火箭彈,車體後部右側裝有液壓驅動的裝填起重機,迴轉範圍為左50度,右90度,最大起吊質量850公斤。裝填時,裝填車與發射車車尾對接,裝彈架掛在發射車定向發射管尾部進行裝填。3名操作手可在20分鐘內將12發火箭彈裝填到發射車上。

一直以來,蘇軍炮兵都十分重視火炮指揮系統,為了發揮龍捲風M系統的巨大潛力,合金設計局為其配屬了康土爾(Kontur)生產聯合企業新研製的飼養籠(Vivari)指揮控制車,並將此系統也配備到裝備基本型的各旅中。

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

龍捲風火箭炮旅(團)配屬的飼養籠自動化射擊指揮系統在以往舊型號基礎上進行了很大改進,具有蒐集分析目標信息,對全旅的火力進行集中和規劃、與各類情報來源進行作戰情報互動的能力,這和美軍M-270系統的TF火力控制分發系統(TakeFire)基本類似。該系統裝在1K123射擊指揮控制車內。指揮車採用卡瑪斯(Kamaz)-4310越野卡車底盤,為了拋開油機、變電車等專用電源站機動,指揮車後面拖掛了1台發電機拖車,可自行發電,相比以往的炮兵指揮系統來說是個很大的進步。為了保證指揮員的舒適,車內還裝有空調、過濾通風設備和加熱設備等,可供連續作戰36小時。

指揮車內置2台E-713計算機、綜合戰術態勢顯示設備、C3I終端和保密通信加密機,可為每台發射車分發目標彈道數據。其中E-713計算機為俄羅斯90年代最新技術,是一台固化程式專用計算機,具有很高的計算速度,而且體積較前一代E-167專用彈道計算機小得多。

其作戰軟體功能包括:接收、處理、儲存、顯示和發出指令;向上報告戰鬥部隊的位置及準備狀況,向下傳達攻擊指令,並以圖表形式指定目標,給出火力分配建議;制定集中攻擊和對敵各縱隊攻擊的火力計畫,計算坐標方位角;同時為6門鏇風火箭炮計算射擊諸元,根據氣象數據提供氣象報告等。而執行這些程式所用的隨機存儲器記憶體僅96K,唯讀存儲器記憶體288K,可見俄羅斯軟體工程師深厚的數學功底。

為了在頻繁的機動中仍能保證有力的指揮,指揮車採用了2台高頻電台和2台甚高頻電台,可保證運動時50千米和停車時350千米距離內的可靠無線電聯絡。指揮車向發射車的通信由R-173M甚高頻電台完成,指揮車間和向上的通信藉助P-171M10Y高頻電台進行,通過無線電中繼台和有線通信線路實現線路間的數據交換。如果遭受干擾,系統能在1秒鐘內接通備用通信通道,並轉入跳頻模式工作,具有很強的保密和抗干擾能力。

此外還配有1台衛星通信車,可通過通信衛星和上級進行溝通。作戰時,全旅(團)的火箭炮發射車以指揮車為中心站建立通信-數傳網路,中間配屬1-2台轉發、備份用的中繼車,主要的指揮任務在中心站上完成,但中繼車也能介入,當中心站處於無法指揮的情況下,作戰軟體自動將指揮權交給中繼車。

這樣的設計實際上使龍捲風系統的指揮結構成為扁平網狀結構,而非蘇軍以往的樹狀垂直指揮模式。指揮網路能實時轉發來自衛星、指揮中心等C3I系統的信息,或將基層火力單位附屬的偵察車所發現的目標諸元送給上級進行判別處理。通過該系統可讓上級指揮官直接和單個發射車互動,也可讓不同的營互傳信息。

實際上,這種布置已經擺脫了蘇聯紅軍時代從上至下的樹狀指揮-通信-情報交換模式,接近美軍的Link數據鏈網路系統,所以,西方國家一味貶低俄羅斯軍隊的指揮模式其實缺乏根據。

先進彈藥

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
龍捲風系統採用了多種無控和末制導火箭彈。共同特點是採用了初始段簡易慣性制導(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還採用姿態控制、彈體鏇轉穩定和自動修正技術,火箭彈的散布精度技術。通過彈上的自動修正系統、陀螺定向儀和燃氣控制系統三者配合使射擊精度大為提高。當火箭彈發射離開導向管後,尾端的彈翼自動張開,控制彈圍繞縱軸自鏇,以減小風力對飛行彈道的影響。在飛行過程中,還可通過高壓氣瓶推動液壓動作筒控制火箭彈根據彈上感測器獲得的姿態信息修正彈道。通過這些措施,可將誤差控制在射程的0.21%之內:其密集度指標與傳統火箭炮相比提高了3倍,達1/300×1/300,接近普通身管火炮的精度。最大射程上的橫向圓機率偏差(circular-error probable ,CEP)平均為100-120米,縱向誤差為220米。齊射時,1台發射車能在38秒內發射完12枚火箭彈,覆蓋672000平方米的區域。雖然口徑增加不多,但精度上的巨大提高使得龍捲風系統的打擊威力大大增加,6輛發射車的齊射威力就相當於以往2個旅9K57颶風火箭炮的效果。按照蘇聯裝甲兵作戰教令,對於突破正面的師要予以火力、兵器等諸多方面的保障,因此對主要方向上的營加強配備,每營配2輛彈藥裝填車情況下可實施連續多次齊射。

在裝備之初,9K-58系統僅有1種裝備爆炸裝藥的9M35F高爆彈頭的9M55A火箭彈,該彈用於攻擊輕型裝甲車輛、防禦工事或人員,射程雖然遠但殺傷威力和打擊靈活性不足。為提高作戰威力和軍售競爭力,俄羅斯近年來研製了不少新型號的火箭彈和戰鬥部,在多次國際武器展上頻繁亮相,為龍捲風系統打出了響亮的牌子。

9K58與9K58-2的區別

雖然從9K58到9K58-2隻隔了2年多,但現在龍捲風系統基本都改進到了9K58-2標準。9K58型和9K58-2型從外表上看基本無差別,區別主要在彈藥射程和戰鬥部類型上。

9K58的各型彈藥射程為70公里。9K58-2的火箭彈換裝新型火箭發動機後射程提高到90千米,此外改進了彈上部分細節設計,進一步提高了射擊準確性、減少火力準備時間。其實該設計早在蘇聯解體前夕就已經提出,主要是針對美軍陸航和空軍的前沿機場。當時第一次海灣戰爭剛結束,西方大肆宣揚美制AH-64直升機的作戰效能,蘇聯龐大的坦克集群似乎在一夜間便成為廢物。為了保證自己進行常規戰爭的核心力量坦克在戰場上能順利突擊、消除其天敵反坦克直升機的威脅,必須以密集、猛烈的火力將美軍直升機消滅在機場或前進基地中。合金設計局按照蘇聯陸軍的要求設法增加龍捲風系統的射程,起初的構想是增長火箭彈體長度,增加推進劑裝藥量,引進當時蘇聯對SA-10系統飛彈固體火箭發動機改進的成果,將射程提高到150千米(SA-10D型的5B55R飛彈射程75公里,E型的48N6E飛彈改進發動機後增加到150公里),但在提高射程的同時也必須對定向管、車體大梁、穩定千斤頂位置等進行諸多改進,權衡利弊後合金設計局還是放棄了這一構想,轉而採用保守但改動量小的90公里方案。

殺傷子母彈

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

9K58-2最常用的火箭彈是9M55K子母彈,該彈用於打擊人員和輕型裝甲車輛等軟目標。其戰鬥部為72個直徑為75毫米的子彈頭,每個重1.81公斤,該彈配用觸發引信,並有自毀裝置。1門火箭炮1次齊射可拋出864枚子彈藥,12-16發9K55K即可消滅1個衝擊中的摩托化步兵連。

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改進型9K55K1採用攻頂反坦克戰鬥部,內置5枚採用雙頻紅外導引頭的MOTIV-3M彈頭,這是俄羅斯版本的SPBE-D戰鬥部。單個彈頭尺寸284×186毫米(長×直徑),質量為15公斤。子彈頭被拋射後,首先釋放降落傘以延遲下降速度,同時展開5條感測器天線,一邊鏇轉,一邊以30度視場探測1000米直徑內的裝甲目標。當感測器發現目標後,馬上調用彈內晶片中的程式進行分析是否為裝甲目標。當判明後導引頭馬上尋找坦克最薄弱的部位,然後在距離目標130米高處啟動自鍛成形戰鬥部形成金屬射流。彈頭藥形罩高度為173毫米,質量為1千克,可將爆炸射流加速到2000米/秒,對30度傾角的鋼板的穿甲能力為70毫米。

為了提高面積殺傷能力,9K58-2配屬了2種雲爆式戰鬥部火箭彈:9M55S和9MM55S1,用於殺傷暴露的和隱蔽於防禦工事中的人員、輕型裝甲車輛。S型採用單彈頭型燃燒-爆破雙重戰鬥部,S1型則為72個子母彈戰鬥部。兩型戰鬥部分別重243、245公斤,炸藥裝填量100公斤。S型為雲爆彈,爆炸時可形成3000攝氏度高溫和瞬間高壓,高溫區(高於1000攝氏度)的殺傷直徑25米。而S1型中雲爆彈和普通爆破彈頭各36個,雲爆彈爆炸同時也能產生大量的破片,飛散半徑達75米,對目標形成雙重殺傷。 

由於一次齊射投送量大,彈藥內部容積大,射程也大,火箭炮是所有火炮中最適於布設地雷的,9K58-2裝備了2型布雷型火箭彈。9M33K3型反步兵布雷彈內裝420枚PFM-1型反步兵地雷,12枚齊射可建立阻滯步兵營級別的雷場。9M33K4火箭彈用於遠程投送反坦克地雷,每枚火箭可散布25枚PGDM型普通反坦克底裝甲雷或16枚智慧型反側甲雷。反底裝甲雷重4.83公斤,裝藥量1.83公斤,反側甲雷重8公斤,裝藥量2.3公斤。為了防止阻礙自己部隊攻勢,2種地雷都設有自毀程式,投放後16-24小時後將銷毀。

這個設定頗有意思:按照蘇聯裝甲兵教令,24小時內加強坦克師最多可突進50-70千米,恰好是9M33K4的射程遠界,當時蘇聯人計畫除了用9M33K4來阻滯北約軍隊進攻外,也準備在發起衝擊前投放到對方淺近縱深,對敵形成“地雷合圍”,徹底切斷退路,以便聚殲,一旦突破成功,按照計畫,24小時後蘇軍先頭部隊也將到達自己布放的地雷區,此刻自毀清除出通路,正好便於發展勝利。這種不給敵人留任何後路的奪命套路也只有強調連續突擊、堅決消滅敵方所有戰鬥實力的蘇聯才敢用出來。

蘇聯解體後,其軍事思想繼承者俄羅斯軍隊雖各種新思維層出不窮,可骨子裡還是蘇聯紅軍時代那些強攻猛打的套路。所以龍捲風系統已多次改進,可9M33K4隻增加了投放反側甲雷功能,普通地雷模式沒有絲毫改進。而印度在洽談9K58-2系統時提出所配的9M33K4在發射前應能據需要取消定時功能,因為骨子裡繼承了英國軍事傳統的印軍認為“將敵人置於無法逃脫的死地並不能幫助消滅對方,反而可能傷害自己”(這實際上就是孫子兵法中的“窮寇莫追”)。

除了增加射程外,龍捲風M的新火箭彈還有兩大改進。一是慣導系統精確度更高,主要是以雷射陀螺取代了以往的機械式陀螺儀。在90公里射程上的縱向偏差由220米降到大約90米(CEP暫未公布)。另一是無線電中段指令制導,可在火箭彈飛行中途由指揮系統的車載彈道雷達進行監控,發現誤差超過允許值馬上傳送指令糾偏。但介於經濟原因,兩種飛行控制方式均未投入實用。

裝備情況

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
龍捲風系統屬方面軍壓制武器,以連、營、旅的建制單位編在方面軍、集團軍的炮兵師。根據1990年鑑定的歐洲常規部隊條約,蘇聯在中歐地區約部署了351門,在蘇聯西部國境至烏拉爾地區部署了51門。從這一分布也可看出龍捲風在蘇軍中作為主要突擊力量的地位。蘇聯解體後,部署在國外的龍捲風系統都撤回國內,主要配屬於莫斯科軍區,作為衛戍首都的精銳力量和應急部隊。

龍捲風系統除在俄羅斯軍隊使用外,白俄羅斯烏克蘭也有裝備。1995年12月,龍捲風在科威特成功地進行了實彈射擊表演,有力地回應了美國M270火箭炮的挑戰,並最終獲得科威特27套系統的訂單,合金公司順勢也向阿聯銷售了6套系統。2002年,印度炮兵進行現代化採購時,也對射程達到90千米的龍捲風-M系統產生了興趣。2003年7月印俄商定以450萬美元價格出售36套龍捲風系統。此外,根據西方媒體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的A-100火箭炮系統也部分採用了龍捲風系統的技術,其定向管數目和外形都與龍捲風基本一樣。

最新改進

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俄羅斯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
俄羅斯的新陸軍從蘇聯紅軍手中繼承了強大的武備力量的同時,也傳承了紅軍時代依照前線火力支援計畫(包括空中打擊力量)進行預先火力支援的死板模式。為了打破這種體制和觀念,建立西方陸軍式的“應召支援”體制,提高火力打擊的靈活性和實時性,俄羅斯陸軍不斷發展各式精確制導炮彈、炮射飛彈和其餘精確制導武器。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俄羅斯陸軍火箭炮系統中最優先發展的龍捲風系統也得以多次改進,對外軍售稱龍捲風M系統。

為了提高獲取戰場情報能力,使腳踏車也可進行遠程目標偵察,龍捲風M配備了火箭彈投擲式R-90無人機,該機全重45公斤,裝載於標準300毫米火箭炮彈內,發射初始段和普通火箭彈無異,當飛行到彈道最高處時彈體前後級脫離,後段火箭發動機拋棄,前端無人機段中部和後部的摺疊式彈翼自動張開,由脈衝式噴氣發動機推動按照事先指定的方向飛行,續航時間達到30分鐘,最大飛行高度9000米。

無人機的導航可依靠俄羅斯的Glonass衛星定位系統或美國的GPS系統,也可採用雙G模式,同時還有備份的慣導系統。抵達目標區域後R-90自動進入盤鏇,彈上陀螺穩定攝像機進行光學/紅外雙模偵察,根據需要也可以採用紅外/紫外或單一的毫米波模式。可測定70公里範圍內目標的精確位置。R-90最初設計於蘇聯時代,傳輸數據率受限於當時電子技術水平無法實時傳送圖像,但經過10餘年的技術進步,當俄羅斯向印度推銷龍捲風M時正式投產的R-90已可利用數據鏈實時傳送信息。團指揮官可在飼養籠指揮控制車上觀看、處理信息,並改變無人機的航向。

為了提高飼養籠指揮系統的效能,讓指揮車能實時確定火力單位的位置,便於協調火力、指示目標。龍捲風M系統的每部發射車上都加裝了雙G系統,駕駛室和操縱艙內均有電子地圖系統可提供高精度行軍指導和陣地定位。進入戰鬥位置後,操縱員可將發射車的坐標、海拔等輸入彈道計算機,然後利用甚高頻電台以偽隨機碼加密傳送給指揮車。

同時,電子地圖導航系統和C3I系統的配合也可使發射車和裝填車的配合更緊密,無論晝夜晴雨、風霜霧雪,都難以影響發射車及時通過數傳系統告知在後方地域隱蔽的裝填車自己的精確位置,這樣可減少無防護的裝填車暴露在敵人面前的機率,也能提高火力密度。裝填車可在為發射車補充彈藥後迅速離去,回到後方補充下一批次的12枚火箭彈,然後再按照發射車的新“地址”前往新的陣地。如此有序的運作,恰似國際大型物流企業的“最佳路線”配送方式,效率極高。

從上述可以得出,龍捲風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正式列裝的炮兵武器中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進的多管火箭炮。雖然系統還有進一步改進的餘地,但是受俄羅斯軍費匱乏的影響,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它都將作為俄陸軍遠程打擊火力的主力。

龍捲風系統的發射車和裝填車底盤均採用了白俄羅斯明斯克拖拉機廠研製的MAZ-543,它在龍捲風系統中的設計型號為MA3-7310。該底盤從1965年起就一直作為蘇軍重型非裝甲車輛的通用平台,廣泛運用到蘇聯陸、空軍中許多戰鬥重量在40噸以上武器系統中。發射車底盤為M型,裝填車為A型,區別是前者為左側封閉式的兩門駕駛室,後者為兩側雙駕駛室。發射車的駕駛艙後部還有1個封閉式艙室,艙內有火箭炮的發射控制系統,並可搭載除車長外的另兩名炮班成員。

無論是裝填車還是發射車,駕駛室和發控艙內均裝有整體式三防濾毒通風設備,配合全車各主要部分的遙控功能,車組成員不佩帶防毒面具、穿著防護服就可操縱車輛行軍、發射、裝填。

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越野能力,該底盤採用了T-62坦克的B-3D12型發動機,功率達到525馬力!其自重不足25噸,單位功率達到21馬力/噸。這在同級別的越野底盤中屬於佼佼者。其載重量20噸,配備完各類設備、武器後整車重量一般在40-45噸上下,這樣的單位功率也有11-13馬力/噸。

它的傳動系統在當時也頗為先進、豪華:3檔位液力行星齒輪變速箱液壓傳動系統驅動每側4個1.5×0.5米(直徑×寬度)的大型輪胎,源自BТR-60的扭桿懸掛系統加上每個寬大的低壓胎都有自己的獨立懸掛減震器,再配合全輪驅動能力和中央輪胎壓力調整系統使其越野力超群,蘇聯全境和中、南歐的70%以上的地形都可輕鬆克服。

由於MAZ-543系統具有優良性能和出色的擴展性近40年來一直獨占蘇聯、俄羅斯重型底盤的主力地位,先後衍生出10×10、12×12等多種變型車,各車型總產量估計超過10000輛,這在軍用重型底盤中屬於很好的成績了。

技術性能表格

服役時間1987年

人員4人

尺寸和質量

戰鬥全重43.7噸

全長2.4米

底盤長度12.4米

寬3.1米

高3.1米

武器

口徑300毫米

定向管數12

齊射時間38秒

單發發射間隔3秒

再裝填時間36分鐘

迴旋角度60度

俯仰度0-+55度

火控系統PG-1M全景瞄準鏡(PANTEL)

瞄準儀K-1 

火控計算機CBK-400計算機

定位系統NR-50慣性導航系統+

戰鬥載荷/

火箭彈質量800公斤

最大射程90公里

最小射程20公里

機動性

底盤型號MAZ-543

發動機型號V-12

發動機功率525馬力

最大速度60公里/小時

戰鬥載重行程850公里

爬坡度30°

無準備涉水深1.1米

行軍轉戰鬥時間3分鐘

戰鬥轉行軍時間3分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