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生秘笈

佛教養生秘笈

佛教養生秘笈,作者,千舒,由中國物資出版社於2008年3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 者: 千舒主編
出版社:中國物資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3月1日)
平裝:35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04727428
條形碼:9787504727428
商品尺寸: 23.8 x 16.8 x 2.4 cm
商品重量: 522 g
ASIN:B0017RBUW2
定價:¥38.00

編輯推薦

養生要養性、調身先調心。因為心與身、肢體與精神是一個整體,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只有“放舍諸緣休息萬念”,才能把握身體益壽延年。本書以佛教養生觀念為主旨,為大家提供了諸多方便易行的佛家養生方法。相信通過閱讀本書,學習佛教徒的養生方法,能夠使我們這些健康狀況下降的人也可以長壽健康。
我佛慈悲,普度眾生,或引人向善,或助人除惡;或救人脫難,或教人養生。佛教養生最重精神的超脫,唯求心靈的空寂,而淡化形體的存亡,講究精神的溫磐。佛學認為:有身則有病,有生就有死,祛病的首要是養性,長壽的秘訣是養心。而養性養心的途徑有很多,慈悲行善者可享受精神的快樂,自在隨緣者可得到心身的安逸,忍讓持戒者可達至情緒的安詳,放下安心者可獲得心靈的坦然。精神養心法是佛教養生的真諦。精神不寧,則百邪侵身。休息萬念:方益壽延年。
反璞歸真,是佛教養生思想的精華。期望養生長壽者,其起居生活、日常飲食所依從的一個重要原則,當是順其自然。
佛家出於慈悲之心,倡導眾生在生活飲食中不可縱慾,起居宜有規律;不可強求,心須靜身常動;不可破戒,食素齋禁葷腥。這是對人類養生的一個科學的總結。常言道:病從口入。平時生活中,人們吃什麼,怎樣吃,都與生命健康有直接的影響。暴食則積滯,不潔則生病,無度則成疾。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違反了養生的規律。佛教養生告訴我們:經常運動,保持清潔,多食蔬菜,就是防治疾病的最佳良藥,就是頤養天年的最佳選擇。

內容簡介

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恆河流域(現在的印度),廣傳佛法。自那時至今,佛法以其精湛的智慧、博大的胸襟、大眾化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受其開導,覺悟人生,出離束縛者,不計其數。
佛教養生的提法是近些年的事。嚴格地說來,就養生保健而言,屬於佛教修行的邊緣效益,並非佛門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習的具體內容,卻讓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健康的身心。為什麼會這樣呢?簡單地說:佛教修行的核心——戒、定、慧,可以使人安定情緒、規範行為、涵養道德、開啟智慧。
本書為一部集佛教養生精華的大眾實用通典。

目錄

緒言佛教與養生的關係
1. 佛教養生的要義
2. 佛理、佛醫與養生
3. 佛教養生的修煉方法
4. 佛教的修禪與養生
5. 佛教養生可以延年益壽
6. 養生長壽與慈悲心有關
7. 佛教的生死觀與生命哲學
8. 佛教中的生命起始與輪迴
9. 佛教養生之道對善終的參悟
第一篇 精神養生法
一、修身養生法
1. 止惡行善,人格日臻完美
2. 利樂眾生,以慈悲為懷
3. 持戒為本,求得人生幸福
4. 學會忍讓,寧願犧牲自己
5. 隨緣養生,萬事順其自然
二、靜坐養生
1. 靜坐是最基本的修養方法
2. 靜坐影響人的心理活動
3. “因是子靜坐法”介紹
4. 靜坐的注意事項
三、調息調心養生法
1. 佛教的調息養生
2. 佛教調息養生功法
3. 佛教的調心養生
4. 佛教的冥想養生
四、坐禪養生法
1. 坐禪是修身養心的重要方法
2. 坐禪能使體氣平和祛病延年
3. 坐禪的基本要求
4. 坐禪的三個階段
五、念佛誦經養生法
1. 佛教淨土宗的念佛養生
2. 念佛能使人心靈獲得解脫
3. 念佛可以使人修性
4. 念佛誦經可以少病長壽
六、音樂養生法
 1. 佛教音樂陶冶人的情操
2. 佛樂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3. 佛教音樂養生的內容
4. 佛教音樂有益健康長壽
七、習武養生法
1. 武林武術養生
2. 中國少林武術的十八般武藝
3. 少林養生氣功:內勁一指禪
4. 少林強身健體功金剛樁內功
5. 少林護身功:天罡護體功
6. 少林防治疾病功:羅漢臥功
八、瑜伽養生法
1. 瑜伽是來自印度的古老健身法
2. 瑜伽的養生健身作用..

文摘

第一篇 精神養生法
3.持戒為本,求得人生幸福
佛教認為,人的行為可以通過某種神秘的東西對今後的生活和命運產生影響,這種神秘的東西叫做“業”。業常常被理解為是一種力,但不是牛頓力學所說的力,而是一種神奇的力,它超越於時空之上。物理學的力可以超越空間,但不能超越時間,它可以對遙遠的物體產生影響,如地球引力,但不能直接影響將來的事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業力更像是一種能量,它可以儲存起來,過一段時間以後再釋放出來。但是,誰也不知道它到底儲存在哪裡。也許它是擴散在宇宙中間的一種能量,無所不在。
從作用時間上看,業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期的,一種是長期的。短期的作用表現為一個瞬間發生的行為對下一個瞬間產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前件就成了後件的條件和原因。佛教認為,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任何原因都有結果。事物的發展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因果鏈,環環相扣。改變其中的一個環節,就會影響事態的發展。這種思想構成了佛教的緣起論。由於事物的發展受每一個環節的影響,所以結果是無法預知的。“諸行無常”所表達的就是這種意思。佛教不相信命運,不承認存在著預先安排好的秩序,認為一切都是不可預料的,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且一切都是合理的。這是因為,每一個事物的發生都是有條件的,當條件成熟時,該發生的事就會發生;當條件不成熟時,不該發生的事永遠不會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