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養生

靜坐養生

從古至今,中國的佛家、道家、儒家,以及醫家、武術家無不推崇靜坐養生,而歐美的基督教、天主教和中亞伊斯蘭教的祈禱、齋期、避靜,以及近年風行歐美的催眠術、印度的古瑜伽術也都有以靜坐頤養身心的重要內容。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中國中醫藥網

靜坐一法,佛法叫坐禪。禪,為心體寂靜而能審慮之義;定,為心定止於一境而離散動之義。禪定之人可從中獲得禪味,即輕安寂靜之妙味,愉悅身心,即一心清靜,萬念俱寂,自然而得適悅之妙味。
由於靜坐可澄心,符合祖國醫學心定則氣和順,氣和順則血道暢,精氣內充,正氣強盛,強身祛病的觀念。由於靜坐時精神凝放,使散亂的心念逐步歸於凝定,使浮躁不安的情緒趨於平和,達到氣血平和,陰陽平衡。靜坐對肺結核、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心臟並頭痛失眠等疾病均有好處,還可增強耐寒和消化能力。亦可潤澤肌膚,有美容功效。日本精神醫學把坐禪列為治療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的方法之一,不少日本寺院清晨開放大殿,附近的人來這兒靜坐30-60分鐘,然後再去上班。
當然,在家靜坐也是可以的,坐要平坦柔軟,空氣流通,但不宜當風處。靜坐時,身體端正,不動不招;兩手仰掌,右安左上,兩拇指相桂,安於濟下;跏跌之上。閉目閉口,舌抵上齶,呼吸自然,寬衣松帶。摒除一切雜念,靜坐30分鐘左右。坐畢,兩手搓熱,按摩面目以活血。若持之以恆,必然獲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

相關文獻

靜坐養生和“氣化論”有關。(黃帝內經)云:“恬淡虛無,其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論證的就是四氣(即氣站、氣散、氣布、氣終)在體內的運行機理。古人認為,人體內起主要作用的是真氣,真氣又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之氣隨生命而來,也叫元氣,後天之氣指來源於口鼻攝取的氧氣。真氣的運行有其特殊的規律和線路。《內經·經脈篇》中說有十二經十五路、七脈八經。實踐證明,靜坐中的呼吸,能加快體內的氣體交換,消除神經緊張,肌肉放鬆,隨之一些疼痛現像便可得到緩和,更有利於整個體內的溫度,血液的酸鹼度、血壓、血糖、血脂及其它鉀、鈉、磷等化合物,穩定在一個範圍內。這就是靜坐所以養生的道理所在。

注意事項

靜坐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端坐姿勢。要頭朝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前胸不張,後背微圓,兩手叉置大腿上,上腹內凹,臀部後突;兩膝不並,腳位分離。
第二,注意呼吸。要呼長而緩,吸短而促,行於不經意之間,求自然,不用勁,力宜注意在臍下。
第三,腦中應無雜念。靜坐的時間,以清晨和臨睡前為好,但不管何時,一次須坐30分鐘,地點不論在家中或休息室均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