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
1927年,好萊塢的當紅默片巨星George Valentin,才華洋溢,無人不識,偶然機會下邂逅 了小影迷Peppy Miller。Peppy熱愛表演,立志要在演藝圈乾一番事業,可是苦無機會,直到因緣際會下獲得George的提攜,終由寂寂無名的小配角搖身一變成為萬人新偶像。原本越走越近的兩人,卻被命運越拉越遠……
時移世易,隨著有聲電影的崛起,默片逐漸被淘汰、遺忘,George縱然堅守信念,仍不敵無情的時代巨輪和喜歡追求新鮮感的觀眾。後來更適逢經濟大蕭條,George和Peppy的身份地位大逆轉,名望、金錢、自尊頓成他們愛情路上的障礙。飽受挫折的George變得一蹶不振,但Peppy依然不離不棄,希望能助他東山再起。情義交織的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讓·杜雅爾丹 | George Valentin | |
貝熱尼絲·貝喬 | Peppy Miller | |
小狗烏吉 | The Dog | |
約翰·古德曼 | Al Zimmer | |
詹姆斯·克倫威爾 | Clifton | |
佩內洛普·安·米勒 | Doris | |
米西·派勒 | Constance | |
貝絲·格蘭特 | Peppy's Maid | |
Ed Lauter | The Butler | |
Joel Murray | Policeman Fire | |
比茜·圖諾克 | Norma | |
肯·戴維蒂安 | Pawnbroker | |
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 | The Butler | |
Basil Hoffman | Auctioneer |
職員表
製作人 | Jeremy Burdek、Antoine de Cazotte、Daniel Delume、Nadia Khamlichi、托馬斯·朗曼、Richard Middleton、Emmanuel Montamat、Adrian Politowski、Gilles Waterkeyn |
導演 | 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 |
副導演(助理) | James Canal、David Allen Cluck、Shadie Elnashai、David Paige、Lou-Salomé Piron、Richard Robinson、Karla Strum |
編劇 | 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 |
攝影 | Guillaume Schiffman |
剪輯 | Anne-Sophie Bion、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 |
選角導演 | Heidi Levitt |
藝術指導 | Laurence Bennett |
美術設計 | Gregory S. Hooper |
服裝設計 | 馬克·布里吉斯 |
布景師 | Austin Buchinsky、Robert Gould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類別 | 接收方 | 結果 |
2012年 | 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托馬斯·朗曼 | 獲獎 |
最佳男主角 | 讓·杜雅爾丹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 | 馬克·布里吉斯 | 獲獎 | ||
最佳原創配樂 | 路德維克·伯斯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貝熱尼絲·貝喬 | 提名 | ||
最佳原創劇本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Guillaume Schiffman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Laurence Bennett、Robert Gould | 提名 | ||
最佳電影剪輯 | Anne-Sophie Bion、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
2011年 | 第64屆坎城電影節 | 最佳男演員 | 讓·杜雅爾丹/Jean Dujardin | 獲獎 |
金棕櫚獎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
2012年 | 第69屆金球獎 | 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 獲獎 | |
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 讓·杜雅爾丹/Jean Dujardin | 獲獎 | ||
最佳電影配樂 | 路德維克·伯斯/Ludovic Bource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貝熱尼絲·貝喬/Bérénice Bejo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
最佳編劇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
2011年 | 第24屆歐洲電影獎 | 最佳作曲 | 路德維克·伯斯 Ludovic Bource | 獲獎 |
最佳影片 | 托馬斯·朗曼、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
最佳男演員 | 讓·杜雅爾丹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Guillaume Schiffman | 提名 | ||
2012年 | 第25屆歐洲電影獎 | 觀眾獎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2012 | 第65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影片 | 托馬斯·朗曼 | 獲獎 |
最佳男主角 | 讓·杜雅爾丹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獲獎 | ||
最佳原創劇本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Guillaume Schiffman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 | 馬克·布里吉斯 | 獲獎 | ||
最佳原創音 | 路德維克·伯斯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貝熱尼絲·貝喬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Nadine Muse、Gérard Lamps、Michael Krikorian | 提名 | ||
最佳剪輯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
最佳化妝&髮型 | Julie Hewett、Cydney Cornell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Laurence Bennett、Robert Gould | 提名 | ||
2012年 | 第37屆法國凱撒獎 | 最佳影片 | 托馬斯·朗曼、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獲獎 |
最佳女演員 | 貝熱尼絲·貝喬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Guillaume Schiffman | 獲獎 | ||
最佳原創音樂 | 路德維克·伯斯 | 獲獎 | ||
最佳製作設計 | Laurence Bennett | 獲獎 | ||
最佳男演員 | 讓·杜雅爾丹 | 提名 | ||
最佳原創劇本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
最佳服裝設計 | 馬克·布里吉斯 | 提名 | ||
最佳剪輯 | Anne-Sophie Bion、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
2012年 | 第26屆西班牙戈雅獎 | 最佳歐洲電影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獲獎 |
2012 | 第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 國外展映單元 | ||
2012年 | 第56屆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歐洲電影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提名 |
2011年 | 第59屆聖塞巴斯蒂安電 | 觀眾獎最佳電影 | 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 獲獎 |
獲獎記錄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想拍一部默片已有多年的時間了,因為他很仰慕許多默片時代的電影製片人,以及那些畫面所呈現的自然本態。起初他並沒有認真下決心要拍默片,後來隨著他的間諜片 OSS 117: Cairo, Nest of Spies和 OSS 117: Lost in Rio在票房上的成功,使他開始認真為個人愛好做準備。影片男主角與導演多次合作,女主角不僅與導演合作過,更是導演的妻子。他把故事設定為一個比較誇張的劇情,因為他認為許多默片時代的電影大多劇情都比較誇張。他還專門研究過1920年代的好萊塢和拍攝技巧。劇本花了四個月完成。
製作公司為La Petite Reine 和 ARP Sélection,也得到了 Studio 37 、France 3 Cinéma,以及Canal+和 CinéCinéma的資金支持,總成本為1347萬歐元。整個劇組成員由法國和美國人員組成。
在洛杉磯共拍攝了七周。在演員表演的時候,導演負責播放好萊塢以前的古典音樂。
拍攝過程
·影片中出現了很多經典電影的經典橋段,包括《一個明星的誕生》、《雨中曲》等等,導演還把用主人公喬治作放進了影中影1920年的默片《佐羅的標記》中。
·喬治聰明伶俐的寵物狗傑克會令人聯想起《丁丁歷險記》中的米盧(白雪),這也是導演在像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致敬。
製作發行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時間 |
中國 | 2012年2月23日(香港),12月28日(大陸) |
法國 | 2011年5月15日(坎城電影節)(首映),9月10日(多維爾美國電影節),10月3日(大里昂電影節)、12日 |
俄羅斯 | 2011年6月26日(莫斯科電影節);2012年2月14日 |
加拿大 | 2011年8月20日(蒙特婁世界電影節),9月9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11月30日(渥太華歐洲聯盟電影節),12月3日(溫哥華歐洲聯盟電影節)、9日(限量放映) |
希臘 | 2011年9月10日(雅典電影節),12月20日 |
西班牙 | 2011年9月23日(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11月5日(塞維亞歐洲電影節)、25日(馬德里),12月2日(巴塞隆納)、16日 |
瑞士 | 2011年9月30日(蘇黎世電影節) |
葡萄牙 | 2011年10月6日(法國電影節);2012年2月2日 |
韓國 | 2011年10月8日(釜山國際電影節) |
比利時 | 2011年10月12日 |
美國 | 2011年10月14日(紐約電影節)、20日(聖達菲國際電影節)、25日(奧斯汀電影節);11月25日(限量放映);2012年1月20日 |
荷蘭 | 2011年11月4日(阿姆斯特丹電影周)、24日;2013年6月2日(格羅寧根時間移位節) |
英國 | 2011年11月20日(利茲國際電影節),12月30日 |
義大利 | 2011年12月7日(米蘭)、9日 |
愛沙尼亞 | 2011年12月9日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2011年12月11日(杜拜國際電影節) |
黎巴嫩、新加坡 | 2011年12月20日 |
愛爾蘭、立陶宛 | 2011年12月30日 |
以色列 | 2012年1月12日 |
德國、烏克蘭 | 2012年1月26日 |
土耳其 | 2012年1月27日 |
澳大利亞 | 2012年2月2日 |
瑞典 | 2012年2月4日(哥德堡國際電影節),3月9日 |
丹麥、紐西蘭 | 2012年2月9日 |
巴西、波蘭 | 2012年2月10日 |
哈薩克斯坦 | 2012年2月14日 |
阿根廷 | 2012年2月16日 |
墨西哥、烏拉圭 | 2012年2月17日 |
哥倫比亞 | 2012年2月22日 |
智利、印度尼西亞、秘魯、匈牙利 | 2012年2月23日 |
保加利亞 | 2012年2月24日(首映) |
印度、挪威、巴拉圭 | 2012年2月24日 |
羅馬尼亞 | 2012年2月24日; 2014年10月25日(布加勒斯特坎城電影節) |
芬蘭 | 2012年3月2日 |
塞爾維亞 | 2012年3月5日(貝爾格勒電影節) |
亞美尼亞 | 2012年3月6日 |
科威特、斯洛維尼亞 | 2012年3月8日 |
委內瑞拉 | 2012年3月9日 |
日本 | 2012年4月7日,7月26日(秋野電影節);2013年5月3日(逗子海岸電影節) |
越南 | 2012年5月11日 |
菲律賓 | 2012年6月14日(曼達盧永法語電影節) |
馬其頓 | 2012年11月19日(Cinedays電影節) |
影片評價
《藝術家》的編劇和導演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成功製作了一部偉大的電影,它是一部對第八藝術(即電影藝術)滿懷敬意的影片,充滿靈感與熱情,廣受人們的歡迎,敏感而動人。 ( 法國《十字報》評)
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用最大膽的手法,重現了黑白默片,留著小鬍子的杜雅爾丹,表演毫無爭議,完全成為了充滿生機和靈性的金·凱利。《藝術家》是一部充滿詩意而動人的純音樂劇,儘管沒有台詞,但它卻在無聲中講述了一個永恆的浪漫故事。 (《費加羅報》評)
讓·杜雅爾丹跳起踢踏舞的樣子真讓人無可挑剔,貝熱尼絲·貝喬也從未這么美過。而影片的情懷比它所呈現出來的表象更複雜得多。 (《Elle》雜誌評)
《藝術家》無論是從情感上還是拍攝技術上都十分優秀,其實導演的天賦在OSS117系列電影中就有所體現了。( 《新觀察家》雜誌評)
他使用了相同的節奏,相同的鏡頭運動,把這部電影的細節之處組合起來,所呈現的就是一部電影在1927年的時候本該有的樣子。所以將過去的時空搬運回來,這就是這部電影神奇的一面。 (托馬斯·朗曼評)